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270988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

《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四诗品解读Word下载.docx

“居空以随物,物自成。

”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意义分析:

首四句讲的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解释。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讲的就是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

如无名氏所说:

“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雄浑”。

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

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

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内涵:

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

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

所谓“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讲的是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自然生化而毫无人迹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这里所运用的是一种意象批评的方法之运用,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

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

“超以象外”为虚,“得其环中”为浑,此二句就是“返虚入浑”,此云“雄浑”境界的获得,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

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这实际也就是《含蓄》一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孙联奎《诗品臆说》云:

“‘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

总体论述: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

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

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一种整体的美;

2、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是最高的美的境界。

3、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故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

4、“雄浑”是一种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

5、“雄浑”之美具有空间性、立体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动态的美,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所强调的所谓“飞动”之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例诗介绍:

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主擒吐谷浑。

”边塞的苍茫风光和军土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王维的《终南山》:

“天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山峰雄伟,直上云霄,绵延起伏,阴晴各殊,涧水曲折,潺潺流过。

行人隔水询问樵夫,更将山势的宏大壮阔,衬托得淋漓尽致。

他山之石:

*《雄浑》揭示出了“雄浑”的三个重要特征:

空间的无限大、力量的绝对大和视觉上的朦胧模糊。

从这三个重要特征来看,雄浑与西方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崇高”是非常相似的(《<

二十四诗品>

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二、冲淡

素处⑴以默⑵,妙机⑶其微⑷。

饮⑸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⑹,荏苒⑺在衣。

阅⑻音修篁⑼,美曰载归⑽。

遇之匪深⑾,即之愈希⑿。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⒀。

⑴、素,《庄子.马蹄》: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庄子.刻意》: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难也。

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素处:

指“真人”平素居初是无知无欲的淡泊心态。

⑵、默:

静默无为,虚而待物。

《庄子.在宥》: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⑶、机:

触也,契也。

⑷、微:

微妙。

⑸、饮,言得于内也。

太和之气,阴阳会合之气,古人说阴阳中和,使万物各得其所的气,叫太和之气。

即元气充满内心,进入到“道”的境界。

⑹、惠风,温和的风。

王羲之《兰亭集序》:

“惠风和畅。

⑺、荏苒,微弱也,柔意。

《归去来辞》:

风飘飘而吹衣。

此以惠风在衣为淡。

⑻、阅:

历也,即阀阅之阅。

《玉篇》:

“门在左曰阀,在右曰阅。

⑼、修篁:

美的竹林。

⑽、美曰载归:

曰:

语助词。

这句说:

载美而归。

也就是得到了足够的美的享受的意思。

⑾、匪:

不。

匪深,不深。

无心而遇,所以说“遇之匪深。

⑿、即:

就、接近。

稀:

少。

这两句是说:

静默自守的人,无心追求什么;

纵或有意追求什么,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追求的。

两句皆形容恬淡自足的心境。

⒀、脱:

假若。

违:

违背。

若有形迹可求,刚一把握,便觉得这太执着了。

两句仍是形容淡泊自足的心境。

袁小山曰:

狮子搏兔用全力,终是狮子之愚。

首四句描绘了“冲淡“的精神境界。

“素处以默”是要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素常以静默自处,养生知足,这是道家平日修养的要求。

素处以默,涵养者深。

“妙机其微”静则心清,心清闻妙音,是说由虚静则可自然而然地洞察宇宙间的一切微妙的变化。

“饮之太和”,指饱含天地之元气,而与自然万物同化之谓也。

鹤本仙鸟,独与之俱飞,亦谓与自然相合、和造化默契也。

其实“冲”就是“浑”,其实质都是“虚”。

“返虚入浑”,“浑”是虚的体现;

“饮之太和”,即是元气充满内心,进入到“道”的境界。

 中四句再作比喻,描绘出一个冲淡的境界。

春风吹拂衣襟,轻轻飘荡。

它吹过幽静的竹林,发出动听的乐音。

幽人亲身经历这种境界,不觉神思恍惚,心灵颤动,自然而生载与俱归之意。

此真冲淡之美境也!

