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_董步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73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_董步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_董步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_董步学.docx

《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_董步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_董步学.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_董步学.docx

DOI:

10.16477/ki.issn1674-2311.2006.04.021

江西教育科研 2006年第4期

职教论坛

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

○董步学 舒红群

摘要:

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提倡实业教育、第一次职业教育运动和第二次职业教育运动,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主流与方向,该历程是职业教育制度和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过程。

关键词:

近现代职业教育;思潮;学校制度;中国化

19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大工业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徒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机器工厂对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种新的、按工业生产要求能够大批量培养新型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教育组织机构——职业学校应运而生。

职业教育思想和制度也逐步形成并建立。

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中国,只是到了19世纪40年代后,在帝国主义列强强大资本的冲击下,才渐次引进西方的机器工业生产方式,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走上了一条艰难发展的道路。

19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思想逐渐萌生,学校式职业教育逐渐出现,民初教育思潮兴起,1917年后职业教育思潮高涨,20年代中期以后职业教育思潮发生转变,职业教育内涵日益宽泛。

从19世纪末开始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职业教育思潮兴起与制度建设之间的互动,推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的历程。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提倡实业教育、第一次职业教育运动和第二次职业运动,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职业教育理论基本成熟,学校制度初步建立。

一、实业教育思潮和制度的发展

从1884年的洋务派、早期改良派,到甲午战争后的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实业教育思潮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之对应,现代实业教育制度从产生到最终定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实业教育制度产生前,各家各派普遍受到西方和日本实业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各自对实业教育的认识、构想、建议,为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奏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该学制的特点是单独设立实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实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举的格局,反映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需要实用性的技术管理人才。

但这部学制公布后未正式实施。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以施行

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实业教育独立、完整地位在学制中得以体现。

其具体规定是:

按层次,实业教育分四等,即艺徒学堂,实业补习学堂和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按类别,实业教育有五类;在专业设置上,初、中、高等实业学堂以农、工、商、商船等为主。

至此,中国现代实业教育制度初步确立。

1912—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学制的特点是:

1.高等实业学堂改为专门学校,划归高等教育之列。

这样,实业教育就成为初级中学教育的一部分,这符合世界各国惯例,反映了我国教育界对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2.实业学校专业门类扩大;3.对女子职业教育有特别规定。

现代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是在封建教育制度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概括这一思潮的本质是:

封建伦理不得不让位给言利、生利、兴利,亘古不变的“道”不得不臣服于

“器”和“艺”,形而上为形而下所替代。

一句话,资本主义逐渐战胜了封建主义。

二、民初职业教育思潮兴起和制度的发展

民国成立前后,对旨在培养适应近代经济生产的新型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社会的呼声与日俱增,使职业教育形成并兴起为一般教育潮流,并于1917年和1922年两次达到高潮,其标志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和壬戌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

提倡职业教育,主张在中国建立职业教育制度的舆论在民初形成潮流,其直接的刺激因素是清末新教育制度确立后,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都有较大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出路问题日益严重,反映出生计危机。

此时,职业教育成为一种选择,各界人士纷纷响应,政府给予支持,在一片倡导的声浪中,191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

直至1922年,此次职业教育思潮追求的目的已十分明确,要求在中国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1922年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又称

“新学制”),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

51

职教论坛



江西教育科研 2006年第4期

兼顾了升学与就业。

“新学制”规定的职业教育制度的指导思想有七条标准,这七条标准准确、科学、全面地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

现代学者认为,“壬戌学制”的主流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民主气息和科学精神。

就其职业教育制度而言,完全渗透着要求职业教育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和生产发展,人民生计和生活的精神。

三、第二次职业教育思潮与1932年的学制修正

与第一次职业教育思潮不同的是,第二次职业教育思潮不仅以解决我国教育不切实际、不实用的弊病为重要任务,而且把修正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自身严重脱离社会生产,脱离人民生活实际的问题作为任务之一。

以1932年《职业学校法》的颁布为界,第二次职业教育思潮可分为重新提倡期和继续发展期。

1926年,第一次职业教育思潮进入低谷,社会一般人士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普遍失去信心,这次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的衰落反映出中华民族面临的政治、经济、教育危机的加重,成为第二次职业教育思潮产生的现实原因。

1928—1931年间,由于官方的需要强烈地刺激了民间对已沉寂的职业教育的兴趣,对职业教育的提倡和研究再度高涨,并在1931年达到高潮,具体体现在整个1931年间,共展开了四场规模盛大、影响全国的以提倡职业教育为内容的讨论。

第一场是《教育与职业》杂志率先在国内讨论中等教育改革问题。

第二场是以蔡元培为首发表的倡导职业教育的宣言。

第三场是《中华教育界》引发的关于中华民族出路和中国教育出路问题的大讨论。

第四场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承办、教育部支持召开的第九次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

受此影响,国民政府最终确立了“一切教育职业化”的教育方针,促使职业教育思潮的深入发展。

1932年以后,职业教育思潮进入继续发展期。

围绕怎样办职业教育才能克服职业教育脱离实际、不切实用的弊端,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和解决人民生计这个问题。

经过1928—1932年职业教育思潮的洗礼,职业教育

的经济功能和作用已为社会各界所认识,把与经济、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已成为共识。

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要求从国家立法角度强制规定开展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此职业教育思潮的促进下,修正壬戌职业教育制度被提上议事日程。

1932年,教育部颁布《职业学校法》,从而改变了“壬戌学制”中的综合中学制,突出了职业教育地位,一系列职业教育法令法规也陆续颁布,形成了较完备的职业教育制度,确立了适应此时期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并巩固了职业教育思潮中的许多主张,职业教育实践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思潮的启示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不断吸收、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和制度的过程,又是结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的职业教育思想家大都主张根据中国国情学习

52

外国,中国职业教育思潮为此完整地移植了西方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甲午战争前,对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宣传介绍,以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洋务派和一批西方传教士为代表。

甲午战争后,对西方职业教育的宣传以更大规模展开,学习日本以及通过日本学习西方各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成为热点,同时开始全面、系统、完整地翻译介绍西方职业教育理论。

20世纪20~40年代,对国外职业教育的介绍已以欧美为重点。

在此背景下,近百年来对西方职业教育中国化这一课题的研究表现为一个探索、失误、再探索、再失误、不断探索发展的艰难过程。

近现代中国教育家一直试图探求一种能够满足中国经济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模式。

癸卯实业教育制度是西方职业教育中国化的第一次尝试,带有明显的模仿日本的色彩,盲目重视高等实业教育,忽略了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初中等实业教育,不重视实习实践;壬戌职业教育制度则是第二次尝试,又带有生硬搬套美国综合中学制度的倾向,未顾及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升学主义和鄙视职业教育的顽症存在,对中国有无经济实力支持大规模建立综合中学制度也估计不足。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职业教育制度的调整,是现代职业教育中国化的又一次努力。

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分别设置,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建设机关的联系,重视因地制宜地设置职业学校及其专业,重视实践练习。

30年代,理论界对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探讨,对职业学校、职业补习、职业指导三者有机结合的中国式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对实用精神的强调,都是职业教育中国化的可贵努力,有很多成功之处。

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中国化的过程实质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过程。

中国职业教育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同中国传统文化、经济和政治制度、传统教育的保守和落后进行极力抗争,而逐渐产生并缓慢走向现代化。

中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人民素质的提高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职业教育思潮丰富了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理论,完善了近现代中国的学制体系,促进了近现代中国职业学校的建设。

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继承其成功的一面,对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江西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责任编辑:

程方生

[参考文献]

[1]杜成宪,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3]钱民辉著.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1.

[4]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