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23524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

《《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3练习Word下载.docx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1、(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

公孙丑上》)注:

①慊:

快,痛快。

②正:

止。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分)

答: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

请作简要分析。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

尽心下》)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下》)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六)

“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尽心》上•七)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离娄》下•二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孟子认为行事过程中处在两难的情况下要以知耻为行事标准,否则有损于义。

(2)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

3、①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15•21)

②孟子曰: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7•4)

③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

”(《孟子·

离娄下》8·

28)

(1)、第①、②两则文字体现的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方法是(2分)

(2)、结合第③则选文谈谈你对这一方法的看法。

(4分)

4、子曰: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

子罕》)

淳于髡曰: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

“礼也。

”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离娄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之中,志向不同,目的不一,故曰“未可与适道”。

B.向道后又改道,得道后又弃道,并不鲜见,故曰“未可与立”。

C.“男女授受不亲”是古代的礼仪,,需子对此表示肯定。

D.孟子以“援之以手”论述君子的仁爱之心。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权”的理解。

5、(孟子)对(齐宣王)曰:

“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

‘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

诗云: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说:

“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

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

‘他怎么敢抵挡我呢?

’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

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

‘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这是周文王的勇。

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

‘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

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

’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

这是周武王的勇。

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1]

[注]①疾视:

怒目而视。

②旅:

众。

③徂莒:

此处指来侵的敌众。

④祜:

福。

⑤对:

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2).孟子说: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

6、孟子曰:

“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②。

执中为近之。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请问孟子在选段论述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论述?

7、孟子曰: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 

(《孟子·

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

(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1、推恩(或“推己及人”)2、反求诸己(或“自我反省”)3、与民同乐4、民本思想(或“民为贵”)

二、1

(1)孟子认为,要靠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

孟子还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

(2)第①句话,孟子认为向权贵进言时,要敢于藐视权贵,不要因对方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

第②句话中的“舍我其谁”,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自信和勇于担当。

这两句话都说得理直气壮,正义凛然,体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2

(1)D(要以义为行事标准。

(2)羞耻心固然重要,但对于哪些事情引为羞耻,则更需要自我省察。

孟子之所耻,不是耻“恶衣恶食”,以物质生活不如人、钱财不如人、权力不如人为耻,而是以仁义道德不如圣贤、不能成为圣贤为耻。

3

(1)反求诸己。

(2)“反求诸己”是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它要求人们严以律己,在事与愿违的情况下,首先寻找自身的原因,不为自己找借口,不怨天尤人。

但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已经做到仁、礼和忠了,却依然遭受对方的蛮横,就可以把他当作与禽兽无异的狂妄之人,不必过分与之计较以免自己受侮辱。

4、

(1)D。

非“仁爱之心”而是不必过分拘于礼。

(2).①“权”即变通。

②“权”就是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对待事物。

③“权”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④“权”是进学过程中的高标准。

5

(1).B(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

(2).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

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

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

五译文:

孟子说:

“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

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

子莫主张中道而行。

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

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

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6、本段孟子论述的是关于执中而变通的主张。

举了三个例子,从正反两面论述。

7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厦门市翔安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语文练习

《孟子》4:

论教育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准备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见了孟子。

孟子给他讲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提到尧、舜。

太子从楚国返回,又来见孟子。

“太子怀疑我的话吗?

道理就这么一个罢了。

成覸对齐景公说:

‘他是条汉子;

我也是条汉子,我怕他什么呢?

’颜渊说:

‘舜是什么?

人呀。

我是什么?

也是人呀。

有作为的人也能像他这样。

’公明仪说:

‘文王,是我的老师;

周公哪点会欺骗我呢!

’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五十里见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

《尚书》上说:

‘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头晕目眩,那病是治不好的。

’”(《孟子·

滕文公上》)

1、(答案:

C。

非“周公没有欺骗文王”,而是“周公没有欺骗我们”。

2、请概括本段的教育观念。

(3分)

志向越高,发展的空间越大,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就能成功;

人生永“取乎法上”,选择最好的典型来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二.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告子下》)

1、填空题。

孟子在此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2、答:

孟子认为,以不屑之教的态度去教诲某个人,也是教诲他的一种方式。

这说明一个道理:

老师用极端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如果能奋发向上,那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说:

“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第一则选段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绝不能_半途而废(填成语),否则就会功亏一篑_(填成语),永远不可能成功。

2、填空题。

第二则选段说明,孟子认为对古书不应一味迷信,而应持__去伪存真__(填成语)的批判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念之一是要求学会独立思考。

 

四.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告子曰:

“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杯棬也②;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告子说:

“人的本性好比杞柳,义好比杯盘;

使人性变得仁义,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盘。

“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说:

“你能顺着杞柳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还是要伤害了它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

如果是伤害了它的性状而把它做成杯盘,那么也要伤害了人的本性使它变得仁义吗?

率领天下的人给仁义带来灾难的,必定是你这种论调吧!

应是“告子认为”,而非“孟子认为”。

孟子认为教育要顺应人性,使人变得仁义。

倡导仁义不能靠伤害了人的本性来做到:

如果全靠外力来勉强,只会适得其反。

五.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回答:

这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啊。

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

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

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

另外,如果孩子反诘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

如此一来,父子间就等于相互伤害彼此的感情了。

所以,古时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导,这就是所谓的“易子而教”的道理。

(3分)孟子分析“君子之不教子”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在__势____上行不通;

其次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__正____的道理;

如果行不通,父亲就会___怒_____,这样就会导致父子感情受到伤害而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请用原文词语作答)

父亲教育儿子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就会动怒,这样不仅伤了感情,而且起不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没有父子间的求全责备,就容易实现教育目标。

孟子的这种“易子而教”的教学思想,在古代确实难能可贵,充满智慧,堪称先进的教学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