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8649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Word格式.docx

煤炭    8601786(千吨)

油页岩   304334(千吨)

铁矿    918641(千吨)

锰矿    1747 (千吨)

铬矿    1342 (千吨)

钒矿    1258512(吨)

铜矿    4008196(吨)

铅矿    2661111(吨)

锌矿    8387782(吨)

镍矿    4640786(吨)

钴矿    138775 (吨)

钨矿    222506 (吨)

锑矿    152931 (吨)

铂矿    103801 (千克)

硒矿    6689  (吨)

红柱石   5373158 (吨)

菱镁矿   30825 (千吨)

甘肃省黑色金属矿

甘肃是西北最重要的钢铁基地。

探明的黑色金属储量居西北前列,其特点为:

探明矿种齐全,储量可观,保证程度较高,储量集中,资源配置较理想,利于规模开发。

  

(1)铁矿 甘肃铁矿成矿条件好,探明资源较丰富。

现已发现铁矿区53处,1994年底保有储量为8.84亿吨,其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段、东段及秦岭山地西段迭部、舟曲一带。

甘肃铁矿资源十分丰富,但90%以上的矿石为贫铁矿,如镜铁山等矿。

  

(2)铬矿 甘肃铬矿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现已发现产地15处,列入储量表的探明产地有3处。

保有储量为157万吨,其中大道尔吉矿床储量为155.6万吨。

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西段、北山。

  (3)锰矿和钒矿 甘肃属缺锰省,已发现产地28处,列入储量表的有9处,多属氧化锰富矿,主要分布在北祁连山中西段、北山及南秦岭的文县-临江一带。

钒矿,列入储量表的仅方山口大型矿床1处。

甘肃省有色金属矿

甘肃是全国"

有色金属之乡"

不仅探明矿种多、储量丰富。

而且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资源特点是:

资源的保证程度高,储量高度集中,矿石品位高,选冶性能好,共伴生有益组分多,综合利用价值高。

(1)镍矿 甘肃是全国镍产量最大的省份,现已发现镍矿5处,工业矿床仅金川1处。

工业矿床集中于龙首山地区。

  

(2)铜矿 甘肃铜矿资源十分丰富。

已发现产地230多处,列入储量表矿区数为28处。

铜矿分为主铜矿和共(伴)生铜矿,甘肃铜矿主要分布在金川、白银、酒泉等地,共伴生矿占有较大比例。

(3)铅锌矿为甘肃优势矿产。

发现产地130多处,探明储量的产地有40多处,列入储量表的有21处。

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和、成县一带,白银、平凉、张掖,酒泉地区亦有少量分布,均为共生矿床。

(4)锑矿 甘肃现已探明的锑矿主要集中于陇南地区的西和等地。

已知的产地28处,列入储量表的产地有5处,现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

(5)钨矿 甘肃钨矿资源较丰富,已知产地27处,探明储量产地有5处,90%以上的储量集中分布在祁连山中段北缘塔儿沟,其余在北山和西秦岭亦有零星分布。

(6)铂族元素 甘肃是全国最重要的铂族元素矿产基地和提炼中心,已知的产地7处,但探明储量的仅金川1处。

主要集中分布在金川矿区、祁连山西段,洪水坝河上游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甘肃省非金属矿

非金属矿产在甘肃具有一定优势。

目前已发现的矿种50多种,探明储量并列入储量表的约40种。

其中,位居全国前5位的有铸型粘土、饰面蛇纹岩、水泥用红(黄)土、伴生硫、重晶石、冶金硅石及菱镁矿等。

甘肃非金属矿产其基本特点为:

矿种较全,在冶金辅料、化工和建材三大类非金属矿产中,主要品种均有探明储量或产地,基本能满足工业需求。

非金属矿产蕴藏量丰富,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套程度好,但新型材料所需资源短缺。

现已探明的大多数矿床主要分布在工业城镇或交通干线周围。

特别是冶金辅料矿产常与金属矿产配套产出,便于集中规模生产。

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特征

甘肃省矿产资源的总体特征有以下三点:

(1)矿种多,探明储量丰富,潜在价值较高

截至1994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48种(含亚种),约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的163种的90%,发现矿产地2500多处,是全国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

甘肃省矿产保有储量占全国总保有储量超过50%以上的矿产有镍、铂族、铸型粘土等8种;

