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三角洲相文档格式.docx
《第5章三角洲相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三角洲相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
12.2
300~400(沉积厚度可达12cm)
伏尔加河
1.8
289
密西西比河
2.9
91
多瑙河
0.4
27
三、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
三角洲沉积体是河流作用与海(湖)作用在河口地区互相影响的结果。
其发育情况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供给大量沉积物和沉积区的下沉。
另外还有气候、排水量、河口等各种地质作用、海浪、海流、潮汐、风和陆架坡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个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
归纳起来,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河流的作用
1.河流的流量和输砂量
河流是形成三角洲的物质基础,流量和输砂量越大,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的比值越高,越有利于泥砂在河口堆积,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2.河流输入泥砂的粒度
河流输入泥砂的粒度对三角洲的形成也有影响。
粗砂容易形成较大的岸坡和较陡的底坡,使外海波浪直通海岸,改造河口堆积体,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二)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当载有沉积物的河水流入安静的水体时,依河水与其流入的海洋或湖泊的水的密度之间的差异,可形成三种水流扩散方式:
1.河水密度>
蓄水体密度
为高密度流动,入注水流沿蓄水体的底部形成面状射流(平面喷流),往往形成浊流。
由这种底流形成的沉积物被划为海底扇。
大陆坡海底峡谷中的高密度浊流在深海底形成的海底扇即属此类。
2.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
为等密度流动。
这种情况发生在河流进入淡水湖的地区。
沉积物呈辐射状扩散(辐向喷流),流水搬运泥砂的能力迅速消失,结果是形成湖泊三角洲。
3.河水密度<
为低密度流动,入注水体沿水体表面面状流动(平面喷流)。
大部分海洋三角洲都是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
(三)气候
气候、河流的流量和输砂量、河流输入泥砂的粒径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
1.热带潮湿地区,一般降水量高于蒸发量,径流往往大而稳定。
化学风化多过机械风化,因而呈悬浮状态的泥砂含量很高。
这些因素就造成了比较稳定的蜿蜒曲折的的河道。
2.北极或干旱环境中,降水量变化大,植被稀疏,会出现具有大量底砂的辫状河。
(四)蓄水体的水动力作用
波浪、潮汐、海流等蓄水体的水动力作用可对河流输入的砂泥进行改造和再分配,影响或阻止三角洲向海方向的推进,改变着三角洲发育的形状。
当海洋水动力作用远远超过河流作用时,就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或者使原有的三角洲遭到破坏。
如我国钱塘江口,潮汐作用极强,河流作用相对微弱,不发育三角洲,而形成向海扩展的漏斗状三角港,称为河口湾。
(五)河口区海底地形
河口区海底坡度小,水体浅,有利于泥砂堆积,波浪作用不易直通海岸,有利于三角洲形成;
否则相反。
如非洲刚果河口不发育三角洲,河口附近坡度陡就是原因之一。
(六)蓄水盆地的构造特征
主要是指水盆地的稳定性和沉降速度。
一般说来,水盆地相对稳定,或沉降缓慢,沉降速度小于或略等于沉积速度,对三角洲的形成和保存有利。
第二节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由于三角洲是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的强弱程度关系不同,形成的三角洲形状亦不同。
一、按河流和海洋作用强弱程度分
(一)建设性三角洲
建设性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地区堆积的速度远远大于波浪所能改造的速度的条件下形成的。
河成三角洲的特点是增长速度快,沉积厚,面积大,向海突出,一般呈鸟足状或朵叶状。
砂/泥比低。
大型河流入海多形成此类三角洲。
(二)破坏性三角洲
当海洋作用增强而超过河流作用时,波浪、潮汐、海流的能量等于或大于河流输入泥砂的能量,河口区形成的泥砂堆积经海洋水动力的改造、加工和破坏,就形成了破坏性三角洲。
破坏性三角洲形成时间短,分布面积小,多呈鸟嘴状,多为中、小型河流入海所形成。
二、按河流、波浪、潮汐三者的相对强度
由于河流、波浪、潮汐对三角洲的形成起直接控制作用,故很多学者主张按这三者的相对强度来划分三角洲的成因类型。
盖洛韦(W.E.Galloway,1976)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的相对关系,分析了世界上一些代表性三角洲,提出了三角洲的三端元分类(图)。
三角形三个端元分别代表了以河流、波浪、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分别称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
