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27066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

《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形势展望及当前伊拉克局势文档格式.docx

美国目前的中东战略目标:

大约用3年时间,西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并宣布建立临时巴勒斯坦国;

东在伊拉克改变萨达姆政权,建立一个亲美的伊拉克政府;

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极端势力,逐步改变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在此基础上基本解决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问题。

如果美国的这一战略目标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从而保证美国对中东事务和海湾石油的控制权。

在巴以问题上,布什政府对以色列的一味偏袒,使沙龙政府立场更加强硬,解决巴以问题的前景黯淡,令国际社会堪忧。

美在巴以问题上的“一边倒”政策不会有明显改变,美将继续通过高压政策达到分化、瓦解阿拉法特阵营的目的。

布什上台后,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派遣了一些特使,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意在控制巴以冲突,缓慢推进巴勒斯坦问题的政治解决,但成效甚微,巴以冲突不断。

布什在提出用3年时间成立临时巴勒斯坦国的同时指责阿拉法特及其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鼓励而不是阻止恐怖主义”,要求对巴勒斯坦领导机构进行改革的选举新的巴领导机构。

这实际上是将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与巴勒斯坦领导机构亲美的性质挂钩。

美国向中东地区各国普遍施压,企图使这些国家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

但施压的重点是中东地区的激进国家和沙特,特别对伊朗保持强大的压力。

布什将伊朗列入“邪恶轴心”国家,一些美国议员甚至主张将伊朗作为伊拉克之后的打击目标,美国对叙利亚施加较大压力,企图迫使在反恐方面与美国合作,驱逐在大马士革的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并对黎巴嫩真主党加以管束。

美国一些议员和媒体不断指责亲美的沙特向恐怖组织和伊斯兰极端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并向这些组织的数千名成员提供庇护,一些人主张美国减少从沙特的石油进口,以迫使它停止对伊斯兰激进组织提供资金。

正如中东一些媒体所分析的,美国的调整中东战略也好,重整中东秩序也好,说穿了就是要迫使该地区一些不听话的国家“改朝换代”。

(二)欧洲“两扩”影响深刻

北约和欧盟这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在2002年同时扩大。

“两扩”所吸收的成员大多数是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其共同点是北约和欧盟都是出于扩张西方价值观的需要,但两个组织各自要实现的目标并不完全一样。

北约新一轮东扩主要是欧美军事安全防御范围的扩大,更多地体现了美国通过北约加强对欧洲的控制,进而控制欧亚大陆战略图谋的需要;

欧盟扩大的目标是通过拓展疆域,加快欧洲一体化建设,“把欧洲变为超级大国”,成为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

两者关系错综复杂,既体现了欧美跨大西洋关系中共同利益的交织,又显露出各自战略目标的利益碰撞。

北约吸收7国加入,对提高北约的军事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其主要作用是战略防御区域的扩张。

这既是美国加强对欧洲控制,制约欧盟扩大后愈来愈强的离心倾向的有效手段,也是美国图谋控制欧亚大陆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战略步骤。

欧盟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使欧盟占据了欧洲政治的主导地位;

北约东扩从组织上确定了冷战后的欧洲安全格局,加强了美国军事上对欧洲的主导地位。

“两扩”将根本改变欧洲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牵动着欧美俄三角互动关系演变的敏感神经。

但是,无论欧盟还是北约,在吸收与本身体制曾不同的那么多国家入盟后,要真正“消化”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展望今后欧洲形势的发展,由于欧盟力量的不断增强,将会进一步刺激发挥“重要一极”的作用,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欧美矛盾与磨擦将会增多,但短时期内欧洲还无法摆脱美国的政治和军事控制;

处于不利的地缘政治形势中的俄罗斯,将会利用欧美之间的矛盾从中周旋,寻求重振大国的地位的机会,在继续“融入”西方的同时,俄将借助与美建立“新型战略关系”凸现其在欧洲的地位,欧俄加强关系将是符合逻辑的发展。

(三)俄罗斯的务实外交

2003年,俄罗斯将继续执行有重点的全方位务实外交方针,以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振兴国家、平等参与建立世界新体制的战略目标。

在新形势下,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恶势力已成为俄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

莫斯科人质事件后,俄把打击车臣恐怖分子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

俄反恐怖的主要目标是:

在国内,争取在西方支持下解决如芒刺在背的车臣问题;

在国际上,致力于在现有的反恐联盟基础上建立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对付新威胁和挑战的全球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作用,以“排除超级大国唯意志论和其他不良现象”。

