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雨点儿》片段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12《雨点儿》片段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雨点儿》片段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学习第二句话。
A、出示课件。
B、读第二句话,学生质疑。
C、解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第二句话。
D、师小结。
3、说话练习
我是,我要去,。
(三)雨点儿,你们真能干!
老师要送给你们一支歌,名字叫《小雨沙沙》
(四)学习“方”字
1、观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折钩的位置和写法。
2、认识生字的笔顺。
3、指名书写。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纠正姿势。
《富饶的西沙群岛》片段教学设计
二实小张碧英指导老师:
陈先羽吴玉花
一、教学背景: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很美的文章。
课文先介绍西沙群岛的位置和它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全文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首尾呼应。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多种形式接触语言文字,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他们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针对三年级要侧重段的教学,文章第四自然段介绍的内容(鱼多而美)是体现物产丰富的一个重点段落,并且这段写作特点也是首尾呼应。
教学就以这段为切入点,初步领悟“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西沙群岛海底物产丰富,激发热爱西沙群岛之情。
本课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接着,从海水色彩的描写体会西沙群岛海面的瑰丽风光;
然后感受美丽的珊瑚、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重点品读色彩鲜艳、外形奇特的鱼和海滩、海鸟,体会物产丰富;
最后创设情境,以导游解说形式积累语言,教师总结全文内容和首尾呼应写法。
这20分钟的片段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感受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感悟鱼的多与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西沙群岛的富饶。
二、片段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海底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体会西沙群岛海底物产丰富。
2、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与“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并练习表达。
三、片段教学重难点:
1、体会西沙群岛的海底的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四、课前准备:
有关西沙群岛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片段导入
1、西沙群岛物产很丰富。
你知道有哪些物产吗?
2、鱼是西沙群岛最重要的物产。
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描写鱼?
二、体会鱼的多和美。
1、老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学生整体谈感受(鱼多而美)。
2、学生找出概括鱼多而美的语句。
(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3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划出表示鱼多的词语。
进行朗读指导。
(强调“成群结队”“好看极了”“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
)
3、这段话哪句话具体写了不同的鱼类?
(第2句话。
4、你喜欢哪种鱼,就读哪种鱼的句子。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
”(出示图片—)引导这鱼儿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像什么呢?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
(出示图片—)引导观察图片,指导想象朗读。
个人读,小组读。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出示图片—)加动作指导朗读,小组赛读。
5、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对鱼的喜爱之情!
体会物产丰富。
6、了解“有的……有的……有的……”,并练习说话。
8、体会先总写,再分写,最后再总写的写作方法。
三、课后延伸
练习:
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
《两小儿辨日》片段教学设计
二实小邱灵芳指导:
陈道先陈日潮
一、教学背景
《两小儿辨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言文,语言简洁,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从对话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先让学生从了解、认识文言文入手,初读感受文言文,结合注释粗略地感知全文内容;
接着抓住“辩日”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提纲擎领地了解两小儿因何而辩,各持的观点和理由。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由老师范读,学生学会根据意思进行断读,读通读顺原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然后抓住引导学生抓住辩日内容进行有感情地“辩斗”,辩出个性,辩出韵味,辩出古文的乐趣,从而加深理解,增强了感性认识;
最后利用资料,辩清事实。
同时明确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由于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因而这20分钟教学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指导学生先放慢速度,注意停顿,读通读顺,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然后抓住“辩日”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辩”读,读出个性,读出“辩”味,读出古文的乐趣。
从而加深理解,增强了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拓展、“辩清”作铺垫。
1、在初步了解“辩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读通读顺全文,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体会古文的韵味。
2、围绕“辩日”,交流“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随机指导朗读,从而分清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3、通过生生、师生等多种方式反复“辩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
加深理解,增强了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拓展、“辩清”作铺垫。
三、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辩日内容,训练朗读,读出韵味。
1、引导学生:
两小儿到底在辩什么呢?
找出有"
日"
的有关语句说说。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板书,梳理辩日内容。
2、学生齐读辩日内容。
3、教师感情范读。
老师读时请学生认真听听是在哪儿停顿,拿笔用竖线标出停顿处.
3、学生模仿练读。
(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请学生按照停顿标记自由练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
4、检验朗读。
(二)围绕辩日,训练朗读,读出辩味。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2、怎么读,才能读出辩味,引导学生自由谈感受.