占全国总保有储量20~50%之间的矿产有铍、硒、钴、镁、水泥黄土等8种;

在5~20%之间的矿产有铬、金、蹄、重晶石、铜、铅、锌、锑、银、铌钽、绿柱石、伴生硫、萤石、冶金用石英岩等14种。

从人均占有量与全国比较来看,甘肃省高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矿产有石油、铬、铜、铅、锌、镍、钴、钨、锑、金、银、铂族、伴生硫、重晶石、冶金白云岩、冶金硅质原料、耐火粘土、水泥灰岩、饰面石材等20余种。

其中,镍、铬、铜、铅、锌、锑和铂族等有色及稀贵金属矿产人均占有量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3~31倍。

(2)共(伴)生矿产或组分复杂的综合矿床多

这一特征大大地提高了甘肃省矿床的经济价值,但也相应加大了开采和选冶的难度。

据统计,几乎所有大、中型金属矿床和部分非金属矿床均系共伴生有多种有益组分。

如金川铜镍矿床中伴生铂、钯、锇、铱、钌、铑、钴、金、银、硒、碲、铬、硫等13种有益元素,其中铂族和钴的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保有总量的57.64%和29.56%。

有些矿床共伴生组分的经济价值已接近或超过主矿的价值。

(3)有色金属矿产探明矿种较齐全、品位富、易选冶

全国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矿产13种,除铝外,甘肃都拥有探明储量。

就矿石品位而言,镍、铜、铅、锌等以富矿为主。

如镍平均品位达1.07%;

铜矿床含铜>1%的富矿占总储量的70%以上;

铅锌矿石铅+锌品位大多在7-8%,某些重要矿床(如厂坝)品位大于8%的原生硫化矿石占全矿的90%以上,选冶回收率高,开发利用条件优越。

这是甘肃的一大优势。

甘肃省各地矿产资源详细分布:

张掖地区:

煤、铁、金、铬、萤石、白云岩、石灰岩

山丹县:

煤、铁、石灰岩、硅石、粘土、石英、金银矿、白云岩、花岗岩

临泽县:

煤、石膏、石英石、大理石、凹凸棒石、白云岩、蛭石、锰、铜矿石、沙金

高台县:

芒硝、原盐、萤石、硅石、石英石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煤炭、石灰石

武威地区:

有煤、铁、金、石膏、石灰石、石英石

武威市:

煤、石膏、萤石、花岗岩

民勤县:

煤、石油、食盐、芒硝、石墨、石膏、水晶石

古浪县:

煤炭、石膏、花岗岩、铁、铜、高岭土、粘土、重晶石、砂金

陇南地区:

铅、锌、锑、金、铜、铁、汞、大理石、重晶石

成县:

铜、铁、铅、锌、煤

礼县:

金、铜、锑、铅、锌、铣、冰洲石、玛瑙石、水晶石、大理石、煤

康县:

黄金、铁、磷、煤、银、硫、硅石、冰洲石、水晶石、景文石

武都县:

煤、铁、铝、锌、沙金、磷、硫、石灰岩

文县:

铜、铁、煤、重晶石

店坝乡:

金、铜、锰

两当县:

金、银、铜、铁、铅锌、煤炭、陶土、大理石

徽县:

铅、锌、铁、金

宕昌县:

锑、铜、铁

庆阳地区:

石油、天然气、煤

庆阳县:

石油

环县:

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煤、白云岩、芒硝、石英砂、磷矿粉

宁县:

天然气、石油、煤炭、铜、伊里粘土矿、石英砂、皮硝、火硝

正宁县:

煤炭

平凉地区:

平凉市:

煤、铁、铜、铝、石灰石、陶土、膨润土

崇信县:

华亭县:

煤炭、陶土、坩泥、石灰石、石英砂

庄浪县:

大理石、石灰石、铜矿

定西地区:

红柱石、大理石、黄金、锑

渭源县:

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岭土、陶瓷土

通渭县:

花岗岩、大理石、硅铁矿、高岭土、地热温泉、煤

临洮县:

高岭土、方解石、大理石、莹石、石灰石

嘉峪关市:

铁矿、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造型黏土

天水市:

铁、铜、铅、锌、金等,清水、北关的大理石、白云石、蛇纹岩

白银市:

铜、铅、锌、金、银、铁、锰、煤、黏土、石灰石、石膏

白银区:

