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尊严的街头乞讨散文Word格式.docx
《不失尊严的街头乞讨散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失尊严的街头乞讨散文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即使施舍的人钢镚掷地发出清脆的响声,他依旧是充耳不闻,沉迷于自己的写字中。
我真的很佩服这种乞丐的定力。
形形色色的乞丐,形形色色的乞讨方式让人眼花缭乱。
数十年前曾遇到过的一次车站乞讨,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在我刚进厂不久,青春年少的我,首次离开父母远去他乡,投身到工业建设中去,源于离家有数百里地,所以就享受着一年一次的探亲假。
源于那时的交通尚不算发达,途中要转车,每次耽搁在路途上的时间就需要一整天。
第一次探亲返厂,父母这也舍不得,那也不放心,吃的喝的用的,整整帮我装满了两大旅行袋,看着满满的“收获”,心里感到暖暖的、甜甜的,可是独自一人出行的旅途中,却让我苦不堪言。
上车下车,手里提着,身上背着,肩上扛着,真的是累得精疲力竭。
最难捱的就是中途候车,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一个人带着这么多的行李可真是举步维艰、寸步难行,更别说去买吃的了。
当喧嚣的车站一拨拨的旅客都踏上各自归途的时候,空落落的候车大厅里人员所乘无几,显得非常凄冷。
我一个人倍觉无聊,为此就从那些流动小贩的手中买了几份故事报阅读。
正当我聚精会神地在阅读的时候,一个陌生的声音在我的耳际响起,接着一只肮脏的手伸到我的眼前,我知道是有人在行乞,于是便从随身的小坤包里拿出毛票递给他,随后又继续看我的报纸。
不一会儿,又有人如出一辙地重复上演了如此的一幕,我依旧是递给他毛票。
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来了,这时我觉得有些不耐烦,但是看他那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终是于心不忍,还是不太情愿地又给了他几张毛票。
就在他第四次又来的时候,负责打扫候车厅卫生的一位阿姨对我说:
“小丫头,估计你也是刚刚工作不久的,工作收入也不会太高。
这次是单身一人出门吧?
下次可别再那么慷慨大方了,这些在车站行乞的人都是骗子,你上当了!
这些人整天在车站转悠,遇到像你这样心地善良的人,就会缠住不放。
以后出门在外可得长点心眼啊,千万不要再上当受骗了!
”听了阿姨的一番话,我才如梦初醒,感情这行乞的骗子也如此之“机灵”啊……
平生还遇到过一次非常有趣的行乞之人,那是十几年前的一桩事了。
那是一个新年初三的中午,我们一家人正围坐在饭桌旁吃着午饭,说着开心的话语。
突然,一阵急促响亮的“嘭嘭嘭”的敲门声传来,我们不觉有几分反感,这位是谁啊?
怎么这么没有礼貌?
带着几分好奇,带着几分愠怒,我也把嗓门提高了八度问道:
“谁啊?
”可门外的那个人嗓门更大,还理直气壮地说道:
“要饭的!
”我当时觉得很好笑,哪有新年头月来行乞还如此地声若洪钟、直言不讳的人啊!
带着一丝疑惑,我打开家门,不看则已,一看则把我吓了一跳。
只见面前站着一位骠悍健壮的中年男子,就像半截黑铁塔一般伫立在眼前,身上衣着整洁,斜背着一个黑色的人造革挎包,再看他的脸上气宇轩昂、红光满面。
这哪是什么要饭的?
分明是在走亲访友吧。
说来也奇怪,端上热乎乎的饭菜他不要,给他零钱他也不要,只向我们讨要馒头干和糕点之类的食物。
我当时就觉得好生纳闷:
真的还没有见过这么要饭的,也没有见过不要钱而只要馒头糕点之类的……
后来经过询问和公公交情笃深的一位山东籍人士,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原来在山东的一些地方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新年中,无论大人小孩,亦或是非常健壮的男人,都必须出门去行乞,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胆量。
多年前曾听别人说起过这样一件蹊跷的事,在某个比较发达的南方中等城市,有一位让人匪夷所思的乞丐,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男人,白天衣衫褛烂沿街乞讨,晚上西装革履,出入高级会所场地,家里还拥有别墅,真的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像这样不缺吃穿,拥有豪华的栖息之地的人,为何还要佯装乞丐去行乞呢?
