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5885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实现学校内在价值的发展思路,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外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发展品质的自我醒悟和内在超越

(二)学校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

(三)学校教育成人与成事的统一(重视学校“人”的教育)

第三节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及其整体协调性

一、教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一)改革的动力

1、社会层面(世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深化改革)

2、个人层面

(二)改革的阻力

1、相对阻力:

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利益群体之间冲突)

2、绝对阻力:

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能因改革而受损,从而每个人都可能具有抵制教育改革的动机(通常发生在教育改革之前;

是人们自身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

二、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一)特殊性:

基础

(二)复杂性:

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人

1、面临问题的复杂性

2、目标的复杂性:

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3、改革过程的复杂性:

改革中的各种关系

4、改革主体利益的复杂性:

我国更多的是根据国家利益来进行改革,通过教育法的形式传达国家的命令,忽略社会主体和学校主体

三、走出教育改革累计问题的胶着状态(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一)目标问题:

数量与质量的冲突

(二)动力问题:

草根与精英的分岔(改革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广大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是处在一种被动的位置)

(三)功能问题:

传承与创新的对峙

(四)路径问题:

渐进与突变的博弈

渐进:

主要是针对各种“软资源”来讲,比如教育批评,教育流派,名牌学校

突变:

主要是针对各种“硬资源”来讲,比如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

(五)性质问题:

事功与立人的抵牾(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的唤醒、激发、促进另一个生命成长、完善、提升的过程;

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导者,从而发挥基础教育长远的辐射效应。

四、教育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的协调发展

(一)信息单向流动或阻碍

1、主体缺乏知情权

2、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3、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

(二)改革过程中支持、促进系统的相对薄弱

1、依法治教的力度仍需加强

2、经费投入差异引发的区域师资失衡(长期以来,教师待遇低、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3、管理系统中缺乏民主性制约教育质量提升

(三)改革评估的针对性不足

1、改革评估重物质轻文化

2、重效率轻公平

3、改革评估的标准粗放而不够精细

五、教育改革问题性质的再认识

(一)改革方略的整体性(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思考中国基础教育)

(二)改革价值的基础性(培养合格的公民、专门人才、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改革机制的转型性(由过去以计划经济、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发展机制转向当今的灵活开放、多元协调和全面系统的发展机制)

关涉教育改革的六大类相关产业:

投资办学;

与中国学生出国相关的系列市场;

收取高额会务费、买卖入场卷的的论坛和中小学的“教学大奖赛”;

以教育科研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为名所进行的名利交易;

宣传媒体和出版行业为主的盈利行为;

久禁难止的正规学校乱收费

因此应当通过教育立法规范教育市场机制

(四)改革问题的复杂性

第四节中国基础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性

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旨在促进人的充分发展

三、中国基础教育的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事件

(二)改革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博弈过程:

改革中有动因也有阻力,有得到也有失去

(三)改革是一个新文化不断生成的过

第一篇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三十年的演化历程

第一章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

第一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缘起与突破点(1977-1984)

一、背景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民族复兴

(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性教育改革浪潮

二、教育改革的缘起

三、突破点:

恢复高考制度、恢复重点学校制度、恢复职称评定

第二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启动的价值

一、实践意义

1、“破冰”与除弊(去除文化大革命的流弊、冲破思想的禁锢)

2、立序与奠基

3、更新与重建

二、理论意义

第二章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化过程

第一节以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宏观改革(1985-1996)

一、社会改革开放要求改革传统教育

二、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与核心任务

基本矛盾:

1、在教育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存在过度管理和管理缺位的问题;

2、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不够;

3、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

任务:

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的进行改革

1、改革管理体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

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2、调整教育结构,相应的改革劳动人事制度;

3、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三、教育改革的基本措施与进展

1、通过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保障基础交友改革的实施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2、推进以下放管理权为特征的管理体制改革

3、加大经济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4、建设一支数量足够、合格二稳定的师资队伍

5、加强德育工作

四、成效及意义、问题与不足

问题与不足:

