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1867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

《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传统文化附审题立意Word文件下载.docx

下面选择一些文化类的素材故事,让我们各个从不的历史层面和各具个性的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文字的侧面来了解其具体内涵。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

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

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

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

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林清玄《水中的蓝天》)

  此话题可为“劳动美”“细致敬谨”“精神家园”“‘前进’与‘后退’”等。

上述素材中,所表现的主旨,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

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这样一联想,在生活中,古往今来许多为了前进而先后退人生实践不胜枚举。

例如,学者、骚人的撰文不也是如此吗!

03

思维发散

  

  孔子的“天人合一”观念本身有其深刻蕴意。

孔子既然把道德本体化,那么,他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他的“天”就是道德,是人的内心外化出去的“天”,因此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

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不同于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但它也是对人类生存实践的一种很有深度的感悟。

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提醒我们,人和外部的世界──包括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之间要处理好关系。

他把整个世界完全看成是一个道德的世界,道德化的世界,也是一种美好的世界。

所以,人和这个世界应该是同一的,这个同一是道德的同一。

因此,孔子的学说最后归结到:

人与人之间都应当是和谐的、和平的、友爱的,未来的世界前景是“大同”的。

这都是非常美好的道德体验。

所以,今天要是用“科学的观念”来研究儒家的道德学说,则会发现,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过于理想化的,是一种道德的“乌托邦”。

(《道德体验论》刘惊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运用方向:

⑴自我同一;

⑵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

⑶和谐、和平、友爱;

⑷道德的“乌托邦”;

⑸理想与现实;

⑹认识和实践;

⑺道德和人生;

⑻道德境界;

⑼生存与价值。

04

拓展资料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2.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

“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教子故事》)

  3.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独具个性话书斋》)

  4.达·

芬奇从被微风吹皱的涟漪碧波中找到了蒙娜丽莎谜一般的线条;

邓肯说她的灵感可以从“云彩、海浪以及介于热情与山岚之间和恬静与微风之间的共振”中得到;

“濡湿的贝多芬”(因经常冒雨散步,湿透衣裳而得此雅号)从“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和“树叶中小鸟的歌唱”中唤起了写作《田园交响曲》中“溪畔小景”的灵感;

而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

(陈钢《钢琴家的脚》)

  5.“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

”(高尔基语)

  社会评论型高分作文的常见结构

  第一段:

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第二段:

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第三段:

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

  第四段:

过渡到危害分析

  第五段:

分析危害或者原因

  第六段:

过渡

  第七段:

谈解决方法

05

例文参考

传统与传承

  风清月白下的赏桂思亲,意趣不再;

河浪拍岸中的悼古思今,涵蕴渐远;

爆竹声声里的团圆重逢,欢乐已淡……现代人,中秋时分又有几人观月怀远,怕只有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独啃风味更浓,情味已淡的月饼罢?

春节佳际又有几人携手足揽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怕只有跑前忙后打点忙碌的生活罢?

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禁困惑:

传统,我们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阵地萎缩了,引人遐思的明月再也吸引不住现代人的眼光,人们冷冷地把它丢在一旁,任由它在冷冷的夜晚,独放冷冷的青辉。

太冷了!

冷的岂止明月,还有现代人的一颗心,还有现代文明那颗蒙尘的灵魂。

传统不复,一块小小的月饼自以为具备了所有,其实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

没有了文化内涵,一切的载体都将失去意义!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来传承来弘扬。

我们传承的是什么?

是那块自古吃到今的月饼吗?

是那捆自古扎到今的粽子吗?

是那锅自古包到今的饺子吗?

显然不是。

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自以为对着明月吃上几口月饼便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中秋;

又有多少人自以为一碗水饺下肚便有为人满誉的团团圆圆?

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载体。

  倘若我们能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漫谈古今,不论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还是现实中的探月之程,融古今为一体,以明月为纽带,把古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智慧沟通,那便是对文明的传承。

抑或是随吟几首诗词,感受古时的明月带给人的情思,探索古人对明月独特的情感,那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应该被困顿在实物的基础上,不应该被束缚在载体的限制中,我们应把握传统的内涵,让精神的血脉在历史的延续中流淌,并不断地注入新生,给它力量让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给它活力让它可以不遭受干涸的威胁。

  传统是文明的结晶,需要不断地传承。

别让传统的鲜花干枯在缺乏活力的土地里。

06

模拟演练

作文题目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

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

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

  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析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

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

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

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

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

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

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例文评点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

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

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

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

“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

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

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

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

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

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

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

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

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

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

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

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

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

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守望·

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

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

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

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

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

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

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

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

“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

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附赠-

文言实词练习与答案

101.要 成语助记:

要言不烦 提要勾弦 达官要人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张良出,要项伯(司马迁《鸿门宴》)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4)夫仲达以所能要其君(陈亮《酌古论》)

(5)故治之要在于知道(《荀子》)

(6)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司马迁《报任安书》)

(7)囊锥刚要出头来(胡铨《好事近》)

(8)(2019·

江苏卷)意欲要之入幕

要:

______________

(9)(2017·

浙江卷)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

(10)(2015·

广东卷)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答案】

(1)重要的 

(2)通“邀”,邀请 (3)相约,誓约 (4)要挟,威胁 

(5)关键,要领 (6)总括,概括 (7)将要 (8)同“邀”,邀请 (9)需要 

(10)概括,总括

102.宜 成语助记:

事不宜迟 不合时宜 因地制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司马光《赤壁之战》)

(2)诚宜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3)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司马迁《史记》)

(4)(2018·

全国卷Ⅱ)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宜:

__________________

(5)(2015·

全国卷Ⅱ)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6)(2015·

四川卷)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1)应当,应该 

(2)应当,应该 (3)合适 (4)得当 (5)合适 (6)应该

103.遗 成语助记:

不遗余力 遗臭万年 遗世独立 道不拾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贾谊《过秦论》)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4)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5)(2017·

全国卷Ⅱ)数遗书切责之

遗:

(6)(2017·

江苏卷)斥之不遗余力

(7)(2016·

浙江卷)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1)遗失,丢失 

(2)遗漏,忽略 (3)送给,给予 (4)遗留,留下 (5)送给,给予 (6)留 (7)遗漏,忽略

104.贻 成语助记:

贻笑大方 贻害无穷 贻人口实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2)贻笑大方(成语)

(3)(2015·

全国卷Ⅰ)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贻:

(1)赠送 

(2)遗留 (3)送给

105.易 成语助记:

易如反掌 平易近人 改弦易辙 不易之论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3)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4)郑怨,与鲁易许田(司马迁《史记》)

(5)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

(6)夫负虚交而易强御,恃远救而轻近敌(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

(7)(2019·

全国卷Ⅱ)夏殷不易礼而亡

易:

(8)(2016·

全国卷Ⅲ)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

(9)(2016·

江苏卷)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1)换,换取 

(2)容易 (3)轻易 (4)交换,交易,换 (5)改变 (6)轻视(另有“怠慢”义) (7)更改 (8)换,换取 (9)轻视

106.阴 成语助记:

阴魂不散 阴谋诡计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范晔《张衡传》)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4)(2019·

北京卷)阴迫而不能蒸

阴:

(5)(2016·

全国卷Ⅰ)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

(6)(2016·

全国卷Ⅱ)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1)阴天,没有阳光 

(2)暗中,暗地里 (3)水的南面 (4)阴气 (5)暗中,暗地里 (6)暗中,暗地里

107.右 成语助记:

左顾右盼 左右逢源 无出其右

(1)居右者椎髻仰面(魏学洢《核舟记》)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2016·

全国卷Ⅱ)朝右皆惮之

右:

(4)(2016·

天津卷)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

(1)右边,与“左”相对 

(2)古时以右为尊,用以指较高的地位 (3)古时以右为尊,用以指较高的地位 (4)右边,与“左”相对

108.再 成语助记:

再接再厉 东山再起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2)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3)(2019·

浙江卷)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

再:

天津卷)予一见不敢再也

浙江卷)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1)两次 

(2)第二次 (3)第二次 (4)第二次 (5)再次

109.造 成语助记:

登峰造极 闭门造车 粗制滥造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司马迁《屈原列传》)

(2)复造候风地动仪(范晔《张衡传》)

(3)径造庐访成(蒲松龄《促织》)

浙江卷)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造:

天津卷)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天津卷)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1)制定 

(2)作,制造,创建 (3)往,到……去 (4)制作,做 (5)到,去 (6)建造,制造

110.知 成语助记:

知彼知己 知遇之恩 知人论世 乐天知命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绝宾客之知(司马迁《报任安书》)

(4)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吕氏春秋》)

(6)(2018·

全国卷Ⅲ)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

知:

(7)(2017·

全国卷Ⅲ)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8)(2017·

全国卷Ⅲ)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浙江卷)乃知足下出官之由

(1)知道,懂得 

(2)通“智”,智慧 (3)交情 (4)了解 (5)主持,掌管 (6)担任 (7)知道 (8)主持,主政 (9)了解

111.致 成语助记:

专心致志 格物致知 学以致用 淋漓尽致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司马迁《屈原列传》)

(2)以致天下之士(贾谊《过秦论》)

(3)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4)而致千里(《劝学》)

(5)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7)书问致简,益用增劳(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天津卷)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致:

(9)(2018·

全国卷Ⅱ)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10)(2017·

山东卷)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11)(2016·

全国卷Ⅱ)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

(12)(2016·

山东卷)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1)表达,传达 

(2)招纳,招引 (3)招致,招来 (4)到达 (5)获得,得到 (6)意志,情趣 (7)到 (8)辅助 (9)极,最 (10)情致,情趣 (11)招致,招来 (12)招致,招来

112.质 成语助记:

蕙质兰心 文质彬彬 天生丽质

(1)厚币委质事楚(司马迁《屈原列传》)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4)其俗以男女质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江苏卷)性质直,不饰容止

质:

全国卷Ⅰ)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