其中的缘由也就不得而知了。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在一次为灾区的募捐仪式上,一位行乞多年的老大爷,挎着一只破旧的柳条蓝,手里拄着一根拐杖,走到募捐箱前,把自己乞讨来的仅有的零零碎碎的一百元钱,毫无保留地全部投到募捐箱中,让在场的众人无不刮目相看,并为此发出感叹。
中国有形形色色乞丐,那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欧洲和美洲国家有没有乞丐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有乞丐一族存在,而且为数还不少,只是乞讨的方式方法很另类罢了。
就拿可以垄断世界经济的美国来说吧,也同样有乞丐,但美国的乞丐却很隐秘,不易为外来者所发现,即便你到乞丐集聚的地方去探寻,也未必能如愿以偿。
如果你没有看见他们行乞或遭遇行乞者的纠缠,恐怕还是不会相信这个富裕之邦,真的会有这样的阶层存在。
在美国,乞丐却非常的别致。
尽管本质上都是向别人乞讨才能生活,但美国的乞丐却是与众不同,他们的衣着外表,乞讨方式,与人相处时的态度等等,同别的国家的乞讨者相比,确实有着天囊之别。
从他们的表情看,美国的乞讨者,日子过得好像还挺不错,活得似乎多少有几分尊严。
美国的乞讨者主要聚集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纽约、芝加哥以及其它人口密集的一些地方。
他们的衣着外表跟普通的城市居民并没什么两样,有的乞丐的穿着甚至比普通的美国人还好。
看上去身体似乎也不错,一个个长得胖胖的,面无愁容,一身潇洒,外来者一时还真难辨别他们究竟是干什么的?
只有当他们着装上岗的时候,这才显露出其人其行的庐山真面目和超凡脱俗的本事。
有人在纽约曼哈顿炮台码头候船时,看见几位黑人行乞者,向排在队列的人群讨要钱币时的情景,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
只见他们身着印花短袖衫,头上歪戴一顶花小帽,手持六弦琴,各自分地段立于人群之中,边弹琴边说唱。
当白人从面前走过时,就唱英语歌;
如果是面对西班牙人就唱拉丁语歌;
见了中国人就唱中国歌曲。
《我爱你,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都唱得有板有眼。
当他们从一个歌者面前走过时,他唱的是“我爱你中国……”“好一朵茉莉花……”虽然投币者不多,但他们毫不灰心冷意,每个人都信心百倍地一个劲地唱个不停。
当他们游完女神像、移民岛回到炮台公园休息时,又看见另一伙乞讨者在公园里进行歌舞和魔术表演,也是黑人。
这个公园里,还有白人和黄种人通过变戏法、替人画像、算命之类的方式,向行人讨要钱财。
美国的乞讨者多活动于车站码头和大型餐馆等地。
他们在行乞时,除了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办法,向别人讨得钱财。
也有理直气壮向对方硬要强讨的。
在美国的报纸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纽约一日》的文章,写康州几个华人青年演员去纽约百老汇看演出前,两次遭遇强行乞讨的情形。
第一次是在餐馆里。
他们正在用餐时,其中一个小伙子身旁忽然出现一个黑人老者,向他伸手要什么。
小伙子以为是要吃的,顺手递给他一只小鸡腿。
老人摆手不接。
小伙子换一只大的给他,老人还是不肯要。
同桌的人终于懂了,原来是遇到行乞的人了,于是,便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美元递过去,而那位老人却面无表情地收下了。
但是他仍然没有离开,眼睛反而转向盘子里的鸡腿。
给他一只不要,两只也不要,直到盘子里的三只鸡腿全赠送给了他,这才算了结。
华人青年接着的一次遭遇,发生在地铁口子。
这次他们遇上的是一位弹琴讨要的行乞者。
这位乞讨者的态度跟餐馆里的老人是一样的,只要他高兴把手伸向谁,谁就得对他有所表示,否则决不罢休。
美国的乞讨者,不像国内一些城市中的乞丐那般,不装愁叫苦,没有哭哭啼啼,听不到“可怜”二字和对年青人叫“叔叔、姑姑”的低声贱语,也难得看见他们花样百出的欺骗性乞讨行为。
真可谓是不卑不亢,文明行乞了。
美国的乞讨者黑、白、黄各个种族的人都有。
跟别的国家的乞丐相比,美国的乞讨者似乎要高人一等。
这些洋乞丐,活得似乎倒真的有几分幸福,同时活得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份尊严。
同样有着世界大都会美誉的巴黎,号称“浪漫之都”,而在巴黎就连乞丐都显得格外地与众不同。
在巴黎,似乎很少看到印象中那种老弱病残、衣衫褴褛的乞丐形象,相反,这里的乞丐大多是年轻力壮、精神抖擞,有的甚至还西装革履、穿金戴银,而且他们乞讨的方式也都各具特色。
