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感7篇最新Word文档格式.docx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7篇最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好的告别》读后感7篇最新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曾经在重阳节,陪女儿参加舞蹈学校的活动,去过养老院,走进去的那一刻我就想哭,那里的老人大部分是因为患病子女没时间照顾才不得己送去。
我询问了好几位老人,他们的实际年龄都比我目测的至少老5-10岁,简陋的房间里只有床、床头柜、衣柜和坐便椅,每天基本只靠发呆来打发时间。
这样只会加速他们病情加速。
那次在养老院只有短短1个小时的相处,我和孩子临走时老人那种不舍的眼神我都不敢正视,拉着的手不愿松开。
可见心理关怀是多么多么重要。
书中也提到:
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
孩童时代,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对我们呵护备至,他们老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关爱有加。
“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
”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
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快乐程度提高,会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
但我想奉劝朋友们,在能够享受生活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体保持高度的警觉。
最最让我想跟大家分享并且我们可以及时做到的就是书中P34----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导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和肌肉乏力。
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机会跌倒,三个风险因素都占齐的老年人几乎100%会跌倒。
美国有专门的老年病医生,作者在跟着专家实习的时候,专家在聆听完老年病人的阐述后,观察他们从椅子上站起来是靠手推扶手还是轻松地自己站起来,然后都会仔细检查他们的脚。
绝大部分老人暴露了问题:
由于无法弯腰够到脚,所以不洗脚,不剪指甲,趾间有疮疡,脚球处有厚厚的老茧。
朋友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脚吧。
减少服用处方药,增加平衡感和肌肉力量,把跌倒的概率降到最低。
我一直觉得我是开心的,快乐的。
从咿呀咿呀说话,到跟着老师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一直都在成长,一直都在进步,眨眼间读完了二十年书。
从穿着裤裆开始走路,到村口的石头山上滑下去,裤子的屁股都磨出两个洞洞,慢慢的学会了打乒乓球、打网球、踢足球,甚至马拉松都跑到了324。
我一直以为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
一天早上,我照例出门晨跑,父亲语重心长的说:
“不要跑的太过了,不惑是道坎。
过了这道坎,人的巅峰也就过去了,要注意保护自己。
”父亲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记得他十八岁就远离家门闯天下,练就了一身的经验和阅历,一身的肌肉、使不完的力气也一直是我仰慕的。
直到近十年来发现他的记忆力衰退,视力变差,听力下降的很厉害,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其他派生疾病也一直困扰着他。
看着他满头的银发,花白的胡子,因年长而松弛的皮肤,走起路来也不再精神抖擞。
不得不感叹:
父亲老了。
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经常忘记了钥匙放在哪儿,经常忘记了冰箱里的食物。
衰退的记忆,变形的体型,衰弱的智力,突然发现,我母亲怎么就是这个样子呢?
原来只要教育两个孩子就可以了,现在要教育四个“孩子”了,小孩子越来越好教,老孩子越来越难教。
《最好的告别》,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自己好好的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定位。
不是可能,是真的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真的老了,电视广告里的腰酸腿痛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老花了,不再拥有那双洞悉社会的眼睛,忽然之间发现自己耳朵也背了,从未背叛的耳朵也不灵了,就这样,通向世界的`大门变得越来越窄,如同慢慢地掉进一个深不见底的井里,一天比一天深,离井口越来越远,任凭你再怎么呼喊都无济于事。
自己的孩子也拥有了更加多的责任:
工作,生活,配偶,子女的抚养,子女的教育。
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开始慢慢嫌弃这个眼花耳背的父亲?
