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2128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成果一览Word文件下载.docx

组织学员参加2008年、2009年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并在大组、小组会发言。

9.重点培养:

基地专家中的两位一期工程重点学员均在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10.学员王珏同时被基地和浦东新区推荐为二期工程重点学员,还另有学员分别被基地和所在区局推选为二期工程重点学员。

附件:

《站在教师专业发展高地探寻地理名师成长途径——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工作纪实》

站在教师专业发展高地探寻地理名师成长途径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工作纪实

陈胜庆李功爱

一、精心设计培养方案,组建强有力的专家团队为成长护航

2008年10月上海市教委在“沪教委人〔2008〕89号”文件中公布了第二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基地”名单,成立由上海市特级教师陈胜庆和李功爱共同担任主持人的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

两位主持人制定了以“四个培训模块、四个培养阶段和四个培训特色”为基本内容的培养方案(见附录),主要培训方式包括理论学习、行动研究、访学考察、成果总结等,其中以行动研究为主体。

主要目标是:

拟在3年内有效提升学员的地理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达到上海市教委规定的市级地理名师的培养要求。

基地实施整体培训规划与个性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方针,针对每个学员的特点有重点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培养计划。

为了保障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基地聘请2位资深教授和5位特级教师组成了专家导师团,其中有华东师大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澄、夏志芳,资深特级地理教师赵才欣、向学禹、徐宽洪,第一期“双名工程”的重点学员何美珑、吴照等七人。

七位导师既有理论造诣精深并且担任国家和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编制任务的大学教授,也有在市教委教研室担任领导以及长期在中学教学第一线的中学教师,同时还有第一期重点学员并且在2009年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优秀青年教师。

此外,上海市教研室地理教研员裘腋成,华东师大段玉山、陈昌文,上海师大江晔等教授,以及上海其他特级教师也都参与了部分培训任务。

第一期学员张新(任职于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被聘为基地的学术秘书,参与全程的培训工作。

基地由陈胜庆、李功爱两位导师共同主持。

双主持在基地实际运转过程中,优势互补,体现出独特的优势:

主持人陈胜庆现为华东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华东师大张江实验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教授,是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在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教材的编写、地理学科的德育等方面均进行过潜心研究,具有引导学员开阔地理视野、增强学术水平的资源优势和学术平台。

主持人李功爱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学教研员,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工作,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和实验,具有厚实的学科功底和丰富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经验,具有培养引导学员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的经验,还具有多年带领中学地理教师进行野外考察、提升职业精神的经验。

两位导师与全国各地的地理教育专家都有密切联系,是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和上海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能把握全国和上海市地理教学的前沿研究动态。

两位主持人精诚合作、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使得地理基地的培训活动,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额外充实丰满,每次活动都能够较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第二期地理名师后备人选,通过区县选拔和基地面试,共录取了15名学员作为培养对象,于2008年11月29日举行开班典礼,正式开展了培训活动。

二、学员的激情普遍点燃,成长内驱力受到激活

15名学员均为高级教师,他们中有3位是学校的副校长,有6位是学校的中层领导,有2位是区教研员,有2位是上海市地理教材编写组成员。

这些学员都具有强烈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专业基础,但是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他们普遍感到自己的发展似乎进入了“瓶颈”,极需要有导师的指引,有同伴的互助,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从他们进入基地培训开始,学员们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尽管他们的教学以及行政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始终认真参与频度很大的学习活动,出席率始终在95%以上。

有的学员说,二年多时间中,我们结合成一个有共同愿景的团队,我们与导师以及学员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研讨、互相激励的话语系统,我们经常忙碌地奔走于各校之间,沉浸在学习研讨的氛围之中,思考着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发展,我们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写得多了,现在觉得思想充实了、办法点子多了、笔头流畅了,虽然辛苦,但是感觉的是一种幸福。

