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学案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Word格式.docx
《让导学案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导学案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由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教材的进一步加工后设计的、专门用来指导、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一份学案.导学案是学案,但其更注重通过设置合适的情境、恰当的问题、合理的流程,指导、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获取知识.
2.2为什么要使用导学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导学案的设计,将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情境引入,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尽快的进入“最近发展区”,从而为学生寻找到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经验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学生就能更快的翘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地球”.同时,使用导学案能充分减轻学生的负担,充分体现课堂45分钟的价值.
2.3导学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2.3.1导学案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从课堂的领导者变成了引导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成为课堂的“配角”.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只做适当的引导和指导,这对教师教学理念产生巨大冲击,教师从“小步骤、多设问、快节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改变过来,老师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努力.
2.3.2导学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习原来不需要老师讲,也能自己探索出知识来.”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课堂的配角,变成了主角,顿时有一种“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但是,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不会主动探究知识,或者还没有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或者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较低,导致探索过程低效.这个需要老师重点关注,也需要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3如何编制导学案
3.1导学案的组成部分
导学案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个学校、每位老师总会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编制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笔者根据我校摸索的后的思考,结合我校“三步三段”式课堂模式改革的探索,谈谈我认为导学案应具备的内容.
3.1.1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案例一: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以下简称《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0.7.3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视点、视线及盲区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数学建模的能力,能综合应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使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利用数学知识探索自然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视点、视线及盲区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
综合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案开始部分即设置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难点,开宗明义的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及难点内容.也有一些导学案将学习目标或本课学习内容放在整份学案的结尾处,起到整节课总结回顾的作用.列出了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生可以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有针对性的学习;
学生也可以知道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否学到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目标不是教学目标,在编写学习目标时,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案例一中,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这节课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是这节课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表述为教师的教学任务.
3.1.2知识探索,学生激发学习热情
知识探索是指教师在新课开始时,从旧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用类比的思想推出新知识的概念与性质;
或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情境,让学生思考其原因,产生学习兴趣,引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
或设置学生活动(操作、观察、归纳),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数学概念.探索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操作.
3.1.3典例精讲,学生强化理解概念
例题精讲是指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对重要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精讲并利用一两道典型的例题进行拓展.让学生明确并加深刚刚探索的知识,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做适当的拓展.选取的例题,应能充分体现数学的概念和方法,避免难题、偏题、怪题.
3.1.4当堂反馈,学生及时评价、巩固学习效果
案例二: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当堂反馈:
1.视点指的是()
A.眼睛的大小B.眼睛看到的位置C.眼睛的位置D.眼睛没有看到的位置
2.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看不到的地方称为.
3.电影院里座位呈阶梯形状或下坡形状的原因是()
A.增大盲区B.盲区不变C.减小盲区D.为了美观而设计的
4.成语“一叶障目”的现象指的是一种()
A.盲区增大B.盲区减小C.视点与树叶的距离越大,看到的范围(树叶外)越小
D.视点与树叶的距离越小,看到的范围(树叶外)越小
5.成语“坐井观天”说的是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从视点、视线、盲区的角度,说明“井底之蛙”的大.
6.如图1当你乘车沿着一条平坦的大道向前行驶时,你会发现,前方那些高高矗立的建筑物好像“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较矮的建筑物后面去了,这是为什么?
你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7.如图2,一只猫蹲在墙前,老鼠躲在墙后,请你用阴影画出老鼠活命的活动区域.
8.小明把手臂水平向前伸直,手持小尺竖直,瞄准小尺的两端E、F,不断调整站立的位置,使站在点D处正好能看到旗杆的顶部和底部(如图3).设小明的手臂长为l=40cm,小尺长a=20cm,点D到旗杆底部的距离AD=40m,求旗杆的高度.
当堂反馈是学生对课堂探索、学习的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巩固,同时也让教师及时、准确的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在选取反馈习题时,应充分注重基础题。
此时,做题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而是让数生加深对所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同时选取的试题也应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如案例二中第4、5的设计,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也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3.2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3.2.1以经验为基础,注重探索
案例三: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3.6.1三角形的中位线
引例:
如图4-1,在△ABC中,E为AC中点,∠ACF=∠A,过点
E作DE∥BC,交AB于点D、交CF于点F.
①△CEF和△AED是否全等?
为什么?
②四边形BCFD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③点D在边AB的特殊什么位置?
做一做:
如图4-2,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设置的情境、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伸手就能摘得到,顶多跳一跳.
案例三中引例的三个问题,前一个为后一个铺垫,在层层问题的暗示下,同学大都能轻松回答.这里引例的设计,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一方面,对以往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并为下面的做一做,提供解题经验,使学生能在处理陌生问题时联想到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3.2.2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过程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案例四:
(1)如图5-1,O表示点光源,请你画出竖直电线杆AB的影子;
如图5-2,O表示人的眼睛,请你画出这个人的盲区.
