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031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

《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docx

某学院会计学基础知识docx

 

银杏学院•会计学基础

教材:

付源等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槪述:

会计的产生、发展、主要历程(教材1页):

一、产生: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总是要关心耗费与结果。

总是要按一定生产关系进行分配。

所以,必须要有记录、计算、核算。

记录、计算(即会计)的产生是人们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是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段。

二、产生和发展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在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产品的原始社会前期,还不存在会计。

因为:

1)生产力极其低下,收获极其有限,对耗费和结果就谈不上记录计算,只是各尽其所能,使尽浑身解数,尽力劳作而已。

2)收获极其有限,没有剩余产品,只是最原始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求生存,还谈不上交换、分配,也就不存在专门意义的记录、计算。

3)当时文字尚未成熟完善,也无法记录、计算。

所以,虽有需要,但无可能、条件。

上古结绳记事、刻木记数只是记录、计算的萌芽,还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还未成为专门的职能,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核算,也就还算不上会计。

三、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就出现了会计。

1)再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对耗费和结果的记录、计算、核算、考核也就日益重要。

2)同时,有了剩余产品,就需要有复杂的交换、分配,这就更需要记录、计算、核算。

3)文字也逐渐产生成熟。

故此,记录、计算、核算(即会计)就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即管理生产的职能。

据印度文献载:

其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有一个农业记账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为一个公社官员的专职”。

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代,尚未发现有“会计”记载的文献资料。

四、中国“会计”的出现、含义、发展历程:

出现:

始见于西周,《周礼·天官·司会》:

一切赋税“听其会计”。

“司会”篇对西周会计的职责、方法、制度,官员设置、俸禄、考核已有完善记载.

含义:

1)侧重于记录、计算的形式、方法。

清焦循《孟子正义》: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2)侧重于记录、计算的意义、特点。

《说文解字》:

會,从亼(集),曾;意在汇集有用之物,并使之有所增多。

計,从言,十;意在用数字恰当地表达、反映。

表达反映就是记录、计算;使之增多就是要监督、控制、调节。

发展历程:

1)确立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

春秋战国到秦汉,有“计簿”、“簿书”;用出、入作为记录符号,采用实物流水账形式。

2)唐宋时期:

创建和运用了“四柱清册”(又称“四柱结算”)的核算方法。

即: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3)明清时期:

完善为“龙门账”(又称“合龙门”)——设总账、分类账。

进—缴=存—该

全部收入全部支出全部资产全部负债

形成进缴表形成存该表

分类记账,双重平衡;清查盘点,以求平衡;有近代会计的萌芽。

4)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i)《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在威尼斯出版,其中有“簿记论”一节,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

总之,经济活动愈发展,会计愈重要,会计方法愈科学完善。

第二节会计的基本职能、目标(教材5页):

一、职能:

是会计本身固有的职责功能。

会计有两个基本职能:

反映(核算)、监督(控制)。

1)反映职能:

是指通过记录计算,从数量上来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信息资料的功能。

特征:

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②主要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

③反映应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2)监督职能:

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的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监督,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也就是要监督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及时控制、调整,使经济活动符合既定要求,达到预期目标。

特征:

①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②具有完整性。

两个基本职能相辅相成;反映是基础,是手段,是工具;监督是目的,是结果。

二、会计的目标(作用):

产生的客观效果、作用。

主要有六:

1是股东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

2是潜在投资者了解企业发展状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3是债权人评价其债权安全程度,作出持有或收回债权决策的重要依据。

4是供应商和销售商评价企业经营风险,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5是政府有关部门(如财政、税务、工商等)了解企业,指导、监管企业,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依据。

6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决策企业各生产环节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会计的对象与方法(教材11页)

一、对象:

即反映、监督的内容。

一般说来是对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

但是,不同社会阶段、不同生产关系(所有制),会计对象不同;同一社会阶段、同一生产关系(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会计对象不同;同一行业,不同生产环节的会计对象不同(如供应、生产、销售、分配)。

现代企业反映、监督的是生产、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情况。

主要内容有:

1资金的投入。

所有者的投入,债权人的投入。

2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采购供应、生产、销售资金的运动。

3资金的退出。

偿还债务,上缴税金,分配利润。

二、会计的方法:

就是发挥职能、完成任务的具体手段。

主要有三大类方法:

1)核算方法:

是会计工作基础。

体现为:

基础会计、核算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

2)分析方法:

是核算的继续、深化。

体现为: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3)检查方法:

是核算、分析的必要补充、保证。

体现为:

审计会计、注册会计师。

会计学基础,主要学习会计的基本方法,即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由一系列专门的、具体的方法组成的。

即:

①设置账户的方法。

②复式记账的方法。

③填制和审核凭证的方法。

④登记账簿的方法。

⑤成本核算的方法。

⑥财产清查的方法。

⑦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

三、会计的定义、二重属性(教材1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作为管理的工具、手段、方法,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会计实践经验的丰富而发展、完善的,是技术性的,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应该为人类所共用,有共同性。

但会计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有其社会性、人为性。

这就是会计的二重属性。

第四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教材14页)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又称会计假设、会计假定。

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明确的前提条件。

为了使会计核算得以实现,需要对会计所面对的经济状况作一些合乎情理的设想,这是会计核算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是设计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

虽然是假设,但不是主观的、凭空的乱想,而是有客观的、实践的依据。

会计工作有四项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前提:

——明确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明确在什么范围内反映和监督。

主体,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即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会计的反映只能是某一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其它任何人或主体之外的经济业务。

只有明确会计主体,明确为谁核算,才能正确界定收入、费用,以保证会计正确、客观地反映、监督工作对象的经济状况。

2·持续经营前提:

——明确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等。

这对于企业资产评估、费用分摊、折旧计算、成本补偿、盈亏计算等密切相关。

3·会计分期前提:

——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较短的、相等的期间,以便分期进行会计工作。

这样的期间就叫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具体时间的划定并无统一规定,视其企业生产特点与习惯而定。

工业企业一般以一月为一期,年终决算。

农业企业以一年为一期。

也可以一个生产周期为一期。

4·货币计量前提(本位币和币值不变的前提):

以货币作为会计的统一计量尺度,才能使不同计量单位的财产物资可以相加减而记录计算(即寻找等价物,统一标准,计算才成为可能)。

而币值不变虽然只是假设,但只有这样,会计才可能记帐,而不至于经常修正、调整,以至影响可比性和有效性。

二·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教材16页):

又称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准则,是由国家“会计准则”所规定而必须遵守执行的大法。

主要有以下8条。

1·客观性原则:

又称真实性原则:

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真实、客观、可验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不弄虚作假,不带偏见倾向,不虚构乱编。

2·相关性原则:

又称有用性原则,指提供的数据信息应全面、系统、相互关联;能满足各单位、各有关人士了解决策的需要。

3·明晰性原则:

指按规定格式记录、计算,书写清晰、明白、规范、正确、简明、易懂。

4·可比性原则:

1)横向可比,不同企业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应统一,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2)纵向比较,指同一企业会计处理的原则、期间划分、处理出程序、核算方法等前后一致,一经确定,不能轻易变更,要前后一致,各报表一致。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按经济活动的实质发生记账,而不以法律形式交易的发生记账。

6·重要性原则:

指在全面反映、监督的前提下,有重点、有例外,对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单独核算、重点反映。

如对货币资金的双重记账;对成本、利润要单独设账,编制报表等。

7.谨慎性原则:

又称稳健性原则。

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经济业务时,持谨慎、稳健、保守态度。

即选择不虚增利润、不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案,让利润在会计报表上呈现最保守性的表达,以减少企业的风险。

如提取坏账准备,采取加速折旧,把存货计价的损失挤入销售成本(使库存产品的成本最低,让当期抵减利润的全部成本费用体现为最高);以这类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企业承担的风险。

8·及时性原则:

指按规定及时处理会计业务的各个环节,不得随意拖延。

以免失去时效价值,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9·历史成本原则(教材30页):

又称实际成本原则。

指对各项财产物资按当时取得的实际成本计算。

其优点:

真实客观;有根有据,便于查对;便于记录、计算。

10·配比原则:

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比较,恰当分配。

如待摊费用、无形资产、递延资产、间接费用、期间费用的分配。

11·划分两类支出的原则:

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便正确计算各会计期间的损益。

收益性支出:

流动性的、很快,或一个会计期间就能带来效益或变现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

固定资产的、长期投资的、支出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的支出。

两类不同的支出应按其规定的原则归集分配,以便正确核算成本、利润。

三、会计基础(教材18页)

权责发生制(教材19页):

又称应收应付制。

指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考虑现金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的一种记账原则。

收到钱款,不等于是收入,如预收款、预收押金;付出钱款,也不等于是本期的支出,如预付款、长期固定资产的租金、种种待摊费用。

第五节现代会计的分支及走向(教材20页)

由会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而分:

1)企业会计;2)非营利组织会计;3)注册会计师。

由企业会计职责的侧重不同而分:

1)财务会计;2)管理会计;3)社会责任会计。

复习思考作业教材22—24页“综合练习题”之一、二、三、四。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设置账户

第一、二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教材25页):

是对会计对象(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的)基本分类,大的分类。

是会计对象的主要环节、主要构成因素。

有六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对会计要素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