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75990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

讨论后,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回答,若有答错的地方,可再进行讨论或及时给予纠正,最后作总结概括,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型之间并无严格的界线。

2、课件展示人口增长模式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做,明确三种模式。

3、让学生阅读书中“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这段文字并思考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和我国是哪种人口增长模式得出结论:

因素有,一、社会经济因素,二是、制度因素,三、计划生育因素。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三、拓展训练

课件展示“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并提出探究性问题:

1、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2、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得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现象。

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及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1.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联系我国国情,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

1.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

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

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

1.环境的限制性。

2.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教法自学辅导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练习法、填图法

复习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

3.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形的曲线

一、“人口爆炸”

1、展示“人口爆炸”图片,谈论“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原因。

得出结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观察书中“世界‘10亿’人口年表”,讨论每增长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

3、阅读活动内容马:

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分析评论两种观点。

得出结论,赞成观点二。

二、环境的限制性

1、提出问题:

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得出结论: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阅读书中活动材料,讨论回答提出的三个问题。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日益广泛和深入。

因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越来越多,资源的利用率会不断提高。

3、讨论分析: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土地、矿产资源的利用会日益广泛,需求数量也日益增大。

我们如何改善土地面积缩小,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枯竭的现状。

4、实例分析:

分组讨论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短缺原因及对策。

5、阅读书中“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区别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

2、分组讨论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很多,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消费水平等。

3、阅读书中活动“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分析三派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4、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产物。

讲述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

一是临界性;

二是相对性;

三是警戒性。

探究性学习

阅读书中活动材料“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并回答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结论1.我国最多可承载16亿人。

2.我国环境人口承载力东部比西部大,南方比北方大。

板书

第三节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学法讲练结合、观察法

复习提问1.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2、评论上述问题后阅读书中活动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3、观察“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思考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迁出地

迁入地

迁移的原因

亚洲

中国、印度等地

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

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

欧洲

美洲、大洋洲

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

美洲

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4、阅读书中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人口迁移特色

方向

60年代移民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人口迁移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比例较少

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观察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2、观察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讨论探究如下问题: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

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特点是什么

3、阅读书中材料了解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

另外,

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

4、课堂训练:

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

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

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1.搜集资料,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法自学辅导法、理论联系实际、列表比较法

学法练习法、观察法

引入性提问:

什么是文化文化有没有地域差异呢如果有,这种地区文化的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1、课件展示材料,讨论哪些文化差异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姣大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现象

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婚俗

初婚年龄的大小

发展中国家

早婚盛行,生育时间延长

提高出生率

发达国家

晚婚乃至不婚、不育

降低出生率

婚姻的稳定程度

较稳定

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

宗教

为了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

2、阅读教材中“晚婚的爱尔兰妇女”,在世界地图册上找到爱尔兰和印度,了解两国的基本情况和近年的人口状况并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分组讨论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

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使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城市空间结构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理解中心地理论。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影响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因素。

中心地理论。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案例法、讨论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一段和阅读部分。

城市概念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一、城市区位分析

1、阅读教材明确区位和城市区位的概念。

2、课件展示补充材料,讨论世界主要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和在河口三角洲

3、课件展示补充材料,学生观察后例举我国重要的矿产区位城市和交通区位城市。

4、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海口和武汉的地理位置图,分析讨论这两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和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联系。

5、阅读书中探究活动材料理解城市区位还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和宗教活动,学生举出实例,教师进行精讲。

二、城市土地利用

1、阅读书中阅读材料了解我国土地分类系统。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读图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列举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对重庆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阅读材料,得出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课件展示典型中心商业区图片,如纽约、曼哈顿,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地认识。

观察城市布局的三种模式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

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因素等因素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

四、中心地理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2-10了解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等的含义并理解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

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1、自然地理区位 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

2、经济地理区位 资源、交通等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政治 军事 宗教 文化等

4、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 集中紧奏型 分散疏松型(组团式、条带式、放射式)

1、城市用地的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1.主要功能区类型—

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法图示法、案例教学法、谈论法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复习导入新课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一、城市化

1、阅读教材,参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试着谈论1.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本区大城市数量是否有明显的变化2.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2、阅读教材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

二、城市化动力机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二部分。

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2、观察补充材料“世界城市化进程图”讨论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阅读书中材料,参照“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城市化速度快,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

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地带的郊区发展,出现了郊区城市化;

还有些国家,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上述两种城市化现象可以用知识框图表示:

(1)城市郊区化

(2)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四、中国的城市化

阅读书中材料及“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发展水平图”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1、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速度慢,而且不稳定。

城市化进程不仅受到经济发展长期低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经济体制与政策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出现振荡、波折和停滞,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走上正常、良性的发展轨道。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着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求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求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要求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逆城市化

教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一、城市化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①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②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地面沉降。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请学生阅读“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

②城市人口膨胀等。

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②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等。

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1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片,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清同学举例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有哪些,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主要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

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

实行集体供暖;

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

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2、收集材料合作探究时下很热门的策略——“公交优先”。

主要针对交通拥挤、交通秩序混乱提出来的。

过多的小汽车造成交通阻塞,浪费时间和能源并造成严重的污染。

实行“公交优先”,可减少交通阻塞,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3、课件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回答问题。

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引发水土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