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5993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

《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市场绩效Word下载.docx

(8-2)

赚得的收益率是使经济利润为零的那个

等于0并解等式

(2)中的

,则得

(8-3)

因此,赚得的收益率是净收入除以资本价值,这里净收入等于收入减去劳动力成本减去原材料成本减去折旧。

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源配置实现最优,该市场上所有企业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且不同产业的利润水平趋于一致。

也就是说,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

这是为什么利用收益率指标来描述市场绩效的理论依据。

用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方法是,如果收益率越高,则意味着该产业获取了越多的超额利润,市场就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

如果收益接近正常利润,市场也就越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以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实际上是把超额利润的产生完全归因于市场势力,而市场势力的形成必然会导致偏离完全竞争状态。

但是,引起超额利润的因素决不仅仅是市场势力的形成,至少还包括:

(1)作为风险投资报酬的风险利润。

(2)有不可预期的需求和费用变化形成的预料外的利润。

(3)因成功地开发和引入新技术而实现的创新利润。

显然,把超额利润完全归因于市场势力是十分片面的,由此以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收益率的正确计算会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有:

(1)由于会计定义的使用代替了经济定义的使用,资本经常没有被恰当的估价。

(2)折旧通常没有被适当地衡量。

(3)由于广告及研究和开发的影响是跨时期的,对它们的估价较难准确反映。

(4)通货膨胀的影响。

(5)计算的收益率可能不恰当地包括了垄断利润。

(6)可能计算了税前收益率而不是正确的税后收益率。

(7)收益率可能没有经过恰当的风险调整。

(8)有一些收益率没有恰当地考虑负债。

(二)价格—成本加成

为了避免有关收益率计算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使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市场绩效,这就是勒纳指数,即价格—成本加成。

价格—成本加成是将价格

和边际成本

的差额作为

的分子而得的。

(8-4)

式中:

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条件为

,则勒纳指数可写为:

(8-5)

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时帕累托条件得以满足,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也就是说,价格是否等于边际成本也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基本的定量指标之一。

这是为什么利用勒纳指数来衡量市场绩效的理论依据。

勒纳指数的数值在0和1之间变动。

数值越大,反映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大,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

反之,数值越小,反映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小,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小,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必须指出的是,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但是却无法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勒纳指数为0,但是却不表明该市场是竞争性的)。

另外,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边际成本的数据常很难获取,常常会使用平均成本来代替边际成本,即用价格一平均成本加权来作为近似方法,但这会导致两者间的较大偏差。

(三)托宾q

托宾

是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已经公开发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债券来衡量)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是衡量市场绩效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8-6)

表示托宾指数;

表示股票市值;

表示债券市值;

Q表示企业资产重置成本。

值根据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来衡量市场绩效的高低。

的初始用意是使用该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子部分可视为投资所带来的现金流入现值,分母部分可视为投资所需要的现金流出现值,q值反映的是在同一时点上每单位投资(现金流出现值)所带来的收益(现金流入现值),表达的是利润率或收益率的涵义。

后来经济学家发现,托宾q能够适当地用于市场绩效的估量。

>1时,说明企业以股票和债券计量的市场价值大于以当前市场价格评估的资产重置成本,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中能获得垄断利润。

值越大,企业能获得的垄断利润越大,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经济绩效越低。

使用托宾

的优点是避免了估计收益率或边际成本的困难。

但是,必须准确计算企业的市值和重置成本。

企业的市值可以用其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值来计算,但计算企业的重置成本则比较复杂,除非存在一个比较成熟的二手设备市场。

而且,广告及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产生了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而

值的计算中都忽略了这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

二、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市场绩效既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也表示最终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程度。

产业组织学探讨的经济活动目标,主要不是企业层次上的,而是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层次上的。

因此,在对市场绩效进行评价之前,我们应首先了解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层次上的目标具体是什么。

毫无疑问,这个目标本身是多元化的,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是最主要、最具综合性的目标,而社会福利本身又可分解为许多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公平、稳定与安全、进步等多层次和多方位的目标,这也决定了对市场绩效的测量与分析也必然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

