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8713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7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

《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济大学混凝土试验报告材料超筋梁梁斜拉破坏Word下载.docx

试件的加载简图和相应的弯矩、剪力图见上图所示。

梁受弯试验采用单调分级加载,每

次加载时间间隔为5分钟。

在正式加载前,为检查仪器仪表读数是否正常,需要预加载,预加载所用的荷载是分级荷载的前2级。

对于超筋梁,①在加载到开裂试验荷载计算值的90%以前,每级荷载不宜大于开裂荷载计算值的20%;

②达到开裂试验荷载计算值的90%以后,每级荷载值不宜大于其荷载值5%;

③当试件开裂后,每级荷载值取10%的承载力试验荷载计算值(Pu)的级距;

④在加载达到承载力试验荷载计算值的90%以后,每级荷载值不宜大于开裂试验荷载值的5%;

实际试验中,各级荷载分别为:

0→10kN→20kN→30kN→40kN→70kN→破坏

1.5.2开裂荷载实测值确定方法

本实验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确定开裂荷载:

放大镜观察法

用放大倍率不低于四倍的放大镜观察裂缝的出现;

当加载过程中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前一级荷载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次荷载值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

荷载-挠度曲线判别法

测定试件的最大挠度,取其荷载-挠度曲线上斜率首次发生突变时的荷载值作为开裂荷载的实测值。

1.6测量内容

1.6.1混凝土平均应变

在梁跨中一侧面布置4个位移计,位移计间距40mm,标距为150mm,以量测梁侧表面混凝土沿截面高度的平均应变分布规律,测点布置见下图。

1.6.2钢筋纵向应变

在试件纵向受拉钢筋中部粘贴电阻应变片,以量测加载过程中钢筋的应力变化,测点布置见下图:

1.6.3挠度

对受弯构件的挠度测点应布置在构件跨中或挠度最大的部位截面的中轴线上,如下图所

示。

在试验加载前,应在没有外荷载的条件下测读仪表的初始读数。

试验时在每级荷载下,应在规定的荷载持续试件结束时量测构件的变形。

结构构件各部位测点的测度程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宜保持一致,各测点间读数时间间隔不宜过长。

1.6.4裂缝

试验前将梁两侧面用石灰浆刷白,并绘制50mm×

50mm的网格。

试验时借助放大镜用肉眼查找裂缝。

1.7实验结果整理

为了简化数据处理过程,在荷载达到最大值之前这段时间内,取10组数据;

达到峰值以后,再根据荷载特征情况取4组数据;

加上最大值1组,共15组数据进行分析。

现将取值时间罗列如下:

14:

16:

5214:

17:

0314:

22:

5414:

5914:

26:

24

29:

0214:

56:

1115:

01:

1515:

02:

5215:

03:

03

15:

0815:

04:

2715:

5015:

05:

30

1.7.1荷载—挠度关系:

荷载测定值

(kN)

应变测点10-1

应变测点10-2

应变测点10-7

挠度

-0.02

-0.008

-0.041

0.027

10.239

-0.208

-0.075

-0.437

0.2955

20.725

-0.29

-0.13

-0.841

0.631

20.313

-0.133

-0.845

0.6335

30.221

-0.334

-0.181

-1.254

0.9965

40.212

-0.392

-0.236

-1.711

1.397

70.433

-0.522

-0.416

-4.124

3.655

90.003

-0.534

-0.483

-5.737

5.2285

91.984

-0.546

-6.656

6.122

95.453

-0.557

-0.53

-7.007

6.4635

96.939

-0.553

-0.526

-7.26

6.7205

92.728

-8.991

8.436

79.104

-10.902

10.347

70.516

-0.549

-0.561

-11.433

10.878

69.112

-11.514

10.957

本实验设计时考虑了考虑支座沉降的影响,梁的实际挠度为:

应变测点10-7的测量值减去10-1和10-2测量值的平均值。

为了方便绘图,将挠度取为正值,得荷载—挠度曲线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荷载较小时,梁的刚度基本保持不变,荷载—挠度曲线大致呈直线,在荷载达到40kN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说明此时混凝土开裂。

而且曲线斜率减小说明开裂以后梁的刚度减小。

1.7.2荷载—曲率关系:

