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9213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音乐史重点文档格式.docx

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

朱载培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

“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

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乐律全书》。

该书共47卷,其中汇刊的主要乐律学着作有《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等。

“新法密率”的计算成果最早见于《律历融通》.

8.工尺谱:

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音乐、戏曲、曲艺音乐,源于唐代的燕乐半字谱,由于流行地域和乐种的不同而有多种记谱方式和唱名。

首调唱名法。

常用的工尺谱调门称为“工尺七调”。

9.上海大同乐会:

新型音乐社团。

1920年成立于上海,创办人是郑瑾文。

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中西音乐,促进世界大同音乐的实现,早期活动主要是演奏古代宫廷祭典仪式用的雅乐,后来转向以演习我国民间丝竹乐为主,培养了一批民乐人才,整理改编了一批民族器乐曲目,在乐器改革方面也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10.北京国乐改进社:

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

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11.国立音专:

我国近代着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

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29年七月。

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

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

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

12.民歌研究会:

13.左翼音乐运动: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培养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革命音乐队伍,团结了大量进步的音乐家,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革命歌曲,并在群众歌曲的创作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对当时的现实斗争和其后的新音乐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简答题

1.魏良辅昆山腔的改革:

昆山腔改革:

明代民间艺人魏良辅改革,将昆山土戏改革为“水磨腔”,新腔清柔婉转,焕然一新,在改革唱腔的同时,丰富了乐队的配置。

2.四大声腔流传区域和艺术特征:

明清戏曲继宋元杂剧、南戏之后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众多的剧种和声腔,最具代表性的有海盐、弋阳、余姚、昆山腔.这些声腔的兴起,极大地繁荣了当时戏曲音乐舞台,使明清戏曲继宋元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海盐腔是产生于浙江海盐的明代戏曲声腔,明中叶曾盛极一时。

弋阳腔是元末形成于江西弋阳,又称弋腔、高腔,明清时广泛流传,遍及北京、南京、安徽、湖南、福建、两广、贵州、云南等地,在一段时期里和海盐腔并驾齐驱,各霸一方。

弋阳腔与各地的民间音乐、方言戏曲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对后来各地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久不衰,仍是现在川剧、湘剧、徽剧、婺剧、赣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声腔。

余姚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浙江余姚,也曾经是当时重要的戏曲声腔。

昆山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又称昆腔、昆曲。

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

明嘉靖、隆庆年间,居于太仓的魏良辅历经十年,与过云适、张梅谷、谢林泉等人广泛吸收了海盐、弋阳等声腔的特点,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跃居其它三种声腔之上,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3.姜夔及其作品: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着名词人、音乐家。

姜夔的音乐才能在宋词创作方面得到了突出体现。

宋词也称曲子,是由民歌发展而成的一种艺术歌曲,歌词是长短句。

宋代曲子之盛,涌现出了上到皇帝、下至百姓的大量词家,在社会上形成了写词唱曲的风气,一些着名词人的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姜夔少年即以诗词闻名,词中始终透出一股淡淡的愁思。

他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忧郁凄凉是其主要风格。

姜夔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精通音律,能吹箫、弹琴,还曾对古乐调进行考证。

姜夔在音乐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歌曲的创作,现存《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作品,是我们唯一见到的能真实反映宋代词乐原貌的歌曲,价值十分珍贵。

该书是词曲专集,共收录了十七首词曲,整体看来,姜夔的歌曲词曲结合紧密,音乐委婉动听,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显示了姜夔高超的作词、作曲技巧。

其中《扬州慢》、《杏花天影》等代表作堪称歌曲中的杰作,至今仍在广为传唱。

4.郭沔(mian)和他的潇湘水云:

郭沔:

?

(约1190~1260)?

南宋琴家。

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创作有《潇湘水云》等经典琴曲。

《潇湘水云》创作于南宋末年,是典型的以景写情之作,作者通过对潇湘水云“浪卷云飞”、“影涵万象”等奇妙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幽思深远的爱国情怀,把内心之情和水光云影之景完美地结合在此曲中。

郭沔整理了许多传统琴曲,有弟子与再传弟子多名,并形成着名的琴派—浙派,郭沔因此被奉为浙派创始人。

5.诸宫调:

宋金元时期大型说唱艺术,由北宋艺人孔三传所创,其歌唱部分有多种宫调不同曲牌所构成并有说白,用以长篇故事,其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以及流行的俗曲等。

伴奏乐器,宋时用鼓、拍板、笛。

金元时期用锣、拍板、笛也有用弦乐伴奏的,其体制宏大、音乐丰富。

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戏曲说唱的发展影响很大。

显存最完整的作品有:

《张素状元》《西厢记》。

一种包含有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音乐,由北宋活动于汴梁勾栏的山西艺人孔三传创造。