老了,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告别肉体的勇气,以及做好告别肉体的准备。
总有一天,还是要告别的。
不管是自己极不期望的方式,中风、大小便失禁、满床的大便、口齿不清晰、孤零零的周围一个人都没有;
还是自己期望的方式,正如我97岁的外太婆,一大早洗好衣服,然后躺在床上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朋友强烈推荐的一本书。
作者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XX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葛文德。
作者饱含深深的人文关怀,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探讨了有关衰老和死亡这一大众都很避讳的课题。
虽然该书是一本偏医学类的书籍,但却非常的真实、感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衰老、老人的一些观点。
普遍认同的一种看待老人的观点就是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
我也一直深深赞同。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这种观点背后的意味:
我们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去看待小孩子的。
很少会有哪个大人把小孩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看待,觉得自己是更为成熟的存在,在小孩面前常常觉得自己都是对的,老是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小孩的言行举止进行指导,评判。
那对于老人呢,也是一样。
把老人当做弱势群体,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指导评价老人,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反正我都是为了你好。
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
老俩口平时老喜欢往地里跑,即使是在天气很热的夏天。
然后我们就特别义正言辞地“指责”爷爷奶奶:
在家里呆着休息多好,万一中暑了怎么办。
而且还心安理得地觉得都是为了他们好。
奶奶有时叹气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是我们的负担。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就可不舒服了,心想奶奶怎么总是这么悲观呢。
看了这本书后,有一点能够理解奶奶的心情。
也对以前自以为是的“我都是为了你们好”而感到羞愧。
变老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慢慢地失去健康,失去各种能力,失去曾经构建起的人际关系等等。
对于这一系列失去的过程我们最多只能尽力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
人活着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老人也一样。
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他们也在艰难地调整、改变,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他们希望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像上面我提到的我的爷爷和奶奶。
他们去地里干活,只是想去做自己还力所能及的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想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没用的。
这也是他们的尊严。
我们总是觉得衰老和死亡离自己很远,因而很少去关注和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可是我们的亲人已开始慢慢地从中年步入老年或者已经步入老年,他们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无论身心都需要做出艰难的调整,如果作为子女、孙辈的我们,能够对于衰老甚至死亡有一定的了解,应该对他们也就会多一份理解,然后陪着我们最最亲爱的人更好地应对他们生命中的转变,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更进一步,我们终有一天也都会面临衰老和死亡。
其实换个角度去想,青春正是因为有了衰老才会显得特别美好;
生命也正是因为有了死亡才更加珍贵。
正视、思考衰老和死亡,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年轻,更好地珍惜生命。
最后,有幸从好友手中接力的我,将这本【最好的告别】真诚地推荐给所有愿听我分享的你们。
愿有更多的人了解、理解衰老和死亡,以便陪伴我们的亲人更好地应对生命中艰难的转变,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青春,更加珍惜自己弥足珍贵的生命。
作为开年第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完全有理由胜任这份荣耀。
此书是由作者[美]阿图·
葛文德创作的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直面常人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
分别通过以下几个内容来解读美国社会对老年临终关怀及服务的看法:
第一部分:
独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似乎并不特别为孩子的离开而难过。
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家庭规模从上个世纪平均7个子女,逐渐下降成为三个左右。
父母或是子女操心老年问题的时间至少推迟了十年,甚至更久。
当我们还未发现问题前,也许就已经不用再操心了。
在亚洲人的传统观念里,年迈的母亲独自居住被视为让子女丢脸的事情,而这样的观念正在被改变,独居老人的比例正在迅速攀升。
与其说老年人丧失了传统的地位和控制权,不如说他们分享了新的地位和控制权,现代化并没有降低老年人的地位,而只是降低了家庭的地位,它赋予人们,包括年轻人和老年人一种更多的自由,自主,自助的生活方式。
但是当这种完全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部分:
崩溃。
医生的工作是维护病人的生命质量。
这包含两层含义,尽可能免除疾病的困扰,以及维持足够的活力及能力去积极生活。
对于一个老年疾病专家,虽然无法阻止身体和心智的变老,但是有办法使这些问题更容易处理,并至少避免某些最坏的后果。
而老年病学,他要求我们每个人思考生活中不可治愈的情况,我们将面对不可避免的衰老,以便做出一些必要的小小改变,来重塑衰老。