应变测点10-3

应变测点10-4

应变测点10-5

应变测点10-6

曲率

0.004

-0.004

-0.0071

-0.016

0.0176

-0.063

0.008

0.016

0.0697

-0.012

0.02

0.0732

-0.103

-0.019

0.028

0.1156

-0.035

0.036

0.1226

-0.142

-0.117

0.091

0.2056

-0.205

-0.16

0.04

0.122

0.2885

14.063

0.303

0.126

0.2021

-0.11

14.059

0.299

0.146

0.2259

-0.107

0.2232

14.721

0.19

14.067

0.211

0.237

14.717

0.195

0.245

0.183

0.253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各级荷载下,各应变测点的测值基本关于其高度成线性比例关系。

由此可见平截面假定是合理的。

显然,应变测点10-3和应变测点10-4由于应变计的脱落突然产生了较大的位移,测得数据为问题数据,因此表中后四行的曲率不予计算。

荷载为90.003kN时,应变测点10-3的测量值突然增大,导致曲率计算值偏大。

以下是扣除这些问题数据后获得的荷载—曲率关系图。

1.7.3荷载—纵筋应变关系: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平均应变

10

16

19

18

22

34

19.8

91

115

106

86

98.3

203

240

247

183

252

199

220.7

246

185

253

198

220.8

326

369

375

290

360

342

343.7

483

521

527

431

506

529

499.5

1030

1081

1028

891

933

1154

1019.5

1346

1426

1353

1167

1215

1523

1338.3

1446

1548

1461

1255

1305

1658

1445.5

1500

1617

1529

1303

1365

1737

1508.5

1526

1660

1574

1333

1408

1795

1549.3

1567

1966

1700

1356

1614

1984

1697.8

1418

2245

1666

1247

1855

1954

1730.8

1311

2265

1545

1153

1845

1842

1660.2

1289

2260

1514

1133

1836

1816

1641.3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纵筋的应变与荷载值基本保持线性关系,说明了此超筋梁中纵筋过多,在梁发生破坏时,钢筋应力还是不能达到屈服响度。

1.7.4裂缝发展情况描述及裂缝照片

随着荷载增加,在梁受拉区先出现裂缝(此时荷载为40kN)。

且裂缝的数目增加,但没有发展成宽度较大的裂缝。

而受压区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发生开裂,宽度和数目都迅速发展,直至压区混凝土压碎,梁破坏。

梁上部混凝土压碎

超筋梁破坏时形态

1.8实验结论

实验所得极限承载力为96.9kN,与计算结果89.8kN相比很接近,误差在10%以内。

说明超筋梁加载过程符合平截面假定,且实际材料性质与设计值相差不大。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超筋梁变形能力很差,且破坏形式为脆性破坏,具有突然性。

1.9实验建议

为了更好的确定超筋梁的破坏形态,以及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应用同样的实验材料,在同等试验环境下进行平行对比试验,以得出准确的结果。

而且可以考虑改变集中荷载的施加位置,以研究不同荷载作用点对超筋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2梁斜拉破坏试验报告

2.1实验目的

通过试验研究认识钢筋混凝土梁在剪力作用下发生斜拉破坏的全过程,掌握测试混凝土受弯构件基本性能的试验方法。

2.2实验内容

控制梁的抗剪承载了小于抗弯强度,且发生斜拉破坏。

构件跨中施加对称集中力,逐级加载至破坏。

记录、分析各阶段纵筋、箍筋及混凝土应力、应变的变化情况。

2.3试件的设计

2.3.1试件设计的依据

根据剪跨比λ和弯剪区箍筋配筋量的调整,可将试件设计为剪压、斜压和斜拉破坏。

进行试件设计时,应保证梁受弯极限荷载的预估值比剪极限荷载预估值大。

2.3.2试件的主要参数

①构件尺寸(矩形截面):

l=120×

200×

1800mm;

实测值见下表:

120.6

120.5

122.0

121.0

225.6

216.0

233.0

224.9

1803.5

1802.5

1803.0

1083.0

②构件净跨度:

1500mm;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

④纵向受拉钢筋的种类:

⑤箍筋的种类:

HPB300;

⑥纵向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试件的配筋情况见下图和下表:

试件

编号

试件特征

配筋情况

加载位置

b(mm)

预估受剪极限荷载PuQ(kN)

预估受弯极限荷载PuM(kN)

QC

斜拉破坏

6@250

(2)

600

50

69

斜拉破坏试件

2.3.3试件加载预估

①抗弯承载力分析:

=

508.68

=157

计算ξnb

=

=

经计算有

>

,故纵筋未能屈服:

因而,预估极限荷载为

②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分析:

s=50mm<

smax=200mm

验算配箍率:

受集中荷载,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该梁计算剪跨比

,把相关数据带入上式,得:

<

故理论上来说,斜截面会出现斜拉破坏。

理论承载力:

2.4实验装置

下图为进行梁受剪性能试验采用的加载装置,加载设备为千斤顶。

梁受剪性能试验,取L=1800mm,a=100mm,b=600mm,c=400mm。

1—试验梁;

2—滚动铰支座;

3—固定铰支座;

4—支墩;

5—分配梁滚动铰支座;

6—分配梁滚动铰支座;

7—集中力下的垫板;

8—分配梁;

9—反力梁及龙门架;

10—千斤顶;

(a)加载简图(kN,mm)

(b)弯矩图(kNm)

(c)剪力图(kN)

2.5加载方式

0→10kN→20kN→30kN→40kN→50kN→破坏

2.6测量内容

2.6.1混凝土平均应变

2.6.2纵向钢筋应变

在试件纵向受拉钢筋中部粘贴电阻应变片,以量测加载过程中钢筋的应力变化,测点布置见图3.6.5。

图3.6.5纵筋应变片布置

2.6.3挠度

对构件的挠度测点应布置在构件跨中或挠度最大的部位截面的中轴线上,如图3.6.6所示。

2.7实验结果整理

30:

2616:

41:

5616:

55:

0417:

10:

5117:

19:

13

5817:

36:

5617:

37:

3417:

38:

0517:

2317:

3717:

39:

2117:

40

2.7.1荷载—挠度关系:

0.165

10.074

-0.263

-0.355

0.2175

20.065

-0.393

-0.083

-0.775

0.537

29.891

-0.648

-0.216

-1.358

0.926

40.047

-0.652

-0.22

-1.855

1.419

50.038

-0.679

-0.267

-2.491

2.018

59.864

-0.691

-0.338

-3.307

2.7925

70.599

-0.715

-0.322

-4.905

4.3865

80.342

-0.326

-6.348

5.8275

82.489

-0.738

-7.302

6.772

82.654

-7.567

7.031

78.278

-8.554

8.018

70.186

-0.754

-10.115

9.569

60.442

-0.746

-0.33

-11.885

11.347

51.277

-0.75

-13.997

13.457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荷载较小时,梁的刚度基本保持不变,荷载—挠度曲线大致呈直线,在荷载达到30kN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说明此时混凝土开裂。

2.7.2荷载—曲率关系:

0.012

0.08

0.0000

0.092

0.0106

-0.055

0.088

0.032

0.0768

0.267

0.067

0.1535

0.283

0.095

0.1747

-0.111

0.131

0.2135

-0.027

0.362

0.162

0.2374

-0.078

0.378

0.2656

-0.097

0.394

0.226

0.2903

0.075

-0.105

0.402

0.234

0.4422

0.39

0.182

-0.101

0.398

0.238

15.925

15.267

13.883

17.358

17.354

15.929

15.271

17.37

显然,在荷载达到70.186kN时由于应变计的脱落突然产生了较大的位移,测得数据为问题数据,因此表中后三行的曲率不予计算。

2.7.3荷载—纵筋应变关系:

-22

4

6

31

4.5

47

162

603

125

177

110

204.0

983

310

640

159

428.8

178

595

1002

548

1110

337

628.3

283

840

985

785

1312

532

789.5

372

1060

1197

1033

1552

740

992.3

458

1251

1616

1254

1774

914

1211.2

544

1493

1887

1540

2035

1123

1437.0

652

1730

2123

1825

2305

1337

1662.0

685

1789

2140

1880

2369

1391

1709.0

679

1787

2137

1878

2368

1392

1706.8

624

1752

2099

2309

1335

1653.7

538

1581

1951

1626

2114

1172

1497.0

477

1431

1819

1482

1942

1024

1362.5

435

1222

1634

1319

1744

861

1202.5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纵筋的应变与荷载值基本保持线性关系,而且荷载减小时曲线基本原路返回,这也充分的说明了斜拉破坏时纵筋应力未达到屈服强度。

2.7.4裂缝发展情况描述及裂缝照片

裂缝试验资料可根据试验目的按下列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