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生理III 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四川大学 生理III 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学 生理III 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GuytonAC.Elsevier.2016
3.生理学,郑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人体解剖生理学,周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教研室精品课程及课程中心网址:
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期终考试占50%
平时成绩50%(包含6次平时单元测试和2-4次病案讨论以及小综述等)
前言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是研究正常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生理学的知识很多都来自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因此学习生理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生理学知识与其它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生理学的目的是掌握有关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各门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生理学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了解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其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讨论。
生理学教学大纲中每章内容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不同层次。
本大纲执行的理论课时数为48学时,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
2学时
细胞的基本功能
7学时
血液
3学时
血液循环
9学时
呼吸
6学时
消化与吸收
能量代谢与体温
肾脏的排泄
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内分泌
1学时
总结答疑
全课程包括课程中心测验6次。
第一章绪论
掌握: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负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
熟悉:
正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
了解:
人体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层次;
非自动控制系统。
教学方式:
大课讲授2学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刺激与反应、兴奋与兴奋性的概念以及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阈电位、局部反应),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及其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肌丝滑行理论。
大课讲授6学时;
课堂讨论1学时
典型问题及案例:
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的跨膜转运;
改变细胞外液的钠钾离子浓度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影响;
箭毒、肉毒素、有机磷农药等对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影响;
重症肌无力病案讨论。
课下自学:
经受体和通道的信号转导系统
第三章血液
掌握:
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生理止血的概念及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血型鉴定;
输血原则。
纤维蛋白溶解;
体内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血小板在止血中的作用;
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
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作用。
大课讲授2.5学时;
课堂讨论0.5学时
讨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引导学生加深对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讨论抗凝剂(抗凝药物)在血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讨论血型的发现及人类对输血的认识和应用以加强学生对血型鉴定重要性的认识。
血液的组成,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组织液的生成。
心脏的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分布及其作用;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影响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心室肌细胞的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
窦房结细胞的起搏活动;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心脏内兴奋的传导途径,影响传导的因素;
微循环及其通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泵血功能的储备;
血流量、血流阻力;
中心静脉压;
冠脉血流特点。
大课讲授7学时;
课堂讨论2学时:
根据动脉血压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讨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危害及其预防与治疗原则以及药物设计原则;
根据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理,讨论水肿的发生机理。
第五章呼吸
肺通气的概念和肺通气的动力;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肺的弹性阻力(表面张力,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
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概念。
气体交换的动力,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
氧的运输(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概念),氧离解曲线及其各段的生理意义;
呼吸的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呼吸运动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
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
肺容量,无效腔及其对肺泡通气量的影响;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肺内气体交换过程,肺扩散容量。
氧在血液中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
肺牵张反射。
呼吸的基本过程;
组织换气;
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大课讲授5学时;
课堂讨论1学时:
高原缺氧引起的高原病的可能发病机理及预防和治疗原则;
CO中毒的原理及预防,肺栓塞病案讨论。
肺容积和肺容量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唾液分泌调节的特点;
胃液主要成份及其作用;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胃运动的主要形式,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消化液的作用;
支配胃肠道的外来神经及其作用;
胃肠激素的概念及其作用;
胃的自身保护作用;
唾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主要成份及其作用;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大课讲授2学时;
讨论幽门螺旋杆菌发现的科研过程,帮助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思维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胃溃疡的药物的设计。
小肠和大肠的消化;
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基础代谢。
体温的概念,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和方式,散热的途径和特点。
直接测热法与间接测热法的原理;
体温的生理变动;
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
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调定点学说)。
机体内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温度感受器。
自学讨论1学时
根据能量代谢的原理讨论如何科学减肥;
根据体温调节的机制讨论发热的原理、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的概念,滤过屏障及其通透性的特点,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尿生成的调节: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
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重吸收功能、分泌)。
球-管平衡、排尿反射;
正常尿量、多尿、少尿与无尿。
肾脏的基本结构;
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清除率的概念;
肾交感神经、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自学讨论0.5学时
以肾功能衰竭时的病案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尿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各种利尿药的作用途径及机理。
第九章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与适应现象的概念);
视的调节反应;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特点;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学说。
视杆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
明适应和暗适应,视敏度、色觉;
外耳与中耳的传音功能;
毛细胞的感音换能作用。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眼折光系统的成像原理;
眼折光能力与调节能力的异常。
讨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原因及其矫正和治疗方法。
第十章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
经典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的结构、传递过程、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信息在突触传递的特征);
突触后抑制;
脊髓运动神经元;
脊髓牵张反射的概念、感受器、类型及功能意义;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特征及主要作用。
突触前抑制;
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自主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和有关的受体);
感觉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投射特点及作用;
脊休克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低位脑干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去大脑僵直);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纤维的分类;
电突触,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神经递质的特点;
神经递质的受体;
条件反射。
大课讲授6学时
课堂讨论:
各类麻醉药的作用途径及机理。
第十一章内分泌
激素和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功能轴。
内分泌系统、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和自分泌激素概念;
下丘脑与垂体的机能联系。
激素的分类。
大课讲授1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