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6530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与小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f(x)]2<

[g(x)]2

[f(x)+g(x)]·

[f(x)-g(x)]<

0.

④对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对值符号的绝对值不等式,利用“零点分段讨论法”去绝对值.如解不等式:

|x+3|-|2x-1|<

3x+2.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任何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经过不等式的同解变形,都能化为ax2+bx+c>

0(a>

0),或ax2+bx+c<0(a>

0)的形式,再根据“大于取两边,小于夹中间”得解集(若判别式△≤0,则利用配方法求解较方便).

  详细解集见下表:

判别式

△=b2-4ac

△>

△=0

△<

二次函数

y=ax2+bx+c

(a>

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0)的根

有两相异实根

x1,x2(x1<

x2)

有两相等实根

没有实根

ax2+bx+c>

0)的解集

{x|x<

x1,

或x>

x2}

R

ax2+bx+c<

{x|x1<

  (3)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①分类讨论去分母法:

②转整式不等式法:

运用时,必须使不等式一边为0,转化为

≤0形式,则:

  (4)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3、简易逻辑知识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是判断简单合题与复合命题的依据;

真值表是由简单命题和真假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依据,理解好四种命题的关系,对判断命题的真假有很大帮助;

掌握好反证法证明问题的步骤.

  

(1)命题

①简单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

②复合命题:

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2)复合命题的真值表

    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用下表表示.

p

非p

    p且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用下表表示.

q

p且q

    p或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用下表表示.

p或q

  (3)四种命题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

  (4)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

①若p

q且q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若p

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若p

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④若p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反证法

  反证法是“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②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③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4、运用知识、运用方法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必须掌握构成集合的两个必要条件:

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其属性是确定的.

  

(2)在判断给定对象能否构成集合时,特别要注意它的“确定性”,在表示一个集合时,要特别注意它的“互异性”、“无序性”.

  (3)在集合运算中必须注意组成集合的元素应具备的性质.

  (4)对由条件给出的集合要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即元素指什么,是什么范围.用集合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注意分辨是交集还是并集,结合数轴或文氏图的直观性帮助思维判断.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因为不好用文氏图形表示,容易被忽视,如在关系式

中,易漏掉

的情况.

  (5)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用坐标形式表示的,要注意满足条件的点构成的图形是什么,用数形结合法解之.

  (6)若集合中含有参数,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讨论时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7)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化归、转化,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常需要分类讨论,同解变形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8)学习四种命题,关键是理解命题结构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掌握四种命题间的关系是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

  (9)基本的逻辑知识是认识问题和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我们进行学习、掌握和使用语言的基础,数学又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习一些逻辑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规范和提高推理的技能,发展思维能力.重点是正确使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是否使用得当的依据是真值表,利用真值表再结合四种命题的充要条件可判定复合命题的真假性.注意区别一些易错的逻辑关系,如“都是”、“都不是”、“不都是”.

5、在学习和运用集合知识的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集合知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

  

(1)把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以表达一定范围或具有某些特性的元素.例如,方程(或方程组)的解集,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集,具有某种性质或满足某些条件的数集、点集、向量集(以后会学)等,因集合元素的任意性,使得集合语言有着广泛的应用性.

  

(2)使用集合间的运算法则或运算思想,解决某些逻辑关系较复杂的问题.例如,运用集合法判断真假复合命题和充要条件,运用集合的交集思想、并集思想、补集思想解题等.

三、学法指导

(一)要注意理解、正确运用集合概念

例1、若P={y|y=x2,x∈R},Q={y|y=x2+1,x∈R},则P∩Q等于( )

  A.P      B.Q      C.

    D.不知道

分析:

类似上题知P集合是y=x2(x∈R)的值域集合,同样Q集合是y=x2+1(x∈R)的值域集合,这样P∩Q意义就明确了.

 解:

事实上,P、Q中的代表元素都是y,它们分别表示函数y=x2,y=x2+1的值域,

   由P={y|y≥0},Q={y|y≥1},知Q

P,即P∩Q=Q.

  ∴应选B.

