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8643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适当教学方法的选择又要根据课业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具体运用。

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

像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

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

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

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

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

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

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

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

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

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

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

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

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

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

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

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

画了些什么?

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

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

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

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

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

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

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

俗话说:

“眼高才能手高。

”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例如:

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

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

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

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

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

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

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

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

“到伏尔加河去!

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

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

”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

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昭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

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

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五要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

尤其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目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口新月异,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般说来,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五要”。

 

一、要把握学科特征

我们知道,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

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

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

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而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

如教材第三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对美术语言特点的阐释。

教材以其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将美术语言的特点阐释为“美术语言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待殊语言。

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有着独立的意义,而孤立的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都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创造法则去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创造物,也就是它们结合到整体形象之中的时候,才只有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

”虽然以上阐释科学、准确,但如果教师照搬教材句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可以对之加以图示,生动形象地了解美术语言的特点。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美术欣赏的目的。

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兴致勃勃,殊不知已误入歧途。

如有的教师过多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等,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人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人。

如高中教材《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对什么是形式美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

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

然后设问:

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

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

教师以此继续发问:

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

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

美术也有形式,因此美术鉴赏课也需要对形式美有所认识。

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子门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待征,又在欣赏美中深人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二、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研究为什么美。

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

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广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

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就像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风阻、引擎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那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

“像”和“不像”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像和不像去评判达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小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

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

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是通过怪诞的造型和地狱般的色彩来揭露法和形式的具体感受。

三、要具体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作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但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不会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另外也有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中堆砌词藻华而不实,不能欣赏到点子上的情况。

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教师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做到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如对齐白石的《荷花蝌蚪图》的欣赏评述:

构图合理、构思巧妙、笔法简炼、潇洒自如,寥寥数笔使荷花蝌蚪栩栩如生的跃然纸上、真是美不胜收啊。

以上评述虽然词藻华丽,但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并不准确、具体,只是泛泛而谈。

这其实是所有名家写意花鸟画乃至国画的共同特点,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些花拳绣腿式的欣赏套路而已.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欣赏能力。

欣赏这件作品我们不妨按如下步骤操作:

①在出示作品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小猫戏镜的录像,为作品欣赏作提示、然后再出示作品,让学生感受“蝌蚪戏荷花,反被荷花戏”的生活情趣(内容欣赏)。

②将用多媒体技术处理掉作品涅润、晕染的笔墨效果后的画面,与原作比较,让学生理解中国画所特有的笔墨情趣(形式欣赏)。

③让学生欣赏用多媒体技术改变画面布局后的《荷花蝌蚪图》,并与原作比较,让学生理解作品构图对表现内容(意境)的作用(形式欣赏)。

④和事先准备好的以表现荷花、水景为主要内容的油画《荷花》(莫奈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待点(形式欣赏)。

⑤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齐白石的另外—件作品《却叫蜂蝶为花忙》,井作欣赏评述(欣赏实践)。

从而完成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由感受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具体欣赏教学。

四、要尊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

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牛顿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

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因此,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像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从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是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

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

①客观型;

②生理型;

③联想型;

④性格型。

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欣赏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忧愁人会感受到它的悲伤,乐观的人会欣赏到它的微笑,究竟是微笑还是悲伤呢?

答案在自己心中。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任何见解,甚至是相反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源自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用一般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的。

对教材的阐释只能涉及作品的一般特征或某几个方面,不能穷尽作品的所有信息,我们不能将教材的阐释,当作作品的全部或唯一信息,以此强加给学生必然抹煞美术作品在客观上提供的多样、微妙的信息,也会压抑学生欣赏的创造性。

因此,教师应当宽容学生对作品发表的任何见解,培养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那种固执己见,给艺术作品定性定格不善于吸纳他人见解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已经形成一定个性特征的高中学生的发展需要的。

在尊重和鼓励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的互动。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就需要教师去搭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把握方向,给以引导,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等。

五、要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一提到现代课堂教学,我们自然会想到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也并不是简单地只是关于媒体使用的学问。

美国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的授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但它却不是万能的,无论它多么先进,评判它的作用应该只有一条,那就是它在实现教学目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有人认为,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甚至在优质课竞赛中,对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一票否决,这是错误的。

如果把教学难点比作战场上的敌人的话,现代“教育技术”便是师生手中的枪,试想,如果我们能用拳头将敌人消灭的话,那为啥非得使用枪炮呢?

教学手段千变万化,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准。

相反,那种因循守旧,在教学中不屑于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量、实效的使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本来可以写上黑板的板书,本可以直接使用的资料图片,偏偏要编进电脑,和认为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去掉黑板(白板)、丢掉粉笔(彩笔)的观点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之中,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数理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那是教学水平的话,艺术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则是对教学的一般要求。

美术教学不仅要讲清楚,更追求讲艺术,有人认为“欣赏”就是拿作品给学生看,多么轻松啊!

其实不然,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

在当前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真正分得一杯羹,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