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
(一)河控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是在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和潮汐的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
按三角洲的形态进一步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和朵状三角洲。
1.鸟足状三角洲
又称舌状或长形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极端类型,是最典型的高建设性三角洲。
鸟足状三角洲发育的地貌特征是海岸曲折,呈锯齿状,有广阔的三角洲平原和较发育的滨海沼泽。
鸟足状三角洲的特点是河流输入的泥砂量大,悬浮负载多,砂/泥比值低,有发育的天然堤和较固定的(少而直的)分支河道,并沉积巨厚的前三角洲泥,向海推进快,延伸远,分支河道和指状砂体长短不一地向海延伸,形似鸟爪。
2.朵状三角洲
朵状三角洲的形态呈向海突出的半圆状或朵叶状,与鸟足状三角洲相比,此类三角洲在形成时泥砂输入量相对较少,砂/泥比值较高,波浪作用有所增强,但河流输入沉积物的数量仍能抵御波浪和潮汐作用的改造,可见放射状分布与岸线垂直的分支河道。
三角洲前缘伸向海洋的指状砂体受到水的冲刷、改造和再分配而形成席状砂层,使三角洲前缘变得较为圆滑而近似于半圆形。
我国的黄河、滦河、欧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日尔河等形成的三角洲均属此类型。
(二)浪控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呈鸟嘴状,故又称鸟嘴状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形成特点是海洋的波浪作用大于河流的作用。
这里海岸线微弧形,较平滑。
河流只有一条或两条主河道入海,分支河道少而小。
河流输入泥砂量不多,而且被波浪作用改造,再分配,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的海滩、砂嘴、砂坝,并在它们的向陆一侧形成半封闭的泻湖和沼泽,仅在主河道区才有较多的砂质沉积,形成突出于河口的鸟嘴状形态,砂体往往平行海岸线,与建设性三角洲砂体不同。
法国的罗纳河、埃及的尼罗河、意大利的波河形成的三角洲以及巴西圣弗朗西斯科河三角洲均属此类。
若波浪作用以及单向沿岸流作用增强,将会克服河流作用而导致河口偏移,形成掩闭型浪控三角洲,非洲西海岸的塞内加尔三角洲即属此类。
(三)潮控三角洲
是以潮汐作用为主的破坏性三角洲。
河流流入三角港或其它形状的港湾,由于潮汐作用远远大于河流作用,在港湾中堆积的泥砂受潮汐作用的强烈破坏和改造,仅形成小型三角洲。
其外形受港湾控制,故又称港湾型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在河口区或其前缘向海方向,常发育因潮汐作用而形成的裂指状散射并断续分布的潮汐砂坝。
潮控三角洲以此区别于其它类型三角洲。
澳大利亚北部的巴布湾三角洲就是此类三角洲的典型实例。
此外,我国的珠江、鸭绿江、辽河三角洲,越南的湄公河、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也属此类型。
在三角洲三端元分类中所列举的许多三角洲类型,有些属河控、浪控、潮控三角洲的过渡类型。
三、扇三角洲
海陆过渡相组中的扇三角洲与湖成扇三角洲特征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前者形成于海陆过渡环境。
扇三角洲与河控三角洲不同的是沉积物粒度粗,以砂、砾为主。
扇三角洲平原类似辫状河沉积,甚至就可能是冲积扇沉积的一部分。
整个扇三角洲常呈短而厚的粗碎屑楔状体。
从山麓直接延伸到海洋陆棚浅水区并很快尖灭,不像河控三角洲那样延伸远,面积大。
扇三角洲也具有三层结构,兼具牵引流和重力流水动力特征。
第三节三角洲相的亚相类型及其特征
在本节中主要介绍河控三角洲。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以将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
一、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相的水上部分,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第一个分流点)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海滨区的延伸。
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与河流相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河流相的缩影。
从岩性上看,砂质沉积与泥炭、褐煤共生是该亚相的重要特征。
从微相类型看,分支河道和沼泽微相构成了该亚相的主体,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具体地说,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等几个沉积微相。
(一)分流河道微相
又称分流河床微相。
其沉积特征与河流体系的河床沉积基本相同。
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的骨架。
其成因是:
河流在入海前在三角洲平原上经常改道,发生分流。
1.岩性
以砂质沉积为主,是三角洲相沉积中最粗的。
岩石颗粒分选差至中等。