在当前形成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中俄美三国关系仍是主导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

俄希望把俄中经贸关系提高到政治关系的水平,特别重视扩大能源、林业等领域的合作,避免成为中国廉价原料的供应国。

在国际事务中俄将倚重中国,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俄关系的发展并非万里晴空。

有些人视中国的强大为对俄的现实和潜在威胁,还有些人对中国的俄罗斯政策持怀疑态度。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大国关系错综复杂,俄国内形势发展也存在不确定因素。

2003年俄将进行议会选举,紧接着是总统大选,为了保持国内局势稳定,争取民众支持,普京将坚定不移地推行以确保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务实外交,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作出新的调整。

(四)日本意图军事扩张

日本近年军费开支都达500亿美元以上,是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军事支出大国。

日本的扩军目标是要把自卫队建设成为一支“合理、高效和精悍的”现代化军队。

近年,日本对其军力部署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将主力部队由北方调往西部,对准中国和朝鲜。

日本还将继续大力发展技术化、超大型化和远洋化的先进武器装备,并将重点加强海空军武器装备,从而进一步将其防卫力量由“本土防御型”向“海外进攻型”转变。

日本自卫队今后存在着装备小型核武器的可能性。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个国家是处在核门槛边上的第一个潜在的核大国。

据说它早已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技术和材料,其核研究已具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已经解决了发展洲际导弹的基础技术,可以满足运载小型核武器的实战需要。

日本为扩军寻找借口,除了不断强调朝鲜威胁外,还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

日本近年的《防卫白皮书》均用不少篇幅大谈中国的军力,鼓吹新的“中国威胁论”。

日本防卫厅还调整了军事战略,强调中国拥有多枚射程覆盖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亚洲的中程弹道导弹,对海峡两岸可能发生的冲突表示“担忧”。

估计今后日本煽动“中国威胁论”的做法会有增无减。

(五)东南亚反恐问题凸显

2002年一年来的事实表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仍有愈演愈烈的之势,这在东南亚地区表现十分突出。

多年来,东南亚地区,重点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一直存在着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

2002年在印尼发生的巴厘岛爆炸事件,才真正引起了地区各国当局的“震惊”。

由印尼、澳大利亚、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国际刑警组织等100多位安全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经过初步调查已经基本确定,秘密活动在马来西亚、新加波和印度尼西亚等几个国家中的所谓“伊斯兰团”,是造成该地区不稳定的一个重要祸根。

其中策划了巴厘岛血腥爆炸事件的伊马姆.萨姆德拉就是“伊斯兰团”的重要成员。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国际危机集团”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自从1999年4月份以来,“伊斯兰团”已经在印尼进行了50次成功的和未遂的爆炸事件。

这个由侨居在马来西亚的印尼人为主要骨干组成的极端组织同“基地”组织建立了联系,并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波和菲律宾南部以及泰国与缅甸等地组成了有众多信徒的网络。

在巴厘岛爆炸之后,印尼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又先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可见本地区反恐斗争依然长期而又艰巨。

(六)拉美当务之急摆脱危机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阴影笼罩下,拉美经济近两年出现严重困难。

阿根廷出现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和其他周边国家,乃至整个地区,致使拉美经济雪上加霜。

拉美地区贫困化加剧。

2000年拉美贫困人口2.067亿,2001年增加到2.14亿,占拉美总人口的43%。

极端贫困人口9280万,占总人口的18.6%。

2002年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贫困人口的增加,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增加不稳定因素,直接威胁经济复苏。

尽管如此,拉美国家的经济也并非没有复苏的希望。

在过去十多年里,拉美国家伴随世界潮流,在新兴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电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比较快,拉美国家铺设光缆的总长度从1998年的6万公里增加到目前的30多万公里。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

特别是巴西生产部类齐全,经济潜力很大,并同时十分注重薄弱环节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巴西以往几乎全部石油消费都要依靠进口,到2000年,巴西已能够日产原油149万桶,占巴西全国石油消费的75%。

到2005年,巴西石油公司日产量将达到190万桶。

巴西农业发展快,粮食产量已经达到1亿吨,农牧产品每年的贸易顺差达到100亿美元。

目前,墨西哥外汇储备430亿美元,经济比较平稳。

智利也保持了较长时间内较高的经济增长。

这些都成为今后本地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七)非洲从“内乱”走向“发展”

