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9860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

(3)加强师德修养要从我做起,还由于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10、教师搞好职业道德修养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学习道德理论,坚信以德治国伟大方略的意义

(2)积极进行道德实践(3)努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尤其是要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提高信息技术水平(4)努力参加课改实践,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并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第二章 

理想信念是道德之本

1、理想:

是人们对事物的最高追求,它是有科学依据,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通过一定努力能达到的希望和目标。

按照内容分为: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

2、信念:

是理想的强化状态,转化为信念的理想才是坚定的理想。

信念是推动理想实现的动力。

3、社会理想:

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它在人们的理想中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

4、职业理想:

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和希望。

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人们总是努力实现职业理想,以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

5、如何理解教师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和希望。

正确地树立职业理想,是人生道路上一件头等大事。

每个教师应把从事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崇高职业理想,作为和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度。

这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

6、教师要实现职业理想,应力求做到哪几点?

——

(1)树立教育事业心(①要对教师职业有高度的职业感情;

②淡泊名利,安心从教;

③要有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和工作主动精神,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努力完成本职工作,而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

(2)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

(3)要有教育责任感。

7、师德修养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

理想信念是道德之本,教育观念是师德之魂。

——理想路上的困惑:

择业与聘用、奉献与收获、热衷与改行。

8、教师劳动的三重收获:

(1) 

收获各类人才

(2)收获真挚的感情(3)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

9、生活理想: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吃、穿、住、行、休息、娱乐以及恋爱、婚姻、家庭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了人们最切身的利益,包括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

第三章 

教育观念是师德之魂

1、教育观念:

是人们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过程、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理性的认识。

教育观念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对教育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究式)、(体验感悟式)、(实践式)值得提倡。

2、教育观念对教师行为有哪些影响?

——

(1)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2)教育观念影响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实现;

(3)教育观念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师德修养。

3、新的教育观的内涵:

(1)教育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的根本途径

(2)以育人为本(3)思想情感也是力量(4)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

①及时慷慨的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

②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善待学生的错误,用有点融化学生的缺点;

③给每一个孩子推销自我的机会和条件(5)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6)成功更是成功之母(7)拿起表扬的武器。

——人本主义认为,青少年成长是由三唯世界构成的:

(1)学会生活(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

(2)学会学习(对知识世界的认知、构建、积累)、(3)学会做人(对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

——人的素质结构分为纵向的四层:

(1)认知层面的素质——学习和掌握人类说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知识;

(2)认识层面的素质——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规律的东西经分辨吸收变为自己的认识;

(3)自觉再实践性素质——在已经形成的正确的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觉进行再实践;

(4)第二本能层面的素质——经过长久的学习和消化进行自觉的再实践,逐渐转变为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达到人的第二本能。

4、新的发展观的内涵:

1、要全面发展;

2、让每个学生都创造奇迹:

①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

②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港湾;

③引导学生学会解脱;

(4)要教”活书“;

3、着力培养出格(锐意创新的)的人。

5、新的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不是碗,教师不是不是缸;

(2)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

(3)教育的捷径——发展强势智能(对教师来说,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强势智能,这就是个性化教学的表现)

6、在实践中,如何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3)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第四章 

师生伦理关系是师德主体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理想——为人师表、职业道德情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其余各条)的要求。

2、师爱的特点:

(1)泛爱,不是偏爱;

(2)是严爱,不是溺爱;

(3)既可育人,又可交人。

3、如何做到爱学生?