概率图发育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
2.构造
砂体中有发育的单向水流成因的交错层理,如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常见冲刷—充填构造,很少保存生物化石。
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3.层序
由于分流河道经常改道,两河道被废弃后形成明显的向上变细的层序,与曲流河沉积层序类似。
4.岩体形态
分流河床可发育边滩或心滩。
横剖面呈透镜状,沿河床呈长条状,故又称河道砂坝。
(二)陆上天然堤微相
发育在分流河道两侧,粒度比分流河道沉积细,比沼泽沉积粗。
以细砂和粉砂为主。
天然堤在近河床一侧较陡,粒度较粗,沉积较厚;
在远河床一侧变缓,粒度细、泥质增多、沉积变薄,并逐渐过渡为沼泽沉积。
常见各种波状层理及流水波痕,可见铁质结核、碳酸盐结核,少见植物碎片和生物扰动构造。
岩体楔状。
(三)决口扇微相
洪水漫溢河床,冲决天然堤形成决口扇滩,可形成面积较大的席状砂层,但比河床沉积细,与河流相决口扇类似。
(四)沼泽微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其表面接近平均高潮线。
沼泽中植物繁茂,排水不良,为一停滞的还原环境。
其沉积为深色有机质粘土、泥炭、褐煤,夹有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
2.生物化石和自生矿物
富含保存完好的植物碎片,并含有丰富的黄铁矿、蓝铁矿等自生矿物。
当排水通畅时,粘土中的有机质不发育,并可见昆虫、藻类、介形虫、腹足类等化石。
沼泽沉积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90%,故有人把分流河道沉积形象地比喻为三角洲平原的“骨架”,把沼泽沉积比喻成三角洲平原的“肉”。
广泛而稳定分布的层状有机质沉积可作为三角洲平原地层对比的标志层,根据其分布范围,可圈定三角洲平原的大致轮廓。
(五)淡水湖泊微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湖泊面积小,水体浅,通常3~4米,可形成安静的淡水还原环境。
1.沉积物
主要为暗色粘土物质,并夹有泥砂透镜体。
粘土沉积物显示出极好的纹理。
多见原地生长的软体动物壳。
虫孔发育。
3.自生矿物
可见黄铁矿、蓝铁矿,但不成结核。
当有河流支流注入时,可形成小型的湖成三角洲沉积。
(湖中有三角洲、三角洲上有湖泊、湖泊中又有三角洲……哲学道理和自相似性)
上述天然堤、决口扇和淡水湖泊微相可统称为分流河道间沉积。
二、三角洲前缘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处于海平面以下,波基面以上的滨浅海环境,呈环带状围绕三角洲平原分布。
三角洲前缘亚相地处河流与海水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因而也是沉积作用最活跃的地区,构成三角洲砂体的主体。
由于沉积速率高,三角洲前缘常形成较陡的向海方向倾斜的斜坡,故常有人将该区称为“三角洲前缘斜坡环境”。
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分为: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分流河口砂坝、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6个沉积微相。
(一)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为陆上分流河道在水下的延伸部分,也称水下分流河床。
在向海延伸过程中,河道加宽,深度减小,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度加快。
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泥质较少。
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并见有层内变形构造。
3.砂体形态和展布特征
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镜状,侧向则变为细粒沉积物。
(二)水下天然堤微相
是陆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部分,为水下分支河道两侧的砂脊,退潮时可部分露出水面而形成砂坪。
与陆上天然堤相比,高度降低,宽度增大。
为极细砂和粉砂,常夹少量粘土层。
2.粒度
概率曲线为单段式或两段式。
基本上由单一的悬浮总体组成。
3.构造
流水成因波状层理为主,局部出现流水和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交错层理。
还有冲刷—充填构造、虫孔、泥球和包卷层理等。
有时可见植物碎屑。
(三)支流间湾微相
为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相对洼陷的海湾部分,与海水相通。
当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在分支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地的楔形泥质沉积体,成为“泥楔”。
以粘土沉积为主,含少量的粉砂和细砂。
砂质沉积多是洪水季节河床漫溢沉积的结果,常为粘土夹层或呈薄透镜状。
2.构造和生物化石
具有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
可见浪成波痕及生物介壳和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其下部为前三角洲粘土沉积,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泽沉积。
