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3745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报告及指导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管2的液体与水箱的液体相通,液面气体的压强同为p0。

因此管2的液面与水箱的液面高程相同。

盛有两种未知密度液体的U形管,其液柱高差是由于压差p0-pa引起的,故有

(1.1.2)

(1.1.3)

水的密度

是已知的,只要读取各管液面的高程读数,就可以求出未知密度

1.1.4实验步骤

1.关闭密封阀,并检查密封效果。

其方法是,移动调压筒至某一高程位置,这时各管的液面也随之移动。

如果密封效果良好,各管液面的升降的速度越来越慢,并最终停止

图1.1.2静水压强实验数据表

在某一高程位置,不再变化。

如果密封效果不好,各管的液面总是不停升降,直至各管液面与调压筒以及水箱的液面平齐。

这就说明水箱漏气。

2.将调压筒形移至某高度,并用螺丝固定。

待各管的液面稳定后,读取各管的液面高度读数,并填入数据表。

本实验测量4组数据,其中,p0>

pa(调压筒液面高于水箱液面)和p0<

pa(调压筒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情况分别测量2组数据。

测量内容:

各测压管的液柱高度。

1.1.6思考题

1.在什么情况下,管1,2,3的液面平齐?

2.当管2,3的液面平齐时,管4,5以及管6,7的液面是否全分别平齐?

为什么?

3.管1和管5都与大气相通,其液面是否处在同一个等压面上?

4.如果(z7-z6)>

(z5-z4),则

哪个较大?

1.1.5数据整理及误差分析

流体力学实验的数据整理是件复杂的工作,为此,可编制数据处理系统供实验课使用。

图1.1.2是编者研制的数据处理系统的静水压强实验数据表界面。

实验装置中的未知液体的密度值分别为

由数据表看出,测量误差小于7%,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仪器的水柱高度读数的精度不够。

水柱高度的刻度为mm,小数点后面的值是目估的,从而引起误差。

1.3动量方程实验

1.3.1实验目的

用杠杆法测量水流对档板的冲击力,并用动量方程计算水流对档板的作用力,两者进行比较,加深对动量方程的理解。

1.3.2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图1.3.1动量方程实验仪

图1.3.1是本实验使用的实验装置示图。

水箱为实验提供稳压水源,水箱的溢流板上开设若干泄流孔。

开、闭这些泄流孔可以控制水位的高低。

水流从设在水箱下部的管嘴射击,冲击一个轴对称曲面档板,档板将射流冲击力传递给杠杆。

移动砝码到某一位置,可使杠杆保持平衡。

本实验用杠杆平衡原理测量射流的冲击力。

另外,再用流体力学的动量方程计算射流对档板的作用力,并比较这两个冲击力的大小,以便进行误差分析。

设砝码的重量为G,作用力臂为L1,射流的作用力为F,作用力臂为L。

当杠杆平衡时,有

(1.3.1)

图1.3.2动量方程用图

射流的冲击力也可以由动量方程算出,图1.3.2是计算用图,设射流的偏转角度为

(即入射速度矢量转到出流速度矢量所旋转的角度),射流的流量为Q,入射速度为V,则有

(1.3.2)

本实验的射流偏角有90°

,135°

,180°

等3种。

1.3.3实验步骤

1.实验前,调节平衡锤的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状态。

2.开启水泵,向水箱充水。

调节溢流档板泄孔的开启程度,使水箱的水位保持在某一高度位置。

3.打开出流孔口,使水流冲击挡板。

4.移动砝码至适宜位置,使杠杆保持水平,记录数据。

5.改变水位,重复以上测量。

另外,也可以更换另一种偏转角的挡板,并进行相应的测量。

6.实验结束后,关闭水泵,取下砝码,排空水箱。

流量、砝码力臂。

1.3.4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图1.3.3是数据表的界面。

冲击力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存在一定误差。

引起误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杠杆支座存在摩擦力,另一个原因是动量方程没有考虑重力对水流的影响,认为射流的反射速度为轴对程分布。

其实,在重力作用下,挡板下部的反射水流速度大于上部的反射水流速度。

1.1.5思考题

1.请自己推导方程(1.3.2)

2.实验中如何确定砝码的作用力臂?

3.本实验的流量是用什么方法调节的?