——

(1)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2)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3)体贴入微、严格要求。

(4)要以法治教。

4、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答:

(1)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

(2)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4)讲求民主,宽松和谐;

(5)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

————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师生关系)来构成的。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的交流;

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

5、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1)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

(2)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

(3)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教的;

(4)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与未来、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

6、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答:

7、在新课程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的变化。

(1)教师是新课程的探究者与开发者

(2)教师是教与学的设计者和创造者(3)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

①学生的知识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包括四个方面:

教材提供的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升华;

师生互动生成。

②学生能力培养与方法获取得益于教师正确的指导促进与学生个人实践的成功体验的艺术结合。

③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艺术性,发挥评价的促进和发展作用。

第五章 

坚持依法执教

1、教师侵害学生受教育权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

②侵害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

③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4)侵害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

(5)侵犯学生在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

2、法治——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国家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

德治——靠社会舆论、道德的说服力、劝导力、人们内心信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

德治与法治不可偏废。

法治靠他律,德治靠自律。

3、侵权行为:

行为人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等权利的行为。

4、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的权利,此项权利称为(管教权);

——侵权的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5、人民教师应享受哪些权利?

————教育教学权;

科学研究权;

管理学生权;

获取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

人身权。

4、常见教师的侵权行为:

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体罚、变相体罚和不作为)、隐私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性的不可侵犯权、财产所有权。

6、教师不作为侵犯行为的表现——

(1)学生身体状况关照不力;

(2)对生病或者受伤学生救护不力;

(3)在履行职责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

(4)未制止学生的危险行为;

(5)未及时向学生监护人履行告之义务;

(6)发现教育教学实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不及时报告。

7、教师争取合法权利的途径有:

诉讼途径、行政途径、其他途径。

8、教师权利救济途径:

教师申诉制度(教师法39条)、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

(四)教育案例分析—— 

河南省某镇一所小学,为了迎接上级教育部门教学检查,该校三(3)班班主任李老师受校长委托通知王大军同学不准到校上课,理由是王大军同学平时调皮倒蛋,不遵守课堂纪律,成绩很差。

为了达到评价好印象,故勒令该生停课一周。

这位班主任停止学生上课的做法是否合理?

请加以评析。

答题

(1)停止学生上课的做法是不对的,侵犯了学生的教育权;

教师应依法执教;

(2)分析与评论:

停止违反纪律的学生上课,应符合教育活动的客观要求,与对学生的教育相一致,同学生违纪程度相适应,有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学校和教师不得善意不让学生上课,不能带有个人偏见或感情用事;

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

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爱,要讲究教育艺术。

(3)个人观点:

看法不偏激,基本符合实际,有一定操作性,给1—4分;

看法独到,有创造性和操作性,再奖励2分,但本题给分不超过10分。

6、教育案例分析两名学生周日到某工地玩耍,产生了偷拿工地上的钢筋卖钱的想法。

他们正准备搬运钢筋时,被值班的工头当场抓住并扭送到学校。

班主任对两名学生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后,对两名学生处以每人4--14元不等的“治安罚款”。

试分析班主任的做法是否合理?

并阐明理由。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罚款是指行政处罚主体依法强制违法行为人在一定期限内缴纳一定数额钱款的行政处罚形式。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罚款主体必须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机关。

教师不具备罚款主体资格;

2、法律无明文规定的不得设定罚款,学校或者班级的有关罚款的管理制度与法律抵触而无效。

3、罚款的收缴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履行相应的手续,教师对学生的罚款根本无程序可言。

根据以上的分析,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教学篇第一章有关课程定义的解读

1、课程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的过程。

——辩证地看待其他关于课程的提法:

课程即知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它的物化形式;

课程是目标或计划——预设性;

课程即经验——直接经验;

课程即活动——“做中学”

2、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包括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则,课程设置和关于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

3、《课程方案》提出的课程设置的原则——综合性,对分科课程内在的逻辑层面和价值层面进行统整,构成程度不同、形式多样的综合课程;

均衡性,各种课程类型保持恰当的比例;

选择性,适应个人、学校、地区的需要,从刚性走向弹性。

这是课程权利与课程机会的分配与调整。

4、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等部分。

——课程标准的含义:

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大纲);

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

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是可理解、可达到、可评估的;

教师还是课程的开发者。

5、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在功能方面的区别——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对国民在某一方面或者领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它对教学的作用体现在间接地、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

