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461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六 实验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Word格式.docx

对各组淀粉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种)。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酶A在________℃条件时活性较高。

(3)此实验通过检测淀粉的剩余量来表示酶的活性,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

在________℃之间设立较小等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解析:

(1)自变量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人为改变的变量,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即酶的种类和温度;

在实验中存在一些除自变量以外的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称为无关变量。

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溶液的量、反应时间、pH等。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酶A在50℃条件时淀粉含量最少,酶活性相对其他温度时较高。

(3)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温度发生改变,影响实验结果,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酶的活性。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30~5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B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因此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可在30~50℃之间设置较小温度梯度进行研究。

答案:

(1)温度、酶的种类 溶液的量、反应时间、pH等

(2)50 (3)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温度发生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4)30~50

2.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作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类型,选取的实验装置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使实验结果更科学,还需设置________。

若实验中对照组的红色液滴静止不动,植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验证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选取的最佳实验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给植物提供C18O2后,在玻璃罩内检测到含18O的氧气,其产生的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若要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类型,选取的实验装置有装置一和装置二,为使实验结果更科学,还需设置没有植物的对照实验,排除物理因素的影响。

若实验中对照组的红色液滴静止不动,植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一烧杯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有氧呼吸消耗O2,则红色液滴向左移;

装置二烧杯中盛放水,不能吸收CO2,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小于产生的CO2量,则红色液滴右移。

(2)装置一烧杯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装置三烧杯中盛放CO2缓冲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CO2。

因此若要验证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选取的最佳实验装置是装置一和装置三。

实验中给植物提供C18O2后,光合作用过程中18O的去路是6C18O2+12H2O

C6H

O6+6O2+6H

O,其中产物H

O又作为光反应的原料,在水的光解中产生18O2。

(1)装置一和装置二 对照实验 装置一红色液滴左移、装置二红色液滴右移 

(2)装置一和装置三 

C18O2

H

O

(或:

C18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H

O,H

O参与光反应产生18O2)

3.蒜素半胱氨酸能减轻心肌梗塞症状:

使梗塞面积、心室肥大减小,心肌收缩力增强。

实验结果显示经蒜素半胱氨酸处理的动物,左心室肌细胞内胱硫醚连接酶的活性增加,血浆里的硫化氢量增加,死亡率大为降低。

大蒜中含有蒜素半胱氨酸。

请设计实验探究大蒜对心肌梗塞的缓解效果。

(1)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观察指标(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

第一步:

取九只小鼠,结扎部分冠状动脉后,随机分成三组,编号为A、B、C。

第二步:

A组小鼠不作处理作为________________;

B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

C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

在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饲养三组小鼠。

一段时间后,解剖观察小鼠心肌梗塞情况。

根据实验拟定的课题,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蒜素半胱氨酸或是否饲喂大蒜。

因变量可以从题干中找出:

心肌梗塞面积、心室肥大程度、心肌收缩力。

实验过程第一步是分组。

第二步是控制变量:

一组不作任何处理,一组喂食含一定量大蒜的饲料,一组喂食含有等量的蒜素半胱氨酸的饲料。

第三步要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保持一致,需要观察的实验指标是小鼠的心肌梗塞情况(心肌梗塞面积、心室肥大程度、心肌收缩力)。

(1)是否饲喂大蒜或蒜素半胱氨酸 心肌梗塞面积、心室肥大程度、心肌收缩力(答出两点即可) 

(2)对照组 饲喂含一定量大蒜的饲料 饲喂等量的蒜素半胱氨酸的饲料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4.黑麦为二倍体生物,1个染色体组中含有7条染色体,分别记为1~7号,其中任何1条染色体缺失均会造成单体,即共有7种单体。

单体在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产生的配子成活率相同且可以随机结合,后代出现二倍体、单体和缺体(即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三种类型。

利用单体遗传可以进行基因的定位。

(1)若要区分7种不同的单体,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________________进行判断。

每一种单体产生的配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2)已知黑麦的抗病(B)与不抗病(b)是一对相对性状,但不知道B/b基因位于几号染色体上。

若某品种黑麦为抗病纯合子(无b基因即视为纯合子),且为7号染色体单体,欲探究抗病基因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若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②若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