图1.3.3动量方程实验数据表

1.5局部水头损失实验

1.5.1实验目的

测量管流中的5种局部水头损失,并确定局部损失系数。

1.5.2实验装置

图1.5.1所示的局部水头损失实验仪,由水泵、稳压水箱、实验管段,局部损失(截面实扩,截面突缩,90°

弯管,180°

弯管,90°

折管)管件、21支测压管、回水箱组成。

此外,本实验用手工体积法和电子流量计两种方法测量管流的流量。

21支测压管中,有些是用于测量局部水头损失,有些则用于演示管流中水流静压的变化情况。

这里着重介绍电子流量计。

这种流量计由量水筒,水位传感器,单板机,显示表组成。

图1.5.2a表示电子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量筒左侧有玻璃水位指示管,右侧有虹吸管。

水位传感器A、B用于记录水位信息。

当水面上升到B时,单板机开始计时,当水面上升到A

时,单板机结束计时,两个时间之差为充水时间,A、B之间的量筒体积(887cm3)为充水体积。

体积与时间之比为流量。

当水面继续上升,淹没虹吸管之后,水流在虹吸作用下自动出流,直至放空,同时还发出一种排空声响。

这样,每隔一段时间,量筒中的水就会自动排空,无需人为操作。

测量流量时,将出水通过漏斗引入量筒。

水面到达A、B的时间由单板

机自动纪录并显示在流量计的面板上。

流量仪表的板面上设有电源开关,控制电源的接通与断开。

参见图1.5.3。

板面上有“时间”、“体积”、“流量”、“测量”等四个命令按钮。

当按下“测量”按钮时,仪器开始测量。

如果按下“时间”、“体积”、“流量”,则仪表上显示时间、体积、流量的数值。

板面上还有三个指示灯,显示仪器的工作状态。

测量的指示灯点亮,表示正在测量。

图1.5.1局部损失实验仪

图1.5.2电子流量计的量筒

图1.5.3电子流量计的面板

测量之前,先按下板面上的“测量”按钮,这时候仪表就开始工作,量筒充水时,仪表连续显示充水时间(秒)。

充水结束后,仪表立刻显示出流量值(单位:

ml/s)。

如果要显示充水时间和充水体积,可以分别按下“时间”、“体积”按钮。

电子流量计有时会发生故障。

最常见的故障是虹吸管能够排水,但没有虹吸的抽水作用,

参见图1.5.2b。

这种情况下,量筒以及水位器水位稳定在某些方面某一高度,充水不能自动排空。

排除故障的方法,是加大出水量,使虹吸管满顶,充水就能排空。

1.5.3实验原理

对局部损失管件的上、下游某断面应用伯努利方程,就可以求得局部水头损失,现分别予以说明。

突扩管:

使用测压管3,9测量突扩管上、下游的压差,相应的伯努利方程为

(1.5.1)

速度等于流量除以管道截面积,水柱高度可直接读取,这样,由上式很容易求出局部损失系数

由流体力学,

的理论值为:

(1.5.2)

将理论值和实测值相比较,就可以确定测量误差。

突缩管:

使用测压管11,12测量突缩管上、下游的压差,相应的伯努利方程是

(1.5.3)

管流速度,可由流量算出,液柱高度可直接读出,因而突缩管的局部损失系数不难算出。

在流体力学中,实缩管的局部损失系数的经验公式为

(1.5.4)

比较实测值和经验值,就可以计算测量误差。

90°

弯管:

计算90°

弯管的局部水头损失所用的伯努利方程为

(1.5.5)

由此得到90°

弯管的局部损失系数

(1.5.6)

查阅有关手册,90°

弯管的局部损失系数的经验值为

180°

与90°

弯管的情况相似,180°

弯管的局部损失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1.5.7)

很少有文献提供180°

弯管的经验公式。

编者对本实验装置进行数次量测,得到局部损失系数的平均值为

折管:

列出截面18、19的伯努利方程:

(1.5.8)

可见

(1.5.9)

有关手册给出的90°

折管的经验值为

1.5.4实验步骤

1.启动水泵,向水箱充水,同时稍微打开尾阀,让水在管流中缓慢流动。

2.观察管道中,测压管内是否出现气泡,若有气泡,应设法排除。

3.调节尾阀,待水流稳定后,记录各测压管的读数,管流的流量值。

图1.5.4局部损失数据表

注意:

对于实扩管,读取测压管3、9的水柱高度。

对于突缩管,读取测压管11、12的水柱高度,管道流量则用手工体积法和使用电子流量计分别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流量值。

4.实验结束后,立刻切断电源,关闭水泵。

用手工和流量计分别测量流量,取平均值填入表格,记录各种局部损失部件的上、下游的水柱高度。

1.5.5实验数据处理

利用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各种数据。

只要将流量,测压管水柱高度填入表格,系统自动算出各种局部损失系数,并给出误差,详见图1.5.4。

1.5.6思考题

1.数据表中为什么没有计算雷诺数?

