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23218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

《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二、生态评价的理论与基本原则

1、生态评价的理论

生态环境评价,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相结合形成的生态环境学的一部分,有关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体系就是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就应包括区域水、土壤、生物等生态环境组织的质量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体系的作用和这种作用下的各生态环境组织的变化程度等。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实质上取决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稳定生物种群的营养与能量供给与流动的资源数量、人类活动的影响及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反作用程度等,这就涉及到资源有限论和环境资源论等指导性理论。

1)资源有限论水资源的极其有限性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生物资源的有限性

2)环境资源论资源依存于环境之中,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又是资源存在、更新的基础,因而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存的资源。

2、生态评价的基本原则

1)综合整体性既要反映流域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又要以全流域的观点,把全流域看作一个生态环境整体进行评价。

2)评价因子体系化与全面性全面考虑生态环境各组织的相互作用,所选取的评价因子是有生态环境的体系表征特点并能全面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

3)评价技术的系统化与定量化由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因子构成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因此评价力求具有系统的层次、结构、功能,用系统分析观点突出因子与因子、因子与子系统、子系统之间以及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综合分析。

为使评价结果直观、可靠并能定量地说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应力求用适合的定量手段,建立定量化评价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

3、生态环评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

1)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资源特色,发挥资源优势;

协调资源的竞争性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重要资源加强保护,稀缺资源重点保护;

资源环境一体管理,实行有偿使用。

生态环境功能的可持续性

2)贯彻执行政策和法规的要求

环境政策与法规

资源政策与法规

社会经济政策与法规

3)遵循生态科学原理

层次性

结构¡

ª

过程¡

功能整体性

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

注意特殊性

在发展中改善生态环境。

4)强调针对性

针对具体建设项目

针对具体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针对具体影响和特点

三、生态评价方法

1、比较法选择某一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的一组特征变量与另一“纯天然”或“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相应特征变量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该生态系统的天然程度,天然程度越高,生态系统越安全。

2、部门(如农业、畜牧业、渔业等)产出法该方法的核心是根据部门产出率(产品和服务)与生态系统安全度的相关性来测定生态安全,是一种间接度量生态安全的方法。

3、最优化综合评价法最优化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是实现多目标组合的最优化,据此判定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

4、千年生态系统评价(MEA)

①全球部分。

目的在于为未来的评价建立一个基线,建立综合的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提高公众对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②区域、国家和地方部分。

目的在于帮助促进更加广泛的使用综合评价方法,帮助发展这种评价所需的方法和模拟工具,直接提供作用于区域管理和决策的信息;

③能力建设。

目的在于使MEA开发出来的信息、方法和模拟工具能够在全世界的国家和国家以下各级的评价进程中发挥作用。

四、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

1、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别和组成生物系统及其生存环境在特定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系统。

分类:

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学研究的层次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种群:

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体。

群落:

生活在某一地域中的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生态系统:

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环境)在特定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典型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特点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彼此间以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是一种动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结构

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的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和物种的空间配置及物种随时间变化等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营养结构

食物链:

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

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营养水平等级。

营养级

温带落叶林中的食物网

4)生态系统的其他相关概念

生物量:

又称“现存量”。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生态因子: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生境:

也称栖息地,是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态演替:

是指在某个地段上,随着时间的改变,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会被另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所取代,最终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或进入顶极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这种改变过程即成为生态系统的演替。

2、生态评价中的有关概念

景观: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生态系统的载体。

生态系统是相对同质的系统,而景观是异质性的。

景观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有明显的边界,范围可大可小,它具有可辨别性和空间上的可重复性,其边界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地貌和干扰状况所决定。

景观生态学着重研究景观的三个特征——结构、功能、变化。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水、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

区域环境:

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称。

社会环境: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异质性(Heterogeneity):

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景观是异质性的,物种、能量和物资在拼块、廊道、及模地之间的分布表现出不同的结构。

因此,物种、能量和物资在景观结构组分之间的流动方向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生态学对象如动物、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和矿物养分等在景观元素之间是异质性分布的。

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构型方向又是变化的。

相对同质:

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主要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