例2、若P={y|y=x2,x∈R},Q={(x,y)|y=x2,x∈R},则必有( )

  A.P∩Q=

           B.P

Q

  C.P=Q             D.P

Q

  有的同学一接触此题马上得到结论P=Q,这是由于他们仅仅看到两集合中的y=x2,x∈R相同,而没有注意到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不同的,P集合是函数值域集合,Q集合是y=x2,x∈R上的点的集合,代表元素根本不是同一类事物.

正确解法应为:

   P表示函数y=x2的值域,Q表示抛物线y=x2上的点组成的点集,因此P∩Q=

   ∴应选A.

(二)要充分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是集合的重要属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被学生在解题中忽略,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败,下面再结合例题进一步讲解以期强化对集合元素互异性的认识.

例3、若A={2,4,a3-2a2-a+7},B={1,a+1,a2-2a+2,-

(a2-3a-8),a3+a2+3a+7},且A∩B={2,5},试求实数a的值.

解:

∵A∩B={2,5},

  ∴a3-2a2-a+7=5,

  由此求得a=2或a=±

1.

  至此不少学生认为大功告成,事实上,这只是保证A={2,4,5},集合B中的元素是什么,它是否满足元素的互异性,有待于进一步考查.

  当a=1时,a2-2a+2=1,与元素的互异性相违背,故应舍去a=1.

  当a=-1时,B={1,0,5,2,4},与A∩B={2,5}相矛盾,故又舍去a=-1.

  当a=2时,A={2,4,5},B={1,3,2,5,25},此时A∩B={2,5},满足题设.

  故a=2为所求.

例4、已知集合A={x|x2-3x+2=0},B={x|x2-ax+a-1=0},且A∪B=A,则a的值为________.

由A∪B=A

而推出B有四种可能,进而求出a的值.

∵A∪B=A,

  ∴

  ∵A={1,2},∴B=

或B={1}或B={2}或B={1,2}.

  若B=

,则令△<

0得a∈

  若B={1},则令△=0得a=2,此时1是方程的根;

  若B={2},则令△=0得a=2,此时2不是方程的根,

  ∴a∈

  若B={1,2}则令△>

0得a∈R且a≠2,把x=1代入方程得a∈R,把x=2代入方程得a=3,

  综上a的值为2或3.

点评:

本题不能直接写出B={1,a-1},因为a-1可能等于1,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另外还要考虑到集合B有可能是空集,还有可能是单元素集的情况.

(三)要注意掌握好证明、判断两集合关系的方法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们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经常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应予以重视.

  反映集合与集合关系的一系列概念,都是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定义的.因此,在证明(判断)两集合的关系时,应回到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中去.

例5、设集合A={a|a=n2+1,n∈N*},集合B={b|b=k2-4k+5,k∈N*},试证:

A

B.

证明:

任设a∈A,

  则a=n2+1=(n+2)2-4(n+2)+5(n∈N*),

  ∵n∈N*,∴n+2∈N*

  ∴a∈B  故

  ①

  显然,

,而由

  B={b|b=k2-4k+5,k∈N*}={b|b=(k-2)2+1,k∈N*}

  知1∈B,于是A≠B  ②

  由①、②得A

B.

(1)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其基本方法是归结为判定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

  

(2)判定两集合相等,主要是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

  (3)两个集合A、B相等,之所以不以“A、B所含元素完全相同”来定义,而是用子集来定义,显然比较科学,它具有可操作性,用起来很方便.

(四)要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和特殊作用

  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重要集合,它不含任何元素,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显然,空集与任何集合的交集为空集,与任何集合的并集仍等于这个集合.当题设中隐含有空集参与的集合关系时,其特殊性很容易被忽视的,从而引发解题失误.

例6、已知集合A={x|x2+(m+2)x+1=0,x∈R},若A∩R+=

,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从方程观点看,集合A是关于x的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x2+(m+2)x+1=0的解集,而x=0不是方程的解,所以由A∩R+=

可知该方程只有两个负根或无实数根,从而分别由判别式转化为关于m的不等式,并解出m的范围.