铜、铅、锌、金、银、石灰石、麦饭石

平川区:

煤炭、陶土、石灰石、砂金、铜

景泰县:

石膏、石灰石

会宁县:

石灰石、芒硝、矿泉水

金昌市:

镍、铂、铜、金、煤、铁、萤石、石灰石

金川区:

镍、铜、铬、铂、钯、金

永昌县:

煤、花岗岩、萤石、石灰石、磷矿石、膨润土、陶土、石英砂、水晶、玛瑙、玉石及铁、铜、镍、铅、锌、钨、硅

兰州市:

煤、油页岩、石灰石、黏土、白云石、硅石、石英岩、石膏

七里河区:

煤炭、石英石、坩泥、石灰石、沙矿、路标石

红古区:

煤炭、石油、天然气、蛇纹岩、坩土、石英石

永登县:

铜、猛、铁、铝、金、软玉、大理石

榆中县:

砂金矿、金矿、锰矿、铅锌矿、硫铁矿、石灰岩、白云岩、方解岩、石英岩、白云母

皋兰县:

金、银、铜、铁、铅、锌、石英砂、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

甘肃省矿产资源主要矿种的分布情况

甘肃省划分出6个成矿区23个成矿带。

Ⅰ、北山成矿区(三个成矿带);

Ⅰ-1扫子山——红石山黑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Ⅰ-2白山——狼娃山黑色、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Ⅰ-3柳园——天仓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Ⅱ、阿克赛-敦煌成矿区(二个成矿带);

Ⅱ-4多巴沟——三危山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Ⅱ-5红柳沟——好不拉黑色金属、非金属矿带;

Ⅲ、龙首山-走廊成矿区(二个成矿带);

Ⅲ-6合黎山——龙首山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Ⅲ-7嘉峪关——永昌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Ⅳ、祁连山成矿区(六个成矿带);

Ⅳ-8照壁山-冷龙岭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Ⅳ-9鹰嘴山——白银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带;

Ⅳ-10野马南山——大雪山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带;

Ⅳ-11党河南山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Ⅳ-12通渭——张家川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带;

Ⅳ-13拉脊山——马衔山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带。

Ⅴ、鄂尔多斯西缘成矿区(一个成矿带);

Ⅴ-14环县——平凉非金属矿带。

Ⅵ、西秦岭成矿区(九个成矿带)。

Ⅵ-15陇西——娘娘坝——党川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Ⅵ-16甘加——美武——太皇山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Ⅵ-17岷县——礼县贵金属矿带;

Ⅵ-18西和——成县——徽县有色金属矿带;

Ⅵ-19夏河——崖湾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Ⅵ-20玛曲——迭部——武都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Ⅵ-21大水——打拉贵金属矿带;

Ⅵ-22文县——康县黑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Ⅵ-23碧口——阳坝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甘肃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地理分布

矿产

主要开发基地

矿产

油气

玉门、陇东

金矿

玛曲、肃北、安西、礼县、岷县、文县、徽县

窑街、靖远、华亭、崇信

芒硝

高台、玉门、会宁

铁矿

镜铁山、永昌

水泥原料

永登、榆中、武山、平凉

冶金辅料

肃南、永昌、永登、白银

玻璃原料

安宁、皋兰

铜矿

白银、金川、肃南、金塔

石膏

天祝、景泰

铅锌矿

西成、白银、安西

石棉

阿克赛

镍(钴、铂族)

金川

[非金属矿产]

1非金属矿产资源概论

非金属矿产资源系指那些除燃料矿产、金属矿产外,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工业提取非金属化学元素、化合物或可直接利用的岩石与矿物。

此类矿产少数是利用化学元素、化合物,多数则是以其特有的物化技术性能利用整体矿物或岩石。

由此,世界一些国家又称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工业矿物与岩石”,二者定义基本相同,但所涉及的范围又有所不同,目前对这两个名词的范畴区别尚无严格的界定。

非金属矿产资源品种繁多,且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增长,许多以往认为不是矿的矿物和岩石,由于试验研究得到了工业利用,而步入非金属矿产的行列;

许多以往用项简单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应用领域的开拓,而身价百倍,发展迅速。

非金属矿产资源是紧密伴随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进化的应用历史最悠久、应用领域最广泛、开发前景最广阔的矿产资源。

