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2001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Word文件下载.docx

父母的深层心理状态往往隐而不显,那么孩子的深层心理状态是透过什么学习到的呢?

孩子的深层心理反映出的是深层潜意识的信息,而这些深层潜意识的信息如同马汀-布伯所说的“潜意识的信息是在个体之间”,也就是在“关系”里,换言之,孩子真正学习与反映的不是表面的话语或行为,而是深层的“关系”信息。

根据我的观察,在孩子所学习与反映的关系信息中,影响最大的来源一者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者是家族系统的关系。

但不是每个亲戚都算我们的家族系统,只有一群特定的人属于我们的系统。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

父母之间的关系,包括了夫妻间的关系及亲子间的关系。

虽然每个孩子出现的状况、细节有所不同,但从许多家庭个案中我看到:

  1.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2.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3.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4.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

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5.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

“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家族系统力量是影响孩子的另一个重大因素

另外,除了父母间的关系外,还有一个影响孩子更为重大的因素,那就是“家族系统力量”的影响,这往往是更难以觉察到的,尤其是家族中未竟之事,但孩子这面镜子会活生生地反映出家族中的情况;

有时家族系统的力量甚至会超越父母的影响,令孩子表现出一些莫名的情绪与行为症状。

好消息是,透过系统排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家族系统的动力,了解孩子这些情绪与行为的背后在说什么?

我们可以怎么改变?

有哪些法则对亲子关系很重要?

如果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以后会变成怎么样,只要从父母间的关系、家族系统力量的影响就能看出端倪。

家庭和睦跟心理投射

所谓“心理投射”,是指人们在此时此地因主客观原因受到挫折后,在彼时彼地将内心憋闷和焦躁投射到其他无关的人或物上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家庭里时常发生。

这种不良情绪的转嫁,既对自身不利,也破坏了家庭团结和睦的气氛。

“心理投射”所引起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种:

怨恨:

当事人的行为受挫后,不是检查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对指示人或行为对象发怒气。

猜疑:

以己之见去度他人之腹,特别是在自己心绪不好,或与家人发生矛盾,猜疑的表现就更严重了。

损害:

当事人受到极度的刺激而又无法控制时,往往以破坏物品、踢打小动物,甚至打骂他人来发泄自己的内心不平,此种“心理投射”危害较大。

脾气急躁或自控能力差的家庭成员容易有这种表现。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心理投射”的行为呢?

一是当事人心理发展不成熟,接受和处理外部急骤信息的能力较差,当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外部的客观实际相矛盾时,便嫁怒于人或物,以求得自己内心的一时平静,这种人一般来说意志控制力也较弱。

二是当事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较差,分不清事理,遇事先替自己打算,个人的利益容不得别人冒犯一点儿。

他们的“心理投射”行为往往是从保护自己的利益出发。

作为家庭成员,应该从上述心理和思想两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妥善处理和协调与外部矛盾的关系。

在这里,冷静是十分重要的。

遇事不躁,细细掂量一下,三思而行,好多唐突的事就可以避免了。

此外,在家庭内部开展批评帮助是十分泌要的,但是,必须把问题搞清楚,实事求是,并从各人的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特征出发,努力使对方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一旦发现批评有误,应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不要使对方受到过大的冤屈和承受过大过久的心理负担。

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

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

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

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

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

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

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

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

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

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

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

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

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的时候。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

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

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

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

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吗?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

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

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

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一种挟持。

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挟持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

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

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

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

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

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

你是上帝吗?

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

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

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

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

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呗。

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

而这有什么用处?

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

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

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

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

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

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

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

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

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

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

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

这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

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

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

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

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

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

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

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

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

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我们对教育应持什么态度?

将它的意义下降到最低。

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

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

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

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

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

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

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

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

来检点一下你自己。

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

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

真正的爱是什么?

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

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

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

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

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

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

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

这才是真正的爱。

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

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

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

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

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

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

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

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

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吗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

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

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

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

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

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

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

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

处理好你与你内在小孩的关系——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

你明白要点吗?

家庭中出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与他自身问题的外在投射。

假如你与你的小孩出现了关系障碍问题,要解决的话,请深入你的内部,发现你与你念头的关系。

理解你的想法,就会调解你与他们的关系。

请注意这一点,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呢。

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

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

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

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

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

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

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心就是一台投影仪,如果你在生命的画面上看见了问题存在,那么请看一看你的投影仪吧。

如果你发现在孩子教育上存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一样:

先看看你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之道呢。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

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

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

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

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

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

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

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

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

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

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

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

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从养宠物看心理投射现象

小编的心理医生朋友曾经给小编讲了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这个朋友简称A吧。

A养了只小宠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只是需要宠物的陪伴,不在乎究竟是什么宠物。

买来后,慢慢照顾宠物就成了责任,然而在前不久,A精心照顾的宠物生病了,A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病有一定的死亡率。