由A∩R+=

又方程x2+(m+2)x+1=0无零根,

  所以该方程只有两个负根或无实数根,

  即

或△=(m+2)2-4<

0.

  解得m≥0或-4<

m<

0,即m>

-4.

此题容易发生的错误是由A∩R+=

只片面地推出方程只有两个负根(因为两根之积为1,因为方程无零根),而把A=

漏掉,因此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识别集合语言.

例7、已知集合A={x|x2-3x-10≤0},集合B={x|p+1≤x≤2p-1}.若B

A,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由x2-3x-10≤0得-2≤x≤5.

  欲使B

A,只须

  ∴p的取值范围是-3≤p≤3.

  上述解答忽略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结论,即B=

时,符合题设.

  应有:

  ①当B≠

时,即p+1≤2p-1

p≥2.

  由B

A得:

-2≤p+1且2p-1≤5.

  由-3≤p≤3.

  ∴2≤p≤3

  ②当B=

时,即p+1>

2p-1

p<2.

  由①、②得:

p≤3.

从以上解答应看到:

解决有关A∩B=

、A∪B=

,A

B等集合问题易忽视空集的情况而出现漏解,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

(五)要注意集合语言与其它数学语言互译的准确性

  事实上,各种数学语言形态间的互译,可为我们在更广阔的思维领域里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因而这种互译是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必须做的事情.

  对于用集合语言叙述的问题,求解时往往需要转译成一般的代数语言或几何语言.

例8、已知集合

有唯一元素,用列举法表示a的值构成的集合A.

集合B表示方程

 ①

  即方程x2-x-a-2=0  ②

  有等根时a的取值集合.

  方程②有等根的条件是△=(-1)2-4(-a-2)=0,

  解得a=-

  因此A={-

}.

  以上解法对吗?

不难看出,将A译为方程②有等根时a的取值集合是不准确的.

  转译时忽视了x2-2≠0,即

这一隐含条件.

  可见,与方程①等价的应是混合组:

  (Ⅰ)

  因此,在讨论方程②有唯一实根时,须照顾到③:

  由于方程①为分式方程,可能有增根,

  当条件②的二实根中有一个是方程①的增根

时,方程①也只有一个实根,正确解法是:

  方程①等价于混合组(Ⅰ).

  

(1)当②有等根时,同上解得a=-

,此时

,适合③;

  

(2)当②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时,由△>

0可得a>

  当

为①的增根时,由②得

  

  ∴由

(1)、

(2)得

(1)集合语言转译成其它语言,转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成功与失败.

  

(2)集合语言与其它语言转译过程中,根据问题的需要也可能转译成图形语言,利用数形结合解题.根据解题需要,有时也可能将其它语言转译为集合语言.

(六)要注意数形结合解集合问题

  集合问题大都比较抽象,解题时要尽可能借助文氏图、数轴或直角坐标系等工具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明朗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问题灵活直观地获解.

例9、设A={x|-2<

-1,或x>

1},B={x|x2+ax+b≤0},已知A∪B={x|x>

-2},A∩B={x|1<

x≤3},试求a、b的值.

可在数轴上画出图形,利用图形分析解答.

如图所示,设想集合B所表示的范围在数轴上移动,

  显然当且仅当B覆盖住集合{x|-1<

3},

  才能使A∪B={x|x>

-2},且A∩B={x|1<

x≤3}.

  根据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关系,

  可知-1与3是方程x2+ax+b=0的两根,

  ∴a=-(-1+3)=-2,b=(-1)×

3=-3.

类似本题多个集合问题,借助于数轴上的区间图形表示进行处理,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会得到直观、明了的解题效果.

例10、若关于x的不等式|x+2|-|1-x|<

a有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可利用补集思想解题,先求不等式|x+2|+|1-x|<

a无解的a的取值范围.

  即对任意实数x,总有|x+1|+|x-2|≥a.

  ∴a≤|x+2|+|1-x|的最小值.

  由

  知:

-3≤|x+2|+|1-x|≤3.

  ∴|x+2|-|1-x|<

a无解时,a≤-3.

  故|x+2|-|1-x|<

a有解时,a>

-3.

