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3514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

《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道路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

在管道底部回填施工中,应要求施工单位采用灰泥填充管道护脚处的狭小部位,然后以虚铺不大于200mm的厚度,进行人工夯实,夯实遍数不得少于5遍。

管道以上,人工夯回填完两层后,进行机械夯实。

并在两侧放坡,完成回填,以避免出现上下直通缝。

监理过程中也要和上面提到的一样,加强巡检。

3.过路管道施工中,还有一处是极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即管道抹带或承插口抹缝的底部,这里是极易疏忽漏抹(或抹的质量差),而这里又是最容易产生渗漏的部位。

所以,监理必须要求施工单位进行100%的检查,并亲自进行100%的复验(不是抽检),以确保万无一失。

4.施工接缝不顺

4.1基层表面拼缝不顺直,或在拼缝处有明显高低不平。

原因分析:

A.先铺的混合料压至边端时,由于推挤原因,造成“低头”现象,而在拼缝时未作翻松,直接加新料,由于压缩系数不同,使该处升高。

B.先铺的边端部分碾压时未压,后摊铺时部分接下去摊铺,虽然松方标高一致,但先摊铺部分含水量较低压缩性较小,碾压后形成高带。

C.摊铺机摊铺时,纵向拼缝未搭接好。

先铺段边缘的成型密度较低;

后铺段搭接时抛高又未控制好,碾压后形成接缝不顺直,或高或低。

4.2防治措施

A.精心组织施工,尽可能减少施工段落和纵向拼缝,减少接缝。

B.在分段碾压时,拼缝一端应预留一部分不压(3~5m)以防止推移、影响压实,同时又利于拼接。

C.摊铺前,应将拼缝处已压实的一端先翻松(长度约0.5~lm)至松铺厚度,连同未压部份及新铺材料一起整平碾压,使之成为一体。

对横向接缝压路机可以横向碾压以利端部压实。

D.人工摊铺时,尽可能整个路幅摊铺,以消除纵向拼缝。

摊铺机摊铺时,应考虑新铺的一端要与已摊好的结构层有0.5m左右的搭接,发现接缝局部漏料应随即修整。

待第二幅摊好后,再开始第一幅的碾压,以防止碾压时的横向推移。

5.施工平整度不好

(1)压实后表面平整度不好,不符合质量验收标准。

A.人工摊铺时没有按方格网控制平整度,只靠肉眼在小面积内控制平整,大面积就无法控制。

B.机铺时不能均匀行驶、连续供料,停机点往往成为不平点。

由于分料器容易将粗料往二边送,压实后形成“集料窝”,影响平整度。

C.混合料的含水量不均匀,混合料离析,粗细不匀,均对平整度产生不良影响。

D.下卧层不平,混合料摊铺时虽表面平整,但压缩量不均匀,产生高低不平。

(2)预防措施

A.非机辅时,在基层两侧及中间设立标高控制极,纵向每5m设一个断面,形成网格,并计算混合料摊铺量。

以此作为控制摊铺的基准和卸料的依据。

B.机辅时要保证连续供料,匀速摊铺,分料器中的料应始终保持在分料器高度的2/3以上。

C.类同或同一厂家的料铺在同一段上,不要混杂;

不同厂家的料松铺系数应由试验确定;

混合料配比应稳定,含水量均匀,以减少供料离析程度。

D.下卧层的平整度应达到验收要求。

E.卸料后宜及时摊铺,若堆放时间较长,摊铺时,应将料堆彻底翻松,使混合料松浦系数均匀一致。

F.用铲车、推土机摊铺时,其行驶路线应该均匀,不应随意加铺混合料,以防松紧不一。

G.摊铺好以后,应进行摊铺层平整度修整。

然后进行碾压。

治理方法

先进行初压,初压后,若发现局部平整度不好,超高部分凿平,低凹部分可将其至少翻松至10cm以上,再加混合料,摊平碾压密实。

严禁贴薄层。

6.表面起尘松散

(1)基层表面局部有松散石子或灰料,干燥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浆四溅。

A.混合料级配灰量多,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表面干燥快,养护不及时使表面二灰松散。

B.碾压时洒水多,表面冒浆干燥后导致起壳松散。

C.混合料养护期不足、强度未充分形成就通车,将表面压坏使二灰和石料松散。

D.施工中为了表面平整,有意在表面撒一层灰,此层灰无法形成整体而松散。

E.摊铺不均匀,骨料集中处有松散现象。

(2)防治措施

A.混合料摊铺要均匀,不得有粗细料集中现象。

B.混合料在最佳含水量时碾压,碾压时不得有意提浆和表面洒灰。

C.碾压成型的混合料必须及时洒水养护或洒透层沥青或作沥青封层,保持混合料表面处于湿润状态。

养护期不得少于两周。

D.混合料在养护期要封锁交通。

强度形成后应严格控制重车通过。

若要少量通车,应作沥青封层或表面处治。

7.沥青混合料面层

横向裂缝

1.现象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贯穿整个路幅的,也有部分路幅的。

2.原因分析

(1)施工缝末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2)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应变)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应变)。