基地虽然制定了培训方案,但是因为学员各自的经历、个性、特长不完全一样,发展的速度和预期目标不能整齐划一。

因此,因人而异的培训方法在本基地培养过程中明显体现,突出表现在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中,两位导师对每一个人的规划都作了详细的研究,根据各人实际提出辅导和修订意见,期望他们形成独特的有个性的教学特色和研究方向。

在我们基地已经达成一种共识:

经过基地的培养,每一名学员,将来在各自的区县,都要发挥核心辐射作用,都必须在高端教师成长之途,找到自己个性化的成长方式、影响方式,对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地理基地每两周一次的常规活动,全市经常在双休日统一举办专家报告以及组织学员参加市、区的其他专题性活动,使培训活动的次数比较频繁。

尽管不少学员地处崇明、金山、宝山等不同地点,但是每一次活动,大家都克服工作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按时参加活动。

在每一次全市基地集中听报告活动,或地理基地组织学习活动后,学员们能在最快时间内,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面向市或各不同区县开展公开课展示活动时,大家踊跃参加。

每当有去外省市展示教学活动的机会,学员们当仁不让,在河南、辽宁、云南、黑龙江等省市,较好地展示了上海地理教师的风采。

在面向双名工程的专项教育硕士考试中,我们基地有三位成员被正式录取……究其原因,正如基地学员在一篇题为《激情的火焰在基地被点燃》文章中所坦陈:

在我们的基地,每个人不仅自己成功,也乐意帮助他人成功,“双名工程”正在点燃所有教师的激情火焰……

三、组织学员实战训练,成长关键处一步一个脚印

“一个都不能弱”,不仅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整体发展上,而且在成长的一些关键环节,也有共性的要求。

比如,在开展听课活动时,不管你是名校的教学校长,还是教材编写组的主要成员,你首先是一名教师!

那么,讲台上的修为是第一项基本功。

主持人和全体学员已经达成共识:

学科名师是要靠“实战”打出来的,教学公开课就是培养名师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开教学,主持人对学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有了基本了解,学员之间有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上课的学员因从反复备课和反思评课过程中得到主持人和专家的指点而不断进步。

因此,我们基地的培训平台定位了最重要的常规形式是教学实践的平台,即要求把培训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以备课、说课、磨课、上课、评课的方式来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益和水平。

为此,地理基地建立以来,15位学员之中的第一线教师13位都开设了公开研究课。

学员高度重视公开课,反复备课,认真上课,同时在课后进行深入的评课,互相写出评课报告和反思报告。

每次公开课我们都邀请专家参加,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常常给学员们很大的启发。

有的学员说,我们过去也经历过许多次的公开课,但是都没有象基地公开课那样“刻骨铭心”。

基于学员们原有的基础和培训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求每位学员要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把教学特色作为“名师”的标志之一。

许多学员虽然“身经百战”,但是对自己的教学特色缺乏理性的提炼。

随着课堂教学实践平台的培训,学员们互相研讨提炼自己的教学特色,有的学员擅长开发乡土资源联系当地实际进行地理教学,有的擅长以地图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擅长与理化等学科知识组合进行地理教学,有的擅长开展课外的环境教育和地理科技活动,有的擅长以教学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擅长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擅长把研究性课题组合到课堂教学中,有的擅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等等,教学特色的初步提炼为地理“名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学员们和导师专家的紧密接触,了解了导师专家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的形成,特别是资深特级教师向学禹长期坚持天文气象等课外活动、徐宽洪擅长把物理化学以及社会科学有机组合在地理教学之中,使他们的教学生涯增添了魅力,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年轻的特级教师吴照和何美珑也在多次公开示范课中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教学艺术,他们在第一期培训以后被评为特级教师,也成为学员们的榜样。

基地努力为学员搭建更大的舞台。

自基地建立以来,已经分别在闵行、浦东、金山、长宁、普陀、崇明、闸北、虹口等区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均得到了各区教研员的合作与支持,每次活动都有闻讯而来的众多地理教师参加。