它广泛用于建筑、冶金、化工、轻工、石油、地质、机械、农业、医药、首饰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其产品以其优异的性能散发出非凡的魅力,成为金属材料不可比拟和不可取代的材料,日益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重视和人们的青睐。

早在本世纪50年代世界非金属矿产值就超过了金属矿产值。

70年代,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迅猛发展。

80年代,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制品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应用范围辐射到航天、激光、光导、新能源、高新尖技术和人类高水平生活的愈益广袤领域。

世界人均年消费非金属矿量约5t,是世界消费量最大的一类矿物原料。

目前,世界已工业利用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约250余种;

年开采非金属矿产资源量在250亿t以上;

非金属矿物原料年总产值已达2000亿美元,大大超过金属矿产值;

非金属矿产资源年贸易额300余亿美元,并以年3%的速度增长。

由此,世界舆论认为人类社会步入了第二个石器时代,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已知非金属矿产资源品种比较齐全、资源比较丰富、质量比较优良的少数国家之一。

迄今,中国已发现非金属矿产品102种,其中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88种;

储量居世界前列的矿产10余种;

非金属矿产品与制品如水泥、萤石、重晶石、滑石、菱镁矿、石墨等的产量多年来居世界之冠。

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及相关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的非金属矿工业是在本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起步的。

改革开放以后,70年代末期以来是非金属矿业的高速发展时期。

迄今,中国的非金属矿产值已接近于金属矿产值,非金属矿产品的国际贸易额长期保持顺差,大异于金属矿产品的大额逆差,非金属矿物原料及其制品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

非金属矿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料和配套产品服务的现代原材料工业。

在中国“九五”和跨世纪期间,为建筑、汽车、机电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服务、为农业服务、为高新技术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等领域服务是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发展和应用研究的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

1.1非金属矿产资源

一、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简史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对人类的生存、进化和繁衍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古代非金属矿产矿业简史

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中国人的祖先“元谋猿人”(距今170万a)、“蓝田猿人”(距今60万a)和“北京猿人”(距今50万a)等就已利用经粗糙加工的石块、石片、石器作为取火和生活的工具。

距今19000a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能制作比较精致的石器、饰物用于工具、狩猎和装饰等。

当时制作石器的原料都是石英岩、脉石英和石英砂岩等坚硬的非金属矿物和岩石。

在距今1万~4000a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仅利用石英质岩石,而且还利用色彩美丽、透明光润的玛瑙、玉髓等制作石器和箭头,用于狩猎;

用花岗岩和大理岩制成石犁,这标志着石器的作用已经进步为农业耕犁工具了。

人们还开始能够以粘土烧制彩色陶器和黝然有光的黑陶。

在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中国矿业活动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非金属矿物原料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材料,开发利用获得延绵不断的发展。

非金属矿用于建材工业源远流长。

在河南曾发掘出产于商代(公元前11世纪)的陶质排水管。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世纪)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此时利用粘土制作砖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还对不少非金属矿产的特性和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人们用石棉作灯芯,用石墨书写文字,用滑石、石膏等作药物等。

封建社会时期包括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至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时期,非金属矿产资源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看,非金属矿业与金属矿业相比,发展比较缓慢。

这一时期,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很多,主要为陶瓷原料、盐类矿产和古玉类。

隋、唐、明、清制出多姿多彩的琉璃、彩画、塑像等,并采用具装饰性的多种天然石材,如汉白玉、花岗石、大理石等用于宫殿、陵墓、园林和桥梁。

明、清时期,所盛产的各种建筑琉璃制品,远销泰国、缅甸和柬埔寨等国。

中国古代将盐分为四类:

海盐、石盐(岩盐)、池盐和井盐。

战国时期已在四川开凿盐井,汉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中国古玉被视为东方古代文化的象征。

先秦时期金玉并称,黄金和美玉是表示帝王、贵族的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玉主要指软玉类玉料和绿松石。

除上述矿产外,还开发利用了数十种非金属矿产,如石灰、石膏和硫磺作肥料用于农业;

云母作装饰品和药物,称之为“火玻璃”;

石墨作燃料,称为“油炭”;

滑石利尿清热作为药物,质优者用于雕刻,称为“莱州玉”;

石膏作药,并用于制豆腐的凝固剂;

硫磺和硝制造火药;

