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74145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

《《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记》原文翻译Word格式.docx

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

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

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

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

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

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

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

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

(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

劝勉而不强制;

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

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

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

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

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

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

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

会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

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

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其此之谓乎!

  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

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

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

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

古书上说:

“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

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

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

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

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

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

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

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

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

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

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

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

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话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告诉他(从某些方面钻研)是可以的;

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

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

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

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

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

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

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曰: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

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

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

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

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

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

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