基地在各区开展的活动,不仅辐射了基地影响力,而且提高了学员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各区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工作。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何华琴老师主动要求参加基地学习,从基地活动伊始就紧跟主持人和基地学员的步伐,几乎参加了所有活动。

我们基地还认为,要开阔学员的视野,除了创设条件参与全国的地理教学学术活动以外,还抓住教学交流机会,由基地专家带领5位学员到河南、辽宁、云南、黑龙江等地与全国的同行同台竞技。

我们特别关注到外地上课的教师,有的老师经过多次试讲,主持人和专家一再听课,教案也一改再改,最后获得成功。

这种异地上课的实践行动,使学员的教学设计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四、搭建学术平台,不断滋补成长的后劲

以课堂教学和野外考察的实践为平台,无疑对教师成长是有效的。

但是,对于要培养上海市市级层面上的“名师”而言,仅有实践性的平台还不够,还应该建立学术性的平台,启发他们有学术追求,提高他们的学术修养、形成他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成果。

其实,“名师”,特别是具有专家型潜能和素养的地理名师,需要一定的学术修养。

所谓教师的学术修养,是指能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善于进行有深度的理性思考,能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够通过口头和文字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透过繁杂的教学表象洞察问题的实质,而且他对学术研究具有敏感性、独特性、批判性和思辩性的思维品质。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以下途径,积极创建学术性平台:

1.在华东师大陈澄教授和夏志芳教授指导下,开展“地理教学设计优化”专题研究,分初中、高中两个系列,学员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各人完成一个专题的撰稿任务,目前正在结集出版。

学员们为此查阅了大量专著和文献,以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身份,与大学教授共同承担理论著作的撰写任务。

2.多次参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年会,2008年赴福建厦门、2009年赴云南玉溪、2010年赴北京参加学术会议,把握和了解全国各地地理教学研究动态和学术信息,加强了与各地专家与优秀教师的联系,特别是聆听国内著名地理教育专家的学术报告,了解了专家的学术思想。

基地主持人也在年会上向全国同行介绍上海名师培养基地的工作情况,充分利用机会阐述上海地理课改的观念。

我们还邀请了北京特级教师王能智、哈尔滨特级教师郭迎霞以及江苏、浙江的地理同行来上海进行交流,开拓了学术视野。

3.我们建立学员与华东师大博士、硕士生互动的机制。

一是邀请华东师大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参与我们的听课,与基地学员一起互动学习,启发基地学员们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提高理性思考,发现问题、学会探究,增强对学术问题的感知。

而这些硕士生和博士生也迫切希望了解中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他们的论文选题和结题报告也成为我们基地学习内容之一,有助于提高学员思考问题的理性程度。

4.研读专著、举办论坛,营造学术氛围。

2009年11月,我们在华东师大与地理系的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起成功地举行了“美国地理教材研讨论坛”,编印了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的美国中学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学》),体现了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编写思想。

我们把这本教材发给学员研读并要求每人写成研读报告,希望从教材中吸收有价值的理念和方法,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在基地的引导下,我们要求学员们自主组织策划了四场主题论坛。

2010年上半年,可称之为地理基地的“论坛学期”。

从3月11日在祝桥中学以“地理名师与教师素养”为主题,拉开了地理名师培养基地由学员自主组织系列学术论坛的序幕。

之后,分别以“地理名师与教学特色”“地理名师与课外教学”“地理名师与有效教学”为主题,在闵行中学、南模中学、延安中学等组织开展了论坛活动。

每场论坛有四个主题发言,点评的专家有教授和一线资深教师。

参与论坛除了本基地的学员外,还有上海各区县的地理骨干教师、长三角地区的部分地理教师、还有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的研究生等。

陈胜庆和李功爱两位主持人认为,作为市地理名师后备,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地理教师,不仅只站好自己的讲台,而应该出观点、出思想、出影响力,能带动更多的地理教师一起进步。

要让中学老师了解到地理教学的实践层面的背后,存在着很多的理论学术问题。

学术的追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也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后劲。