一次,一位记者在去一家机构办事时,走到大门口,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主动上前为他把门打开,让身处异国他乡受到这样的“礼遇”,记者自然是感激不尽,连忙说了一声“谢谢”。
这时,只见他伸出手说:
“请给我一欧元。
”身边的朋友告诉记者,他实际上是个乞丐,记者因为没有零钱没有给他,但他仍然笑脸相送,如此“文明”的乞讨方式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后来发现,原来在巴黎有很多乞丐,他们大都穿着整洁体面,还有不少戴着金银首饰,很多人都年轻力壮,法国朋友告诉记者,由于法国经济不景气,有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又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于是干脆就当起了乞丐,他们认为乞讨也是一种工作,并没有低人一等。
记者在教堂门口发现有很多乞丐,原来在教堂聚集也是乞丐们的一个“有效方式”,他们认为,对于常进教堂的人来说,施舍是一种幸福,所以他们就喜欢在这里“蹲点”,接受施舍。
记者还看到,有的女乞丐挺着大肚子在教堂门口伸手向进教堂的人要钱,这一招很管用,很多人都慷慨解囊。
更有意思的是,有的乞丐行乞时随身带着一条宠物狗。
因为法国人都非常爱狗,把狗作为自己的家庭里的一员。
所以很多人施舍给乞丐,完全是看在狗的份儿上。
最为经典的要属艺术型乞丐了。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记者经过蓬皮杜艺术中心前面的广场,被一阵洪亮的声音吸引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西装革履的先生旁若无人地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还指手画脚。
记者起初想这人是不是疯了,这么冷的天在广场上念叨着什么,而且还如此大声。
这个人衣服很整洁,颇具绅士风度,仔细一听,才发现他在很投入地念台词,时不时还有一些肢体动作配合。
很明显,那是一段经典的爱情台词:
“噢,亲爱的,再撞击我一次……噢,亲爱的,再撞击我一次……”有时他用英语,有时用法语。
他的声音很有穿透力,在寒冷的冬日不时吸引着路人驻足停留。
他身前的地面上放着一顶黑帽子,有人往他帽子里投钱币时,他就会停下来说声“谢谢”,然后又继续回到表演中。
如果表演时间长了发现没有人投币,他就拾起帽子,换一个地方继续表演。
过了一会,他看到帽子里钱差不多了,便戴上帽子,满意地“下班”了。
法国的“丐帮”五花八门,有的单独行动,有的则拖家带口。
前者一般是中年男子,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法国人;
后者多为女人与小孩的组合,其中不乏外来移民。
至于乞讨的地方,有的长年在地铁车厢里来回穿梭,有的则始终坐在地铁站的某一角落;
有的守着某超市的地下车库入口,有的则在十字路口“招呼”被红灯挡住的车辆。
在地铁固定处、超市和十字路口“蹲点”的乞丐一般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为了生存,请赐一欧元”等简洁明了的“讨饭术语”。
在地铁和大街上来回穿梭的乞丐则多以独具特色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总体而言,法国的乞丐比较有礼貌。
以“跑地铁”的为例,他们的“工作节奏”一般是一站换一个车厢。
每上一个车厢,他们会站在车厢的一头,等车门关上后,再开始讲话。
他们首先向大家问好,并请乘客们原谅他的打扰。
然后是自我介绍,并说明乞讨的原因。
比如说,自己失业了,失业金已经发放到期,可他尚未找到工作。
有的则是拿着监狱释放证明,称自己刚从监狱里出来,由于人们的偏见,一时很难找到工作,等等。
乞丐们的要求并不高,往往请大家“给一欧元,或是一张饭馆的餐券”。
也有借机求职的乞丐会说:
“如果您有工作推荐给我,那我感激不尽。
”为了让不愿掏钱的乘客避免尴尬,有的乞丐还会不无风度地说:
“如果您碰巧没带零钱也没关系,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我也很高兴。
”……
诸如此类形形色色的乞丐们,他们既很有礼貌,也很有绅士风度,根本不会像国内有些乞丐那样死缠烂打,在行乞时,仿佛就像与人做买卖一样“买卖不成仁义在。
”法国的乞丐在行乞时即使在遭到拒绝时,彰显的依旧是绅士风度,许多人还会在临走之前友好地说几句“祝您今天快乐”、“您是个最可爱最美丽的人儿”之类好听的话。
真正会死缠烂打的人,却是为数不多。
乞丐的形象千姿百态,乞讨的方式五花八门,行乞的理由林林总总,乞讨的态度千变万化,而那些颇具音乐修养和不失绅士风度的街头乞讨者,铸成了大都市一道特别的风景,他们是一群不失尊严的街头乞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