2.当测压管、实验管段出现气泡时,你如何将其排除?

3.如果用测压管3、4计算实扩管的局部水头损失,将会出现什么样的误差?

1.6文丘里流量计、孔板流量计的标定实验

1.6.1实验目的

测量文丘里流量计,孔板流量计的流量系数

1.6.2实验装置

图1.6.1文丘里、孔板实验仪

图1.6.1是文丘里管、孔板流量计的实验仪。

图中,测压管1,2用于测量文丘里流量计的压差,孔板流量计的压差比较大,因而使用由4支测压管组成的复合式测压计。

图1.6.2文丘里流量计图1.6.3孔板流量计

文丘里流量计和孔板流量计都属于节流式流量计。

即在管流中接入文丘里管或安装一块孔板,强制地改变局部地方的管流速度和压强,测量其压差就可以计算管道流量。

文丘里流量计由收缩段、喉部、扩散段组成(参见图1.6.2)。

收缩角为20°

~25°

,折角处应圆滑,尽量接近流线型。

喉部是文丘里流量计的断面最小的部位,此处的流线曲率半径相当大,流动可视为缓变流,扩散角一般为5

°

~15°

孔板流量计是一块外径与管道内径相同的不锈钢板,参见图1.6.3。

孔板上开设一个内孔,这个内孔迫使过流断面突然变小,流速变大,压强降低。

文丘里管和孔板都是测量流量的仪器,在使用之前,要预先测量它们的流量系数,称为流量计的标定。

1.6.3实验原理

为了计算管道的流量,在管道中安装一个文丘里流量计。

对于图1.6.2所示的断面1.2应用的努利方程,则有

(1.6.1)

利用连续性方程

,上式可化为

(1.6.2)

利用测压管直接测量压差,则有

,于是

(1.6.3)

速度与截面积相乘就可以计算流量,上面的计算中没有考虑粘性的影响,因此,流量的表达式可修正为

(1.6.4)

式中,

称为文丘里管的流量系数,工艺精良的文丘里流量计的流量系数

达0.99以上。

利用孔板装置也可以测量管道的流量。

如图1.6.3所示,流体受到孔板的节制,在孔板的下游形成一股射流,图中的断面C是射流喉部,对断面3和断面C应用伯努利方程。

(1.6.5)

3,(A3为管道面积A),则得到射流喉部的流速

(1.6.6)

用A0表示孔板的孔口截面积,显然,射流喉部面积AC小于孔口面积A0。

(1.6.7)

称为射流喉部的截面收缩系数。

喉部的压强不能直接测出,一般用管壁上的静压p6代替。

压差p3-p6很大,因而本实验采用复合式测压计测定压差p3-p6。

显然。

(1.6.8)

射流喉部的速度为

(1.6.9)

流量

,式中A0是孔的面积

(1.6.10)

引入流量系数,则

(1.6.11)

显示,流量系数

的取值除了受到粘性的影响之外,也还取决于孔口面积与管道面积的比值

标定文丘里流量计或孔板流量计的流量系数

的方法是:

用体积法测出流量Q,读取测压管的液柱高度。

利用式(1.6.4)或式(1.6.11)确定

的值。

1.6.4实验步骤

1.排除测压管的气体

启动水泵,向水箱充水,关闭尾阀。

此时,管1,2的液面应该平齐。

管3,4以及管5,6分别用胶管将其上部连接,拔开这些连接胶管,管3,6和管4,5的液面应该平齐。

如果不能平齐,则在测压管内存在气泡,应设法将其排除。

2.调节尾阀,依次增大流量,记录各测压管的液柱高度。

用体积法以及用电子流量计分别测量管流的流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计算用。

流量要求改变8次。

改变流量时,要等待3~5分钟,水流稳定后方可读数。

图1.6.4文丘里、孔板实验数据表

流量(分别用手工和流量计测量,取平均值),各测压管读数。

1.6.5数据处理

图1.6.4是数据表的界面。

由表中看出,文丘里流量计的流量系数,

=0.9446~0.995,实验值变化较大。

另外,孔板的流量系数可以进行估算。

在式(1.6.10)中,

取0.62,而

,因而式(1.6.11)中的

=0.6603。

此外,还应考虑粘性的影响,用p6取代pC也影响

因此,再乘一个系数0.95,则

=0.6273。

可以看出,孔板的流量系数与实测值也有较大误差。

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是测压管读数不够精确。

一方面,高度读数刻度只精确到mm,而且用人工判读也产生误差。

此外,水柱液面常发生波动,其高度不易确定。

1.6.6思考题

1.