五、读千卷书,在汲取学习(报告)的收获中快速进步

在基地学习期间,市教委双名办组织了十多场学术报告,其中,对地理基地学员影响较大的有于漪老师《学做教师》、张民生主任《成就名师——时代的呼唤历史的责任》、林崇德教授《创新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刘京海校长《课堂改革——传统经验与现代理念整合》等。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本基地的活动之中,穿插了30多场学术性讲座,陈胜庆校长《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编制》、李功爱老师《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中如何评课之我见》、江晔教授《有感于2008年中学地理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陈昌文教授《漫谈课堂教学》、赵才欣主任《教研工作与教研组建设——关于有效教研的探讨》等讲座内容,也给广大学员以深刻的触动。

全体十五位学员不仅积极主动地听报告学习,还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及时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仅针对每次听报告和讲座而写的体会文章为169篇,其中,有24篇公开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

学员们能够按照基地两位导师的要求,不仅多听、多写,还能多磨、多悟,因此,每位学员都抽出了一定的时间进行自学,据粗略统计,大家共配置了约3936个自学学时,平均每人260学时用于基地活动后的消化性学习。

在这样大剂量的浸润式学习和锤炼中,学员们的成长也是快速的,仅基地学习期间,学员们还获得了多方面的奖励和表彰,其中,全国级的奖项有16个,上海市级的奖励9项,各区县级的17项,有多人被评为区县的学科带头人、高校的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等,在较大范围里发挥了一定的辐射和影响作用。

六、行万里路,在展翅翱翔中坚实成长的步伐

中学地理名师需要从大自然中获取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需要有热爱大自然的执着精神和鲜明的地理教师人格魅力。

因此,野外考察是实现地理基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独特方式。

我们利用到各校的听课之际,不忘组织学员参观了附近有地理学价值的地点,如到金山区后参观了上海市近年新建的漕泾化工区,到崇明县后参观了西滩湿地和新建的长江大桥,到松江区后参观了松江大学城等。

此外,我们精心组织了多次野外考察,如2008年赴厦门考察海岸地貌。

2009年赴云南考察了腾冲火山地貌。

2009年暑假,我们按计划组织学员参加上海市地理学会大地之鹰考察团到青海和甘肃进行地理野外考察,度过了收获丰厚的13天。

在环青海湖一周中,亲眼看见了青海湖周边牧区和农区的过渡。

学员们还从海拔4500米的昆仑山到察尔汗盐池再到当今山口,完整地穿越了柴达木盆地。

有的学员第一次看到冰川、盐湖、胡杨林。

在考察河西走廊途中到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分界线的重要标志——乌鞘岭进行了考察。

考察期间,我们还访问了中科院青海湖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研究与治理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了解了我国地理学界对西北生态研究的重大成果和对开发大西北的一些重要观点。

学员们还专门拜访了地学泰斗——九十高龄的施雅风院士,与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进行了座谈。

考察期间我们地理基地的学员尽力展现上海人、上海教师、上海地理教师的精神风貌,到希望小学探访,为孩子们赠送书籍,学员们还参观了我国的原子弹基地,途径甘肃高台为红四军纪念馆敬献花篮、悼念烈士。

2010年暑假,我们组织了黑龙江考察。

首先,我们参访了全国名校哈尔滨三中,在哈三中举行了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的主题是:

“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块:

一是论坛交流。

基地学术秘书张新代表基地作《站在地理教师发展高地》为主题的基地培养情况专题交流;

学员王珏谈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的几点体会》;

哈三中一位老师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的专题交流。

二是现场课堂教学。

基地学员李辉和华平生分别执教《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哈三中老师执教《新疆》。

三是现场点评。

主持人李功爱、黑龙江省地理教研员和哈尔滨市地理教研员分别对课堂教学和论坛进行了点评。

四是基地主持人陈胜庆与哈三中教研组长、校本课程开发组中层干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交流,并向哈三中赠送了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成套校本教材。

学术交流结束后,地理基地组织学员参加上海市地理学会的大地之鹰考察团,沿松花江下游直至与黑龙江的汇合段,再沿着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东侧边界进行了野外考察。