 后四句言此种冲淡之诗境,实乃自然相契而得,决非人力之所能致。

诗人偶然遇之,心目相应,“直致所得,以格自奇”,有如钟嵘所说:

“‘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

”均属“知非诗诗,未为奇奇”之作,若欲以人力而强求之,则无所寻窥,亦决不可得。

此所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也。

冲淡之境全在神会,而不落形迹,故“脱有形似”,则“握手已违”。

“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可以相并列的另一类重要诗境。

他和“雄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他和“雄浑”虽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在哲学思想基础和诗境美学特色的基本方面,则是和“雄浑”一致的。

所以“雄浑”中有“冲淡”,“冲淡”中也有“雄浑”。

“冲淡”之境,当以陶渊明、王维诗作为最,诚如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也。

“冲淡”之美和“雄浑”之美相比,虽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样具有整体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传神之美、动态之美,正如司空图所说: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者?

”两者在哲学思想基础上也是很一致的。

但是,和“雄浑”之美相比,“冲淡”之美显然又有着不同的特色,大体说来,“雄浑”之美具有刚中有柔的特色,而“冲淡”之美则是柔中有刚。

“雄浑”之作一般说往往气魄宏大,沉著痛快,而“冲淡”之作一般说往往冲和淡远,优游不迫。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兼济”,有的诗在冲和淡远之中也可以有沉著痛快,比如上面所举王维的《终南山》就是在冲淡之中含有雄浑美特色的作品。

从《二十四诗品》说,实际上每一品中都含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美学特色。

王维的诗《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林幽静、明月悄悄,没有了尘世之累,没有了人为之扰,没有孤独、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宁静的心境。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独坐时的寂寞心情和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

*译文:

冲淡的人,常常默无一言,心灵却多么微妙。

他吮吸着太和之气,与独鹤一道在太空中任竟逍遥。

温和的春风掀动着衣襟,又轻轻地拂过门前的竹梢,余韵袅袅—多么冲淡的境界啊!

如能把这境界载入诗篇,那该多么好!

他淡漠地对待一切,淡得没有什么痕迹可供寻找。

倘一动追求之念,顷刻间,又觉得这有违自己的初心了。

有些诗,用朴素的语言说出那种自求闲适的恬静的思想感情,说得自然而有情味。

对这种诗,人们往往以“冲淡”一词,来概括地指明它的风格上的特色。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对写冲淡的诗的人所提出的一个思想修养的问题。

说诗人平素应该静默自处,而微微地透露一点心思。

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论调。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试想,饮太和之气,阴阳中和,心里没有一点疙瘩,多么冲淡!

与独鹤同飞,跟尘世无争,心里没有得失的烦恼,多么冲淡!

中间四句都是一些比喻,用意在于表现心平气和、优游自乐的冲淡情境。

描绘出一个冲淡的境界。

末四句言此种冲淡之诗境,实乃自然相和而得,不是人力所为之。

可以说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心境的直接说明。

从诗的表现特点方面去理解这些话,似可以这样说:

那些语言平淡而自然的、表现了默默地观察得来的静趣的诗篇,便是所谓冲淡特色的诗。

**《冲淡》所揭示的冲淡诗风的基本特征是:

其表层,和柔明朗,轻逸灵动,洋溢着诗人脱俗而不超尘的对现实和艺术执着的审美精神;

其深层,蕴涵着由恬淡平和的个体人格之美与淡和的大自然之美有机融合而生出的醇厚无尽之美。

冲淡诗风和《冲淡》品与陶渊明诗风有着密切联系(《<

三、纤穠

采采⑴流水,蓬蓬⑵远春。

窈窕⑶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⑷。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⑸。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⑴采采,众多,茂盛。

出自《诗经*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⑵蓬蓬,形容草木密而凌乱。

出自《庄子*秋水》“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⑸),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⑹),何也?

⑶窈窕,娴静端正的样子,出自《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形容宫室、山水幽深。

⑷水滨,水边,近水的地方。

《诗经*采蘋》有云:

“于以采蘋?