1、基础教育经费十分短缺

2、社会需求庞大,基础教育供给不足

3、“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学校还相当普遍

4、没有对权利进行明确的划分

5、在改革思路与保障措施上也存在不足

第二节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1997-200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教育面临新挑战

机遇:

1、市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

2、新的经济形势必然引起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价值体系的重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提升,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改

革提供思路和样板

二、教育改革重心与任务的变化

三、改革推进的策略与路径

1、学制方面

2、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主要针对农村义务教育不落实、师资缺乏等

问题。

3、推行素质教育

4、完善教师教育体制(师范院校等等)

5、在办学体制上,明确了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非义务教育鼓励社会

力量办学的区分性政策

四、成效、意义与问题

(一)基本成效及意义

1、“两基”工作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2、聚焦课程与教学改革,打响素质教育的攻坚战

3、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为素质教育搭建现代化平台

4、教师待遇和地位显著提高,教书队伍建设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对素质教育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2、素质教育的推进尚存在巨大的梯度差距、区域差异和学段负相关

梯度:

东西;

区域:

城乡;

学段负相关:

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段越高,

素质教育开展的积极性和时效性越低

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广大中小学尚未出现实质性突破和转型

性变化(素质教育往往被当做思想或口号来对待)

第三节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系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改革(2004至今)

一、构建和谐社会向教育提出新需求

二、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指向

三、初步成效及意义、问题与展望

问题:

1、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实现真正均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2、免费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起点公平”实现之后的“过程公平”更加关

键。

3、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科学合理标准欠缺,合格学生、学校的评价标准亟

待确立(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反映教育质量的标准)

致力于“均衡”的目的是实现“优质”,即通过内涵式发展的努力来提升

教育质量

4、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政府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二篇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三十年重大问题评析

第三章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体构成与关系评析

第一节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多元主体的生成条件极其特点

一、教育改革多元主体生成的条件

(一)在教育管理制度从上到下的改革过程张,形成了中央、地方政府和学校三级管理主体,政府、学校、社区、学生及家长五类主体共同管理的格局

(二)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转移,改变过去正度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办学主体走向多元化

(三)从宏观向微观渗透,由过去教育改革关注“变事”,逐步转变为“变人”与“变事”并经,多元教育主体的力量得以彰显

二、教育改革多元主体生成的基本特点

(一)市场机制的引入,使教育主体由以前的投入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角色同一逐渐走向三类角色的分离

(二)教育主体职能转变过程中,在传统角色分化的同时生成了新的角色与职能

(三)教育供给主体与教育利益主体之间由基本重合向相对分离转变

第二节当前几类教育主体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

教育主体:

决策主体、办学主体、利益主体、行为主体

一、教育决策主体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

(一)教育决策主体的构成

行政性的“决策主体”:

国家地方两级政府

非行政性的“决策参与主体”:

社会投资人、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学校实践人员

(二)各类教育主题的发展状态

1、国家决策主体:

存在相关领域专业支撑不足

2、地方决策主体:

缺乏独立思考,“照着上面说的做”

3、社会决策参与主体: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二、教育办学主体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

(一)办学主体:

政府(公共基础教育办学的主体)、社会和个人(民办学校)

(二)各类教育办学主体的发展状体

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我国教育经费增长虽然较快,但与现实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边远山区

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较为缓慢,政府投入明显偏低,并且偏向高等教育

3、社会团体、家庭、企业、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作用未能突出表现

4、缺少调动民间资源的有效措施

三、教育利益主体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

(一)教育利益主体的构成:

利益主体指享受教育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1、政府:

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改变经济技术落后等等的居民

2、社会利益主体:

①对教育人才的直接需求者:

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

②视教育为产业的教育市场中的获利者:

如教材出版社

3、学生及家庭:

改革需要考虑的最根本的利益群体

4、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职人员:

直接的经济和机会利益;

间接的个人发展

5、参与教育改革的专家学者:

内在的专业成就利益;

外在的物质性利益

(二)各教育利益主体的关系及其发展状态

衡量利益主体在博弈关系中合理性的一个基本点是:

基础教育的改革及运作方式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四、教育行为主题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

教育行为主体:

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框架内,获得相应的教育从业资格,实施教育行为的人。

(一)领导行为主体:

指在基础教育中承担领导职能、实施领导行为的部门和个人。

(二)学校管理人员:

校长,学校中层管理干部

(三)教师

第三节当前教育主体的发杂关系及改革建议

一、教育改革中政府、社会、学校三类主体的复杂关系

二、改革建议

(一)进一步将政府职能向“有限责任”转换,并划清各类教育主体的职责范围

(二)校长角色需要从“政策执行者”进一步向“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与创造性实施者”、“社会资源的整合者”转变

第四章基础教育宏观决策评析

第一节教育价值理念的转变:

在继承与发展之间

一、教育方针的转变: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二、教育目的的转变:

在社会与个人之间

三、教育改革取向的转变:

在效率与公平之间

第二节教育管理体制:

在集权与分权之间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

三、“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集权分权之间求得平衡)

第三节办学体制改革:

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谁来办学、谁来投资等问题)

一、政治因素与教育的国家化

二、经济因素与教育的市场化

三、社会因素与教育的选择性

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并不取决于“谁来办学”,而是要看“办学为谁”、“为何办学”

第四节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在教育与经济之间

一、“条块为主、块块结合”体制

“条块结合”:

指财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分别给个地方、各部门核定教育经费控制指标

“块块结合”:

指在财政部门下达的教育经费控制指标内,各地方政府仍有权结合自己的财力、物力,动用预备费,甚至对预算中的类、款、项进行统筹安排。

二、“分级管理、以乡为主”体制

三、“以县为主”体制

20世纪90年代。

由于教育财政责任过度下放,大多数农村地区主要由乡政府和农民承担教育财政的责任,结果造成全国大面积教师工资等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因此提出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要求县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

第五章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策划、政策调控与推进方式、

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规划

(一)国家层面进行改革与发展策划的主要方式

1、日常化工作推进的策划方式

2、专题专项式推进的策划方式

(二)国家策划的科学化与民族化意识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重大策划的过程中,通常要采用大范围调查研究方式

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调控

(一)政策配套

1、政策文本的配套:

指一个改革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先后配套

2、执行系列中的政策配套:

指中央政府和相关部委一级提出的决定、纲要、行动计划,而省一级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实施办法,这体现了部门层次上下配套

3、政策与法律之间配套:

如果说法律体现的是的“一般性”要求,那政策往往体现的是“特殊性”、“政策倾斜”

4、策略与保障之间的配套:

(二)程序公正:

决策中,按照“三案”的要求进行,预案前充分了解各方的意见。

三、国家层面的推进方式与改革策略

(一)推进方式: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

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二)改革策略(如何成事的策划和谋略,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而非“干什么”,总在明确或基本明确了要干什么的目标与任务后才被提出)

第二节区域层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区域改革的合理定位

(一)对定位之合理性的认识

1、指在整个社会发展事业格局中,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定位

2、指区域的地方政府自身确立在中央政府与基层教育机构之间的地位与责任

3、指明确本区域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版图”上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

(二)区域定位的实践与思考

1、对区域定位的把握与分析

①我国教育发展非均衡状况的区域表现:

A东部:

多种发展水平在区域内共存,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国际化与本土化,区域内差异凸显。

B中部地区:

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发展呈现塌陷之势,教育的基础条件薄弱

C西部地区:

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冲突,而高密度的国际援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理想与现实、观念与行动之间落差加大。

②不同地区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有不同的思路、经验与对策

内涵式发展、追求教育上的优质

B中部:

通过政策平抑“片追”势头、大量选派优秀教师培训农村教师或支教等举措,也营造出一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氛围并取得一定实效

C西部:

大量引进国际援助对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进行“地毯式”密集培训以及改进办学条件、推进学校发展计划等措施

③发展中的问题

如何巩固和发展“以强带弱”的成效与经验,将发展差异转化为发展资源

如何真正解决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水平的差异,真正走出“片追”的价值误区

经济脱贫如何迅速的转化为教育脱贫?