考察活动包括:

赴祖国最东端抚远县乌苏镇迎接祖国的最早日出,登上回归祖国不久的黑瞎子岛;

考察三江平原湿地的原生态自然景观;

到856农场感受北大仓的大农业;

奔赴兴凯湖、镜泊湖,考察“山上有湖、湖中有山”的地貌特点,研究火山口原始森林的形成原因等等。

虽然我们参观考察的一般都不是旅游胜地,住宿交通条件与通常的旅游不可相比,整个考察的过程比较艰苦,但是基地的学员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主要是出于对地理学科的爱好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我们认为这是一位地理“名师”的基本情感,只有在实地的考察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地理人”。

我们相信,这些考察活动,一定会极大地丰富学员们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开拓学员的眼界和境界,加速专业成长的步伐。

附:

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培养方案

一、实施四大培训模块

为了达成培训目标,本基地培训实施四大培训板块:

包括理论学习板块、行动研究板块、地理考察板块、成果总结板块,以行动研究板块为主体。

1.理论学习板块:

以课程培训为主、研读理论著作为辅。

(1)引进两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资源并进行缩编使之适应学员的需求,使课程设置与教育硕士课程要求相衔接,课时要求与教育硕士课时相统一。

(2)引导学员研读理论著作,三年达到十部。

培训期间对研读著作要作指导,提倡“宽与专”、“精与泛”相结合的读书方式,并且要进行交流。

2.行动研究板块:

以教学实践为核心,进行“预设—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行动研究,提倡形成学员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研究备课、说课、研课、授课、评课的环节,通过区级、市级以及外省市的公开课平台,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研究教学风格的形成。

(2)以信息技术为中心:

研究作为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作为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的教学途径与方法,研究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特色的形成。

(3)以拓展性学习为中心:

研究基于地理学科的学校课程的设计、编制、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构建学校课程的资源库,以及对学校教材(如乡土地理、社区地理、学校地理)的编写技能。

(4)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

研究课堂与课外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案例与一般规律,特别对以学生课题研究、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科技活动的组织、指导方法于以研究,形成教师的特色。

(5)以学科德育为中心:

研究地理学科内涵的德育因素,探索学科德育实现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地理教师的育德能力与水平。

(6)以评价改革为中心:

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重点研究教学、作业、考核与评价的有效性,以及评价机制与手段的应用。

对地理命题进行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以上六个方面,学员们以

(1)为共同的行动研究课题,

(2)(3)(4)(5)(6)中可以根据学员个人需要自选一个特色课题(也可以另选特色课题)。

3.访学考察板块:

为了扩大学员的视野,了解各地地理教育改革动态,组织学员进行国内的访学考察活动,同时也要组织以自然地理为主的考察活动和以社会人文为主的考察活动,利用假期进行。

4.成果总结板块:

(1)市级公开课展示

(2)论文撰写与汇编

(3)地理教学的论坛

(4)个人成果的总结

(5)基地培养的总结

二、实施四个培训阶段

1.自我认识与制定个人规划阶段(2008.11---2009.1)

2.理论学习与进行读书交流阶段(2009.2---2009.6)

3.实践探索与行动研究阶段(2009.9----2010.6)

4.成果展示与总结汇报阶段(2010.7----2010.12)

以上阶段的培训任务,相对有所分工,也有互相交叉。

三、实现四项培训特色

1.基地培训规划和个人发展规划结合——学员既要完成基地规划中的统一培训要求,也要完成自己个性化的培训目标。

2.开设培训课程与教育硕士课程结合——通过与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的密切联系,提供的课程要基本符合教育硕士的课程要求。

3.基地活动与全市全国学术活动结合——通过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的学术平台,在全国组织展示与交流活动,使学员在全国地理教育舞台上展示成果。

4.基地培训活动与市区教研任务结合——与市教研室加强联系,积极参与市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师培训和研究活动,起到示范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