教学大纲主要作用在于对教学工作直接、统一、硬性的“控制”。

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评价的指导既实实在在,又不方方面面;

而大纲管的既细又死。

6、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在内容方面:

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没有程度,规定的内容要所有学生都要掌握,它要求最差的学生也要达到那个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标准不规定具体内容,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在某一学习阶段的最底、统一的要求,是可以达到、可评估、可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结构方面的区别: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等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与大纲显著区别。

7、新课程标准从内容上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般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科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和儿童世界。

7、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

(1)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5)拓宽了新课程的实施空间。

——为什么要从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比大纲更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积极性;

(2)从学生角度看,体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3)大纲强调是局限于学科本位的认知目标,标准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8、新教材观:

教材是“材料”;

教材是“学材”;

教材是“媒介”。

——教材:

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

即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片等,还包括与教科书配套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影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

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9、概要叙述新的课程观的基本内容——课程是不断生成的,是综合性的,是实践性的开放的活动体系,是各种课程资源的综合体。

确立新的课程观:

不断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课程资源观。

10、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从“知识本位”向“育人为本”的转变;

(2)从“师本”转向“生本”;

(3)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4)从“统一规格”转向“个性化教学”。

11、谈谈在教学行为上为何以及如何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育人为本”的转变?

——突出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发挥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

重过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书本知识学习同现实生活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案,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在做中学,在做与思考中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12、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实际,谈谈从“知识本位”教学设计向“育人为本”教学设计转变的基本要领。

(1)从目标设计与执行的角度,要实现从“知识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

(2)从内容选择与转化的角度,要实现从“封闭、单一、确定性内容”向同时兼有“开放、多元、不确定性内容”转变;

(3)教师要变单向学生传授固定知识向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转变,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展,要不断增加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4)设计过程中要由过去过份关注教师的教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体验等转变;

(5)教学过程中要由过去过分关注结论、结果向同时关注过程、方法、态度等转变;

(6)教学评价中要由过去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向同时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培养学生丰富个性等转变。

第二章教育理论的新取向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绝对与相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以及普遍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①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②学习不是学生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③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重组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④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要素。

(3)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案例学习、项目学习和拓展性学习设计和编制课程。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方式教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和知识意义的过程。

(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提倡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估、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融合式测验(评价过程动态化、主体互动化、标准和内容多元化原则)。

(6)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智力的结构》中提出;

(7)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内容:

①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

②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③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④每个人都可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很突出;

⑤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智能强势。

(8)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学说——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深)。

(9)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教师成为学生建构意义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主要做法:

①不能一味的讲授;

②设计真实的任务;

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④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并且善于组织学生乃至与教学媒体之间进行多维互动;

⑤设计支持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

3、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联想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10)与多元智能理论相吻合的新的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智能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智力的晴雨表)、教育观(“为了多元智能而教”)和评价观(“多元评价”)。

(11)建构主义理论包括: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第三章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来的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有价值的知识);

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的内涵——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主要指应答性学习环境的认知、交往和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具体的学习方式包括——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实验式学习、主题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3、简述确立三维目标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1分)。

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2分)。

课程本身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使日常的学科学习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2分)。

4、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

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6、科学素养:

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包括: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较多的与自然流域学科的教学联系;

人文素养与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学科相联系。

7、通过科学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遵守科学道德,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人文教育,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社会的终极目标、人与社会的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

8、根据“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应该: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9、新课程怎样落实三维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既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有机整合。

(1)、在实践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提倡在“做中学”,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把知识教学的过程同时变成结论形成的过程;

(2)、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要善于组织能激发思维高潮(引起认知冲突、触动学生内心体验、引发强烈探究欲望)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

善于引导学生教学猜测(包括:

推测和猜想);

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魅力和价值的;

让学生树立追求的信心。

10、在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领:

(1)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

(2)让学生“有中生有”——通过对已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