从上面作图的过程与结果中,你有什么体会呢?
友情提示:
如果把视点看成点光源,那么障碍物后阴影部分是盲区.
(2)如图6-1,小明站在残墙前,小亮在残墙后面活动,要使小亮不被小明看见,请你在图6-2中画出小亮的活动区域.
案例四中,设计了两个做一做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中心投影与视点、视线、盲区的认识,加深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加深学生对盲区的理解,消化、应用自主探究的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这个环节还让同学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并相互交流这么画的原因.效果较好.
3.2.3以情境为载体,培养兴趣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笔者认为,选取适当的情境,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并且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又能轻松、愉快的获取知识,往往是教师对每节课的追求.
笔者在上案例一这节课时,用成语《守株待兔》的视频进行引入,这个成语可谓妇孺皆知,但是守株待兔中的兔之所以撞树并不是人人皆知.这个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悬念,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播放“迫击炮手伸出手指瞄准”的视频,这个场景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但“瞄准”的原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情境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期待达到了顶点.同时,又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这两个情境的设置,充分的体现了《标准》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3.2.4以问题为主线,重在思考
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知识目标细化、问题化,将知识点、主要数学思想、方法融入设计的问题中.学生在探索、回答设计的问题时,激活了思维,又增加了求知欲,同时又培养了创造力,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在设计数学探索问题时,充分注重问题的整体性、目标性、层次性、探究性,力图设计“问题串”,在问题串的引领及启发下,学生进行系列的、连续的、有梯度的思维活动,不断攀升新的思维高度及认知层次.
案例五: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10.1二元一次方程
知识探究二:
通过阅读请完成书中的表格,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出现了10对数据,请分别写出这10组数据,它们都满足二元一次方程
吗?
2.你还记得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吗?
你能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吗?
3.你写出的10组数据都是方程
的解吗?
是不是方程
只有10组解?
你认为有多少个解,请说明理由;
并举出二元一次方程
的几个解(注意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形式).
4.那么这个方程的正整数解有多少呢?
请说出你的理由
案例五中,探究二中设计了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并略有梯度,问题2充分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类比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在熟悉概念的同时,又培养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4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4.1导学案教学是否等同于提前预习
目前,很多学校使用学案教学都有提前预习这一块内容.数学学习需不需要提前预习呢?
这个我暂且不做评论.我只想提一个问题,如果把导学案理解为学生提前预习的材料,把课上的内容放到课前,那是不是在加重学生的负担呢?
和减负是不是有冲突呢?
个人认为“导学案”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指导”,要让学生在老师可控的范围内,能够自己摸索、探究、自己“推导”,从而获取知识.目前很多学案设计理念中,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对“预习”的处理,我校的“三步三段”学案,是用课堂的知识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2使用导学案是否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设置恰当的情境,恰当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合适的思维活动.但是导学案毕竟是一张“纸”,用它呈现动态、形象的教学资源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使用导学案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依然很有价值.案例一中,教师课前展示的《守株待兔》、“迫击炮手伸出手指瞄准”两个情境,均是通过电脑视频、音响呈现给学生;
案例四中的做一做中的
(1)
(2)两题,均是用展台将学生探究后的成果展示出来.学案应为我所用,我们不能为学案所困.
4.3导学案是否是教案
导学案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十分有用的助手,它是由教师设计用来辅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导学案中,融入了教师的智慧,也融入了教师的设计理念.但它的对象是学生,是面向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案的对象是教师,是面向教师的教学过程.学案中不能全部体现教案的内容.如案例一中,学习目标的设置,显然不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学案不是教案的浓缩,教案也不是学案的补充.
4.4有了导学案,教材还要不要
从某种角度上讲,一套良好的导学案,可以成为学校的一套校本教材.就笔者调查,在使用导学案的一些学校中,已经出现了淡化学生使用教材的趋势.教材上有很多内容已经被转移到了学案上,教材的主体性,似乎已逐步被学案所动摇.但笔者认为,教材的权威性是不能忽视的,教材的主体性也是不能改变的.以“本(课本)”为本,是设计、制作、使用导学案的基础.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对教材做出一些适合自己学生的处理.只有适合的,才是合适的.
4.5导学案使用中的其他问题
导学案是不是每个学校都适用?
导学案是不是每节课都适用?
导学案是不是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适用?
导学案有没有固定的格式?
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印刷)如何降低?
导学案对教学中某些环节如何处理?
……还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5后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是我对导学案在教学中使用的一点想法,可能还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把问题摆到桌面,我们一起研究,形成争鸣,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善良.《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演变与评析》[J].北京:
《数学通报》,2010,2
[3]董林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研究》[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王富英、王新民.数学学案及其设计[J].天津:
数学教育学报,2009,1
[5]孙学东.《从“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现状看数学学案设计的四个阶段》[J].陕西: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