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琵琶等。

6.木卡姆:

7.萧友梅:

(1884-1940),中国现代音乐教学家,作曲家。

出生于广东香山,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

1901年去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

1909年回国,1912年到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

创作特点是旋律进行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大部分教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

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字雪朋,号思鹤。

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

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

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

前后达十八年。

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192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小提琴教科书”等,着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中国历代音乐概略”等学术论着,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8.赵元任:

(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

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

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创作特点是对民族风格音乐语言的大胆探索,具体体现在对歌词和曲调的结合,以及对西洋多声创作技法的民族化的试验这两个方面。

赵元任的作品主要是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独唱歌曲着名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等,合唱歌曲有《海韵》等。

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赵元任(1892—19822.25)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

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

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着有《新诗歌集>

.在谱曲方面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的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

首先是吸收和融化他所熟稔的中国传统曲调,例如《听雨》.依声调谱曲,即处理歌词“字音跟越调”的关系。

他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有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更高要求。

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

他还未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和社会教育等,写过不少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更为通俗的作品。

A:

汉语言之父,B共创造了一百多首音乐作品,声乐作品占绝大多数,另包括少量器乐小品和民歌改编曲,1915年发表我国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20世纪,20,30年代创作的作品最具影响力,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中的作品具代表性,体现“五·

四”精神作品《卖布谣》《劳动歌》及合唱曲《呜呼,三月一十八》创作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后编导推行社会改革新教育的歌曲,如《西洋镜歌》,还编写了相当数量的儿童歌曲,其最优秀的会唱代表作《海韵》是一部具有一定民族特色,清唱剧式的大型作品,标志着20年代的最高创作水准。

创作特点

(1)努力追求中国风格的音乐,旋律上最早吸收了民歌小调至广泛吸取吟诗调,民间戏曲,说唱音乐进行创作,和声上结合中国民族音调的和声特点进行有关民族化试验。

(2)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调性布局并采用转调的手法,钢琴伴奏起到了共同塑造音乐的形象的效果,注重不同调性的不同情感色彩。

(3)开创了多曲创作的题材。

9.黄自:

(1904~1938)?

音乐家。

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创作成果丰硕,有《旗正飘飘》、《花非花》、《玫瑰三愿》、《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多首。

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早期的专业音乐人才,并发表有多篇音乐论文,编写有多部音乐教材,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

创作特点是体现了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的高度结合,创作构思细致、集中和乐曲结构简洁、严谨的特色;

同时在一部作品里对音乐的民族风格做了种种创造性的探索。

黄自的创作领域主要有:

群众合唱歌曲、独唱抒情歌曲、清唱剧及管弦乐曲。

群众合唱歌曲着名的有《抗敌歌》、《旗正飘飘》;

独唱抒情歌曲主要有《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点绛唇·

赋登楼》等,清唱剧着名的有《长恨歌》,管弦乐曲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等。

学院派代表人物,其音乐活动始于1926留美期间,

(1)有器乐作品代表作音乐会序曲《怀旧》

(2)1935年为故事片《都市风光》写片头曲《都市风光幻想曲》(3)合唱作品有一部抗日题材歌曲——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4)艺术歌曲是其歌曲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方面,包括我国古诗词的独唱曲《点绛唇》《花非花》,有意识地作了多声民族化实验,另有作品《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其中《玫瑰三愿》借玫瑰的三个愿望表达了对未来和平的期盼,为故事片《天伦》所作主题曲《天伦歌》为抒情情独唱歌曲,作有儿童歌曲《西风的话》《踏雪寻梅》(5)清唱到《长恨歌》是唯一的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反映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共十乐章,作者生前完成七个乐章创作特点:

(1)音乐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高度结合,创作构思细腻,集中,乐曲结构简洁严谨。

(2)在部分作品中对音乐的民族风格作出了创造性的探索,对当时及以后我国专业音乐界影响巨大.

10.刘天华:

刘天华:

(1895~1932)音乐家。

江苏江阴人。

他一生致力于国乐的改革,并力图通过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与记谱法、演奏法的改革实现其主张。

创作有二胡独奏曲、二胡练习曲、琵琶独奏曲、琵琶练习曲、民族乐器合奏曲等作品,其中以《光明行》等10首二胡独奏曲最为着名。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他的作品,大多是他在社会生活和事业奋斗过程中感受到的顺逆悲欢的舒怀制作二胡曲《病中吟》《悲歌》。

《月夜》《良宵》则书法在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处于顺境平静中所感受到的愉快心情。

他的作品富于民族特色,善于发挥二胡琵琶等乐器的特长。

贡献:

大胆的吸收和借用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或演奏技巧,做的自然巧妙又不损害而是增强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把民间乐器引入我国新兴的专业音乐教育。