2、感受两小儿的争执不休,引导读好反问句,读出辩味。
(三)模拟“辩斗”,读出斗味。
1、同桌练辩。
2、指名试辩,组织评议。
3、组别对辩。
4、师生演辩。
实、足、深、新
——语文“微格教学”送教浅析
连江二实小吴玉花
上周,与东湖中心小学的教学联谊活动中,邱碧燕老师一文的《雨点儿》,张碧英老师三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邱灵芳老师六文的《两小儿辩日》,都能以微格教学理论为指导,“抓大放小”、“小中见大”、找准教学切入点,把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环节做实、做足、做深、做新,凸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给教研活动提供了优秀的研讨范例。
一、做“实”做“足”,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文的《雨点儿》,根据教学目标,邱老师以第五自然段作为20分钟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邱老师为让学生感悟“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关系”,细化教学环节(详见教学预设),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
如教学第二句“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摘录教学实录说明如下:
1、课件展示,初步感受。
(课件内容:
一片黄土地,在一场大雨过后,奇迹般地长出了绿草红花。
师:
……你看——(指着屏幕),更神奇的是,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大雨点来后,竟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2、质疑问难,获悉感受。
看到这些,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为什么黄土地上,大雨点来后,就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3、相机解疑,明晰感受。
4、指导朗读,加深感悟。
大雨点真神奇啊,你喜欢吗?
来读一读吧。
指名读。
你觉得怎样?
感动!
为什么感动呢?
大雨点能这样帮助黄土地,我很感动!
惊喜!
为什么?
能把你的惊喜读给大家听吗?
(该生读时瞪大眼睛——惊喜啊!
你看,他又惊又喜,读得多好。
(掌声)
以上短短的一句话教学,教师没有囫囵吞枣,而是抓住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细化教学环节,做实做足,有效突破了重难点。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张老师借助直观的图象,引导学生用心读,辅以动作读,美读,运用多种形式品读,在“做实”“做足”上也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做“深”做“新”,深化教学重难点。
《两小儿辩日》是文言文,教会学生读通读顺,读出古文韵味是教学上的一个重点,因此,邱老师这20分钟的教学坚持以“读”为“本”,不但在“读”的文章上做实做足,还做深做新。
如:
在老师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会了读通读顺古文后,老师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抓住文本中“辩”的内容,作了如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读出文言味,辩出“生活味”!
……读是读了,但就是没有“辩”的味道。
两小儿辩日,是“辩”啊!
该怎样读才有“辩”味呢?
(接着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反问句,辅以动作,加强反问句语气,想方设法组织练读,读出“辩”味。
辩是辩了,如果能有“斗”味,那该多好啊!
(接着,师与一生又上台示范辩斗,并创造性地进行辩斗,学生小组目睹创造性地辩斗后,也展开了活生生的情景辩斗活动)
由于老师注意做深做新“读”的内容,激起了全班学生辩斗的欲望,同时也激起了学习古文的乐趣,有力地推进了教与学的发展。
“统计”片断教学预设
执教:
曾秀香
指导教师:
余丹王芳
一.片断的课时背景。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会用分类统计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中;
通过对数据收集和整理,体验分类分工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
教学中,我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小猫钓鱼情境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体会数据的收集来源于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由于小猫钓鱼的速度快,一人统计很辛苦又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孩子们就会萌生分组合作、分类统计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而学生在涂统计图的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我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个格子表示2条鱼”这一新知的前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景中参与教学活动,从事数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开展数学操作,在学习与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起“以一当二”的数学知识。
二.片断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分类统计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l格表示2个单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小猫钓鱼的统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片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又开始了,比赛场上可真热闹!
你们瞧,它们在干什么?
喔!
原来是小猫们在进行钓鱼总决赛,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谁钓的鱼最多?
你们想知道有哪些小猫参加比赛吗?
下面我们来听听各位选手的自我介绍吧!
(多媒体演示小猫的自我介绍)
2.师:
听了介绍,你猜今天谁会夺得冠军?
到底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呢?
想知道吗?
那就要先统计出每只猫一共钓了几条鱼。
(板书:
统计)
(二)收集数据,分类统计。
1.师:
用什么办法来统计呢?
(学生畅谈)
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中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
确实“正”字法是统计时最常用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用大家喜欢的“正”字法来统计,请小朋友拿出表1统计。
(课件演示小猫钓鱼情境)让学生感受太快了无法统计需要分类分工统计。
太快了是吗?
有办法统计吗?
可以怎么办?
对!
曾老师建议当我们碰到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时,可以与其他的小伙伴合作一起来完成。
2.分组合作,分类统计。
那就请这组的小朋友专门统计黑猫钓鱼情况,就叫黑猫组,蓝猫组、黄猫组、红猫组,各组准备好了吗?
开始!
(课件演示小猫钓鱼情境)
(三)汇报结果,完成统计表。
1、师:
请蓝猫组告诉大家比赛结果?
黑猫组呢?
黄猫组红猫组
2、你们统计的对吗?
让我们来听听裁判长大象伯伯的评判吧。
(课件播放录音)
3.小结:
都统计对的就给自己来点掌声吧!
真了不起!
看来用这种分组合作、分类统计的办法真好!
又对又快!
4.请大家把数据写在表格中。
像这样的表格就是统计表。
(四)绘制统计图。
1.师:
收集到的数据除了可以填在统计表中,还可以在统计图上表示出来。
老师这有一张统计图,谁能教教老师怎样涂?
2、提出问题。
喔,小蓝猫钓了8条鱼,涂几个格子?
也就是1格表示一条鱼。
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在数轴上标出数据,你看懂了什么?
