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考点分析与备考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古诗文考点分析与备考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文考点分析与备考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分)
(l),三岁食贫。
(《诗经·
氓》)
(2)群贤毕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孰能无惑?
(5),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6)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
(1)自我徂尔
(2)少长咸集(3)渚清沙白鸟飞回(4)人非生而知之者(5)岸芷汀兰(6)吟鞭东指即天涯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赋分6分,通常是6小题,每题1分。
从试题所考查的范围来看,2010年以来的福建高考卷所选考的名句名篇都严格在《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范围内设题。
所选考的名句名篇都诗文并重,兼顾词。
其中2010年涉及三篇文(《劝学》《师说》《赤壁赋》),两首诗(《诗经·
氓》《离骚》),一首词(《声声慢》);
2011年考到两篇文(《荀子
劝学》《滕王阁序》),三首诗(《诗经
氓》《饮酒
结庐在人境》《蜀道难》),一首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
2012年考查三篇文(《兰亭集序》《师说》《岳阳楼记》),三首诗(《诗经
氓》《登高》《己亥杂诗》)。
从设题的点看,考查的句子并非全部都是名句名篇,这就告诉未来的考生不要偷工减料,仅背名句名篇,一定要扎扎实实背诵全文,这才是考试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考生的易错处在于生僻字、同音字,或者添、漏写虚词,顺序颠倒等。
三年来已考查的篇目有14篇。
诗6首:
《诗经
氓》考查3次(2010、2011、2012)、《离骚》1次(2010)、《饮酒
结庐在人境》1次(2011)、《蜀道难》1次(2011)、《登高》1次(2012)、《己亥杂诗》1次(2012);
文6篇:
《劝学》考查2次(2010、2011)、《师说》2次(2010、2012)、《赤壁赋》1次(2010)《兰亭集序》1次(2012)《岳阳楼记》1次(2012)、《滕王阁序》1次(2011);
词2首:
《声声慢》1次(2010)、《念奴娇
赤壁怀古》1次(2011)。
尚有11篇未考查。
其中诗5首:
《归园田居》、《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琵琶行》、《钱塘湖春行》、《锦瑟》;
文4篇:
《陈情表》、《阿房宫赋》(2009年考过)、《陋室铭》、《爱莲说》;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2009年考过)。
由此可见,《诗经》《劝学》《师说》《赤壁赋》《离骚》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
此外,近三年未考查的篇目也要重点复习。
每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2011年新增5篇古诗文《陋室铭》《爱莲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钱塘湖春行》《饮酒
结庐在人境》,当年考查了《饮酒
结庐在人境》,2012年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两篇古诗文《岳阳楼记》和《己亥杂诗》在考试中均有体现。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适当增加考试篇目,考生必须特别注意。
【复习指导】
1.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考点:
①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尤其是律诗、绝句的千古佳句;
②古诗文的一些绝妙的比喻句、主旨句、哲理句和写景句;
③对诗文的理解,能联系实际地运用,对内容相似的诗文名句进行归纳;
④重点复习本省前三年未考查过的名句名篇和常考的重点篇目;
⑤对新增加的考试篇目,必须特别注意。
2.记忆时,要领悟名句名篇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
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以防止“口是心非”,对易错字词必须反复识记并书写。
3.考查的句子虽然以名句为主,但并不全部都是名句名篇,所以不要偷工减料,仅背名句名篇,一定要扎扎实实背诵全文。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真题再现】
(2010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5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
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
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
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
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
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
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
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
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
“吾愧吴翁、焦翁。
”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
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三百金立罄。
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
丰又尝言:
“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①跅(tuò
)弛:
放荡,不守规矩。
②肆:
店铺。
③脱:
偶尔。
④嘿(mò
):
悄悄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及属稿属:
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
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寻:
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
商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
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
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
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
所以选择B项。
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
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
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
的选项可以排除。
本题的误区在于一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二是对选择标准不明确,没有扣住“美好德行”来选,或是张冠李戴把
当成周维城的事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理解不透彻,并且不能找出解题的敏感信息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分)
译: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4分)
译:
(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
(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
“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
第
(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
肆,是名词店铺;
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
俟,翻译成等待;
资,是动词资助;
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本题的答题误区在于对重点字词错译、漏译;
再就是翻译的辞不达意做不到文从句顺。
(2011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
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
问守者,则曰:
“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
曰:
“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
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
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
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
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
我。
②甃结:
砖块建筑。
③聚足:
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
来回走动。
⑤震凌冲激:
指江水侵凌撞击。
⑥旧人:
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次彭泽次:
排列
B.芜秽充斥秽:
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
失意
D.起佐郡起:
起任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
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②登者忘其险焉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⑤因以告之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
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
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
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
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
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
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
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的推敲与揣摩。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3分)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解析】第
(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
“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
“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
第
(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
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
“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
“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2012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
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扰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知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早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现,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
大材。
②褰裳:
撩起衣裳。
③沆瀁:
水深广的样子。
④心平气易:
心情和悦。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杳无穷极杳:
深远
B.修篁干霄干:
冲
C.延坐后堂延:
延请
D.履苍莽中履:
鞋子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D项“履”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而非名词“鞋子”。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答案】D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直接”两个字。
①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选项。
④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
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
【答案】C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根据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B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
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
【答案】B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3分)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3分)
【解析】第
(1)题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
“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考生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
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
第
(2)题,注意关键字“斯”假借为“此”“这,这个”的意思。
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不难理解。
本题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考生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了。
【答案】
(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命题探究】
从近三年的选文来看,题材不再是单一的纪传体,笔记类散文也成了考查的重点,2010年人物传记《周维城传》,2011年铭记《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2012年游记《游龙鸣山记》。
史传类传主往往不是历史上特别著名的人物,选文的作者也并不是特别知名,分别是[清]张惠言、
[元]虞集、[明]陶安。
赋分都是15分,题型近三年比较稳,选择题三题,各3分,翻译题6分,一般有两小题,或三三分,或二四分。
考查重点仍为文言实词的含义、文本信息的筛选、分析概括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断句和翻译,前三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翻译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下面就近三年的高考对四道题目作逐一分析:
1.第一道选择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2.第二道选择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
3.第三道选择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涉及两个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
4.第四道为翻译题,分为两小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涵盖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多个考点。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掌握常用的120个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必须强化语境意识。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要特别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有字形推断法、字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相似结构推断法、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语法结构推断法、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2.“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
“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
对信息的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史传类文章多为以下角度:
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
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描绘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等。
非传记类作品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为表达某个论点的依据;
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
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①人物。
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
哪一个朝代?
还涉及多少人?
②职官。
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
朝中官还是地方官?
几度升黜?
③事件。
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④品格。
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方法指导:
①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题干是筛选信息的“纲”,明确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前提。
这里说的“审清题干”就是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
“谁”,“什么”,“怎么样”等,明白了这些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筛选方向。
②判明性质,识别错项。
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出来,而命题者所列选项,则又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地判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