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916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

《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畔独步寻花8个.docx

江畔独步寻花8个

江畔独步寻花

备课时间4、30上课时间主备人崔宝铭教案序号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

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

(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

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

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

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

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

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

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

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

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

黄莺的叫声怎么样?

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

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

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

备课时间4、30上课时间主备人崔宝铭教案序号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

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墨梅

备课时间4、30上课时间主备人常学红教案序号11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明任务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竹石

备课时间4、30上课时间主备人刘安学教案序号12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石灰吟

备课时间4、30上课时间主备人崔宝铭教案序号13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观书有感

备课时间4、30上课时间主备人刘安学教案序号14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

镜子。

徘徊:

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

它,指方塘。

如许:

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

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鹿柴

备课时间4、30上课时间主备人常学红教案序号15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3.读诗解意。

  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

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