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工作总结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工作总结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工作总结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虽然说这种上课方式是陌生的,但是我一直都在坚持着,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这些,给自己很多很多的鼓励,虽然没有隔了很多压力,但是我一直在这过程当中会非常用心,积累的非常非常多的教学经验,也是紧张的吧,虽然这过程当中积累了这么多的驾驶经验,但是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的去尝试,更加深奥的东西,让自己在未来的教学当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这次的线上教学虽然让我成长了很多,但是我没有骄傲,我也知道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我应该去掌握的,未来或许会有相似的问题,做好足够的准备去应对。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人员,应该要学会的东西,我一直在为这一点努力着,我都相信自己能够在下一阶段的工作当中做得更好,保持好心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时刻的明白自己的职责,也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了很多很多,这段时间就可以证明我是真的非常用心,我也在这一点钟中的工作当中得到了自己相应的一个成长,我会更加努力的。
篇二
20xx年xx月xx日晚上七点半,我首次尝试了和班上的孩子进行“线上教学”。
总的来说,我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从课后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一节课上完之后,进入教学反思环节,还是想写一写从首次“线上教学课”中收获到的“得”与“失”。
一、课前准备:
一切皆从磨砺出
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却是格外“磨”教师的。
尤其是对于从未涉足过的“线上教学”,更是“磨”上再加一层“磨”。
1、磨教学平台
在即将开始的这节特别的课堂上,没有我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我熟悉的方块黑板,没有我熟悉的小巧粉笔,只有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掌大的鼠标,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
我该用什么教学平台上这节课呢?
我该先从哪儿着手进行备课呢?
这都是我脑海中冒出的一个个问号,这都是我需要面临的一道道难关。
一片茫然,真的可以用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幸好,2月6日下午四点,亚老师为我们开展了一节网络直播的培训课。
直播课的时间不长,但却是干货满满。
它及时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拨开了我心中的谜团。
直播课结束,我退出了直播间,但我并没有离开电脑前,我想趁热打铁,先解决该采用什么教学平台的问题。
对于几乎算得上是“网盲”的我来说,从纷繁迷人眼的众多教学软件中,选择一个适合我教学的应用软件,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的。
生活中的时间也许过得很慢,但电脑前的时间总是流逝得飞快。
经过近两小时的摸索、试用,最后我还是决定化繁为简,就用我和家长们最常用的QQ群。
我也想明白了,教学平台毕竟只是一种服务于教学的媒介,有时候越简单反而越有效。
大道至简,方为正途。
2、磨教学内容
选定了教学平台后,进入备课的关键环节,确定教学内容。
遵循“正式开学前不讲新课”的规定,我把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放在了课外。
于是,我打算从我们班孩子人手一本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选择教学内容。
这本书是我在课余诵读时间中,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经典诵读的课外补充教材。
就这样,确定了首节“线上课”的教学内容为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古从军行》组诗中的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而“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刚刚学过的王昌龄的另一首代表作《出塞》,正好可以先从“温故而知新”开始导入新课。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颇具画面感,我在引导学生诵读这两句诗时,不妨可以引导他们利用以前的学习认知,试图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画卷: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对于这几个关键的地名,我可以展示一幅中国地图,使他们眼中有“地图”,脑中有“画卷”,进而再发展到心中有“感悟”。
比如,那一个“孤”字就写尽边疆环境的恶劣,写尽戍边生活的艰苦,写尽将士内心的孤寂,写尽保家卫国的自豪。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是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的。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一个“穿”字,一个“终”字对仗工整、遥相呼应,这二字中所包涵的意蕴深刻,所概括的内容丰富:
虽然戍边时间漫长持久,虽然边疆战事频繁艰苦,虽然将领内心想念家乡,虽然战士心中思念亲人,但报国壮志依然坚定,但卫家信念不可磨灭。
“穿金甲”的战斗越艰苦,“终不还”的决心便越显铿锵。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也许暂时还无法有多么深刻的体悟,但可以通过配大漠战场图、沙场征伐声来塑造声临其境之感。
二、课中教学:
此时无生似有生
万事俱备,只欠和家长约定好上课时间。
因为“线上”课毕竟不同于“线下”课,怎样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使电子产品恰当地服务于教学?