下面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技术进步状况等若干方面进行分析。

(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同时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程度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高低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态。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限的消费品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使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

第二,有限的生产资源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使生产者所获得的产出大小

程度。

第三,同时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即生产者利用有限的生产资源所

得到的产出的大小程度和消费者使用这些产出所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使用收益率标准。

一般的价格理论认为,竞争的市场机制能保证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由自由竞争的市场决定,资源在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使得产业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能获得正常利润,不存在垄断利润。

所以,可以用产业和企业的收益率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

与此相反,市场垄断程度越高,资源配效率越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表明:

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最优的。

一般均衡表明整个经济处于效率状态,因此,所有的消费活动都是有效率的,所有的生产活动也都是有效率的,而且消费和生产活动是协调一致的,即对于任何两种资源,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消费率全部相等,所有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且边际消费率与边际技术替化率也相等。

虽然这个定理本身也有某些不严密性,受到了某些学者的质疑,但对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这一点,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是深信不疑的。

与理想的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低,而垄断价格通常比竞争价格高。

经济学的分析表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相比,垄断企业通过比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提供商品,攫取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使消费者剩余减少;

与此同时,还导致了一部分剩余的永久性损失,即所谓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或称效率损失。

当然,垄断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一方面,垄断企业为了谋取和巩固其垄断地位还经常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并为此支付巨额的费用,诸如广告和特殊产品差异化、设置人为的进入壁垒等。

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是为竞争市场所不必要的手段及其开支,都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产业组织的规模结构效率,又称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的实现程度。

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既与产业内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密切相关,还反映出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水平的程度和效率。

衡量某个特定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产业内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

(2)用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经济规模的纵向市场程度。

(3)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

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某些产业特别是集中度低的产业,企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又存在开工不足、利润率低的情况;

二是多数企业达到经济规模,但开工不足、能力过剩。

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性的实现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状态:

1.低效率状态

即产业市场上未达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所必须的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这种状态表明该产业未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如我国处在起步阶段的家电产业、汽车产业等。

2.过度集中状态

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

由于过度集中,无法使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的市场力量得到了过度的增强,反而不利于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如我国在改革前的电信、石油、电力等一些国家垄断产业。

3.理想状态

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达到和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

这表明该产业已经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效益,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了最优状态。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多数产业(贝恩对美国的研究结果是70%~90%)已经实现了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理想状态,即主要生产企业都是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

尤其是那些规模经济性显著的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和家电等。

而在另外一部分产业中,存在着超经济规模的过度集中。

贝恩发现,许多过度集中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规模较小的企业高,可见,过度集中实际上是降低了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影响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的主要因素一是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

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是指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它同时反映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

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形成大型、中型、小型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的规模结构,有利于整个产业实现生产的协同效应。

在这样的规模结构中,大企业负责开拓市场、设计新产品、使用大型自动化生产线完成产品总装的工作,中小企业则通过专业化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等配套产品,通过这样的协作可以从整体上发挥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二是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直接因素。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产业市场的过度集中和分散都会降低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三)产业技术进步程度

产业技术进步是指产业内的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扩散)的过程。

技术进步渗透于产业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方方面面,并且最终通过经济增长表现出来。

产业技术进步反映了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率,它是衡量经济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1.技术进步的三个阶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把技术进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发明。

发明是指构思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用的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以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

产业技术进步的这个阶段相当于研究开发。

第二阶段:

创新。

创新是指发明第一次应用并导致一种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出现。

对于产业而言,就是指企业家通过市场调查等可行性研究并筹集资本,将发明成果付诸实施,提供新产品和可应用的新的生产工艺。

第三阶段:

扩散。

扩散是指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被广泛采用时,所伴随的新技术的模仿和扩散程度。

2.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研究产业组织和技术进行关系的重要内容。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其理由是:

(1)技术进步创新的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

反过来说,一旦创新失败,也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担亏损,并用其他成功项目的利润加以弥补,由此可见,大企业更有能力承担技术进步过程的风险。

(2)研究开发中也存在规模经济,大企业的研究开发也存在规模经济,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和发挥这种规模经济的效益。

(3)由于大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更高,并且大多从事多元化经营,因此大企业能够从发明和创新活动的成果中获取更高的收益。

(4)维护和巩固垄断地位的需要迫使大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

谢勒等人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更大,其理由是:

(1)大企业在试图形成垄断力量的过程中确实会从事技术进步活动,但是垄断地位一旦形成,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行为就会消失,市场支配能力反而成为限制技术进步的障碍,因此,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2)大企业拥有的大规模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劣势,如决策过程低效率、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相互倾轧、管理层对某些独特的创新活动的忽略和不支持等。

(3)实践表明,在许多产业中,小企业能对某些独物的创新活动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一定的规模临界点以内,研究开发投入随企业规模扩大而增长,研究开发成果也随之增加,这种规模临界点因产业而不同。

大量研究表明,在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大企业确实比小企业强。

经济学家所做的部分研究数据表明,大企业在发明和创新的投入中占的比重大于其规模的比重,可见在研究开发的实际投入方面大企业的确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不仅证明了大企业投入的能力,而且也不可否认地表明了大企业技术投入的意愿。

就实际贡献来说,实证研究表明,大、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与产业类别、技术进步阶段的特点、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政府政策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型企业和中型、小型企业的作用经常是互相补充和联系的,正是小企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的进程。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

技术进步并不限于某个特定规模的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

(四)X非效率

哈佛大学雷本斯坦教授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X非效率(X-inefficiency)理论,也称内部低效率理论,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一个指标。

该理论认为,垄断性大企业由于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组织内部层次多、机构庞大,加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他们往往并不追求成本最小化。

这种现象统称为“X非效率”,它是“X效率”的对称。

雷本斯坦X非效率理论涉及市场环境(ME)、企业组织(EO)和经济效率(EE)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经济效率是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的函数,即EE=f(ME,EO)。

在变量ME为给定(即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变量EE(即X非效率的程度)就取决于变量EO(即垄断厂商)适应环境的情况。

X非效率理论的整个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庇护下的厂商追求利润极小化”这个前提假设之上的,并一反传统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将人性的弱点假定为“惰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即企业行为=f(惰性,环境)。

因此,在没有压力的市场环境(ME)中,最高决策者(经理)的行为模式是“极小型”的,因而,他就不可能把压力从最高层逐级向下传导下去。

于是,垄断企业全体员工的这种利润极小化行为模式就“集体”地构成了企业组织(EO)的行为模式。

在没有压力的市场环境下,经济效率(EE)的值就不可能X效率,而只能是X非效率。

第二节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历来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节将主要介绍哈佛学派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式,并对该范式的主要批评者−芝加哥学派的观点给予评述。

一、传统SCP分析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构建了现代产业组织的描述性研究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SCP分析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

由于存在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

根据SCP分析范式,企业产品的价格P与其边际成本MC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

因此,在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可以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从而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绩效也就比较差。

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就越小,价格越接近边际成本,难以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就比较高,市场绩效好。

价格

与边际成本

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存在及持续取决于市场结构(见表8-1)。

表8-1以市场结构为基础的预期

竞争

+或-

垄断竞争

垄断

+或0

寡占

注:

=0,

=边际成本(短期),

=短期利润,

=长期利润。

在一个由相同厂商组成的能自由进入的竞争产业中,价格等于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利润或正或负,长期利润为零。

即使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竞争性),只要每家厂商能平等地获得相同的技术及投入,它们的利润长期看来等于零。

如果一些厂商成本低于其他厂商,它们的利润不会被进入者完全侵蚀。

自由进入会保证进入的获利最少的厂商(边际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

在垄断或寡占中,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短期利润或正或负而长期利润或零或正。

在垄断竞争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进入推动长期利润为零。

基于表8-1概括的关系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1)检验长期利润是否为零是一个自由进入而非(完全)竞争的检验。