这些组分和元素即表现相对同质。

生态制图:

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

包括将评价结果用图来表示和以现状资料用图来进行评价。

土壤侵蚀:

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其中包括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

物种: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优势种:

是指群落的优势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和群落学作用上影响最大的种类。

各层的优势种不止一个。

群落的主要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连通程度:

本导则指一个地域空间成分具有的隔离其他成分的物理屏障能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

敏感区:

我国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

植被覆盖率:

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频率:

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出现的样方数与总样方数的百分比。

密度:

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中的数目与拼块总数的百分比。

五、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原理

第二节生态环境评价

主要目的:

认识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功能;

明确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和叠加性的特点。

生态评价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评价结论也应符合当地的环境特点。

一、生态评价的范围与标准

1、评价的范围

生态评价的范围包括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和间接影响的范围。

评价范围可分为生态调查范围、生态分析范围、影响分析和预测范围等。

范围可大可小,一般应大于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范围。

一般确定生态评价范围的依据:

v地表水系特征

v地形地貌特征

v生态特征

v人类活动特征

2、生态评价的标准

1)¡

°

理想状态¡

±

的评价标准的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含义

2)生态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

评价标准也是有层次的(系统整体评价标准和单因子评价标准)。

目前生态评价的标准尚处于探索阶段。

生态评价的标准应能满足:

①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特别是能够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变化;

②能反映生态环境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进可能定量化;

③能用于规定开发建设活动的行为方式,即具有可操作性。

3)生态评价的标准来源

①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②背景值或本底值

③类比标准

④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

4)生态评价标准指标值选取应考虑的基本原则①可计量;

②先进性和超前性;

③地域性

常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

土地沙漠化程度景观判别(标准)

土地沙漠化发展的生态学特征(标准)

二、生态评价的等级划分

1、生态评价等级划分原则

生态评价等级划分依据

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强度、时间和有否影响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

受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特性,

影响的性质。

生态影响例子

v物种栖息地被破坏

v物种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v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

v植被覆盖率减少、植被质量下降

v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下降

v湖泊、河流干枯、老化、断流

v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葫芦疯长

v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完整性、稳定性破坏

v外来种入侵(福寿螺、飞机草)

v生态灾难:

沙尘暴、泥石流、蝗灾、害虫爆发

①影响性质的判别

影响的环境功能是否是主要区域的功能,

是否影响到特别重要或有特殊保护要求的功能,

影响的涉及面。

将影响划分为:

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有利影响于不利影响

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

近期影响与长期影响

一次影响与累积影响

明显影响与潜在影响

局部影响与区域影响。

②影响程度的判别依据人类活动的组成、性质、持续时间、施工作业方式及影响范围、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特征等来判别.

③影响的敏感程度敏感的生态因子包括两类:

一是敏感区域(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项目施工和运行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有敏感生态问题,如珍稀濒危物种消失等。

如果存在这类敏感问题的评价一般应按1级评价要求确定工作内容。

环境敏感区

v需特殊保护地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v生态敏感与脆弱区:

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v社会关注区:

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2、生态评价等级

是为了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参照世界银行的要求,生态评价的等级可分为三级:

一级为深入全面的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必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

二级为一般评价因子与重点评价因子相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严格,必须针对重点问题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进行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

三级为重点因子评价或性质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一般,必须按规定完成绿化指标和其他保护与恢复措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级别

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为1、2、3级。

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8.1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整个评价工作级别。

2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

3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

表8-1评价工作级别(1、2、3级)

世行的环评等级

甲(A)类:

可能对环境产生多种和重要冲击的项目或

项目组成部分。

需要(完全)的环评。

如:

水产养殖和海洋养殖(大规模的)水坝和水库

输电(大规模)林业

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清理和平整土地

开发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

港口和海湾开发

土壤改良和新土地开发重新定居

江河流域开发旅游(大规模的)

交通运输和乡村道路……

三、生态环境调查

1、生态环境调查的要求

主要内容和指标应能满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的要求,一般包括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能明确认识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能分析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资源利用情况。

2、生态环境调查内容

v非生物因素——测量气温、水温、大气湿度;