(1)若要区分不同的单体,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进行判断。

根据题意,每一种单体产生的配子中,一半配子的染色体数目为6条,一半配子的染色体数目为7条。

(2)根据题意,应选择不抗病的正常二倍体黑麦(bb)与抗病的7号染色体单体黑麦杂交,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并记录。

①若后代表现为抗病和不抗病两种类型,说明其基因型为BO,则该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②若后代均表现为抗病类型,说明其基因型为BB,则该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

(1)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 6或7 

(2)选择不抗病的正常二倍体黑麦与抗病的7号染色体单体黑麦杂交,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并记录 ①抗病和不抗病两种类型 ②抗病类型

5.小鼠尾形的弯曲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若小鼠的受精卵无控制尾形的基因(B、b),将导致胚胎致死。

正常尾雌鼠与弯曲尾雄鼠交配,F1雌鼠全为弯曲尾,雄鼠全为正常尾。

请回答:

(1)控制小鼠尾形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2)让F1雌雄鼠交配,其中雌鼠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

(3)在雌鼠群体中有19%的弯曲尾个体,则雌鼠群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让群体中正常尾雄鼠与弯曲尾雌鼠交配,后代中出现正常尾雄鼠的概率为________。

(4)在一次正常尾雌鼠与弯曲尾雄鼠交配中,F1中出现了一只正常尾雌鼠(T),推测可能是父本产生配子时B基因突变为b基因或B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为检验是何种原因所致,某研究小组让这只正常尾雌鼠(T)与弯曲尾雄鼠交配得F1中的雌鼠全为弯曲尾,再让F1雌鼠与弯曲尾雄鼠交配得F2:

①若F2幼鼠中雌∶雄=________,则为B基因突变为b基因所致;

②若F2幼鼠中雌∶雄=________,则为B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

(1)小鼠尾形的弯曲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若正常尾雌鼠与弯曲尾雄鼠交配,F1雌鼠全为弯曲尾,雄鼠全为正常尾。

该性状的分布与性别有明显关联,则控制小鼠尾形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根据题意让F1雌鼠(XBXb)、雄鼠(XbY)交配,其中雌鼠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1∶1。

(3)在雌鼠群体中有19%的弯曲尾(XBXB、XBXb)个体,则鼠群体中正常尾(XbXb)占81%,则雌鼠中b基因频率为0.9,B基因频率为0.1,则该鼠群中XBXB=0.1×

0.1=0.01、XBXb=0.1×

0.9×

2=0.18,让群体中正常尾雄鼠(XbY)与弯曲尾雌鼠[XBXB=0.01/(0.18+0.01)=1/19、XBXb=0.18/(0.18+0.01)=18/19]交配,后代中出现正常尾雄鼠(XbY)的概率为(18/19×

1/2)×

1/2=9/38。

(4)①F1中出现了一只正常尾雌鼠(T),若是父本产生配子时B基因突变为b基因,则该小鼠基因型为XbXb,让这只正常尾雌鼠(T)与弯曲尾雄鼠(XBY)交配得F1中的雌鼠全为弯曲尾(基因型为XBXb),再让F1雌鼠(XBXb)与弯曲尾雄鼠(XBY)交配得F2,F2幼鼠中雌∶雄=1∶1。

②若是B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该小鼠基因型为XbX-,让这只正常尾雌鼠(T)与弯曲尾雄鼠(XBY)交配得F1中的雌鼠全为弯曲尾(基因型为XBXb、XBX-,且二者各占1/2),再让F1雌鼠与弯曲尾雄鼠(XBY)交配得F2,后代中基因型为:

1/2(XBXB、XBXb、XBY、XbY)、1/2(XBXB、XBX-、XBY、X-Y),因为小鼠的受精卵无控制尾形的基因(B、b),将导致胚胎致死,即X-Y胚胎致死,所以F2幼鼠中雌∶雄=4∶3。

(1)X 

(2)XB∶Xb=1∶1 (3)0.1(或10%) 

9/38 (4)①1∶1 ②4∶3

6.实验人员以水蚤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酒精对心率影响的相关实验,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

水蚤的心率是指心跳次数/10s,所选用的水蚤在清水中每10s心跳47次左右)。

方法步骤:

取若干个凹面载玻片,加入少许脱脂棉,分别加入10%、15%、20%的等量酒精,每个浓度的酒精中放入①______作为观察样本。

在滴加酒精后0.5min、1min、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观察水蚤心率一次,②________,结果如图。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尽量减少实验误差,在实验设计与操作过程中应控制外界环境条件的一致,如放养水蚤的水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相同。

(4)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①在滴加酒精0.5min时观察,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其他各组相比,20%的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题意以及题图可知,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随时间变化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为了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①处应为多个数目且相等的水蚤;

为减小实验误差,②处应为记录数据并取平均值。

(3)为了尽量减少实验误差,在实验设计与操作过程中应控制外界环境条件的一致,如放养水蚤的水体温度、溶解氧、营养物质等相同。

①在滴加酒精0.5min时观察,可以发现水蚤心率加快,并且随酒精浓度的升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②与其他各组相比,20%的酒精处理组水蚤心率上升快,下降也快。

(1)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随时间变化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多个数目且相等的水蚤 记录数据并取平均值 (3)温度、溶解氧、营养物质 (4)①水蚤心率加快,并且随酒精浓度的升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②心率上升快,下降也快

7.为研究某植物在水分相对缺乏条件下,叶表面气孔是均匀关闭(所有气孔关闭程度相同)还是不均匀关闭(有的气孔关闭,有的开放),科研人员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验:

实验Ⅰ:

被测叶片置于含放射性的空气中,光照20s后将叶片速冻至-60℃,通过检测叶片放射性有机物的分布是否均匀,判断气孔是否均匀关闭。

实验Ⅱ:

被测叶片进行光照2h后,用有机溶剂将叶片脱色后用I2KI溶液染色,通过观察叶片蓝色分布是否均匀,判断气孔是否均匀关闭。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选用的放射性元素应是________,该元素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

上述实验中,被测植株需要预先在黑暗中进行处理,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实验Ⅰ相比,实验Ⅱ需要较长时间的光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发生气孔不均匀关闭,叶片不同区域的胞间CO2浓度有何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CO2经一系列反应形成有机物,故实验Ⅰ中使用14C标记CO2,该元素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H2O)。

为防止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被测植株需要预先在黑暗中进行处理,目的是将植株体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2)实验Ⅱ中需要合成一定量的淀粉,以便用I2KI溶液处理后显示出颜色差异,因此与实验Ⅰ相比,实验Ⅱ需要较长时间的光照。

气孔关闭区域不能从外界获得CO2,因而若发生气孔不均匀关闭,则气孔关闭区域胞间CO2的浓度低于气孔开放区域。

(1)14C 14CO2→14C3→(14CH2O) 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实验②中需要合成一定量的淀粉,用I2KI处理后才能显示出颜色差异 气孔关闭的区域胞间CO2浓度低于气孔开放区域

课时作业4大题练——确保高分冲名校(B卷)

1.医学界认为,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肽类激素)与人体的血压有关,又称为血管升压素。

人体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正常含量为1.0~1.5ng/L。

某科研小组用多只生长发育状况未知的某种猿类哺乳动物为实验材料,设计并进行实验以探究抗利尿激素和血压的关系,其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用抗利尿激素处理

测压时间

血压(mm汞柱)

A

5mL1.0ng/L

2h后

120/88

B

5mL15ng/L

132/102

C

5mL20ng/L

147/110

D

5mL25ng/L

159/118

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mm汞柱)

(1)人体的抗利尿激素是由________(器官)分泌的。

(2)该实验中,抗利尿激素的使用方法是____________(填“口服”或“注射”)。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3)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得出“抗利尿激素有升高血压的作用”的结论,缺乏严谨性。

请你找出两点主要的不足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体的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2)抗利尿激素是一种肽类激素,所以抗利尿激素的使用方法是注射。

该实验是探究抗利尿激素与血压的关系,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抗利尿激素,因变量是血压,除此之外的控制变量就是无关变量。

(3)该实验必须设置空白对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后才能得到相关结论;

同时,该实验所用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要一致。

(1)下丘脑 

(2)注射 测压时间、猿类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等(合理即可) (3)①缺少空白对照 ②猿类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未知