明矾用于净水,以及各种宝石、图章石、砚石等用于雕刻和工艺品等。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开发利用了大量非金属矿产,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火药技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经典壮丽具东方特色的宫殿、陵墓、园林、桥梁等等,都是中国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悠久历史的见证。

古人在利用非金属矿产过程中逐渐概括出一定的找矿经验。

战国—西汉初年的《山海经》中记述了100余种矿产,并将其分为金、石、玉、垩四类,还记述了矿盐开采、石棉制成“火烷布”等,说明该时期不仅重在应用,而且对矿产的认识已升华至分类。

四类矿产中,除“金”为金属矿产外,“石、玉、垩”皆为非金属矿产资源。

概言之,中国古代对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尚未发展到地质科学的高度。

(二)新中国成立前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史

中国近代,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地质工作十分薄弱,只有少数地质人员对磷、硫、矾矿等作过一些初步地质调查。

日本在侵华时期,为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对中国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也进行了部分地质调查工作。

在冶金辅助原料矿产方面,1914~1924年20余名日本人先后对辽宁营口、海城、辽阳、丹东、岫岩、本溪、抚顺等40余处菱镁矿矿床(点)作了地质调查。

1935年日本人又对山东掖县菱镁矿作了调查。

1941~1946年中国的张丽旭和姜文运等对辽宁和山东的菱镁矿矿床作了进一步的地质调查,并著有调查报告。

对于化工原料矿产,中国地质工作开展较早。

20世纪20年代刘季辰、谢家荣等对江苏海州磷矿作过地质调查。

1927~1928年两广地质调查所对西沙群岛的鸟粪作过调查,写了《西沙群岛鸟粪》调查报告。

20世纪30年代地质工作者谭锡畴、李春昱、王竹泉等先后对四川省甘孜的自然硫、湖南常宁水口山的黄铁矿作过地质调查。

30年代叶良辅、李璜、程裕淇等对浙江平阳矾矿作了地质调查等。

建筑材料矿产的地质工作大多为日本地质人员所作。

20世纪初至40年代,日本地质人员曾调查过辽宁海城、贾家堡和宋家堡三处滑石矿;

对石棉、滑石、石膏、高岭土等矿产亦进行过一些地质调查工作。

中国近代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始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开洋行、办工厂、建矿山、修铁路,将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传入中国。

清政府晚期,清朝兴办洋务和北洋水师,进口了大量洋灰(水泥),平板玻璃、卫生陶瓷、石棉制品和建筑材料等。

1904年英商开办启新洋灰公司成为中国水泥工业的先导。

1922年中比合资创办秦皇岛耀华玻璃厂生产平板玻璃,成为首家能持久存在的中国玻璃企业。

1931年上海开办了第一个加气混凝土厂。

20世纪20年代起云母、滑石、石棉、石墨、石膏、菱镁矿、萤石等矿产的开发取得明显的进展。

中国人先后开办了四川丹巴云母矿、辽宁海城滑石公司、湖北应城石膏公司、天津石棉制品公司、绥远兴河、吉林磐石和湖南彬州的石墨矿等。

在此时期,日本人曾开采山东诸城和察哈尔的云母矿,并在辽宁成立了满铁株式会社进行菱镁矿开采和烧结。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占了上海、太原、广州和中国水泥厂;

开办了河北涞源石棉矿、太原灵石石膏矿、山东南墅石墨矿和辽宁大石桥一带的一批菱镁矿矿山,大肆掠夺中国非金属矿产品运往日本。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几乎没有正规的化工用矿山企业,当时只有江苏海州磷矿;

四川川南、安徽马鞍山、山西阳泉、广东英德等几个硫铁矿矿山;

浙江平阳、安徽庐江的两个明矾石矿和湖南石门的雄黄矿等,这些矿山都是手工开采,产量很低。

与化工非金属矿产资源有关的化工企业极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永和制碱公司,另一个是南京硫酸厂。

中国近代的非金属矿业和相关工业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艰难曲折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一些规模较大的矿业企业均奄奄一息,难以为继;

为数不多的中小企业大多停产倒闭。

1949年全国主要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的产量仅为:

水泥66万t,平板玻璃91.2万重量箱,卫生陶瓷0.6万件,硫铁矿6.4万t(1947年),石棉550万t,石墨943万t,石膏9.98万t,硫酸铵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