自由进入保证长期利润为零,而不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在垄断竞争产业中的厂商可能获得零利润,尽管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为了确定价格是否超出边际成本,必须检查价格数据而非利润数据。

(2)短期利润对产业中竞争程度揭示很少。

因为在所有的市场结构中,短期利润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从一种连续的观点来看,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和利润的大小会随着竞争对手的数量以及进入壁垒的大小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三家企业的寡占与五家企业的寡占在定价上会有所不同,各企业获得的利润也可能存在差异。

将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联系起来,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哈佛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

在这方面作出开创性工作的首推乔·

贝恩,他对产业的利润率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贝恩(1951)调查了42个产业并将他们分为两组:

CR8≥70%的产业和CR8<70%的产业。

与较不集中产业7.5%的收益率相比,较集中产业的收益率为11.8%。

在此基础上,贝恩根据他对进入壁垒程度的估计对产业做了分类,并提出假说:

“在高集中率和高进入壁垒产业中,利润应比较高”。

使用1950~1960年的数据,曼恩(1996)得出与贝恩相似的结论(见表8-2)。

他还发现具有极高进入壁垒的产业享受比具有较高壁垒的产业高的利润,而具有较高壁垒的产业又转过来赚得比具有中低壁垒产业高的利润(见表8-3)。

他证实了贝恩的预期和发现:

具有极高进入壁垒的集中产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不具有极高进入壁垒的集中产业。

表8-2平均利润率(经选择的产业)

CR8≥70%

CR8<70%

产业

利润比率(%)

汽车

15.5

鞋类

9.6

烟草

11.6

啤酒

10.9

处方药品

17.9

烟煤

8.8

酒类

9.0

罐装水果和蔬菜

7.7

所有被研究产品的平均数

13.3

9.0

资料来源:

丹尼斯·

卡尔顿、杰弗里·

佩罗夫:

《现代产业组织》,502~50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对于价格—成本加成与集中度关系的统计学检验发现,价格—成本加成与集中度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而且即使存在关系也很微弱,因此,还需要更科学的经济计量学研究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例如,一个实证回归模型为:

(0.01)(0.02)(0.02)

是价格一平均可变成本加成,

是平均可变成本,

是四厂商集中率,

是资本(帐面)价值与产出价值之比。

在每个系数下面括号内的是标准误差,它被用来衡量被估计的系数的精确度。

表8-3根据曼恩进入壁垒得出的高集中产业平均利润率(1950~1960年)

利润率(%)

极高壁垒

肥皂

13.3

汽车

平均

11.1

口香糖

17.5

中低壁垒

香烟

玻璃容器

平均数

16.4

剃须刀

8.5

较高壁垒

11.9

10.8

同表8-2。

根据这一方程,若资本产出比

是40%,四厂商集中率

是50%,若其他变量为零,则预期的价格一平均可变成本加成为:

或者

即,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30%。

如果这一产业四厂商集中率从50%加倍上升到100%,价格一平均可变成本升到:

即价格大约升至平均可变成本的1.4倍。

这反映即使集中度大幅度增长,价格不可能同步增长。

关于托宾q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还不太成熟。

一般认为,如果托宾q大于1,企业赚取比资产成本能保证的收益率更高的收益率,这样的收益若没有长期壁垒则不能持续。

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托宾q值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而且q值高的企业倾向于拥有独特的产品和生产要素,q值低的企业通常存在于竞争性的或受到严格管制的产业中。

二、对SCP分析范式的批评

在传统的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市场结构是基本决定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

但自60年代以来,SCP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讨论与批评的热点,这些批评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正是在这一批判的过程中,芝加哥学派崛起,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还由于其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是芝加哥学派批判的焦点。

他们认为,在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高额利润是源于大企业的高效率,而并非像哈佛学派所说的那样是来自垄断势力,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德姆塞茨指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很可能并不反映高集中产业内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