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3476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 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思维技巧】解答时需要区分考查的方向是主观意旨还是客观结果,二者虽然都与史料内容有关,但其结果并未呈现完全的一致性,有可能相同,也可能背道而驰。

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

“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ﻩ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ﻩ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通过对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的阐述,认识中国古代书法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培养论从史出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笔法之意”“而得其神”等可知张旭的草书既有框架结构又有挥洒自如的个性,即灵动性,B正确。

张旭擅长和材料描绘的都是草书的艺术风格,其字型追求的是挥洒自如而不是规矩严整,A错误,排除;

张旭强调的是形神的自如而不是繁杂,C错误,排除;

舞剑属于张扬而不是内敛,D与题意相反,排除。

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ﻩ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ﻩ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内阁权力的膨胀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取决于其制度的外在环境和制度本身的多种因素,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解析】选A。

结合题意可知材料呈现的两件事,都集中体现出在明朝政府运行过程中内阁权力的膨胀,A正确。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分析,明朝的专制皇权比唐宋有所加强,皇帝旨意在具体实施中虽有所驳正,但并未受到严重制约,B错误,排除;

题中并未含有“经济凋敝”的内容,C与材料无关,排除;

明初已废除宰相,内阁首辅不属于宰相,D错误,排除。

【名师点拨】宰相制度与明朝内阁制度的比较

类别

宰相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

性质

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职权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

任职

方式

皇帝选拔

皇帝直接决定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强化了皇权

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

“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

”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解析】选D。

本题解题关键是把握李鸿章言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观意向性。

结合“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可知李鸿章主张创办民用企业,D正确。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典型代表,其倡导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统治,而不是商战,A错误,排除;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财源鼓励民间投资设厂,B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

自强和求富都属于洋务运动的方针,因此主张创办民用企业并非改变方针,C错误,排除。

【拓展提升】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企业类型

(1)特点:

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由官办到官督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2)企业类型:

①军事工业:

目的是“自强”。

性质是封建官办企业。

企业经费全由政府调拨;

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参与市场交换;

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

大小官吏分别掌握企业的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

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

②民用工业:

目的是“求富”。

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

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企业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官督商办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殊产物,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

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

“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ﻩ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由材料“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判断孙中山强调的是政府组建的主导权问题。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

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干扰选项

袁世凯组织的也是共和政体的政府

B

正确选项

与孙中山强调的内容一致

C

无关选项

社会革命指的是民生主义,而材料强调的是政治革命

D

错误选项

南北议和期间已经确定如果清帝退位,则由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

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这说明,当时(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通过对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一些工矿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认识官僚资本主义、内战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培养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

【解析】选C。

据材料“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和“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表明经济出现不正常现象,结合所学,19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战胜利后,当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上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大肆征敛,滥发纸币,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故选C;

材料中并未呈现商业繁荣的信息,A错误,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生产恢复,B错误,排除;

军阀混战主要发生在民国建立后至1927年,D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

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

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

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

这反映出(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1983年北京市企业改革有关内容的叙述,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企业自主权和活力的增强,培养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

结合题意可知,北京市第一商业局与四大百货商场签订的合同侧重对承包额完成情况的灵活规定,这一规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增强企业的自主权,A正确。

北京一些百货商场的改革不能代表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展开,B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C错误,排除;

商业管理模式的调整与现代企业制度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D与材料无关,排除。

32.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 536人是工匠。

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

这反映出,当时()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通过对1549-1560年法国逃难者进入日内瓦,带动日内瓦钟表业的发展,认识宗教改革运动对移民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

结合题意可知,法国的部分逃难者持有技术和资金,推动了日内瓦逐步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再结合“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说明日内瓦的宗教改革吸引了法国受宗教迫害者,助推了日内瓦经济发展,D正确。

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有关,但材料侧重的是对经济的影响而不是对社会矛盾的影响,A错误,排除;

技术转移的原因不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是宗教迫害,B错误,排除;

瑞士钟表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但这与题意无关,且“决定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总结提升】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著作:

《基督教原理》。

(2)主张:

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3)性质:

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

(4)影响: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西欧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新教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思想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33.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

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

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

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

这一主张(  )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通过对美国建国初期有关内容的叙述,认识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习惯。

【解析】选C。

由“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可知其体现了1787年美国宪法的“分权与制衡”原则。

具体分析如下:

A

忽略了赋予各州权力的前提是保持联邦的权力

各州保留权力不代表恢复邦联制度

材料与美国宪法的精神实质一致

材料体现的是对联邦政府和州权力的规定而不是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34.图6为西方绘画作品《第一步》,其代表的绘画流派( )

A.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

B.强化了直观印象的作用

C.强调素描的准确性

D.追求画面严整和谐

通过对西方绘画作品《第一步》的观察,认识现代主义绘画风格,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解析】选A。

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其属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A正确。

结合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可知其采用了夸张、抽象的表现手法,因此不是直观印象,也不能反映其准确性,B、C错误,排除;

画面并不具有严整和谐的艺术风格,D错误,排除。

35.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在1975-2021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

这种状况()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以来表现的叙述,认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突出作用,培养实事求是的思维习惯。

【解析】选B。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可知其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B正确。

目前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但尚未定型,A错误,排除;

C、D中的“遏制”“改变”言过其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

“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

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

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

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

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7分)

【解析】第

(1)题,西周时期的都城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

‘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

由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

从材料一“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

依据材料一“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

由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等可知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

从材料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第(2)题历史条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思考,据材料二“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结合所学古希腊环海、多岛、多山的地理环境可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材料二“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结合所学雅典工商业经济发达可知发达的贸易;

从材料二“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得出独立自治的传统。

第(3)题影响,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可知,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由材料一“‘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结合所学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可知,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从材料一“‘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

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以周朝为模范并且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得出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

材料一“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说明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

(1)西周:

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

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

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

公民享有参政权;

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

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条件: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发达的贸易;

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

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

赞同

说不准

不太

很不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1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

企业

工作

读书

上大学

去大

城市打工

继续

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通过对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民意调查结果的分析,理解数字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因素。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解答时应立足设问,以设问为指针,结合表格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论述的主题和选取的史料。

解答时可以从表格数据中比较典型的“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和“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而论证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示例:

中共十四大以来传统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国各地的改革开放事业都受到鼓舞和推动。

尤其是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等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发展乡镇企业或者从事商业活动,成为我国改革的先锋队。

农民中有60%以上认为应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有30%以上的人认为经商是理想职业的调查结果,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工农商等各业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

这些思想观念的改变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同时又起到了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

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

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

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

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9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情况对比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改革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将农奴制改革置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一些国家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的大环境中进行综合考量。

(1)题对材料进行综合概括即可。

第(2)题可以从俄国自身条件、需求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几方面综合分析。

(1)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

进口关税税率降低。

(2)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

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

有的有个基干大队;

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材料二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