南涧之滨。

⑸比邻,近邻。

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前四句是对幽谷春色的生动描写。

在幽深山谷见春水泉涌,更有美人时隐时现,纤秾之内含纯洁之态,艳丽之中蕴高雅之趣。

中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补充,进一步写幽谷周边春色的方方面面:

满树碧桃与美人之隐现互衬,更觉鲜艳夺目;

和煦春风和流水之采采相映,愈显春意盎然。

杨柳飘拂沿水边路曲而阴影连绵,流莺婉啭随山谷幽深而此起彼落。

这一切是多么诱人,而又多么让人流连忘返啊!

由此可见,“纤秾”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声”、“色”之美。

后四句由前八句进展引申出来,循此纤秾之境而乘之愈往,必能愈识其内含之真谛:

于纤秀秾华之中存冲淡之韵味,于色彩缤纷之中寓雄浑之真体。

故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自然溢于言表,纤秾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纤秾”的特色是在纤巧细微而华艳秀丽,但又高雅自然,含而不露。

“纤秾”一品几乎完全都是用意象批评的方法来写的。

王渔洋《香祖笔记》中说: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形容诗境亦妙,正与戴容州‘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

”均使用意象批评的方法,“纤秾”虽然色彩鲜艳,风光秀丽,但绝无浅俗鄙俚之态,而仍有“真体内充”之实,正如杨振纲《皋兰课业本》所云:

“此言纤秀秾华,仍有真骨,乃非俗艳。

”。

它虽然描写具体,刻画细腻,但毫无人工雕琢痕迹,而显出一派天机造化。

它虽然清晰可见,明白如画,但并非一览无余,而使人感到韵味无穷。

它和“雄浑”、“冲淡”之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来说明这种特色:

“千里鸳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桃红柳绿、楼台掩映之中,诗人又寄托了多么深沉、含蓄的感慨啊!

“秀美——《诗品》高扬的又一面风格美大旗”,考察突出标举阴柔之美并与王维、孟浩然诗风关系密切的《纤秾》、《绮丽》和《典雅》、《清奇》四品,进而又结合《诗品》涉及秀美风格的多个品目而总说《诗品》秀美论。

《诗品》秀美论同样极具理论开创性,它与西方优美论亦颇为相似,但同样是在结合文学实践进行理论探究方面,《诗品》秀美论更深入、更细致、更丰富,也达到了更高的理论高度,这同样是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贡献。

本章最后根据《诗品》壮美论和秀美论而提出一个观点: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缺乏对壮美和秀美的“体系式”研究,这一认识应当改变,因为《诗品》对壮美和秀美的研究明显属于“体系式”研究,其所表现出的“体系”性毫不逊色于表达着崇高、优美之美学思想的西方传统美学(《<

四、沉著

绿杉⑴野屋,落日气清⑵。

脱巾⑶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⑷不来,之子⑸远行。

所思⑹不远,若为平生⑺。

海风碧云,夜渚⑻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⑴一作“绿林”,这里是用来衬托山野幽静环境的树林。

⑵清,指(液体或气体)纯净,出自《庄子*刻意》“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⑶脱巾,脱,取下,摘除,出自《庄子*说剑》“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

”巾,古代人用以装饰戴在头上的绢帕,如《诗经*出其东门》有云: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脱巾而行,更接近自然状态,精神更为沉著。

⑷鸿雁,一种候鸟,秋季向南飞,春季向北飞,传说古人能用来传递书信,后比喻信使。

出自《诗经*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⑸之子:

这个人,出自《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⑹所思,所思的人。

⑺若为平生,似乎足以慰藉一生。

⑻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如《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首四句描写山野幽人居住的环境和行为举止,野屋而处绿林之中更加显其幽静,时间正在日落之后,愈觉空气清新,幽人脱巾独步漫行于旷野之中,唯闻婉转鸟声不时从林中传来,则其精神状态之从容沉著亦不待言。