我们当然会尽可能维持并延长老年人的寿命,但是当多种疾病到来的时候医生也许也束手无策,甚至采取措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第三部分:
依赖。
高龄老人,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在那之前的种种状况:
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我们似乎屈服于这样一个信念,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
老人们从未屈服,许多老年人奋起反抗,在每个疗养院和辅助生活机构围绕人应该具以生活的优先考量和价值观都在发生着战斗。
但是几乎没有一所疗养院的工作人员会跟你一起坐下来,努力理解这种情况下生活对你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不用说帮你建立一个家,一个使得真正的生活变得可能的地方。
那些面临人类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最终将要面对的就是这种后果:
各种社会目标的机构,这些目标从来不是对居住其中的人们要紧的目标:
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第四部分:
帮助。
也许养老院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却常常是子女们最后的无奈之举。
老人们被迫居住在仅能盛放简单生活物品的房间里,周围是其他老年人。
周而复始,老人们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甚至剥夺了他们的想法、生活方式。
该洗澡的时间就洗澡,该吃饭的时间就吃饭。
老人们渴望着一扇门:
一把能锁上的门。
甚至会选择在家和养老院轮流居住,以寻求最后的妥协。
但是,研究表明老年人根本没有变得不开心,而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快的程度提高,他们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
他们只是觉得失去了做人最后的尊严。
作者是一个美国医生,印度后裔。
写的三本书依次是《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和《最好的告别》,大约能窥见一位医者的思考。
这本主要讲的就是临终医疗和养老问题。
尽管医学进步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还有非常多的未解难题。
过度医疗一方面是医生这个职业的定位,总是尽一切努力延长生命;
另一方面是患者对于医学问题的不了解,以致于怀着过多的不切时机的期望,过度治疗后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因为药物并发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书中把医患关系分为三类家长型、咨询型和解释型。
家长型的医生懒于沟通而自行决定治疗方案;
咨询型更像销售,摆出货品、全凭患者自行选择,似乎有些不负责任的意味。
而解释型是作者所推崇的医患关系。
解释型医患关系首先需要医者耐心而有技巧的沟通,从而发掘患者在生命的末端最为珍重的事务,有人希望活得更久哪怕经受治疗之苦,有人不想承担一点点手术的风险而选择保守治疗,有人更看重生活质量哪怕生命只剩下几周……了解了患者的需求后,医者在据此制定配套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中医者不像是技术人员,而更像是陪伴人员。
书中作者提到的几位解释型医生,也的确是非常温暖的人。
那些不想在医院度过生命终点的患者,又如何应对年老体衰而造成的生活不便,是作者讨论的另一个问题——养老。
除开子女护工的陪伴,很多老人是希望能够自主的控制日常生活的,更何况巨额的养老院花费和老人被虐待的报道是现实存在的。
读后感m书里提到了非常伟大的两个人,一个创造性地设立了公寓模式的疗养院,让老人们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空间的同时,能够得到足够的生活和医疗的照料;
另一位更是排除重重阻拦地在疗养院里养了两条狗,四只猫和一百只鸟,让老人们能够开心有希望地活着。
刷完全书,我都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人能够有这样善意和创造力。
人是慢慢变老的,一个个的身体零件开始逐渐出现故障,起初尚能修修补补不以为意,但总有一天机器会突然罢工,衰老不可抵抗。
但除了生命的长度外,生活的质量和尊严或许更为重要。
如何优雅地跨过生命的终点?
作者提出的似乎是一套不错的解决方案,图书馆借的书,该还了,准备买一本偶尔翻翻。
习惯了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就很难再沉静下来读完一本书。
于我而言,这事还不算难,看书是我的爱好。
“果然还是要好好活着,活得久才能读更多书,像是活了更久”,这是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喜欢的书评。
最近在读美籍作家阿图·
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作者还有另一个身份——外科医师。
全书站在医生的角度探讨如何迎接、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即衰老与死亡。
该书一度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阿图·
葛文德除了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
可这些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而是被书中的一句话吸引,“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也只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
简单的陈述句,却有力的击中内心,愈发增加了我对生命的敬畏感以及人终将衰老的无奈之感。
衰老、死亡的话题因为过于沉重,几乎不会被提及,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不会有人教我们怎样去应对它们的到来。
去年夏天因为身体不适住院就诊,在ICU(重症监护室)住了两晚,临床是一位高龄爷爷,整夜的呻吟,厚重的喘气声以及反复重复的话语,让我深刻感受到变老或者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在美国以及当今世界的其他很多国家都很缺乏老年病学医生这一现状,是值得全社会都该去思考的问题。
在美国,身体还算健康的老年人一般是自己独自生活,独立完成衣食住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交际圈。
儿女也会定期探访他们,可如果一旦身体健康状况变得不再良好,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当我们衰老到不能照顾自己,进行基本的日常生活时,该用什么方式继续有尊严的活下去?