观察光照强弱,有时还要看看周围是否有工厂、农田,是否有污水、废气排放或是否有农药、化肥堆积等等。

地质地貌、土壤水分条件调查;

v生物因素——在调查的地块中,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称。

观察和寻找上述植物上的昆虫,用捕虫网在植物上扫一扫,往往就可以捕到不少昆虫。

观察或寻找被调查地块或更大范围内的其他动物,如鸟类、松鼠、田鼠、或两栖类、爬行类等等。

自然环境状况地理特征因素、地质构造、气象气候因素、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状况。

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情况

项目拟建区域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

项目拟建区域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基础图件收集与编制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

社会环境调查

生态环评图件

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

①气候与气象调查

②地理、地质与水土条件调查

③生物因子调查

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⑤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⑥与生态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自然生态调查方法:

抽样技术

样方调查的物种重要值

敏感生态问题的

仅就生态脆弱区(沙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生态敏感区)作简要说明。

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调查

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

一般只限于维管植物,采用单位面积(hm2)内维管植物种数。

动物多样性调查

项目拟建区关键敏感种的调查

生态环评中的敏感保护目标

自然保护区

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种及其生境

重要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

原始森林、原始荒野

湿地(河口、滩地,红树林…)、

鱼类产卵场、回游通道、珊瑚礁、渔场…

重要生态功能区:

江河源头及区域生态安全区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园林和绿地、

特殊景观、海滨沙滩浴场……)

重要自然与人文遗迹(自然、历史、民俗、文化等)

生物(态)保护地(动植物园、生态保护地、示范区……)

生态脆弱区(过渡带、交界带,脆弱生态系统)

自然灾害易发区(洪、涝、崩滑流、台风……)

重要资源:

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特产地。

2)社会经济调查

v社会结构情况,如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均土地资源、人均水资源)、人口生活水平、科技和文化水平等等;

v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如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等;

v移民问题,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移民区产业情况,住区情况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

3)生态完整性调查

①生产能力估测:

参考权威著作提供的数据;

区域蒸散模式;

生物量实测(皆伐实测法、平均木法、随机抽样法)

②稳定状态的调查:

恢复稳定性、阻抗稳定性的调查。

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及大气环境部分、地面水环境部分和声环境部分给定的方法和标准。

5)公众参与:

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对项目影响的意见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四、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要求与内容

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要求

1)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

2)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

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

3)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

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内容

生态现状评价,要回答主要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

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

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资料来源

五、生态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

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1)影响因素识别:

对作用主体即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

2)影响对象的识别:

对影响受体即生态环境的识别。

3)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

v影响的性质:

正负、可逆不可逆、长期短期、累积非累积

v影响的程度:

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剧烈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

2、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自然生态系统评价因子筛选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因子筛选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要点

作用主体:

全面性(主、辅、配、公、环)

(建设项目)全过程(勘、选、设、施、运、闭、退)

作用特点(集中?

长期?

物理?

…)

影响受体:

类型与组成(主导因子)

(生态系统)特点与状态(整体性、脆弱性)

敏感问题(限制因子、敏感目标…)

资源问题(经济意义、特色资源…)

影响效应:

性质(正负?

可逆?

累积?

程度(强度、长短…)

范围(直接、间接)

可能性

敏感目标

生态环境影响认识

3、生态影响预测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土地、植被、水文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

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

项目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

是否带生态损失,能否防护与恢复?

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

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

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某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因子与影响程度识别

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

生态影响预测内容要根据工程影响途径、现状调查成果来确定。

如果没有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要就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进行预测;

如果存在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则还要增加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影响的预测内容。

影响预测内容

导则相关内容

v3级项目要对关键评价因子(如对绿地、珍稀濒危物种、荒漠等)进行预测;

2级项目要对所有重要评价因子均进行单项预测;

1级项目除进行单项预测外,还要对区域性全方位的影响进行预测。

v为便于分析和采取对策,要将生态影响分类。

v要根据不同因子受开发建设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和累积情况进行预测评估。

v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预测要进行经济损益分析。

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3)影响预测方法

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也可以辅之以数学模拟进行预测。

4)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

v把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