改良了民族乐器。

刘天华极其国乐改进社的活动,是五四新文化潮流中高擎国乐旗帜所奏出的第一声对以后的民族音乐有深远影响。

在民族器乐方面作出巨大贡献A,革新二胡形制,创作大量二胡曲,开创了二胡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历史新纪元,另作有若干琶琶曲以及一套二胡练习曲,一套琵琶练习曲,并倡导国乐改革,收集整理民间音乐,B他们创作分三大类:

(1)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看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2)从国乐改革为主旨,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逆境下追求未来光明前途,《良宵》《光明行》其中《光明行》全曲自始至终贯穿着明朗欢欣之情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3)描绘自然景色和对某些生活情景的感怀。

C,创作特点:

(1)在演奏上,广泛吸收小提琴的揉弦演奏法,大胆吸收其它乐器的演奏方法来丰富二胡的演奏。

(2)大量吸收和学习民间音乐,进行有关民族音乐的记录整理,刘天华以其毕生的努力,以创作演奏,教学到理论研究全面实践,为我国民族器乐开创了一条有创新意义的新路。

11.李叔同:

(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

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李叔同: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一生所做填词乐歌乐歌72首,8首是出家以后的作品。

他的词作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蕴雯传统,在学堂乐歌中升华发扬所结出的硕果。

格调高雅、用语清新、省清明毛而又富于韵味,精心选曲填配,多数配合十分妥帖。

传唱不衰《送别》学堂乐歌时期代表人物,曾留学日本1.1906年,在日本与同学曾孝谷组织了第一个中国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独自编印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2.一生编写了70多首歌曲,早年所写都收于1905年编印的《国学歌唱集》中,其作品主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生活现实,作品有中国近代第一部多声部合唱曲《春游》,填词作品《送别》3.他的歌曲注重曲调的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强调艺术审美价值,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还配有钢琴伴奏。

12.谭小麟:

谭小麟(1911一1948)作曲家、琵琶演奏家。

原籍广东开平,生于上海。

自幼酷爱中国传统音乐,并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

谭小麟的作品大都具有很强的室乐性,努力摆脱欧洲传统音乐技法的束缚,而运用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作曲技术,并使之舆清新的中国民族风格相给合。

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的清秀隽永的气韵。

代表作《湖上春光》。

13.黎锦辉:

(1891~1967)?

湖南湘潭人。

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为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月明之夜》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

其中《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

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

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

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一种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身的新的儿童音乐题材都是以儿童生活和眼中的世界为表现题材。

以孩子气歌谣体的白话歌词,采用民间风味的音乐素材谱成口语化的富于表情和动作的优美歌调。

代表作《好朋友来了》,《小小画家》被视为中国“新歌剧”雏形。

创办主编了《小朋友》周刊。

A.1922年创办了我国当时最大的音乐文化周刊《小朋友》B,1927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C,20世纪20年代为“推广国语”教育运动创作了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两种音乐形式,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儿童歌舞表演剧,如《麻雀与小孩》和最典型的《小小画家》创作特点,他的歌舞剧是由他自己编剧,写词,写曲,注意了儿童富于幻想想象的特点,适当吸收神话剧题材,运用动物拟人化的手法,以生动的形象向少年儿童进行新思想的启蒙教育。

14.沈心工:

(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学堂乐歌时期代表人物,曾留学日本。

(1)最早开设乐歌课并编写教科书,1904年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第一本教科书

(2)编写了180多首学堂乐歌,他自己作曲的歌曲有6首,如《黄河》其作品贯穿着较浓厚的“富国强兵”的爱国精神。

(3)歌曲题材面较广阔丰富,如填词作品《体操兵操》。

三.论述题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意义:

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2、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3、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

4、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歌唱”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发,积累了经验。

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1.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

2.什么是新歌剧?

新歌剧《白毛女》创作意义。

答:

新歌剧:

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白毛女》意义,1,在艺术成就上解决了通过音乐来表达具体的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

2,吸收了民歌的音调作为主题的音调基础,广泛地吸收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的音调。

3,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传统形式和经验,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力。

4,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使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我国整个近代音乐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

5,为真正适合我国广大群众的新型的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人们都称这种歌剧为“新歌剧”的主要原因。

3.论述魏良辅昆山腔的改革。

4.元杂剧的剧本结构,演出形式,角色分工具有哪些特点?

1)杂剧1,兴起于北方,北宋时期已很流行,其表演结构通常有艳段,正杂剧、敬段三部分组成。

2,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组成,曲是歌唱的部分,全剧只能有一个角色演唱,b,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c元杂剧在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2)音乐特点:

1以唱为主,所用音乐称为北曲,音乐属于曲牌体,音乐结构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

2一本四折,有四个不同的宫调布局,元杂剧的音乐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健豪放,3.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锣等。

(3)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等,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