书中提及到养老院、疗养院等等机构,但随即作者也提出这些机构的弊端,它们与监狱有着相似之处,生活在一个被允许的范围之内,会有人监督你按时做每件事,包括吃饭、喝药和睡觉,日复一日,超出范围之外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
我们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针对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晚年生活的伊甸园里是不能只有安全和保护,有价值的生活也是我们需要的”。
书中关于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人什么时候该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作者试图通过自身丰富的医师工作经验让读者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我们离告别还有一段旅程,在最后的阶段到来之时,望内心能更从容。
读完这本书,我并非从此不再害怕衰老与死亡,还是会害怕。
今生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去经历的时候,大家都一样。
生而为人,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是我所向往的理想状态,也是我所理解和定义的最好的告别,对我来说,生命的厚度更重要。
最近对了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我缓慢的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去理解了一下它的原名《BeingMortal》,“凡人”,我们啊都要去面对生老病死的“老”、“病”、“死“,但很多人都没有准备好去面对。
阿图医生讲的是关于衰老和死亡的很多故事,角度却不是从面对自己的衰老出发的,是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父母的衰老的。
图片
首先是“老”,人慢慢的老去,最开始还可以自己生活,独立自主地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
然后慢慢的开始不那么灵活需要两个人相互扶持才能勉强独立生活;
再然后反应变得有点迟钝,容易被骗,需要子女帮忙来做决定;
后来变得容易摔倒,好起来变得很困难,需要和子女一起生活;
最后失能失智,连子女都无法照料,需要疗养院。
残酷的是,不论是我在写这段文字还是很多人在思考的时候,都是希望他们能够活着,”安全“第一,剩下的都不重要,但是他们需要什么呢?
我们没有想过,社会也不能提供这样的帮助。
阿图医生提到很多人在做这样的尝试,希望提供一个地方,能够让老人即保持在家的快乐,也能够提供一些医学上的帮助,让老人依然能够享有自由、尊严、快乐。
即便是在发达国家,更多的是一些疗养院,医生和护士限制你的一切行动,要安排作息,按时吃药,限制行动,只是活着。
那我们必须要考虑,父母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能怎么办呢?
我们该怎么做呢?
同时想一下,现在自己的想法,孤身一人,觉得一个人多好,到老的时候真的是能够很好的生活吗?
其次是“病”,年老的时候,各种病症都找上门来,不论是慢性病还是癌症,或者只是摔了一跤进了医院,我们都没有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病是治不好的,即便有奇迹治好了,人的身体也不会恢复了,不论是放疗还是手术,都不能让你继续回到自由生活的状态了,同时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这就是生病带来的必然的后果。
我们不能说医生给的治疗方案欺骗了我们,给了我们虚假的希望,只是说现代医学还不能解决这些事情。
我们需要自己反思,需要自己了解,那些对生命存活意义不大的手术要不要做,在知道手术可能带来反作用的情况下还要不要继续,我们或许需要聊一聊他们想要什么,想要怎么样活下去,能够为一场手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最后是“死”,我们总要学者去面对死亡的,不然只是在手术台上一次又一次的延长生命,只为了呼一口气,最后死去好像什么也没有做。
很多人权衡利弊或者被迫之下选择了一个服务叫”善终服务“,减少痛苦,轻松地死去。
而我自己还没有能够真正的面对这一点,但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真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如何告别?
很艰难,但踏出这一步,一定会放下很多事情。
记得奇葩说有一集的主题是“该不该鼓励绝症患者活下去“,正反双方的观点都很有道理,但我去知乎看了看,更多的是普通人在讲故事,讲自己亲人离世时的痛苦与遗憾,告诉你他们面对的时候不知道才是更好的,让人揪心难受的同时也要想想其实自己也会面临同样的处境。
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或许也可以有坦然面对这一切阴晴圆缺的勇气,祝愿你我都能有这样的幸运拥有这份勇气。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