2002年非洲联盟的正式启动,标志着非洲开始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错过了许多历史发展机遇的非洲,决心追赶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靠施舍变为靠自强,紧紧抓住现代化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机遇,找回非洲内在的自身价值,把21世纪变成“非洲人自己的世纪”。

非洲领导人普遍呼吁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对非洲要采取全新的思维方式。

非洲人已有能力设计自己的未来,有能力“立足百年农业和工业进步的基础,在新世纪内消灭贫困”。

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对发展前景更加清醒和自信。

非洲人的自信,首先来自他们对世界、对非洲苦涩、深刻但也许不那么科学的认识。

在相当长多的非洲人眼中,当前的世界是一个贫富两极分化的世界;

一极是富裕的美欧,另一极是贫穷的非洲。

而非洲自身则围绕着“外面来的钱”这个轴心环节进行着恶性循环;

非洲某些集团用外国援助购买武器,接着把武器交给战争贩子用来发动内战、外战。

结果,造成民不聊生。

政府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就又去求助“捐增大亨”。

一些官员与政党在得到钱后,一部分中饱私囊,另一部分钱被用去购买军火,用于新的战争……

但在目前的非洲,这种情况已有改观。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

“停止内战是非洲复兴的关键。

”非洲各国领导人约定:

“整个非洲和非洲各地区的行动都要以和平、安全、稳定为目标。

(八)中东局势更加动荡

从种种迹象分析,中东不仅摆脱不了目前的困境,局势还会更加动荡,甚至不排除爆发战争的可能。

首先是巴以冲突。

巴以冲突的实质是占领和反占领的斗争.以色列凭借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对巴勒斯坦人大打出手,抓的抓、关的关,杀的杀。

巴的安全、警卫系统近乎瘫痪,阿拉法特本人威信大降,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等激进派别大有取代巴主流派——法塔赫之势。

局势的发展无非两种前景:

一是如无外界强有力的干预,巴以冲突仍将继续,以暴易暴仍将恶性循环。

中东权威人士指出,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已将解决巴以问题的时间表大大延后。

2003年上半年美国的重点在伊拉克,而下半年布什总统又要忙于准备翌年的大选。

没有美国的真正介入,解决巴以冲突只是一句空话;

二是巴以是战是和取决于即将到来的以巴大选的结果。

阿拉伯国家希望以色列能选出一位温和的能同阿拉伯领导人共同缔造中东和平的领导人。

当然,新的一年,巴以间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阿拉法特已无法完全控制巴勒斯坦国内局势,而且已被美国视作“恐怖主义头子”。

今年1月巴大选已经推迟,但阿拉法特还能在多大程度上起领导人作用?

这些都有很大疑问。

中东局势另一个爆发点就是美国攻打伊拉克。

美国把反恐斗争矛头直指伊拉克,理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构成威胁。

埃及舆论指出,美国对伊拉克穷追不舍,一味逼杀,决不仅仅是想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而是通过反恐,悄然实现其新的中东战略,其核心就是美对中东事务拥有绝对的主导权,按照美国价值观重新划分中东的政治文化版图,如有必要,不惜动用武力,先发制人。

中东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倒萨”后的下一个目标将是伊朗。

此外,2003年,中东局势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就是美沙关系可能发生质的变化。

沙特这个昔日最坚定的盟国,在“倒萨”问题上同美国有不同意见。

它公开反对美国利用沙特的军事基地作为打击伊拉克的跳板,甚至还向美国提出了撤出驻沙美军的要求。

布什政府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沙特的亲密关系。

但美沙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不和谐音符。

美国一份战略报告曾建议布什政府将沙特视为敌人,引起沙特高度警觉。

沙特商人立即在不到一个月内从美国抽回20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二、关于伊拉克局势

(一)海湾危局渊源

海湾地区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正规战争,一次是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另一次是1990年的“吞并科威特之战”和随之而来的“解放科威特”之战,而发动这两次战争的都是这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

侯赛因。

1.两伊战争

对伊朗的战争是萨达姆上台一年之后发动的。

这是萨达姆酝酿已久的一场大战,根源是处于弱势的伊拉克在1975年被迫与伊朗签订了有损于伊拉克利益的《阿尔及尔条约》,而1979年,霍梅尼发动的伊斯兰革命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伊朗的正规军全面瓦解,国际环境空前恶化,伊拉克由弱势转为强势。

依照萨达姆的设想,霍梅尼的“革命卫队”根本不是对手,战争在几个星期内便可结束,伊拉克会顺利地收回因《阿尔及尔条约》而丧失的阿拉伯河“航道主权”及400平方公里“被占领土”。

