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5613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家河解析整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均值

Cv

Cs/Cv

5

10

20

50

75

90

95

坝址

1.33

0.47

2

2.50

2.17

1.81

1.23

0.874

0.618

0.493

2.2.3洪水

由于李家河坝址无实测洪水资料,故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计算仍以灞河罗李村站为参证站。

罗李村站自1956~2007年有52年实测洪水资料。

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量系列由每年内的最大值组成。

洪量设计时段采用1、3日两个时段。

2.2.3.1历史洪水及重现期:

灞河百余年来曾发生过两次特大洪水,即1835年(清道光15年)及1953年。

1835年洪水无从定量;

对1953年历史洪水,陕西省水文总站于1972.4月在辋川河两河桥(坝址附近)调查值为1290m3/s。

洪水重现期分析:

在调查期内发生的两次大洪水中,以1835年洪水最大,1835年距今已170余年,故重现期可取170年,则1953年洪水排第二位,其重现期为85年;

另外,据马渡王实测资料分析,灞河1953年洪水是自马渡王1952年设站观测以来的首大洪水,1952年距今已56年,为安全起见,1953年洪水重现期在马渡王按55年一遇处理。

据调查该场洪水主要来自李家河水库所在的辋川河流域,因此辋川河两河桥(李家河坝址)断面1953年洪水重现期应略大于下游的马渡王断面,约在55~100年之间。

2.2.3.2设计洪水计算:

(1)设计洪峰流量及洪水总量

李家河坝址设计洪水采用水文比拟法和《陕西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图集》中的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法计算。

经对三种方法计算成果合理性比较,最后推荐水文比拟法计算成果。

现仅对水文比拟法做如下叙述。

水文比拟法按下式计算:

Q设=Q参×

(F设/F参)2/3

W设=W参×

(F设/F参)

式中:

Q设、Q参—分别为设计断面和参证站洪峰流量;

W设、W参—分别为设计断面和参证站洪水总量;

F设、F参—分别为设计断面和参证站集水面积。

分析渭河南岸、涝河以东6条河流7个水文站的设计洪水,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在双对数纸上呈直线,n值为0.72,为安全起见,本次采用2/3。

经计算,李家河水库坝址设计洪水见表2-2。

 

李家河坝址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表

表2-2单位:

Qm:

m3/sW:

万m3

项目

频率(%)

0.1

0.2

0.5

1

3.33

Qm

2040

1790

1470

1220

990

826

695

490

W1

4820

4320

3650

3160

2670

2320

1580

W3

8050

7230

6210

5430

4660

4100

2900

(2)设计洪水过程线

李家河坝址设计洪水过程线采用将典型过程线按同频率法进行放大。

经比较选取辋川河黄土砭站1958年8月2日实测洪水过程作为典型。

该场洪水洪峰流量为328m3/s,最大一日洪量为1110万m3,最大三日洪量为1440万m3。

放大后的设计洪水过程线见表2-3。

李家河坝址设计洪水过程线

表2-3

流量

Q典

0.10%

0.20%

2%

2%

8

6

10.9

140

132

99.1

3

16

25.6

200

176

113

 

7

13.6

148

105

17

24.9

199

175

112

17.9

164

155

110

18

24.2

174

30

31.8

184

165

120

19

23.5

198

173

111

9

45.6

234

209

22.8

197

172

97.8

418

374

233

21

21.9

196

171

266

1140

1020

600

22

195

170

310

1330

1190

742

23

20.2

169

109

11

322

1500

1340

840

24

19.3

194

168

108

328

4

20.4

12

21.4

13

277

1090

680

14

244

1010

904

564

20.5

15

223

886

793

495

191

751

672

419

19.6

167

645

577

360

19.1

166

131

546

489

305

18.7

193

116

482

432

269

17.8

107

103

411

368

230

192

90.8

354

317

16.1

190

163

78.6

312

279

15.2

188

162

104

70.5

284

254

160

14.4

187

161

62.4

262

235

147

13.5

186

102

58.2

241

216

13.4

185

54

135

13.3

50.3

227

203

130

13.2

101

46.6

220

126

13.1

159

44.1

215

124

183

41.6

212

121

12.5

182

158

100

39.2

210

12.6

36.8

12.7

35.8

208

119

12.8

34.7

207

118

12.9

32.6

206

117

30.5

205

181

28.4

204

180

115

27.7

179

114

27

202

178

26.3

201

177

2.2.3.3泥沙

(1)悬移质泥沙计算

根据罗李村站1956~2007年实测泥沙资料,求得罗李村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由辋川黄土砭站1956~1958年悬移质平均输沙量与灞河罗李村站同步系列比,乘以罗李村站多年平均输沙量,得黄土砭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