(3)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缝。

(4)桥梁、涵洞或通道二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

3.预防措施

(1)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

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

铲除敷贴料,对缝壁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

(2)充分压实横向接缝。

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3)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要求,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

采用优质沥青更有效。

(4)桥涵两侧填上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

工后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和合理的路基施工组织。

4.治理方法

(1)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

对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

灌缝前,须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使缝内干燥。

灌缝后,表面撒上租砂或3~5mm石屑。

l.2纵向裂缝

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1)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末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2)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3)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

(1)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

(2)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

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切线须顺直,侧壁要垂直,清除碎料后,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之预热软化,然后铲除敷贴料,并对测壁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再摊铺相邻路幅。

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

(3)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必须达到要求。

如符合质量要求的回填土来源或压实有困难时,须作特殊处理,如采用黄砂、砾石砂或有自硬性的高钙粉煤灰或热焖钢渣等。

(4)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

土路基应密实、稳定。

铺筑沥青面层前,老路面侧壁应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

沥青面层应充分压实。

新老路面接缝宜用热烙铁烫密。

2~5mm的裂缝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大于5mm的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

灌缝前,须先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保持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5mm石屑。

1.3网状裂缝

裂缝纵横交错,缝宽lmm以上,缝距40cm以下,lm2以上。

(1)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

(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

(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

(1)沥青面层摊铺前,对下卧层应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并宜喷洒0.3~0.6kg/m2粘层沥青。

(2)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

(3)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层的良好连结;

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

(4)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与总体强度满足设计使用期限内交通荷载要求。

上基层必须选用水稳定性良好的有粗粒料的石灰、水泥稳定类材料。

(1)如央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时,应将其铲除;

如因结构层积水引起网裂时,铲除面层后,需加设将路面渗透水排除至路外的排水设施,然后再铺筑新混合料。

(2)如强度满足要求,网状裂缝出自沥青面层厚度不足时,可采用铣削网裂的面层后加铺新料来处理。

加铺厚度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确定;

如在路面上加罩,为减轻反射裂缝。

可采取各种“防反”措施进行处理。

(3)由于路基不稳定导致路面网裂时,可采用石灰或水泥处理路基,或注浆加固处理,深度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20~40cm。

消石灰用量5%~10%,或水泥用量4%~6%。

待上路基处理稳定后,再重做基层、面层。

(4)由于基层软弱或厚度不足引起路面网裂时,可根据情况,分别采取加厚、调换或综合稳定的措施进行加强。

水稳定性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是首选基层。

基层加强后,再铺筑沥青面层。

1.4反射裂缝

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层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

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在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取决于下卧层。

(1)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裂缝。

(2)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裂缝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的反射。

(1)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

(2)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立工织物、玻纤网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1)缝宽小于2mm时,可不作处理。

(2)缝宽大于2mm时,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或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

灌缝前须先清除缝内垃圾,缝边碎粒料,并保持缝内干燥。

灌缝后撒洒粗砂或3~5mm石屑。

1.5翻浆

基层的浆水从面层裂缝或从多空隙率面层的空隙处析出,雨后路表面呈淡灰色。

(1)基层用料不当,或拌和不匀,细料过多。

由于其水稳性差,遇水后软化,在行车作用下浆水上冒。

(2)低温季节施的半刚性基层,强度增长缓慢,而路面开放交通过早,在行车与雨水作用下使基层表面粉化,形成浆水。

(3)冰冻地区的基层,冬季水分积聚成冰,春天解冻时翻浆。

(4)沥青面层厚度较薄,空隙率较大,未设置下封层和没有采取结构层内排水措施,促使雨水下渗,加速翻浆的形成。

(5)表面处治和贯入式面层竣工初期,由于行车作用次数不多,结构层尚未达到应有密实度就遇到雨季,使渗水增多;