(四)分流河口砂坝微相
也称分支河口砂坝。
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河口处,沉积速率最高,是三角洲体系中沉积砂最多的环境之一。
由于海浪的冲刷和簸选作用,泥质沉积物被带走,砂质沉积物被保留。
沉积物由分选好、质纯净的细砂和粉砂组成。
具有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单层厚度中~厚,见水流波痕和浪成摆动波痕。
河口砂坝随三角洲向海推进而覆盖在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上。
这些粘土中的有机质腐烂产生气体,冲上来可产生气胀构造,也称气鼓构造。
如果前三角洲泥很厚,则可产生泥火山或底辟构造。
3.生物化石
分流河口砂坝沉积中生物化石较少。
三角洲废弃时,砂坝顶部可出现虫孔以及河流和海洋搬运来的生物碎片。
4.层序
下细上粗反旋回。
5.电性特征
自然电位曲线以齿化漏斗形为特征。
(五)远砂坝微相
位于河口砂坝前方较远部位,又称末端沉积。
较河口砂坝细,主要为粉砂,并有少量粘土和细砂。
只有在洪水期才有砂级碎屑沉积,并显示粒度韵律层理。
可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包卷层理、水流波痕、浪成波痕以及冲刷—充填构造等。
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水平结构纹层和由植物炭化碎屑组成的颜色纹层在远砂坝微相中也较为特征,向河口方向结构纹层增加,颜色纹层减少,向海方向相反。
3.生物
生物化石不多,仅见零星的生物介壳,可见虫孔。
位于河口砂坝之下,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形成下细上粗的垂向层序。
**指状砂坝
高建设性三角洲向海推进时,砂质堆积迅速,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可连结成指状或鸟爪状砂体,称为指状砂坝。
是高建设性三角洲前缘亚相特有的沉积体。
指状砂坝沉积厚度大,向海方向变厚,向陆方向变窄减薄,横剖面呈透镜状,下伏的前三角洲泥常被挤入指状砂坝而成为泥丘。
指状砂坝的几何形态是确定古代三角洲的主要标志。
指状砂坝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
底部为粉砂质砂,向上变为纯净砂,顶部几乎没有泥砂间互层理,由下向上质变纯,分选变好。
——反粒序。
波状层理发育,可见流水波痕和浪成波痕。
(六)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
在海洋作用(波浪、沿岸流)较强的河口区,河口砂坝受波浪和沿岸流的淘洗和簸选,发生侧向迁移,使之呈席状或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形成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在高建设性三角洲中一般不太发育。
砂质纯,分选好。
沉积构造与河口砂坝相同,广泛发育交错层理,生物化石稀少。
三角洲前缘坡度较陡,松散堆积的沉积物常因重力的作用造成滑坡、滑塌,以至形成沉积物重力流,使沉积物搬向深水稳定区再沉积。
三、前三角洲亚相
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是三角洲沉积最厚,分布最广的相带。
(一)岩性
前三角洲沉积作用大部分是在波基面以下较深水范围内进行的。
河流作用的影响在这里明显减弱,除了偶尔发生的大洪水可能在这里沉积下细粉砂薄层以外,主要的沉积物是暗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富含有机质。
含水量高达80%。
(二)自生矿物
有时可见海绿石等自生矿物。
(三)构造
常发育水平层理及块状层理,偶尔见砂纹层理,小型粒序层理。
向海方向,颜色纹层代替结构纹层。
(四)生物
常见广盐型生物化石,如介形虫、瓣腮类等。
向海方向正常海相化石增多,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水平虫孔较丰富,成带状出现。
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富含有机质,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
在前三角洲中可见由三角洲前缘斜坡下来的重力滑坡、滑塌沉积体,可成为有利的储层。
前三角洲沉积中可夹有风暴砂层或贝壳层。
前三角洲向外海方向逐渐过渡为正常的浅海沉积,河流的作用消失。
上述各类三角洲亚相和微相在河控三角洲中发育最完整,因此在古代地质历史中能保存下来并能鉴别出来的三角洲多属河控三角洲。
在浪控和潮控三角洲中,由于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破坏,三角洲沉积物受到改造和再分配,致使上述各亚相、微相发育不全,以致在古代地层中较难识别。
我国长江三角洲是现代三角洲的实例,总面积约5.48万平方公里,其形成共经历了6个发育阶段,相应形成了6个亚期的三角洲呈雁行式一次退覆叠置而成为今日之轮廓。
自陆向海依次发育三角洲的各微相。
第四节三角洲相模式及沉积旋回
一、平面相组合及垂向层序
(一)三角洲平面相组合
1.与相邻相组合
(1)河流—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
三角洲相在横向上向陆方向与河流相邻接,而且主要为曲流河与三角洲共生。
当波浪作用稍强时,三角洲前缘砂体被波浪和沿岸流改造,使三角洲呈朵状或鸟嘴状,碎屑物质被携带至三角洲侧翼,形成海滩和障壁岛(滩坝)沉积,这种平面相组合就形成了河流—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