但战争一打就是8年,150万人葬身沙场,8000亿美元燃为灰烬。

由于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间的战争”,由于是“削弱霍梅尼邪恶政权的战争”,伊拉克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全力资助和美国的暗中支援,伊拉克的军火越打越多,霍梅尼终于招架不住,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两伊结束战争的第598号决议。

2.侵占科威特

只休养了两年,萨达姆又开战了。

这一次是因为科威特“偷采和低价倾销石油”,并“拒不做出赔偿”。

1990年8月2日,未等科威特做出妥协,萨达姆的装甲洪流便根据几百年前奥斯曼帝国版图的行政划分,在一夜之间“收复了巴士拉省科威特县”,并将科威特“升格”为“伊拉克科威特省”。

萨达姆对科威特的入侵激怒了全世界。

联合国安理会愤怒通过了制裁决议,并于1990年11月29日通过了措词强硬的第678号决议,授权由美国牵头的国际部队“在伊拉克1991年1月15日之前仍不执行从科威特撤军等安理会决议的情况下,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决议,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面对全世界的声讨和蜂拥而至的有20多个国家参加的多国部队,萨达姆居然在安理会“最后通牒”生效前4天的1991年1月11日两次提出了撤出科威特的交换条件——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领土。

3.海湾战争

萨达姆的缓兵之计未能奏效。

1991年1月17日凌晨,巴格达和伊拉克各地的军事目标就遭到了猛烈的空袭。

孰料萨达姆在遭到空袭第二天竟然向以色列开战了,先后对以色列发起了17轮导弹攻击,共发射了39枚“飞毛腿”。

他要把多国部队的对伊战争转化为“阿拉伯人同美国和以色列的战争”,如果以色列参战,多国部队势必瓦解。

无奈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没有受萨达姆的调遣。

38天的空袭和一些毫无用处的“调解”过后,多国地面部队于2月24日向伊拉克军队发动了全面进攻,当天便抓了8万俘虏,11个参加地面战的国家有8个是阿拉伯国家。

大势已去的萨达姆只坚持了不到两天,在26日深夜宣布“科威特不再是伊拉克的一部分”。

此后便是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的长达12年的经济制裁和武器核查,以及英美空军从未间断的空中打击。

4.萨达姆的抱负与“畸形”伊拉克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方面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对国际形势的误判。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与两伊战争的结果有一定的联系。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伊拉克推动了石油国有化,而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伊经济实力得到很大提升。

同时,萨达姆掌权后采取了一种铁腕式的统治方式,保证了国内政治的稳定,伊拉克在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渐渐成为一个“上升的新星”。

资料显示,两伊8年战争使双方100万军人和平民死亡,两国的军费开支和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

而作为伊拉克经济命脉的石油收入不及战前的1/5,外债却高达800亿美元。

不过由于长期战争的洗礼,伊拉克的军事实力却大大提升,军队扩充到百万人(到第一次海湾战争时已达110万),坦克、装甲车、火炮及作战飞机等军备大增。

两伊战争打出了一个畸形的伊拉克,即“军事上的巨人、经济上的矮子”。

就萨达姆本人来讲,他是一个极有抱负的人,自视为纳赛尔之后阿拉伯民族的领袖,甚至超过纳赛尔,要与撒拉丁等历史上的阿拉伯民族英雄相提并论。

因此,他非常急于改变当时的困难局面,为此不惜冒险。

导致入侵科威特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萨达姆对当时国际形势的误判。

萨达姆有他的长远考虑,就是通过占领科威特,进一步控制海湾石油,进而取得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平起平坐的资格和讨价还价的筹码。

但萨达姆的这种抱负与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标发生了严重冲突。

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前,美国在与苏联的较量中已明显占了上风,两极格局弱化,美国单极目标逐渐成型,这种时候美国是不会允许出现地区性强国威胁其国家利益的,在海湾,它更不会允许除了它以外的任何国家有控制波斯湾石油的企图。

萨达姆以为当时的国际情势对伊拉克是个难得的机会,特别是美国在两伊战争期间对伊拉克的支持,使萨达姆产生了错觉,以为能够过美国这一关。

但他却忘记了美国对伊拉克“关照”的真实目的:

美国只不过是为了保持海湾地区的平衡,防止已经变成敌对国家的伊朗在该地区坐大,损害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同样,美国也不会允许伊拉克坐大,威胁到自己在中东的国家利益。

(二)美国“倒萨”三步棋、

推翻萨达姆,在伊拉克扶植一个亲美政权,进而牢牢控制中东事务的主导权,这是美国对伊政策的既定目标,是山姆大叔铁了心要实现的。

美国如何实现“倒萨”目标?

