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6087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教案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2.活动:

(1)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又常常被我们忽视。

请你拿出纸笔,一组同学写“大”字,一组同学画五角星,看看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写多少个字、画多少颗星。

指导学生结合“回想刚才的经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汇报。

(2)一分钟结束后,请学生数数并汇报。

3.导入:

刚刚我们写字、画星、数数、汇报,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过去了,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上课已经几分钟了,我们还没有开始学习,我们还能回到上课铃响起的那刻吗?

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

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匆匆”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

以真实的情境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在每个人身旁悄悄逝去,让时间的钟敲击着学生的心灵,带着一份不平静走进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加殷实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说说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交流后,自由汇报,教师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和朱自清的照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

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画出相关语句。

3.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词语:

确乎 空虚 不禁 挪移 徘徊 游丝 赤裸裸

(2)指名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5.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哪个位置?

有什么作用?

(2)作者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

想一想:

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学生再次读课文,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

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段,然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7.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8.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他是怎样提出来的?

给出答案了吗?

(1)出示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的心境并积累语言。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3)“燕子、杨柳、桃花”这三种自然界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为什么这样写?

(4)连续几个问句,突出了日子的什么特点?

(开头采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大自然的春景之中,燕子、杨柳、桃花有再来、再青、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然后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阅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通过行文线索,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提供了帮助。

三、回顾小结,引发悬念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

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原因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阅读文章不会因课程的结束戛然而止,要有“回声”,让学生回味和思考,这样会更好地延续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写课文第一句话。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拓展阅读,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激发情趣

1.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与老师合作,以诵读的方式回顾课文的第1自然段。

2.引读:

(教师)燕子去了,(学生)有再来的时候;

(教师)杨柳枯了,(学生)有再青的时候;

(教师)桃花谢了,(学生)有再开的时候。

(教师)但是,聪明的,(学生)……

师生回读课文,感悟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深入学习课文,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1.品读课文,引导质疑,批注读文感受。

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可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独时间不会再来,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作者到底要用这个问题表达什么?

请大家细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想一想:

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2.小组交流,合作研读,然后选代表汇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①猜一猜: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多大年龄?

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八千多日子”,那可是二十多年哪,朱自清50岁去世,这可是他的半生啊,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

作者是怎么认为的?

从哪里看出来的?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②思考:

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他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

从一个“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心绪。

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

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

(课件出示: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24岁。

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朱自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要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留恋之情。

⑤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把这个空灵而抽象的时间写得形象而具体,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

课件出示: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①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中具体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②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步匆匆?

(跨过、飞走、溜走、闪过)想一想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

③时间的脚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模仿课文诗一样的语言创作一首诗!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场景,降低难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结:

日子从“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走”“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也留不得啊!

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作者将时光这一空灵的对象写得如此新鲜活泼,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

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人格化的太阳,直接沟通作者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

让我们把心放进课文中,随着作者一同感受时光飞逝的愁绪和无奈。

⑤过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感受到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意溜走、无所事事呢?

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

此处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和写作目的。

了”呢?

(3)了解作者的生平,深入解读文本主题。

朱自清,生于1898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1948年因拒绝美国的救济粮,不久在北平逝世。

①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②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成果卓著,那他为什么还要说“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他真的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吗?

请大家快速朗读第4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一连进行了几次发问?

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③在这一连串的六个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触景生情,抒发对时代感受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

是啊,“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两个“赤裸裸”的意思一样吗?

“平”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的?

朱自清是白白地走了这一遭吗?

(简介朱自清的作品)

你能尝试回答吗?

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

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

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④指名,小组合作、伙伴合作、师生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认为这句话用怎样的感情朗读最能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

和第1自然段中的那句话相比,在朗读上有什么区别?

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对比朗读)

生本课堂,以生为本,通过多层次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个性化解读,生成独立的、有个性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感情。

三、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欣赏全文。

2.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

请你带着作者的情绪朗读这个自然段。

3.采用多种形式读背课文。

升华情感,深入体会,教给学生读背课文的方法,丰富积累。

四、拓展练笔,提升认识

1.学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

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2.时光逝去,永不复返,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明日歌》,做一个珍惜时间、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

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并延展文本主题,升华文本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启迪。

五、布置作业,丰富积累

1.课内作业:

背诵课文。

2.课外作业:

阅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

小组合作制作一期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手抄报。

语文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空间,设计拓展内容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语文的空间,学习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匆 匆

来       去

无影无踪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旨是让学生通过文中体现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语句及句中的重点词语,感悟时光飞逝及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明白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以读代讲,感悟文本情绪。

本篇散文,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的情感,所以设计教学时,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通过“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和发展语言,体会情感。

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通过“读”让学生自主触摸文本,实现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语感。

阅读文本时相机引入作者的生平、成就、思想等相关资料,引领学生透过文本的学习,深入到作者的生活、情感之中,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进而反复朗读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