(8格)那小黑猫钓了12条鱼应涂几个格子?
只有10格,不够涂怎么办?
同桌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
(教师课件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3、认识以一代二的方法。
(1)师:
那么怎样才能把1个格子表示2条鱼表达地更清楚呢?
(课件显示在数轴上标明0、2、4、……)
(2)动手操作完成统计图。
那我们就以这种办法完成统计图。
比一比谁涂得又快又漂亮?
(播放音乐)
(3)选择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学生评论。
他涂得对不对?
刚才我发现有个小朋友涂得最快,第一名,你能告诉大家你是什么涂得吗?
你想对她说什么?
同学们用一格表示2条鱼的方法画出了这么清楚、这么漂亮的统计图,真是太了不起了!
(4)课件演示。
这是大象伯伯涂的,今天的统计图跟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
当我们在遇到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也就是以一当二。
(板书)如果一个格子代表二个又不够,怎么办呢?
(以一代三)用3个格子又不够怎么办?
……
《分数的初步认识》片断教学预设
二实小陈月昭
指导:
蔡诗莺郑木木
一、片断教学背景: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七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内容包括例1、例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课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20分钟的片段教学的主要内容选择例1,这部分内容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意义理解上的难度。
二、片断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分数的产生,探索、建构、丰富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意义。
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片断教学重难点:
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都准备圆片一张。
五、片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探。
1、创设两只熊宝宝分饼的情境,初步感悟“平均分”的生活需要。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熊分饼》的故事。
有一天,熊哥哥和熊弟弟一起去森林玩,走着走着,熊哥哥对熊弟弟说(课件出示它们对话)
2、用学具圆片代替圆饼帮小熊分一分,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为什么熊宝宝说这样分不行呢?
(生:
大小不一样,没有平均分,这样不公平),你觉得该怎样分合理呢?
(每人一半,平均分)那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圆片(每个同学桌面都有一个)表示那块饼,帮他们分一分好吗?
(好)
生动手折。
3、交流汇报并展示学生平均分的圆片。
生高举分好的纸片,师:
同学们,真能干!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圆片,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看,你是怎样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的?
(为什么要对折?
随便折一下不可以吗?
)(面向大家)这位同学真棒,这么一对折,就把这个圆片怎么分了?
(平均分)(板书:
平均分)同学们都是这样做的吗?
(真了不起!
(把对折的圆片贴在黑板上,教师并用彩笔涂出半块)现在老师把这一半涂上颜色,(涂后)同学们,这样一下子就看出平均分成两份。
请看屏幕(课件)熊宝宝是怎么分的?
(平均分,分成两半)
他们每人分到多少饼?
(半块)
半块饼还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不能,生可能说分数,也可能说1/2)
师:
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它就是分数.
(板书课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齐读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教学
(1)学习的读写法
大家想知道长得是什么模样吗?
(想)
那好,同学们请看黑板,写时,先画一条短横线(师用尺画)表示平均分,在短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的两份,在短横线下面写1,表示…两份中的一份(其中的一份)
这个数读作:
二分之一。
读作:
)生读。
它是分数大家族中的一员。
(2)理解表示的意义。
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二分之一的?
…是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指着圆形的一半)这一份是这块饼的…(),那么那一份是这块饼的多少?
()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答、师贴出板书: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齐读。
这里的“它”指的是谁呢?
(这块饼)
说的真好,这里的就是谁的二分之一呢?
同学们太能干了。
老师这儿有几幅图,大家一起来作个判断。
请看屏幕
2、练习
下面阴影部分能否用分数表示。
并说出理由。
2、尝试
(1)练习中已平均分了,为什么不能用表示呢?
(贴出)你觉得它应该用哪个分数表示?
(2)学生尝试读写,说其表示意义。
你们会写吗?
(指名板演)大家书空一遍,这个分数就读作…三分之一
谁能模仿二分之一表示的意义,说说这个表示什么意思呢?
真不简单,刚才同学们不仅自己学会了分数,还创造了分数。
3、知识迁移认识1/4
(课件出示)如果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用什么分数来表示?
生在练习本上写出1/4
4、小结:
像1/2、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圆的认识》片段教学设计
执教:
二实小叶昭峰指导:
魏积秋孙开如
课时背景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为圆的周长及圆的面积教学打下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本片段教学是在学生知道什么是直径、半径、圆心以及掌握用圆规画圆后专门围绕圆的基本特征展开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因此,本片段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使学生懂得圆的基本特征。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圆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健康发展。
三、片段教学流程:
1、合作探究
课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
请一位同学找出黑板上圆的半径、直径。
(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画得对吗?
对。
其实圆还有许多奥秘,不说别的,就圆心、半径、直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研究研究?
想。
那么,你们想研究圆心、半径、直径的什么知识呢?
生1:
半径、直径都有几条?
生2:
所有半径都相等吗?
所有直径都相等吗?
生3:
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屏幕显示学生研究的内容)
是啊!
这些知识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