经过去年一年的闹腾,人们现在大体可以看清华盛顿高层“倒萨”的三步棋路。

1.兵不血刃,让萨走人

自前年年底以来,美国就一直嚷嚷要对伊拉克动武,而且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

如今,部队已经开拔,航母早在海湾游弋,战略轰炸机进入了指定位置,连医疗船也已出发。

一切迹象表明,美对伊开战如箭在弦,进入了倒计时。

然而,美国的首要想法并不是要血洗巴格达、活捉萨达姆,而是以大兵压境的高压态势,逼萨达姆走人,从而兵不血刃地使伊拉克改朝换代。

这是美国决策者孜孜以求的倒萨之策,也可称之为上策。

去年9月18日,当美攻伊倒萨的风声越来越紧的时候,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首次向萨达姆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只要他远走高飞,战争机器便可以停止转动,他本人也可避免灭顶之灾。

拉氏说:

“不少国家的领导人,如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海地前总统杜瓦利埃等,他们最终承认:

一切都已结束了,戏也唱完了。

于是他们走上到国外流亡的道路。

萨达姆出国流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他仿佛是在为萨达姆指—条生路,实际是在诱使萨达姆走流亡之路。

去年11月北约布拉格峰会结束时,有人问美国总统,如何才能避免第二次海湾战争,小布什坦言道:

“除非萨达姆带着全家老小到某个荒岛去生活。

”可是萨达姆对这类言论充耳不闻,不予理睬。

于是,小布什在今年1月2日发出警告说:

“与萨达姆算帐的日子就要到了”,希望萨达姆不要执迷不悟。

小布什说:

“我希望我们不必诉诸战争,让我们等到最后一刻。

”由此可见,在小布什下令开打这“最后一刻”到来之前,美国始终不会放弃让萨达姆流亡这步棋,因为,这毕竟是不打仗、不流血、成本最低的“倒萨”之举。

问题是萨达姆会不会同意流亡呢?

2.通过授权,合法动武

如果萨达姆坚持不走,决意与美周旋到底——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伊方也多次否认过外界有关萨达姆流氓的传言——那么,对美国来说,只有“打”这一种选择。

但如何打?

当然最好是通过联合国授权,合法动武。

这样名正言顺,有利于获取国内外的支持与谅解。

于是,去年9月12日,小布什亲自出马造舆论,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大谈伊拉克“严重违反”安理会决议,继续拥有和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和世界构成“严重威胁”,要安理会对伊采取断然措施。

同年同月底,美国会同英国向安理会提交对伊动武的决议草案,草案要求对伊拉克恢复武器核查,如发现伊拉克确实严重违反了“伊必须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安理会决议,那么就意味着安理会“自动授权”美国对伊动武。

但是,美英“自动授权”的提案没有得到安理会多数成员国的赞同。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磋商和讨价还价,安理会于去年11月8日一致通过了对伊恢复武器核查的第1441号决议。

决议实际采纳了法国和俄罗斯“分两步走”的意见,即:

第一步,由核查小组对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进行严格核查,伊方必须提供充分合作;

第二步,核查小组在60天内向安理会提交核查报告,由安理会判定伊拉克是遵守还是违反了安理会有关决议和伊方自己的承诺,由安理会决定是否授权对伊动武。

从这里不难看出,对伊开战的主导权握在安理会手中,美国要通过联合国授权“合法动武”也并非易事。

3.制造借口,单独下手

人们认为,核查小组仅经过60天的核查,不可能查清全部情况,因此,报告不可能出具伊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也不可能得出伊没有这类武器的结论,最大的可能是要求延长核查时间。

负责对伊核武器核查工作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多次表示,对伊武器核查至少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那么,美国会不会同意延长呢?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同意延长几周时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不可能同意延长“至少几个月”。

原因很简单:

第一,小布什年初宣称“与萨达姆算帐的日子就要到了”,如对伊动武时间一拖“至少几个月”,岂不成了大总统言而无信,在开国际玩笑!

第二,小布什1月3日称攻伊准备已“一切就绪”;

第三诸如朝鲜核风波、巴以冲突、经济复苏等一大堆内政外交难题,还急等着总统去处理。

因此,美国也可能在得不到联合国授权甚至不谋求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制造个借口,单独下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