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
这不得不成为执教教师在课前需考虑的问题。
于是,和家长约好上课时间的同时,也要求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完成本次的学习过程,我相信有家长为伴,孩子的学习劲头会更足。
经过一番前期准备,2月7日晚七点二十分,我如约提前十分钟进入直播间,我和家长、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图像、声音测试,在确认一切顺利后,身处网络两端的我们便开始了这节形式独特的“古诗鉴赏课”。
此时,我的身边没有学生迎面相对,只有电脑形影陪伴。
因为是第一次上这种“线上课”,因为我们师生暂别了一个寒假,所以我先从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我们学过的21课中的两首古诗《出塞》、《凉州词》开始,和这些“不照面”的孩子共同回顾了边塞诗的诗歌特点,以及诗人王昌龄的诗作特点。
通过连麦抽背、信息栏反馈,本不太适应这种“新课”的师生双方,在渐渐找到了“上课”的感觉之后,我们开始了今天《从军行(其四)》的学习之旅。
三、课后反思:
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课前的准备时间很长,但课上的四十分钟好似过得很快。
下课之后,我和几位家长并没有直接退出直播间,针对本课的教学形式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比我更熟悉电子媒介的年轻家长们也向我提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教学平台的建议。
下线之后,我也对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1、“线上教学”之得:
既有师法又变通
学习应该既不囿于学校围墙之内,又不困于时间、地点之限。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以其时空上的自由性,在20202庚子年这个漫长的寒假尾声,成为沟通师生双方教与学的首选方式。
2月7日晚上七点半,当我打开摄像头,与镜头另一端近一个月没见面的孩子在屏幕上相见时,都颇感亲切而新鲜。
短暂的交流之后,进入诗歌的学习,熟悉的课堂感觉又回来了,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在诗歌的一诵一读中,也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能够品味到诗歌的意韵。
2、“线上教学”之失:
欲说还休意未尽
经历了四十分钟的“线上直播教学课”之后,我对着屏幕那端的孩子们宣布下课的一刹那,虽然顺利完成了备课时的预设教学任务,虽然孩子们基本上也达到了学会当堂诵读诗歌的学习目标,但我心中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究其原因,在这节直播课中,我没有像平时在线下课堂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充满童真的小脸上,由学前“若有所惑”的眉头微蹙到学后“若有所获”的双眉舒展。
小小的屏幕,限制了我对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悟与想象。
虽然摄像头也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老师熟悉的面容,但无法让老师看到全班孩子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
虽然麦克风可以让孩子们听到老师亲切的声音,但无法让老师听到全班孩子叽叽喳喳的讨论声。
想想,不管是目前网络平台的“线上教学”猛火热炒,还是个别发声的“线上教学”冷静思考。
所谓“教无定法”。
非常时期,先不妨采用“线上教学”的变通之法。
回归正轨,将更能体悟“线下教学”的情境之妙。
两相结合,博采众长,方显“教学有法”。
xx月xx日“线上教学”模式将正式启动,三月份的“线下教学”肯定也会如期而至。
刘勰说: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首次尝试“线上教学”之后的反思,是为了今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教学之路,都能够砥砺前行。
因为,只有亲历“实战操作”的得与失,方能体会“纸上谈兵”的深与浅。
篇三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疫情我们延迟开学,学生上课的地点从教室变成了家里,教师教学的地点从三尺讲台变成了电脑,师生的方式从面对面变成了网课。
虽然地点变了、方式变了,但是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变,教师教学的态度没有变,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没有变。
因为不能面对面交流,导致不能直观地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此,更要抓紧对学生的学习监控。
为了给学生营造上课的真实感,每节课我都会严格按照课程表时间去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知道每个时间段的学习任务,减少学生的懒惰。
在作业方面,我建立打卡机制,每天的作业都进行打卡,并及时提醒没交作业的学生,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作业做到及时反馈,让学生及时改正。
即便如此,还是有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不能按时提交作业,对于这些学生,需要采取一些其他的办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障每一位学生都不能掉队。
特殊时期采用特殊的学习方式,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进度,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