的值可能大于1吗?

2.影响

取值的因素有哪些?

3.请推导式(1.6.8)

4.请仔细观察孔板流量计。

在射流喉部处是否装有测压管?

测压管装在喉部的上游还是下游?

这样做会对测量精度产生哪些影响?

1.8雷诺实验

1.8.1实验目的

测量管流的沿程水头损失,绘制沿程水头损失与管流速度的对数曲线,并确定管流临界雷诺数。

1.8.2实验装置

图1.8.1雷诺仪

图1.8.1的实验装置由稳压水箱,试验管段,倾斜式比压计组成。

水箱向管道提供稳压水流。

管段的压强差用比压计测量。

本实验用手工体积法测流量。

1.8.3实验原理

对于图1.8.1的管段的首、尾两个断面应用伯努利方程,则有

(1.8.1)

管段水平放置,流速处相同,因而

(1.8.2)

用比压计测量压差p1-p2。

设比压计两支测压管的液柱长度之差为l,则有

(1.8.3)

(1.8.4)

是比压计的水平倾角。

只要测出比压计两支液柱长度的差值,由式(1.8.4)便可以计算管段水流的沿程水头损失

管流速度等于流量除以截面积。

流量用量筒、秒表测量。

小流量的测量比较费时。

充水时间往往超过1分钟。

计算管流雷诺数时,需用到水的运动粘度。

运动粘度与水温有关。

本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水的运动粘度

与温度的经验公式可表示为

(1.8.5)

式中,大量水温单位是℃,

的单位是m2/s。

程水头损失

与速度V的函数关系与流态有关,层流时,

与V的一次方成正比,紊流时,

与V的1.75~2.0次方成正比,将实测值标在对数坐标

图上。

如果实验曲线斜率为45°

,则说明流态为层流,否则为紊流。

值得注意的是,流量从小变大的曲线与流量从大变小的曲线是不重合的。

1.8.4实验步骤

1.启动水泵,向水箱注水,待水位稳定后才全开尾阀,以便冲洗管道,排除管内气体。

2.关闭尾阀,松开倾斜比压计上端的止水夹,以使测压管内的残留气泡排出,气泡全部排出后,用气囊球向比压计的测压管打气,压迫测压管水面下降至中部,再夹紧止水夹,防止液面上升。

试验管段的水不流动时,比压计的两支测压管的液面应该平齐。

若不平,说明测压管内残留有气泡,应该设法排除。

3.微微打开尾阀,让水流速度从小变大,流态从层流变为紊流。

当流量达到最大值之后,慢慢关小尾阀,使流速从大变小,流态从紊流变为层流。

改变流量时,待水流稳定后,测量流量,记录比压计液柱读数。

层流时,水流达稳定状态所用的时间往往比较长,要耐心等待。

对于本实验装置,可根据比压计读数大概地判断流态。

当流态为层流时,管段的沿程水头损失

≤0.006m。

如果比压计的水平倾角

,则比压计液柱长度之差

一般来说,层流的实验点应布置3-4个。

总的实验点数可自行控制,本实验的目的之一是绘制形如图1.8.3所示的对数曲线,实验点数在10个以上,并且尽量均匀地分布。

4.测量结束后,关闭水泵,绘制

曲线图。

流量(流量有小变大,大最大值后再有大变小)、比压力计液面读数。

1.8.5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图1.8.2是本实验的数据表,图1.8.3是

由图看出,实验结果不

图1.8.2雷诺实验数据表

够理想,层流区的曲线斜率近似等于1,但并非直线,有略微弯曲。

上临界雷诺数不足4000。

下临界雷诺数2000左右。

与权威实验比较,本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主要原因是实验装置不够精细,尤其是实验管段长段不满足要求。

例如,为了避开管流入口、出口的影响,实验段的两端应远离入口或出口的距离为管径的120倍。

本实验的管径d=8mm,与进口段、出口段落的长度应超过1m。

而本装置的进口段,出口段长度不足0.5m。

此外,小流量时,比压计液柱长度差很少,读数误差很大,要想提高实验精度,就要提高流量测量、压差测量的精度。

1.8.6思考题

1.层流时,本实验的沿程水头损失

的值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2.比压计的刻度2:

1表示什么含义?

3.如何判断比压计的刻度(例如2:

1)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4.实验要求流量首先从小变大,再从大变小,如果使流量时而变大,时而变小,实验

图1.8.3

曲线

点能连成一条光滑曲线吗?

5.小流量时,水流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为什么很长?

6.大流量时,比压计液面波动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应如何读取液面读数?

(注: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