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6828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一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

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

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

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

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

诗人说:

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

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

言外之意是:

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

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

“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

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

“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

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

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

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

一实一虚,疑似恍惚;

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

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

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

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

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

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

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

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二、水槛遣心二首①

【其一】

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④,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⑤。

《水槛遣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通过描绘绮丽的蜀地风光和娴雅的草堂环境,表现了作者远离尘世喧嚣的闲适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词句注释

①水槛:

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读jià

n。

②去郭轩楹敞:

去郭,远离城郭。

轩楹:

指草堂的建筑物。

轩,长廊;

楹(yí

ng),柱子。

敞,开朗。

③无村眺望赊:

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

赊(shē):

长,远。

④澄江平少岸:

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

城中,指成都。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

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似锦的繁花。

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

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创作背景

编辑《水槛谴心二首》,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

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

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3]作品鉴赏

编辑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

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

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

“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

“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

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

“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

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

“诗语忌过巧。

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

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

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

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

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第二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言志。

开篇描绘的是四川一带夜里常常多雨的天气:

晚上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的雨,等第二天出门以后,靠在水边的栏杆上远望,才看到天色已经开始放晴。

夜里的降雨和天明后的放晴构成了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由此也引出下文。

由于雨水的淋洗,四周的花叶变得很湿润,树林里也布满了水洼;

淋湿的衣服已经干了,枕席也变得干净。

“叶润林塘密”,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幽和静谧;

“衣干枕席清”,显示出夜雨的绵长细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简陋。

紧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年老多病的现状,表达了他厌倦浮名的心情。

“不堪”说明诗人老迈之甚,“何得”说明他对浮名厌倦之深,语气强烈,感情激荡。

最后两句写他慢慢倒酒而饮,借此来消遣余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这首诗与前诗相比基调就沉重了些,描绘了一番蜀地的景象。

在咏物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郁郁不得志,而又感慨自己老迈无力去改变现世,无奈饮酒来得以消遣。

[

三、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

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

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

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这是因为:

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

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

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

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

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

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

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

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

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

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

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

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

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

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

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

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

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

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

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

这是暗示:

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

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

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四、江楼感旧⑴

独上江楼思渺然⑵,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⑶。

《江楼感旧》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

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写旧事则虚实相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1]2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

⑴江楼:

江边的小楼。

感旧:

感念旧友旧事。

⑵思渺然:

思绪怅惘。

渺(miǎo)然:

悠远的样子。

⑶依稀:

仿佛;

好像。

[2]白话译文

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

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

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3作品鉴赏编辑文学赏析

此诗是唐人赵嘏的作品,原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徐竹心先生认为:

这是一首情味隽永、淡雅洗炼的好诗。

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

“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

“思渺然”三字,又形象地表现出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

而对于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的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

第二句,故意将笔移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

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

“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

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

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

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

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

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

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非常欢快的。

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

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

写到这里,诗意豁然开朗,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得到充分展示,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才会有余情余味。

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促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

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朋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

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五、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⑴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⑵。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⑶。

秋波落泗水⑷,海色明徂徕⑸。

飞蓬各自远⑹,且尽手中杯。

[1]

2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

⑴石门:

山名,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北。

山不甚高大,石峡对峙如门,故名。

杜二甫:

即诗人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称他为杜二甫。

⑵池台:

池苑楼台。

⑶金樽开:

指开樽饮酒。

⑷泗水:

水名,在山东省东部,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向西流经流经曲阜、兖州,由济宁入运河。

⑸徂(cú

)徕(á

i):

山名。

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⑹飞蓬:

一种植物,茎高尺余,叶如柳,花如球,常随风飞扬旋转,故名飞蓬,又称转蓬。

[2]

白话译文

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

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

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

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3创作背景编辑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天。

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游历,其时杜甫也因料理祖母丧事奔走于郑州、梁园(今开封)之间。

两位大诗人终于在梁宋间相会、同游。

不久就暂时分手。

次年春,两人又在鲁郡(今山东兖州)重逢,同游齐鲁。

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

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

[4][5]

4作品鉴赏编辑整体赏析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

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登临遍池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

这两句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意思。

“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

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

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

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和王安石的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明”字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

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

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

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

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

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

这首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诗情画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六、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②。

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③。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④。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⑤。

[1]注释译文

编辑词语注释

①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

庵:

圆形草屋。

②翻灯舞:

绕着灯来回飞。

③“破纸”句:

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④塞北:

泛指中原地区。

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

归来:

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

华:

花白,华发苍颜:

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④“布被”两句:

谓秋夜梦醒,眼前依稀犹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1]白话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

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

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1]创作背景

编辑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

闲居带湖期间,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鹅湖、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等地游览。

一个清秋的夜晚,作者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

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小草庵(茅房),屋后是一片竹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

词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2]作品赏析

编辑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

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

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

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

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

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

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

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

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

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

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

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

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

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

“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纯用白庙,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划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3]

七、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

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

前两句再现诗人蹉跎时日、沉迷声色的生活状况;

后两句抒发感慨,表现悔悟、自责以及欲将振作之意。

全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此诗流传很广,在后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赏。

[2]注释译文

编辑词句注释

⑴遣怀:

排遣情怀。

犹遣兴。

⑵落魄:

困顿失意、放浪不羁的样子。

作者早年在洪州、宣州、扬州等地做幕僚,一直不甚得意,故云“落魄”。

一作“落托”。

江南:

一作“江湖”。

载酒行:

装运着酒漫游。

意谓沉浸在酒宴之中。

⑶“楚腰”句:

意思是说扬州歌女体态苗条。

楚腰:

指美人的细腰。

史载楚灵王喜欢细腰,宫中女子就束腰,忍饥以求腰细,“楚腰”就成了细腰的代称。

《韩非子·

二柄》: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汉书·

马廖传》:

“吴王好剑客,百胜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掌中轻:

据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体轻盈,能在掌上翩翩起舞。

这是一种夸张的形容。

《飞燕外传》:

“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

”肠断:

形容极度悲痛。

一作“纤细”。

⑷扬州梦:

作者曾随牛僧孺出镇扬州,尝出入倡楼,后分务洛阳,追思感旧,谓繁华如梦,故云。

⑸赢:

一作“占”。

青楼:

唐以前的青楼指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指歌馆妓院。

南朝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

“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

薄幸:

相当于说薄情。

[2][3][4]

白话译文

困顿江湖饮酒作乐放纵而行,揽着美人细腰醉看歌舞轻盈。

扬州十年好像做了一个大梦,只落得青楼薄情负心的声名。

[2]创作背景

编辑此诗当作于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为追忆十年前的扬州岁月而作。

杜牧于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

当时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

他在扬州期间,与青楼女子多有来往,诗酒风流,放浪形骸。

故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成之叹。

编辑整体赏析

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并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轻佻颓废,庸俗放荡之什。

黄东雷书法《遣怀》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

潦倒江湖,以酒为伴;

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

“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楚灵王好细腰”与“赵飞燕掌上舞”两个典故。

”从字面看,这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落魄”两字透露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

“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有“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

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

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

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