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4521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Word格式.docx

3、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基本经验:

1、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2、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3、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4、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论述: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

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

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

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重重的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

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

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如何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1、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

其表现是:

在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权;

在经济上,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在文化上,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即“西学东渐”。

  2、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

在政治上,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勾结,维持反动统治;

在经济上,以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文化上,“西学东渐”。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

政治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思想文化上,外国资本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2、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清政府以及后来的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集团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帮凶和走狗。

中国封建主义与专制主义紧密结合,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旨在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侵略战争以后,中国封建势力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完全勾结在一起,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结束  

  1、形成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和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的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结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影响主要有阻碍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

  1、阻碍作用:

中国主权的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使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经济体系,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发展。

  2、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的逐步沉沦,民族矛盾的逐步尖锐,阶级矛盾的逐步激化,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传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

  五、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准确而又全面的概括。

因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在理解这个概念时要看到它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实质性。

  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确理解为:

①不完全的或者是部分的封建社会和殖民地社会;

②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

③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④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⑤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中国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

⑥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深刻内涵;

等等。

  2、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正确理解为:

①中国社会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在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在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中国沿海地区是殖民地社会,内陆地区是封建社会;

④中国是封建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社会;

⑤中国是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社会;

⑥中国已经由过去的闭关锁国变成开放状态;

其中,①②③犯了形式主义错误;

④⑤缺乏整体观念,割裂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因而犯了片面性错误。

  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列强通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输出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中国,阻碍了中国独立发展。

  2、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3、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无产阶级诞生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并登上了政治舞台。

但在整个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4、由于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使中国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经济异常落后。

  5、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不仅强大,而且根深蒂固。

他们和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枢和军事要地。

  6、中国历届政府具有极强的反动性。

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到国民政府,不仅是压迫人民、阻止社会进步的专制政府,而且是对外投降和卖国的政府。

  7、两大社会矛盾并存(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

反帝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8、在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9、封建主义是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

封建专制制度虽然遭到严重打击,但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结合,残酷统治中国人民。

  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历史现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中国近代的“国情”所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这一基本“国情”,并且往往具有决定性。

中国近代史上有不少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大致有:

①清政府软弱的外交政策;

②中国无产阶级产生早于资产阶级产生;

③民族资产阶级既革命又软弱的两面性;

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病态;

⑤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未能繁盛,即发展不充分;

⑥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⑦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⑧中国革命的性质,即民主主义革命;

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⑩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等等。

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它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谈及辛亥革命,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印象。

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中,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

“辛亥革命失败论”的一个典型的论据就是: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而且,“辛亥革命的失败”成了普遍运用于论证旧民主主义革命何以必然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依据。

无庸讳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是事实,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是事实。

然而,这并不足以成为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据。

把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其根源仍在于把近代中国的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辛亥革命混为一谈。

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的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革命的最终结果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

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

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

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不等于中国资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当然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下子进行到底,事实上,就连欧美诸国世界上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

所以,我们并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低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混淆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便必然会得出辛亥革命失败的结论;

混淆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纵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结论,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

在尽量避免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丝毫不会遮掩中国共产党所发动和领导的一系列新的革命运动的光辉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原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

作为一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腐败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腐败产生的经济学根源进行了分析:

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

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腐败的经济原因;

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严重恶化经济环境,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阻碍经济增长。

基于此,作者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遏制、削化腐败,并且倡导建立一门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一、腐败——种病态经济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也像瘟疫一样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

从1982年起,中国共发起五次“严打’高潮:

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

时至今日,全国范围的腐败之风非但没有抑制住,反而呈现出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趋势。

(见图表1、图表2)  

从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95818人,追回赃款、赃物计25.8亿元,涉及县处级638人,厅局级38人,省部级4人。

而从1993—1997年,全国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87352件。

其中:

立案侦查贪污案102467件,贿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职守案22211件。

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29.2亿元。

五年中共起诉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2903人,厅局级干部265人,省部级干部7人。

1998年检查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3.8亿元。

共立案侦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级干部、103名厅局级干部和1714名县处级干部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50万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9.4%。

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9亿元。

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干部2061人,厅局级干部136人,省部级干部3人。

世纪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大案要案频传的一年:

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行贿受贿被判处死刑,继而又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收受3700万元巨额贿赂而被送上断头台,紧接着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被公诸于众,这是建国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极为复杂、危害极其严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货物价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300亿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处死刑,25名涉案党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中包括8名厅级干部。

这些数据警醒我们:

中国的腐败速度正以远远超出GDP增长速度“同步逼进”:

一方面腐败主体由中低权力层向高层甚或最高权力层蔓延、渗透、扩张;

另一方面,腐败数额呈现高额、巨额特征,具有惊人化、高速化发展趋势。

(见图表3)  

数字,令人振聋发聩;

现实,更加触目惊心。

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经济不稳定的“重磅定时炸弹”。

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

今后最有可能中断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来自恶性腐败。

现实的严峻和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与冷静思考。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行为。

该定义的假定条件是一国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败是违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腐败是一种“制度化逃避”现象。

这里,制度化是指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体系(即具体社会制度和规章制度)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亦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实质是“权钱交易”。

马克思说,货币是特殊商品,其实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