于是开始心神不宁,每天总是想哭,与此同时,他努力寻找宠物医生的帮助,在宠物医生的帮助下,小宠痊愈了。

这是后话,记得小宠刚生病的前几天,A无法自己回家,他非常害怕回家之后面对的是小宠的死亡,他觉得无法接受,于是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求助了自己的心理督导。

心理督导是这样为他分析的,首先,A的个性非常感性,而陪伴在身边的宠物死亡的确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于是有了一部分非正常反应。

然而,这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A对小宠物的感情,是一种投射,小宠是一种投射的象征物,小A自身赋予了小宠太多的意义,所以导致了内心极其不正常的反应。

解决的办法是,减少投射,将对宠物的情感客观的分析,抽离出投射的感觉,客观看待小宠。

督导的话让A茅塞顿开,当A跟小编分享这件事的时候,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去面对自己了。

上面的例子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投射现象的例子。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方说头特殊意义的人送给自己的礼物,就会有特别的感觉,一旦出现状况,就会产生比一般物品更大的反应。

相信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发生过。

那么,从心理学上讲,究竟什么是投射呢?

“投射”是一个人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该术语由弗兰克(L.K.Frank)于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但是在此之前已经产生了利用投射技术原理编制的投射测验,如1921年的罗夏墨迹测验。

所以,投射还可以用做心理测验,并且在儿童心理学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然,对于成人来说也是蛮准确的,因为我们往往不太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层面以外事物。

所以投射恰恰能够反映出在我们心底究竟压抑了什么,让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的面对自己和生活,看待自己更加的完整。

那么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小编的个人体会,投射是一种心理现象,只要能够找出投射的根本,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就像朋友A,他在接受督导的指导后开始运用暗示等技巧慢慢将自己从投射中抽离,开始客观看待宠物的事情。

所以,如果能够良好的运用投射,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投射的尺度

投射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一个人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加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以己度人”。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心理现象很常见。

譬如,心地善良、单纯的人,会认为他人也都是善良、单纯的;

一个经常在私下里算计别人的人,也总觉得别人在算计他。

投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人际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投射的积极作用源自于人类本质上的共同性。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就需要共同协作,共同配合,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图。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配合默契,收到最佳效果。

投射既能起到使人与人之间较好地相互理解,又能使交往的双方进行换位思考,使双方在较深层次进行合作。

比如在工作单位,如果在两个人身上产生了相互投射现象,他们肯定能够合作好。

平时所讲的“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等,就是投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投射虽有积极作用,但却有度的限制,如果过多地受制于此,便会适得其反。

譬如,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暗暗喜欢上自己单位里的一位女青年,于是,小伙子在平时的交往中自然会对女青年察言观色,以探虚实。

但由于受投射泛化作用的影响,他往往把对方表现出来但并没有特定含义的信息,如微笑着给他打招呼等,解释成:

“我对她那么好,她对我肯定也有意。

”于是鼓足勇气向自己心爱的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结果却被婉言拒绝。

但该小伙并没因此罢休,还深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认为对方拒绝自己,是因为对方不好意思。

这实际上是因为投射超过了一定度的结果。

在人际交往中,投射除了具有积极、消极作用外,还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自我心理防御作用。

譬如,有的人生理上有些缺陷、毛病或不良习惯,于是会不自觉地以一颗敏感的心,在别人身上搜寻有关的蛛丝马迹,在别人身上“找到”同样的毛病,进而对自己的缺陷、毛病或不良习惯变得心安理得:

人家都是这样,我也不必过多自责和不安。

于是,求得了心理上的平衡。

对于积极的投射,应给予加强,它有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

但对于消极性、防御性的投射,如不有意识地加以修正,不但不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使心理上出现不健康征兆,久之,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因而,必须克服这种心理倾向。

克服这种心理倾向主要做到两点:

一是要认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人心如面,千差万别,不要总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另一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既要接纳自己,又要不断完善自己。

做到了这两点,就能较好地把握住投射的尺度,使自己不断地在交往活动中获得成功。

敌人?

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

如果我周围都是敌人,那么首先我应该问自己,是什么或者是谁导致他们产生:

是我生活其中的可恶世界,还是我自己?

敌人,是从内心走出去的

敌人——这里不是指极端仇恨和渴望复仇的人。

这里我把不是朋友的人都称为敌人:

那些我不愿看见,和我不想帮助的人。

敌意有多种底色,有的可能是“和睦的”和冷淡的。

但是敌人总被当成不属于自己人的别人。

对待他人的冷淡态度也是敌意;

爱不存在中间地带。

这样看敌意是很自然的现象,我们每一步都会碰到。

比如,我是典型的内向型人,所以倾向把所有外向型人看成肤浅、不真诚和没有分寸的人。

这是制造敌人的自然前提:

我轻易断定,这个人我不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