基层翻浆。

(1)采用含粗粒料的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作为高等级道路的上基层。

粒料级配应符合要求,细料含量要适当。

(2)在低温季节施工时,石灰稳定类材料可掺入早强剂,以提高其早期强度。

(3)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量要求,选择合适的面层类型和适当厚度。

沥青混凝土面层宜采用二层式或三层式,其中一层须采用密级配。

当各层均为沥青碎石时,基层表面必须做下封层。

(4)设计时,对空隙率较大、易渗水的路面,应考虑设置排除结构层内积水的结构措施。

(5)表面处治和贯人式面层经施工压实后,空隙率仍然较大,需要有较长时间借助行车进一步压密成型。

因此,这两种类型面层宜在热天或少雨季节施工。

(1)采取切实措施,使路面排水顺畅,及时清除雨水进水孔垃圾,避免路面积水和减少雨水下渗。

(2)对轻微翻浆路段,将面层挖除后,清除基层表面软弱层,施设下封层后铺筑沥青面层。

(3)对严重翻浆路段,将面展、基层挖除,如涉及路基,还要对路基处理之后,铺筑水稳性好、含有粗骨料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用适宜的沥青结构层进行修复。

并做好排除路面结构层内积水的技术措施。

3.2.1.6车辙

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往往拌有隆起,形成纵向带状凹槽。

在实施渠化交通的路段或停刹车频率较高的路段较易出现。

(l)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不足。

矿料级配不好,细集料偏多,集料未形成嵌锁结构;

沥青用量偏高;

沥青针人度偏大或流育质量不好。

(2)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时未充分压实,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轮迹处被进一步压密,而出现下陷。

(3)基层或下卧层软弱或未充分压实,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继续压密或产生剪切破坏。

(l)粗集料应粗糙且有较多的破碎裂面。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中的粗集料应形成良好的骨架作用,细集料充分填充空隙,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及流值等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详见本手册“沥青制品”编),高等级道路应进行车撤试验检验,动稳定度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不小于800次/mm,对一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不小于600次/mm。

(2)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选用合适标号的沥青,针入度不宜过大。

(3)(3)施工时,必须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碾压,基层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度应分别达到98%和95%或96%。

(4)对于通行重车比例较大的道路,或起动、制动频繁、陡坡的路段,必要时可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提高抗车辙能力。

但在选用时,必须兼顾高低温性能。

(5)道路结构组合设计时,沥青面层每层的厚度不宜超过混合料集料最大粒径的4倍。

否则较易引起车辙。

4治理方法

(1)如仪在轮迹处出现下陷,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将5~10cm宽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削,槽壁与槽底垂直,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kg/m‘粘层沥青,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的材料修补,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2)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削,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倍,槽壁与槽底垂直,将波谷处的原面展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kg/m’的粘层沥青,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3)若因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重新铺筑。

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坚实平整;

如原为半刚性基层,可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但其层厚不得小于15。

m。

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

(4)对于受条件限制或车辙面积较小的街坊道路,可采用现场冷拌的乳化沥青混合料修补。

其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可参照《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确

定。

3.2.l.7拥包

治行车方向或横向出现局部隆起。

拥包较易发生在车辆经常起动、制动的地方,如停车站、交叉口等。

(1)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偏高或细料偏多,热稳定性不好。

在夏季气温较高时,不足以抵抗行车引起的水平力。

(2)面层摊铺时,底层未清扫或本喷洒(涂刷)粘层沥青,致使路面上下层粘结不好;

沥青混合料摊销不匀,局部细料集中。

(3)基层或下面层未经充分压实,强度不足,发生变形位移。

(4)在路面日常养护时,局部路段沥青用量过多,集料偏细或摊铺不均匀。

(5)陡坡或平整度较差路段,面层沥青混合料容易在行车作用下向低处积聚而形成拥包。

(1)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要控制细集料的用量,细集料不可偏多。

选用针入度较低的沥青,并严格控制沥青的用量。

(2)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表面应清扫干净,均匀洒布粘层沥青,确保上下层粘结。

(3)人工摊铺时,由于料车卸料容易离析,应做到粗细料均匀分布,避免细料集中。

(1)凡由于沥青混合料本身级配偏细,沥青用量偏高,或者上下层粘结不好而形成的拥包,应将其完全铣削掉,并低于原路表,然后待开挖表面干燥后喷洒0.3~0.6kg/m’粘层沥青,再铺筑热稳定性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至与路面平齐。

当拥包周边拌有路面下陷时,应将其一共处理。

(2)如基层已被推挤应将损坏部分挖除,重新铺筑。

(3)修补时应采用与原路面结构相同或强度较高的材料。

如受条件限制,则对于面积较小的修补,可采用现场冷拌的乳化沥青混合料,但应严格控制矿料的级配和沥青用量。

3.2.1.8搓板

路表面出现轻微、连续的接近等族离的起伏状,形似洗衣搓板。

虽峰谷高差不大,但行车时有明显的频率较高额簸感。

2原因分析

(1)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偏细,沥青用量偏高,高温季节时,面层材料在车辆水平力作用下,发生位移变形。