中四句写幽人内心思想状态,对远方朋友的深深怀念,“鸿雁不来,之子远行”,然而又仿佛觉得所思之人并不遥远,似乎就在眼前故足慰平生。

这是从人的心理、感情上来写沉著的意念。

后四句是写自然境象以表现沉著之特色,郭解云:

“海风碧云,指动态的沉著;

夜渚月明,指静态的沉著。

海风而衬以碧云,阔大浩瀚,状壮美的沉著;

夜渚而兼以月明,幽静明彻,状优美的沉著。

”又说:

“窃以为大河前横,当即言语道断之意。

钝根语本谈不到沉著,但佳语说尽,一味痛快,也复不成为沉著。

所以要在言语道断之际,而成为佳语,才是真沉著。

”这是比较符合原意的。

“海风碧云”,也和“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一样,有雄浑之美。

而从幽人的精神境界也是冲和淡远,超脱尘世的。

这一品也是很典型的意象批评之范例,写一个隐居山野的幽人之沉著心态,来说明具有此种风格的诗境美。

沉著的特点,如同晚清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所说:

“平昔求词于词外,于性情得所养,于书卷观其通。

优而游之,餍而饫之,积而流焉。

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掷地作金石声矣。

情真理足,笔力能包举之。

纯任自然,不假锤炼,则沉著二字之诠释也。

”所以《皋兰课业本原解》云:

“此言沉挚之中,仍是超脱,不是一味沾滞,故佳。

盖必色相俱空,乃见真实不虚。

若落于迹象,涉于言诠,则缠声缚律,不见玲珑透彻之悟,非所以为沉著也。

”这是比较能说明沉著之特征的。

王维的《终难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难山陲。

兴来每独往,盛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无心淡泊、自然闲适,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透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沉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说:

“行所无事,一片化机。

”此诗确如况周颐所说:

“纯任自然,不假锤炼。

”真能脱略言象,而做到色相俱空,又余味无穷。

*“阴阳和合——《诗品》中的再一类风格美”,对《诗品》所标示的诗歌艺术风格中的“阴阳和合”之美进行讨论,选取的样本是《飘逸》和《沉著》。

此种“阴阳和合”之美的主要特征在于:

具体的诗歌风格中,虽倚阳而阳刚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虽倚阴而其中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阳刚因素(《<

五、高古

畸人⑴乘真⑵,手把芙蓉⑶。

泛⑷彼⑸浩劫⑹,窅然⑺空踪。

月出东斗⑻,好风相从。

太华⑼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⑽神素⑾,脱然⑿畦封⒀。

黄唐⒁在独,落落⒂玄宗。

⑴畸人,即是“真人”,《庄子•大宗师》云: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就是道家心目中的理想的人物,是既无“机心”在胸、又无“机事”缠身的超尘拔俗之人,与世俗追逐名利之人有天壤之别。

⑵乘真,即乘天地自然的真气而上升天界,故《说文》云:

“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⑶芙蓉,指莲花,如李白《古风》云: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⑷泛,不深入,对待事物漫不经心,超越之意。

出自《庄子*田子方》“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以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⑸彼,那,那个。

⑹浩劫,大灾难。

⑺窅然,深远的样子。

出自《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⑻东斗,指二十八星宿之一。

⑼太华,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境内。

⑽虚,空也;

伫,立也。

⑾神素,指纯洁心灵世界。

⑿脱然,超越。

⒀畦封,疆界。

⒁黄唐,黄帝、唐尧,这里指黄帝、唐尧时期太古纯朴之世。

⒂落落,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超脱世俗。

前四句,写与自然同化的“畸人”精神境界,来说明“高古”的特色。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说的是畸人超度了人世之种种劫难,升入飘渺遥远的仙境,浩瀚的太空中早已不见其踪迹。

远离世俗,脱略人间,即是高古的畸人之精神世界。

中四句是描写畸人升天后,夜空一片寂寞、空旷、幽静、澄碧的状态,是以自然风景来显示高古的境界,月光是明朗的,长风是凉爽的,华山是幽深的,钟声是清脆的,这就是高古的“畸人”曾经所在的地方。