采用黄土砭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模数求得李家河坝址多年平均输沙量。

其年内分配采用罗李村站年内分配比例,计算结果见表2-4。

李家河坝址悬移质输沙量年内月分配表

表2-4

月份

全年

输沙量

(万t)

0.002

0.004

0.070

1.099

1.732

1.397

7.219

6.033

2.415

1.206

0.119

21.3

%

0.01

0.02

0.33

5.16

8.13

6.56

33.89

28.33

11.34

5.66

0.56

辋川河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73.6%,而11~3月输沙量仅占年输沙量0.9%。

(2)推移质泥沙计算

据灞河流域马渡王水文站实测资料,采用推悬比法计算李家河坝址推移质输沙量.根据马渡王站实测资料分析,推悬比约为17.3%。

李家河坝址悬移质输沙量为21.3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6kg/m3,推移质为3.68万t,李家河坝址多年平均输沙总量为25.0万t。

2.3坝址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李家河水库坝址无水位流量观测资料,推荐坝址及导流泄洪洞进出口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按满宁公式计算,计算得李家河水库推荐坝址水位流量关系详见表2-5。

表2-5李家河水库坝址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表

水位(m)

794

795

796

797

798

流量(m3/s)

28

142

376

702

799

800

801

802

1113

1610

2186

2854

3工程地质

3.1区域地质

3.1.1地质简况

本区地处渭河盆地东南部秦岭北麓中低山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900~2200m。

辋川河由南向北湍流而下,两岸基岩裸露,局部有残留堆积阶地,岸坡陡峭,一般谷底宽度约40~60m。

辋峪口以北为黄土堆积地貌。

区域地层主要为太元古界秦岭群(Arql4)变质岩、有少许三迭系(T13)和上第三系(N)陆相碎屑沉积岩,其次为华力西期(γ4)、印支期(γ15及δ15)、燕山期侵入岩(γ25及γ35)。

根据区域的地质地貌特征,区域的水文地质单元,可粗略地划分为:

山岳基岩的水文地质类型;

河流沟谷冲积、洪积的水文地质类型;

黄土塬松散堆积的水文地质类型。

3.1.2区域构造稳定性和地震

工程区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区域断裂以东西向为主。

库坝区位于华山北侧断裂以南约12.5km(直线距离)以外的草坪—库峪断裂与铁炉子断裂所夹持的带状相对稳定的地块上,属基本稳定地区。

区域断裂的构造线,一般延伸远,发育深度大,具有多序次构造特点。

据记载本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中强震地震活动,表明距坝址20~40km区域范围内存在有地震活动的历史背景。

根据1:

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8版)及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a=0.15g,地震动反映特征周期为T=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3.2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2.1基本地质条件

水库区位于秦岭北部的中低山区,为“V”字型峡谷地貌,植被丰茂。

河流两岸山势陡峻,冲沟发育,总体趋势为南高北低。

库区岩性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即变质岩、岩浆岩、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库区由东、西采峪河组成,于坝址上游800m处交汇形成辋川河。

东、西采峪上游至库尾主要为变质岩区,下游及辋川河干流以岩浆岩为主,第四系地层主要堆积于河床、漫滩及残留阶地部位,岸坡平缓地带多有崩坡积分布。

3.2.2水库渗漏

本阶段在前期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对库区及岩溶渗漏条件进行了复核调查。

经过勘察分析认为:

1)库区回水线以下岩性以弱~微透水的片岩及花岗岩为主,辋川河右侧山体雄厚,没有大的邻谷发育,左侧的岱峪河与辋川河相距7~8km,据调查,中部山体水位高程1300~1700m,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

故不存在邻谷渗漏问题。

2)经本次勘察,库区大理岩在东采峪主要沿F21断层出露,出露位置均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且产状倾向河流上游;

在西采峪出露点也多位于正常蓄水位以上。

大理岩一般呈薄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含较多的硅质条带,在岩体表面可见刀砍状溶沟、溶槽,岩溶形式以小的裂隙式为主,形成小的溶隙、溶孔,连通性差。