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不被“化掉”反而彰显其时代价值?

外援撤后如何实现自主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定位的区域改革实践

3、基于差异调研的政策选择(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一个区域内部的差异)需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双二元”体制

二、中央、地方、基层的改革合力

三者形成合力的关键在于:

每一层面都要尽到自己该进的责任,同时对上一层面要创造性的推进实施,对下一层面则要权利支持。

如国家正度这一层面,不仅要有周密的宏观决策与策划,而且要为地方和基层的改革与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区域政府这一层面,既要考虑如何落实国家政府的战略任务,又要考虑如何向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

学校这一层面,则要考虑如何为区域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第三节学校改革的推进策略与可持续发展

一、确立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自主权

学校改革与发展实现自主的这两个条件是学校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当学校获得了自主办学的权利空间,则顺理成章的有了改革和发展的自主权

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要素

(一)认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要素:

核心要素是学校主体自主发展的愿望、主体自主决策、主动策划的能力

(二)在不断的更新性改革中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1、从学校发展规划的运作和管理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改革入手,探索“管理中心下移、改革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

2、学校内部组织机构重组后引出职能转换与功能整合的新话题

3、重心下移后组织改革进一步激发教师专业团队的活力

4、学校的制度创新与文化生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双向建构效应

①学校内部制度建设以关注成人成事为基本导向、以动态生成为基本方式

②基地学校的制度创新以决策、研究、责任和评价为基本内容

③在关注制度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创新与文化生成的相互促进

第六章基础教育系统改革评析

本章探讨的是中官层面基础教育系统的改革问题,是教育宏观决策的具体化。

第一节基础教育制度建设与教育系统的整体变化

教育系统与制度建设是国家佳教育系统的骨架

一、基础教育的制度建设

(一)教育机会均等取向下的基础教育制度建设——《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修订

①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②重点校与重点班的取消

③不同学校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组织校长、教师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④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去、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

(二)基础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变化

1、教育制度建设从外在于个人,向注重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转变

2、教育制度的运行由传统上以国家行政权利为主,向以法律法规为主的形式转变

二、教育系统的整体变化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恢复教育制度的基本思路是“抓两头”(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带中间”(中等教育)的中间路线为主。

三、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体制结构性失衡引起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1、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2、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3、区域内教育结构的失衡(主要是涉及重点学校的制度)

4、阶层间的教育差异(社会弱势群体,如贫困生,流动人口子女)

5、教育制度内部结构的差异

①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上,我国政府过分偏重高等教育,而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为25%左右,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为12%左右,因此以高等教育为投资中心显然是不合理的。

②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则应尽可能的拓展融资的多元渠道;

③基础教育应保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而高等教育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④依据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应当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二)自上而下、演绎式类推模式的局限问题

四、我国教育制度建设的未来走向

(一)以上下互动和自下而上的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制度供给模式,取代自上而下的教育制度供给模式

(二)正确认识均衡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教育均衡发展是底线,效率发展是宗旨

第二节课程观念与系统更新

一、三十年改革历程

(一)课程秩序的恢复与学科课程主导地位的确立(1978-1985)

(二)学校课程权利分化与结构多样化(1986-1993)

课外活动、选修课属于课程权利的配置,前者给教师更大的课程组织权,后者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课程选择权

(三)新课程的孕育与展开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建设(1993-1998)

(四)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纵深发展(1999至今)推行教材多样化

二、基本成就

(一)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初步形成

1、初步勾勒了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

基本精神: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了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强调了综合性,加强了选择性,确保了均衡性)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3、促进我国课程走向地方适应性与管理民主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存)

4、激活教育系统各项制度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改革工程的一部分,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