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9953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3.经验总结:

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时间

农耕方式

商周

时期

千耦

其耘

条件

生产工具简陋

特点

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集体耕作

评价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形式

春秋

战国

以来

个体

农耕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以家庭为单位;

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进步性:

自给自足,生活稳定,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局限性:

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过度压迫和剥削自耕农,导致其容易破产

[归纳总结]中国原始农业的特征

(1)从形成时间看:

起源早,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从地域分布看:

形成北粟南稻的格局。

(3)从产业结构看: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名师点拨]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特点

(1)制作材料上,由骨、木、石到青铜、铁等金属材料。

(2)制作方法上,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

(3)牵引动力上,主要由人力到畜力最后到自然力。

(4)农具种类上,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包括耕作、灌溉工具等。

[误区警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

自然经济的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图示巧记]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概念及渐趋成熟的表现

[图示巧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主题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史料探究]

1.牛耕的出现

史料 今使乌获、藉蕃①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②,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

主术训》

注:

①都是大力士。

②假如用桑条穿着它的鼻子。

思考 史料反映了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

有什么意义?

答案 使用牛耕。

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史料 

思考 从史料中的两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特点?

答案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精细的土地耕作;

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3.水利设施的兴修

史料 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

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1卷

思考 战国、西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

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答案 战国:

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西汉:

修建了漕渠、白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史论形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经济格局

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规模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所有制结构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拓展延伸]对精耕细作的认识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到元是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小农经济的出现

史料 下图是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 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

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 自田制坏①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②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①指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相当于自耕农。

思考 史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答案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史料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①,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①说明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重要性。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自耕农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 地位: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作用:

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史论形成]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2)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3)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4)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5)脆弱性:

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2.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过程。

3.中国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日益丰富。

4.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阅读与思考

提示:

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①改进历程:

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臿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

②意义:

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提示: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提示:

(1)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

(3)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

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

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1.(2017·

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

A.水稻、玉米B.水稻、粟

C.小麦、葡萄D.玉米、粟

解析 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种植水稻可追溯到河姆渡人时期;

我国也是最早种粟的国家,种粟可追溯到半坡人时期。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2.(2017·

11月浙江学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下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一水利工程是(  )

A.灵渠B.都江堰

C.郑国渠D.白渠

解析 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B项正确。

3.(2016·

海南学业水平考试)“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库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

解析 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

“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

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

风力水车依靠风力,不是人力,故D项错误。

4.(2016·

新疆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的形成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个体小农经济产生。

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可知,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答案 D

5.(2017·

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唐诗《田家》中写道: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  )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解析 材料信息“妇织”“儿锄”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活特点。

6.(2017·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写道:

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

而西汉时,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材料说明(  )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广

B.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农耕经济已普及至全国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从战国到西汉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显著增加,这体现了耕作效率的提高和精耕细作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

伴随小农经济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成为主流,A错误;

“重农抑商和农耕经济的普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

答案 C

7.(2017·

山东威海期中)下列诗句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情况: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宋)范成大

“钟”:

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

“斛”: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糠核(he)”指米麦的粗屑。

这句说的是:

农民每年两钟粮,就得忍痛另外输献一斛,只能把剩下的糠皮给孩子吃。

请回答:

(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一句反映了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一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一句反映了农民怎样的生活?

(4)据你看来,作者写作此诗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1)问,根据“二麦”“耕”等信息进行分析。

(2)问,结合诗歌内容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即可。

第(3)问,联系注解得出农民生活的困苦。

第(4)问,从诗人对农民同情的角度进行理解。

答案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轮作。

(2)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

(3)虽然农民日夜劳作,异常辛苦,但在封建剥削之下,仍不得温饱,生活十分艰难。

(4)反映农业技术水平,农民生活困苦,希望进行政治改革,关注民生的重民情怀等。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河北廊坊期中)《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

“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

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 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故排除与此无关的B、C两项;

家畜饲养业并非畜牧业,故排除D项。

答案 A

2.(2018·

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并被长期沿用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

3.(2018·

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庄子》中载:

“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

”《吕氏春秋》也说: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这表明战国时期(  )

A.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

B.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从事农业生产时注重深耕和细心的侍弄会带来好的收成,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4.(2017·

湖南长郡中学期中)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解析 A项中“开始”两字错误,材料中只表述了战国时期生产中大量使用铁农具,并不能看出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项中的“牛耕”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根据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铁器占了绝大多数,可以看出战国中晚期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C项正确。

5.(2018·

四川乐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短曲辕犁的出现(  )

A.标志牛耕技术普及B.加速江南经济开发

C.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标志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这种轻便的短曲辕犁的发明,必然有利于促进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故B项正确。

辽宁鞍山一中期中)“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

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解析 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

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

C、D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

7.(2018·

四川乐山高一下学期期中)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井田制的瓦解B.水利工程的兴建

C.赋税制的改革D.铁犁牛耕的运用

解析 春秋后期出现的牛耕在战国中后期实现了与铁犁的相结合,生产工具方面的改进是促成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故D项正确。

8.(2017·

福建厦门六中期中)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解析 四幅图片中的内容均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翻土工具,所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答案选C,A、B和题意无关,排除A、B两项。

D与材料主题不相符合,排除。

二、非选择题

9.(2017·

太原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解析 第

(1)问,首先要明白材料反映的图片所体现的内容,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使用示意图反映的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王祯《农书》书影反映了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指导;

都江堰和高转筒车图反映的是水利设施。

(2)问,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概括,关键信息是“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第(3)问,由“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等信息可知答案。

答案 

(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

生产技术的进步;

生产经验的积累;

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封闭保守;

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3)保证政府获取赋税,控制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