(七)要注意交集思想、并集思想、补集思想的运用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比较抽象,条件和结论之间关系不明朗,难于从正面入手的数学问题,在解题时,可调整思路,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求已知与未知的关系,这样能起到反难为易,化隐为显,从而将问题得以解决,这就是“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是补集思想的具体应用.

  有的问题,根据问题具体情况,也可采用交集思想、并集思想去处理.

例11、已知集合A={x|x2-4mx+2m+6=0,x∈R},若A∩R-≠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集合A是方程x2-4mx+2m+6=0 ①的实数解组成的非空集合,

  A∩R-≠

意味着方程①的根有:

  

(1)两负根,

  

(2)一负根一零根,

  (3)一负根一正根三种情况,分别求解较麻烦,上述三种情况虽可概括为方程①的较小根

  但在目前的知识范围内求解存在困难,

  如果考虑题设A∩R-≠

的反面:

  A∩R-=

  则可先求方程①的两根x1、x2均非负时m的取值范围.用补集思想求解尤为简便.

设全集U={m|△=(-4m)2-4(2m+6)≥0}

     ={m|m≤-1或m≥

  若方程x2-4mx+2m+6=0的二根为x1、x2均非负,

  则

  因此,{m|m≥

}关于U补集{m|m≤-1}即为所求.

采用“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具体地说,就是将所研究对象的全体视为全集,求出使问题反面成立的集合A,即

便为所求.

例12、命题甲:

方程x2+mx+1=0有两个相异负根;

命题乙:

方程4x2+4(m-2)x+1=0无实根,这两个命题有且只有一个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使命题甲成立的m的集合为A,使命题乙成立的m的集合为B,有且只有一个命题成立是求A∩

∩B的并集.

使命题甲成立的条件是:

∴集合A={m|m>

2}.

  使命题乙成立的条件是:

  △2=16(m-2)2-16<

0,∴1<m<3.

  ∴集合B={m|1<

3}.

  若命题甲、乙有且只有一个成立,则有:

  

(1)m∈A∩

(2)m∈

∩B.

  若为

(1),则有:

A∩

={m|m>

2}∩{m|m≤1或m≥3}={m|m≥3};

  若为

(2),则有:

B∩

={m|1<

3}∩{m|m≤2}={m|1<

m≤2},

  综合

(1)、

(2)可知所求m的取值范围是{m|1<

m≤2,或m≥3}.

(1)本题体现了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重要作用;

  

(2)用集合语言来表示m的范围既准确又简明;

(3)今后注意结合问题具体情况,运用交集思想、并集思想、补集思想.

高考解析

1、(上海)设a1、b1、c1、a2、b2、c2、均为非零实数,不等式a1x2+b1x+c1>

0和a2x2+b2x+c2>

0的解集分别为集合M和N,那么“

”是“M=N”的什么条件?

利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如果

,则“M=N”,

  如果

则“M≠N”,

  ∴“

“M=N”;

  反之若M=N=

,即说明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与它们的系数比无任何关系,只要求判别式小于零.因此,“M=N”

”,因此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答案:

即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2、(高考试题)设a,b是两个实数,集合A={(x,y)|x=n,y=na+b,n∈Z},B={(x,y)|x=m,y=3m2+15,m∈Z},C={(x,y)|x2+y2≤144}是xoy平面内的点集,讨论是否存在a与b,使是A∩B≠

和(a,b)∈C同时成立?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集合语言向非集合数学语言转化,将隐晦的数学含义显露出来.

解法:

  假设存在实数a与b,同时满足题设中的两个条件,即有:

  

从中消去b得a2+(3n2+15-na)2≤144,

  即:

(1+n2)a2-2n(3n2+15)a+(3n2+15)2-144≤0.

  此时判别式△=4n2(3n2+15)2-4(1+n2)[(3n2+15)2-144]

        =36(-n4+6n2-9)

        =-36(n2-3)2

  ∵n∈Z,∴△<

0,又二次项系数1+n2>

0,

  ∴上述关于a的二次不等式无解,因此同时满足题意中两个条件的实数a与b是不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