同时在大理岩出露区两岸小支沟内多有泉水渗流,出露点高于正常蓄水位,不会产生岩溶渗漏问题。

3.2.3库岸稳定性

据统计,水库区基岩岸坡约占岸坡总长度的66%,第四系地层库岸约占总长度的34%,库岸变形破坏因岩性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基岩库岸基本稳定,对水库安全运行无影响。

第四系库岸由于抗冲蚀性差,水库蓄水后,易产生坍岸,但由于方量较小,塌岸不会影响水库正常运行。

3.2.4库区淹没及浸没

根据蓝田县矿产局1:

1万矿产地质图,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无重要的矿产分布,地质调查也没有发现文物古迹存在,但水库蓄水后要淹没蓝戈公路8.8km(坝址至阳坡)和玉川、草坪等6个村镇。

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上无平缓的台地和较大村庄及耕地分布,因此不存在浸没问题。

3.2.5水库诱发地震分析

据记载本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中强震地震活动,这就表明距坝址20~40km区域范围内存在有地震活动的历史背景。

但水库区附近没有中强历史地震的记载,同时在第四纪地层分布区,未观察到挽近期活动性构造断裂带。

水库建成后,由于对当地应力场不会产生大的改变,因此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即使有,也应不会大于工程区有记载的大于5级的地震活动。

3.3坝区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3.3.1地质概况

坝区位于灞河一级支流辋川河中游李家河村两河桥下游,河谷深切呈“V”字型,两岸山体雄伟,基岩裸露,出露地层为燕山期牧护关花岗侵入岩体,岩性较单一,地形地质条件相对较好。

坝址区的主要构造面类型有原生结构面、断层面、裂隙。

坝区岩浆岩原生结构面不太发育,岩脉与原岩之间呈混融接触,即“焊接”状,结合性较好,仅云斜煌岩脉与原岩之间接触稍差。

坝址区物理地质作用主要以风化剥落现象为主,坝区边坡表层覆盖薄层坡积层,局部坡脚可见崩坡积层。

受两岸岩体风化卸荷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左岸风化厚度明显大于右岸。

岸坡遭受了长时期的风化卸荷等外生地质营力作用,其浅表部岩体相对松弛,易发崩塌。

坝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潜水、基岩裂隙承压水及潜水与承压水的混合型地下水,均为低矿化度的中性~弱碱性的重碳酸盐型淡水,对水工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3.3.2坝区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1)坝址区岩石以中粗粒花岗岩为主,中细粒花岗岩次之,不同风化带及岩性岩块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特别是强风化带岩石试验指标偏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花岗岩的风化以球状、囊状风化为主,强风化带内可以取样的岩块,其风化程度相对较弱,相当于弱风化岩块,所以试验指标不能代表强风化岩体,可作为较差的弱风化岩体指标。

弱风化带内风化程度相对均一,试验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作为岩石特征指标。

弱风化带中粗粒或中细粒花岗岩饱和抗压强度均大于60MPa,属坚硬岩,干密度为2.61~2.70g/cm3;

吸水率为0.34~0.87%;

饱和弹性模量为30.9~53.4GPa,平均值大于39.0GPa;

微风化带中粗粒或中细粒花岗岩干密度为2.61~2.72g/cm3;

吸水率为0.38~0.69%;

饱和弹性模量为37.7~51.5GPa,平均值大于41.0GPa。

坝址区花岗岩致密坚硬,具有强度高,模量大,吸水率低等特点。

中细粒花岗岩的物理力学指标较中粗粒花岗岩高。

(2)岩体及结构面强度参数建议值

综合坝基岩体的原位测试成果,坝基岩体及结构面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3-1。

表3-1坝基岩体及结构面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风化

状态

坝基岩体分类

岩石饱合抗压强度(MPa)

岩石抗拉强度

(MPa)

砼/岩体

岩体/岩体

岩体变形模量Eo

(GPa)

岩体弹性模量

Ee

泊松比

μ

抗剪断

抗剪

f

f′

c′(MPa)

中粗花岗岩

微风化

1.0

1.1

1.30

0.7

1.2

1.6

0.85

0.21

弱风化

87

0.8

0.9

0.6

0.65

0.27

强风化

35

0.4

0.45

3.0

4.0

0.35

<30

-

0.20

2.0

0.40

断层结构面及裂隙

断层带

胶结结

构面

0.25

无充填

结构面

剪切

裂隙

0.15

3.3.3坝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断层的影响

由坝区地质图及左、右坝肩发育断层性质,可以看出,断层以张性高倾角为主,断层带宽度0.1m~0.6m,规模较小;

断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