2.下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图中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屈肌反射活动,为探究该药物的作用部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①:

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②:

将药物放在Z点,刺激Y点,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

Ⅰ.如果实验①_______________,实验②______________,说明该药物只在突触部位有阻断作用。

Ⅱ.如果实验①_______________,实验②______________,说明该药物只在神经纤维上有阻断作用。

Ⅲ.如果实验①_______________,实验②______________,说明该药物既在突触部位有阻断作用,又在神经纤维上有阻断作用。

本题可采用反推正写法解答。

即先假设结论成立,则会出现什么结果(现象),然后再将预期结果和结论正常书写。

Ⅰ.如果药物只阻断突触部位,将药物放在X点上,刺激Y点,则肌肉收缩;

将药物放在Z点上,刺激Y点,则肌肉不收缩。

Ⅱ.如果药物只对神经纤维有阻断作用,则实验①肌肉不收缩,实验②肌肉收缩。

Ⅲ.如果药物对突触部位和神经纤维都有阻断作用,则实验①和实验②中肌肉都不收缩。

Ⅰ.肌肉收缩 肌肉不收缩 Ⅱ.肌肉不收缩 肌肉收缩 Ⅲ.肌肉不收缩 肌肉不收缩

3.为探究药物X对糖尿病脑病的治疗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糖尿病是由于________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长期高血糖会引起某些大脑神经元损伤,这些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的________,其释放量减少会导致大脑认知功能下降,出现糖尿病脑病。

(2)研究者将若干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大鼠均分为6组,其中1组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2~6组大鼠用特定药物处理。

一段时间后,分别给6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药物X和药物D(用于糖尿病脑病治疗的常规药物),21d后检测1~5组大鼠的血糖和体重,结果如表。

注射的物质(1次/日)

体重平均值(g)

血糖浓度平均值(mg/dL)

等量生理盐水

331.25

119.25

116.25

589.15

0.014mg/kg药物X

236.36

299.12

0.07mg/kg药物X

259.43

265.60

0.35mg/kg药物X

269.36

231.25

①实验中2~6组大鼠用特定药物处理的目的是获得____________大鼠。

②第3~5组结果与第1、2组比较说明,药物X能够使大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现象得到明显缓解,且随药物X浓度升高作用效果增强。

(3)研究发现,出现糖尿病脑病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乙酰胆碱酯酶是学习记忆功能调节的关键酶。

为进一步研究药物X的治疗效果,研究者检测上述1~6组大鼠大脑神经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见图。

①乙酰胆碱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下产生胆碱和乙酸,显色剂可与胆碱反应,使胆碱显色。

研究者将1~6组显色结果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较,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生成量,从而计算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药物X可能作为治疗糖尿病脑病的新型药物。

(1)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血糖持续升高,或者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损伤引起的疾病,而乙酰胆碱是一种最常见的兴奋类的神经递质。

(2)用药物处理是为了获得患糖尿病的小鼠,X药物有治疗糖尿病作用。

(3)对照组实验为标准溶液,如图所示第5组和第6组最接近,第6组为药物D,所以药物X可能作为治疗糖尿病脑病的新型药物。

(1)胰岛素 神经递质 

(2)①糖尿病模型(或患糖尿病的) ②血糖浓度升高 体重降低 (3)①标准溶液显色结果(或标准曲线)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②0.35mg/kg药物X的治疗效果(或第5组的胆碱酯酶活性)与药物D相近

4.某科研人员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长势一致的萝卜幼苗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2株。

②配制四组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

A=2.500mg/L、B=3.125mg/L、C=4.165mg/L、D=6.250mg/L。

③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分别处理四组萝卜幼苗,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对幼苗叶绿素含量测量数据如图所示:

(1)据图可知,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升高,萝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逐渐________。

(2)有人指出本实验的操作步骤①②均存在缺陷,不仅无法证明萘乙酸的作用,也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请提出修改意见:

(1)图中显示,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

(2)每组中植株数量只有2株,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因此,应增加每组中植株的数量;

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即用蒸馏水处理),应增加空白对照组。

(1)增加 

(2)①将2株改为20株(或其他合理答案) ②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