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学案完整归纳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经济学常识》学案完整归纳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常识》学案完整归纳版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商主义;
工业资产阶级和商业资产阶级;
工业革命。
2、经济学的目的与财富的含义
斯密与重商主义者在什么是社会财富、如何增加社会财富问题上存在着巨大分歧。
重商主义
亚当•斯密
理论背景
产生于15世纪,反映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产生于18世纪,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财富含义
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
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
政策主张
财富只能来自贸易顺差,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穷状态,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财富来自生产领域。
主张富国裕民。
经济学的目的在于给人民提供充足收入,给国家提供充分收入。
评价
反映了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货币资本的强烈愿望
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和要求
3、劳动价值理论
为了分析财富交换所应遵循的规律,斯密分析阐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他的观点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
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阶级结构和收入分配理论
(1)阶级结构理论
斯密在研究社会财富的分配时,提出了自己的阶级结构理论。
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2)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斯密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斯密的政策主张
1、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1)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
经典案例:
扣针厂的分工。
(2)社会利益的实现
(3)国家职能
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自然秩序;
守夜人;
利己与利他。
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基本思路:
绝对优势——国际分工——自由贸易——获得利益。
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由各国的优势。
在对外贸易的时候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于从中获得好处。
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英国的布与法国的小麦贸易。
三、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李嘉图的生平简介。
(一)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迫切需要增加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实行自由贸易,以便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廉价的原材料。
由于“谷物法”的存在,国外廉价的谷物进不来,致使国内市场谷物价格昂贵。
同时谷物价格的提高必然带来商品成本的上升,这不利于降低英国产品价格,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世界工厂、资本积累。
2、财富增长理论
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
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
收入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并丰富了劳动价值论。
4、收入分配理论
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二)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1、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是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
(1)自由贸易的作用
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2)比较成本学说
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李斯特“国家经济学”。
葡萄牙与英国的毛呢和葡萄酒的贸易。
探究延伸
1、试比较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斯密与重商主义的理论。
2、试评价斯密的政策主张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重点理解: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重点理解、灵活应用:
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4、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简介。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1、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独立开展政治斗争的新阶段。
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3、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淋漓尽致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
他们的思想同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一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圣西门、傅立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第一阶段:
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
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
第三阶段:
修改、出版阶段。
《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1、研究对象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的变革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生产关系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
3、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使劳动价值理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4、重要意义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对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理论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含义
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地位
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体现了生产者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关系
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交换价值:
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注意:
价值与交换价值;
价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3)劳动二重性
典型例题:
威廉•配第:
“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
”
谈谈你对上面这句话的理解。
地位: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学说不仅科学的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称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简单劳动:
无需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个正常人都能从事。
复杂劳动:
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
2、货币理论
(1)产生:
货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2)概念: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二)价值规律理论
1、地位: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3、表现形式:
受供求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作用:
其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具有局限性,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抬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客观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也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实现优胜劣汰。
一方面会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5、评价
对“看不见的手”作了详细的阐释,全面科学地揭示出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
2、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例1:
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只分得2%的利润;
由外国演艺公司联系的出国演出,演出费只占票房收入的几十分之一……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原创能力,我国一些文化企业只好为国外做代工,或者出口一些“零件”、“素材”,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收益率低。
专家提醒说,文化产业需要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解释我国文化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
例2:
“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一个人越懒或越笨,他生产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
然而,这样的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结合所学劳动价值论相关知识,分析马克思所说的“这种结论是可悲的错误”的原因。
★★★★★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家为了组织生产,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商品。
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管理下劳动,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2、剩余价值含义与生产
(1)资本主义工资、劳动所创造价值、剩余价值的概念。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主义工资理论。
科学地解决了李嘉图体系无法解决的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价值。
(2)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3)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产业资本
投资于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叫产业资本。
2、资本循环
(1)含义
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值,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2)条件
产业资本要使其资本循环顺序进行,一方面他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三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
另一方面,他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依次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
3、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
(2)影响因素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的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根据价值周转的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资本的有机构成。
4、社会化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社会化生产是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的。
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被破坏,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难以顺利实现。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1、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它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
2、资本主义农业领域的剩余价值分割
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都来自农业工人创造的农业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利润、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理论。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四、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种具体表现:
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1)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名称
具体表现
危机
销售困难、库存激增、倒闭企业增多,工人失业,银行破产。
萧条
供需矛盾得到缓解,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
整个社会呈现萧条景象。
复苏
资本家更新机器设备,使生产资料的生产开始恢复,就业人数增加,带动消费资料生产得以恢复。
高涨
投资持续增长,就业人数日益增加,物价回升,利润增多,信用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呈现繁荣。
生产猛烈扩张,矛盾又一次尖锐,导致新危机爆发。
(2)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破坏,使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进行下去。
(3)由于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
(4)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政府干预与“滞胀”现象。
(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
(1)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在商品流通的条件下,买和卖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会出现供给和需求的失衡。
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李嘉图学派混淆资本主义生产同物质生产一般的错误。
1、试比较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劳动价值论、工资理论上的区别。
2、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及其学习意义?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一般了解: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实质和影响。
2、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及其影响。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的特点和成因,比较和评价。
一、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的爆发,再次证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
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
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罗斯福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
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整顿金融业。
颁布银行法,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防止再度出现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和灾难性的挤兑现象。
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以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
2、恢复和稳定农业。
出台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对资源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现金补贴的办法来限制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通过储存和出售余粮的方法,稳定农业经营者的收入。
3、复兴工业。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止实施反托拉斯法,鼓励企业在复兴过程中进行更大的合作,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承认工会,提高工资,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
4、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调拨救济款物;
成立民政工程管理局,实行“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
通过社会保障法,提供退休收入和财政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
(三)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显著特点
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2、积极影响
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为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消极影响
一些方针导致了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财政赤字。
★★★★二、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生平介绍。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一)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1、理论认识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
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边际革命”、剑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三大心理规律。
2、政策主张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二)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1、理论影响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政策影响
凯恩斯革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他所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1、产生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2、内容与评价
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
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作用是有限的。
★★★★三、新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
(一)新自由主义的产生背景
二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黄金期。
“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的困境:
滞胀现象
(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主要学派:
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伦敦学派、新制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代表人物:
哈耶克、弗里德曼和拉弗。
1、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2、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3、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4、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经济人假设。
(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