——多出现在浪控或河控朵状三角洲发育地区。
(2)河流—三角洲—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
当河流碎屑物质供应充分时,三角洲向海推进至深水,形成巨厚的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堆积,并形成一定的坡度,由于事件性因素(地震、风暴、洪水等)的影响,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滑动,可在三角洲前缘前方深水区形成重力流沉积,通常形成深水浊积扇。
这种平面组合构成了河流—三角洲—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
——多出现在河控三角洲发育的地区。
2.三角洲内部平面组合
三角洲内部的平面组合由陆向海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这些亚相在三角洲沉积中处于同一时期的同一沉积界面上。
随着三角洲前积式向海推进,早先的沉积界面就形成三角洲前积层的等时线或等时面。
每两条等时间所限制的前积层都包含了同一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不同的亚相,故称为“同期异相”,而在一个大的三角洲沉积中,同一亚相(如前三角洲)是不同时期形成的该亚相的叠加,故又称为“同相异期”。
(二)三角洲沉积层序
三角洲在平面上依次邻接而出现的亚相,在垂向上亦依次递变。
1.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
对河控三角洲来说,由下至上依次为
(1)较厚的泥及泥质粉砂沉积层构成的浅海及前三角洲沉积。
沉积物多富含有机质,颜色较暗。
有时夹滑塌沉积体或薄层浊流沉积层。
(2)多次重复泥—粉砂、砂互层的韵律,砂纹层理发育,反映了分流河道携带沉积物的注入作用与波浪作用的交互。
——属远砂坝沉积单元。
(3)砂质沉积变纯,砂粒粒径变粗,砂层变厚,发育流水成因的层理及冲刷面。
此为河口砂坝进积而成,厚度数十米到上百米不等。
(4)层序上部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沉积的泥质岩层,粘土岩、煤层、薄砂层等。
(5)层序上部局部出现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下粗上细的间断正旋回。
(6)顶部出现夹炭质泥岩的薄煤层的沼泽沉积。
即,由下向上河控三角洲垂向层序依次出现:
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砂和粉砂—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和细粒沼泽沉积。
主体上是一个向上变粗、变厚的反旋回陆源碎屑沉积层序。
在河控三角洲垂向层序中,由下至上海相化石减少,陆相化石,尤其植物化石增多,以致顶部出现炭质泥岩或薄层煤层。
浪成波痕及其产生的交错层理向上减少,流水波痕及其产生的交错层理增多。
2.浪控三角洲(自学)
浪控三角洲的垂向层序通常仍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但以具有浪蚀滩脊序列为特征,而且层序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可区别于海岸沉积的海滩脊层序。
3.潮控三角洲层序(自学)
潮控三角洲也见到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垂向层序。
层序下部主要是以潮汐砂脊为特征的三角洲前缘进积作用产生的向上变粗层序。
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的潮坪和潮道沉积,其顶部常发育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可区别于潮坪和河口湾沉积。
有关潮控三角洲的垂向层序研究得尚少,目前仍处在资料积累阶段,尚未总结和归纳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想模式。
上述层序仅是大体概括性的。
二、相模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许多变化因素影响着三角洲的沉积物性质,所以要简短地结论性地描述一个三角洲模式是很困难的。
米阿尔(Miall,A.D.,1976)尝试了下面的概括,可以作为有益的参考:
1.三角洲沉积物往往很厚,可达几百~几千米;
2.含有大量的粉砂和砂;
3.通常有煤层存在;
4.彼此互层的各单元所含的动物群可能分别表示是海相、半咸水性的和淡水性的沉积环境。
5.沉积构造表明浅水沉积是通过推移作用而不是通过浊流作用形成的,即三角洲沉积的水动力条件是牵引流而非重力流。
6.三角洲沉积向海方向可追溯到外陆棚成因的细碎屑沉积,两者逐渐过渡。
一般说来,岸进水退式三角洲的垂向模式是由下而上依次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这一完整的三角洲组合,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C-U反旋回层序,是一个由海相陆的相层序,与河流的相层序相反。
二、沉积旋回
通常把三角洲的发育和成长划分为建设和破坏两个阶段。
(一)建设阶段
三角洲向海推进增长发育时期称为三角洲的建设时期,建设期形成的相称为建设相。
快速向海推进使前三角洲泥被三角洲前缘砂和粉砂覆盖,这种覆盖最后又被顶积的三角洲平原沼泽沉积物(可能包括泥炭层)所覆盖,并显示三角洲沉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