(2)铺设沥青面层前,未将下层表面清扫干净或未喷洒粘层沥青,致使上层与下层粘结不良,产生滑移。

(3)旧路面上原有的搓板病害未认真处理即在其上铺设面层。

(l)合理设计与严格控制混合料的级配。

(2)在摊铺沥青混合料前,须将下层项面的浮尘、杂物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粘层沥青,保证上下层粘结良好。

(3)基层、面层应碾压密实。

(4)旧路上进行沥青登面前,须先处理原路面上已发生的搓板病害,否则,压路机无法将搓板上新罩的面层均匀碾压密实,新的搓板现象随即就会出现。

(1)因上下面层相对滑动引起的搓板,或搓板较严重、面积较大时,应将面层全部铲除,并低于原路面,其深度应大于用于修补沥青混合料最大集料粒径的2倍,槽壁与糟底垂直,清除下层表面的碎屑、杂物及粉尘后,喷洒0.3~0.6kg/m’的粘层沥青,重新铺筑沥青面层。

(2)在交通量较小的街坊道路上,可采用冷拌的乳化沥青混合料找平或进行小面积的修补。

属于基层原因形成的搓板,应对损坏的基层进行修补。

3.2.1.9泛油

表面处治和贯人式路面的表面基本上被一薄层沥青覆盖,未见或很少看到集料,路表光滑,容易引起行车滑溜交通事故。

(1)表面处治,贯人式使用沥青标号不适当,针入度过大。

(2)沥青用量过多或集料撒布量过少。

(3)冬天施工,面层成型慢,集料散失过多。

(1)施工前,须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参照表3.2-1选定合适的沥青标号。

面处治和贵人式路面选用的沥青标号表3.2-1

注:

(l)摘自《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一96)

(2)沥青用量和染料规格、微有量可按照本附录中附表3.2-2和附表3.2-3的规定进行施工。

(3)冬天施工时,面层成型仅,集料容易散失,应及时补撒集料,避免低温季节施工。

在热天气温较高时进行处理最为有效。

如轻微泛油,可撒布3~5(8)mm石屑或粗黄砂,撒布量以车轮不粘沥青为度;

如泛油较严重,可先撤布5~10(15)mm集料,经行车碾压稳定后再撒布3~5(8)mm石屑或粗黄砂嵌缝。

使用过程中,散失的集料须及时回扫或补撒集料。

3.2.1.10

1.现象

表层局部松散,形成深度2cm以上的凹槽。

在水的侵蚀和行车的作用下,凹槽进一步扩大,或相互连接,形成较大较深坑槽,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1)面层厚度不够,沥青混合料粘结力不佳,沥青加热温度过高,碾压不密实,在雨水和行车等作用下,面层材料性能日益恶化松散、开裂,逐步形成坑槽。

(2)摊铺时,下层表面泥灰、垃圾末彻底清除,使上下层不能有效粘结。

(3)路面罩面前,原有的坑槽、松散等病害未完全修复。

(4)养护不及时。

当路面出现松散、脱皮、网裂等病害时,或被机械行驶刮铲损坏后,末及时养护修复。

(1)沥青面层应具有足够的设计厚度,特别是上面层,不应小于施工压实层的最小厚度,以保证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有足够的抗力。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选用具有较高粘结力的较密实的级配。

若采用空隙率较大的抗滑面层或使用酸性石料时,宜使用改性沥青或在沥青中掺加一定量的抗剥落剂以改善沥青和石料的粘附性能。

(2)沥青混合料拌制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拌和时间、沥青用量及拌和温度,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严防温度过高沥青焦枯现象发生。

(3)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应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粘层沥青。

面层摊铺后应按有关规范要求碾压密实。

如在老路面上罩面,原路面上坑槽必须先行修补之后,再进行罩面。

(4)当路表面出现松散、脱皮、轻微网裂等可能使雨水下渗的病害,或路面被机械刮铲受损,应及时修补以免病害扩展。

(I)如路基完好,坑槽深度仅涉及下面层的维修。

1)确定所需修补的坑槽范围,一般可根据路面的情况略大于坑槽的面积.修补范围应方正并与行车方向平行或垂直。

2)若小面积的坑槽较多或较密时,应将多个小坑槽合并确定修补范围。

3)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将修补范围内的面层削去,槽壁与柏底应垂直。

槽底面应坚实无松动现象,并使周围好的路面不受影响或松动损坏。

4)将槽壁槽底的松动部分、损坏的碎块及杂物清扫干净,然后在槽壁和糟底表面均匀涂刷一层粘层沥青,用量为0.3~0.6kg/m’。

5)将与原面层材料级配基本相同的沥青混合料填入槽内,摊铺平整,并按槽深1.2倍掌握好松铺系数。

摊铺时要特别注意将槽壁四周的原沥青面层进线压实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