“畸人”虽已升迁,而留下的这个环境仍充满了高古的气氛。

上四句可以理解为诗人根据古代传说的一种想象,中四句是对

而后四句则是写诗人与“畸人”相同的心理状态。

这两句是说一种超脱于尘世、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独寄心于黄帝、唐尧的太古纯朴之世,倾身于玄妙之宗旨,而与世俗落落不相入。

进一步写高古之心态。

《诗品》所论“高古”,与刘勰之《体性》篇中所论“远奥”有接近之处,这在于它们都体现了道家的玄远之思,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但刘勰指的是广义的文章之风格,虽也包括了诗歌在内,然而主要是指语言风格说的,而《诗品》则是说诗歌的意境风格,它更突现了高古的精神境界。

严羽《沧浪诗话》中论诗之品则有九,其中有“高”,有“古”,有“雄浑”,有“飘逸”。

“飘逸”接近于《诗品》的“冲淡”,而“高”、“古”则与《诗品》之“高古”较为接近。

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之八中曾写王维道: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这是从儒家角度来看王维这样避世隐居的高人,儒家也尊重像长沮、桀溺、许由、巢父、伯夷、叔齐这样的高人,但是他们和道家心目中的高人、畸人还是有区别的。

儒家的隐士只是不受名利的羁绊,不像道家的高人在整个心灵上超脱尘世。

不过,在谢绝名利、超脱现实方面还是有一致之处的,所以庄子也很赞赏许由,多次说到尧让天下、许由不受的故事。

李白的《山中问答》: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没有一点人世尘埃的污染,悠闲超脱而清净高洁。

*“违俗向道内在超越——贯穿《诗品》的重要精神”,主要通过考察《超诣》、《高古》、《洗炼》三品并联系“超越”文化理论和整部《诗品》,来讨论《诗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指向——违俗向道、内在超越。

违俗向道、超越向美,全力倡扬、探究和呈现那与高洁自由的人格精神紧密相联的美和审美的丰富多彩的样态或境界,正是《诗品》诗歌美学突出的整体美学特质和文化特质。

《诗品》是同时体现着中国文化内在超越和注重审美两大特质的一个典型样本(《<

六、典雅

玉壶⑵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⑶。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⑷。

书之岁华⑸,其曰可读。

解释:

⑴、典雅,典:

规范、典范;

雅:

正、纯正。

典雅:

正派庄重,优美不粗俗。

这里专论文学作品

风格上的正派庄重。

⑵、玉壶,古代饮酒的器皿,暗含冰清玉洁之意。

如《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⑶、修竹,美丽的竹林。

⑷、菊,菊花,一种草本植物,秋季开花,供观赏,可入药。

古人评“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菊便象征一种人生境界。

如《饮酒》(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所以此处说“人淡如菊”。

⑸、“岁华”,即指岁时、时光,在这里是指上文所描写的幽雅景色。

首四句是写“佳士”的居室及其幽闲的生活情状:

茅屋周围是修长的竹林,桌上放一壶春酒慢酌慢饮,自由自在地坐在茅屋内赏雨。

中四句写茅屋处在一个十分幽静的环境之中:

雨后初晴,天高气爽,幽鸟戏逐,欢歌和呜。

此时“佳士”走出屋外,闲步赏景,置琴于绿荫之下,面对飞瀑抚琴吟诗,人境双清,雅致已极。

后四句写“佳士”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所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亦即是“冲淡”一品中“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意思,说明“佳士”内心极其淡泊,既无“机心”亦无“机事”。

“典雅”一品写的是隐居“佳士”的形象。

司空图这里所说的“典雅”,和儒家传统所说的“典雅”是很不同的。

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的“典雅”,则是儒家所推崇的“典雅”,故云:

“熔式经诰,方轨儒门。

”是积极进取,寻求仕进,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人格风范。

而《诗品》中的“典雅”,则颇象《世说新语》中那些“清谈名士”的风度、雅量,对人生看得极为淡泊,视世事若尘埃。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桃花源一般的田园生活,其实,那也是现实社会之中,但作者的精神却已超脱于现实,诚如陶渊明所说:

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