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8061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

《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

B.“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它的目的是要推翻封建专制,提倡科学民主的西方文化。

C.有专家认为,网络是民意表达的窗口,但只要是匿名的,就会有情绪化的言论,必然导致侵犯、攻击,网络语言暴力必须引起重视。

D.今年1月19日,日本铁路公司在东京八重洲北口试验成功“发电地板”,这种神奇的地板能将乘客走路时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绿色能源。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点。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鐻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

明诗篇》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

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5.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6.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

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三、(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

夫语妻曰:

“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

‘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

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

“吾父所在?

”母曰:

“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

杀之。

去时嘱我:

‘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曰:

“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吾父。

吾欲报之!

”客曰:

“闻王购子头千金。

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

“幸甚!

”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

“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

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

“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

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选自《搜神记》)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大怒,使相之 相:

审看

B.王即购之千金 购:

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C.客曰:

” 负:

辜负

D.愿王自往临视之 临:

面临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组是(  )

①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③客有逢者,谓: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④儿曰:

”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⑤客曰:

⑥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D.①③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

楚王对此大怒,杀了干将。

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

赤比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父仇。

C.为躲避追捕,赤比逃入山中,遇见一位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命相托。

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比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杀死,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

“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

“此甚易耳!

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

“有内状推兄,请君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

美酒。

②《黄庭》:

道家经典。

③元:

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

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任选3题)(5分)

(1)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诗经·

氓》)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3)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五、(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叩访地坛

陶晓跃

(1)我是在一个黄昏走进地坛的。

听说地坛,是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他用双手把轮椅摇进地坛,也把自己摇进了一个“生”的高度。

记得初读这篇文章,就很有些泪意,而今来到北京,自然也就想去实地读一读地坛。

(2)眼前的地坛,牌楼华丽,亭廊勾连,水榭相连。

走在朱红高墙的影子里,走在绿坪环绕的石径上,满眼都是排列整饬的树。

树,一律呈现出青春的模样,一律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即使是偶尔出现的一两棵勉强能用“古”字修饰的柏树,枝叶间也似乎溢满着灿烂的笑。

(3)这就是地坛?

我有些茫然。

那“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不见了,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茫”也不知隐匿到什么角落;

哪里去找那条铺满了杂乱落叶的歪斜小径,哪里又能寻得那片跌落着阳光和月色的枯叶?

(4)徜徉于地坛,这棵树下,独自静坐着一个看书的中年女子,夕阳的余晖穿透层层树叶洒落在她的头上,也点染在她的书上。

一本书、一抹阳光,还有一瓶矿泉水便伴随着属于她的一段或优美或感伤的时光。

那棵树下,围集着几个鹤发老人,一台简陋的录音机,就把一段京剧唱得起起伏伏。

那种地道的京味,荡漾在园子里,也逗得树上的灰喜鹊飞起飞落。

(5)最引人注目的该是那一对拍婚纱照外景的新人,洁白的礼服犹如轻盈的云彩从园子的这边飘到园子的那边。

新娘不停地摆出种种妩媚的姿态,将自己满脸洋溢的幸福定格在地坛的草木上,地坛的亭阁里。

(6)这就是当年承受了史铁生所有“苦难”的地坛?

这就是当年史铁生最终又让“苦难”下跪在自己没有了知觉的双脚下的地坛?

可那些休整的蜂儿何在?

思索的蚂蚁何在?

那些祈祷的瓢虫爬向了何处?

蜕变的蝉儿又藏在了什么地方?

那在一瞬间轰然坠地创造生命辉煌的露珠还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吗?

(7)我问地坛,也问自己。

我知道我内心深处的地坛不停地抵触着眼前的地坛,我也知道那是因了我浸沉在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太久,乃至难以自拔。

(8)突然,我看到了园中的一个土丘,上面满是错杂的古木,似乎还保留着古园中的原始风韵。

我想,这该是园中唯一一块未经雕琢的地方。

我有点冲动地循着小路走上了山冈。

(9)也许,当年史铁生就是坐在这个土丘下,“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关于生等等最简单也最深奥的道理。

(10)这种追思,不是山高地远的阔论,而是直接指向了生命的内核。

史铁生用一种豁达和平和打量“死”,也就对“生”有了一种特别的理解。

“活着”,就是一种价值;

“活着”,就是生命的一种意义所在,或是苦难,或是坚韧,或是其他的一切形态。

即使是虫鸟,即使是草木,它们自身都在唱着“活着”的歌,这歌,是谁也无法用什么既定的观念丈量它的价值的。

(11)眼前的古木肯定见证了当年深陷在轮椅中的史铁生的形象,否则它怎么会绿得如此苍幽而深远。

追随着它充满思想意味的枝桠指引的方向,我走进了地坛的方泽坛,也就是当年皇家祭祀地神的地方。

(12)印象中这般特殊的祭拜之地,一定充满了肃默和神秘。

一定会有硕大的青铜方鼎,一定会有圆形的青铜香炉,而那黑色的神秘也一定会在那方鼎中、香炉里袅袅升腾,飘向四面远方的大地。

(13)可我却什么都没能看到:

我看到的只是拜台上搭成的一个硕大的舞台。

舞台的背景是人工画的一个月亮,四周高耸的是极具现代意味的灯光架。

一打听,原来这舞台是为在地坛公园举行的“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搭建的。

原来那四周充塞着的剪纸、风筝、皮影、泥人等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摊位,那沿着石板路铺开的各地的熊啊、毛猴呀之类的工艺品,都是直奔着这一主题而来。

(14)走在那摊位的夹缝之间,流溢的灯花闪烁在我和那些贴肩搭背的人群的脸上,在那些洋溢着欢笑的脸上,我读出了有关地坛的多重意蕴:

皇家的地坛太神秘,它只与神对话;

史铁生的地坛又过于文人化,它只局限在某一个精神的领域:

而对于普通的人流而言,地坛只是一个映衬大众生活的静物。

(15)于是,我释然。

14.文章第(7)段中“内心深处的地坛”和“眼前的地坛”在文中的意义各指什么?

(5分)

15.你怎样理解第(9)段中“关于死,关于生等等最简单也最深奥的道理”一句的内涵?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章第(14)段中的“对于普通的人流而言,地坛只是一个映衬大众生活的静物”,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本文所写的普通人流的大众生活。

17.这篇散文为什么要以“叩访地坛”为题?

六、(15分)

18.请对下面信息进行整合,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

要求:

注意所给信息之间的逻辑性,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删除信息点。

①绿色食品是优质、营养类食品。

②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的食品。

③绿色食品必须经过专门机构认定。

④绿色食品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⑤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的食品。

⑥绿色食品上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

绿色食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

人民日报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廖文根)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

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

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

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

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将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使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

这次变轨控制预计在10月29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个字数相等的语句。

有这样一种朋友,也许相隔万水千山,也许分别十年八载,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永远不变的是彼此心中的那份默契与牵念。

所以我相信: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奥林匹克精神为逐渐变得镇静和自信的青年所崇尚。

随着昔日古代文明力量的逐渐衰退,镇静和自信成为古代文明更宝贵的支撑;

它们也将成为即将在暴风雨中诞生的未来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现在,镇静和自信却不是我们的天然伙伴。

人自幼就开始担惊受怕,恐惧终身伴随着他……根除恐惧的真正良药是自信而不是勇气。

自信总是与它的姐妹镇静相辅相成。

(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顾拜旦《奥林匹克精神》)

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发?

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经历、体验、感悟等。

感情真挚;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B(A.度其位次:

duó

C.炮:

o;

D.咀:

jǔ,悚:

sǒnɡ。

2、【答案】 D(A.冰雪削融—消;

B.没精打彩—采;

C.垂诞三尺—涎)

3、【答案】 C(“杀青”古人写书,先在竹简的青皮上起草,以便于涂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写在竹白上,叫做杀青。

现借指著作完稿。

A.心猿意马:

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当用“心无旁骛”;

骛,追求;

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B.“山不转水转”:

比喻情况总是在变化的,一时不顺利也不必懊恼和悲观。

不合语境,应换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某个部门或圈子里,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不能率性而为的。

D.求田问舍,谋求购置田地房屋。

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4、【答案】 D(A.语序不当,应为“生产、销售、使用”;

B.成分残缺,可在“推翻封建专制”后加“统治”;

C.不合逻辑,“只要……就……必然”措辞绝对化,可改为“……但因为是匿名的,往往会有情绪化的言论,很容易导致侵犯、攻击……”。

5、【答案】 D(A.“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

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6、【答案】 C(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7、【答案】 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8、【答案】 D(临:

从高处往低处看。

这里可译为“接近”。

9、【答案】 C(②⑤间接表现以弱抗暴;

③侠客不知赤比甚悲的原因。

10、【答案】 A(本题考查文言文综合分析能力,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A.楚王不是怪干将铸剑时间久了,而是发现干将铸了雌雄双剑,却只给他雌剑而不见雄剑,这才杀掉了干将。

参考译文:

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替楚王铸剑,(花了)三年(工夫)才完成。

楚王发怒了,想要杀掉他们。

铸有雌雄两把剑。

干将的妻子怀身孕要生产了。

丈夫对她说:

“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

楚王发火了,我去,(楚王)一定杀掉(我)。

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孩,(孩子)长大后,(就)告诉他:

‘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面。

’”于是就拿着雌剑去见楚王。

楚王十分气愤,就派人审看。

(原来)剑本有两把,一雄一雌。

雌剑带来了,雄剑却没带来,楚王大怒,就把干将杀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名叫赤比,赤比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

“我的父亲在哪里?

”母亲说:

“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

(他)离家时嘱咐我:

‘告诉你的儿子,(让儿子)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面。

’”于是儿子出屋门往南看,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石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