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上文档格式.docx
《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上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时迟,那时快,两部车无声无息地离开了……
这是最典型的“钱货两清”交易场面,接下来,花开两枝,各表一朵,就看镜头要跟踪的是“得钱一方”,还是“得货一方”的动静了。
企业对外交换活动也是如此,现金与实物的运动是互为逆向的,首先是“付款/收料”,最后是“收款/交货”,从不同的运动方向来观察,当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结论。
本文所要介绍的“现金流诊断”,正是以现金流为主线索的财务分析。
有两个明显的原因,使“现金流思维”特别有助于形成看问题的“大局观”。
一是现金流数据的可比性。
假设公司老总听汇报,本月卖出了冰箱10000台,彩电10000台,这种说法无异于“苹果和香蕉各卖出了1斤,总共2斤”,完全不得要领,他是不可能有多深印象的。
而换一种说法,本月的销售金额是冰箱2000万元,彩电2000万元,老总就可以知道从销售额看,两种产品各占了半壁江山,甚至可以借此推算自家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
如果更进一步,本月从冰箱上赚到了800万元,从彩电上赚到250万元,哪种产品对于公司更有贡献,更应加强管理,就不言自明了……也就是说,现金流数据因其独具的可比性,是最能让公司老总产生“感觉”,并进一步作管理调控的数据。
另一个原因,是现金流数据的综合性。
现金首先是生产经营的出发点,通过采购转换为实物形态,投入生产后,经过不断加工,实物形态不断地变换,直到通过产成品销售,转换为更多的现金为止,现金又是最终的回归点。
出发点与回归点之间,这不断变换、令人眼花缭乱的生产加工过程,也是难以看懂的,只有以货币形式才能统一把握。
根据中式现金收付思想,是用现金出现了“虚收虚付”来解释和理解的。
例如成本为1000元的原料投入生产,相当于把原料卖了1000元,又以这1000元支付在生产成本上,结果原料少了,生产成本增加了;
产成品交库也类似,是生产成本少了,库存商品增加了……中间都有“现金”在流动着。
用个比喻,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循环系统,其组成部分各有不同的功能,如红细胞反映供氧状况,白细胞反映免疫状况,血小板反映人体的应急机制和自我修复能力,等等,血液检验也就成为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手段。
与“血检报告”类似,现金流同样是企业最重要的循环系统,各种现金流类别及其构成,也能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和各个侧面,理当发挥“现金流诊断”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现金流诊断该怎么用?
如果把企业看作是一个接受了现金投入,并有现金流出的“现金池”,自上而下地始终贯彻“现金池”的概念,那么,股东将现金投资于某公司,该公司就是股东的“现金池”;
母公司将现金投资于子公司,子公司就是母公司的“现金池”;
子公司将现金投资于孙公司,孙公司就是子公司的“现金池”……最后,孙公司将现金投资于某项存货上,该项存货也还是孙公司的“现金池”。
尽管这时只有“现金沉积物”了,但存货具有可逆性,加工销售后又能回归为现金。
这种把企业视为“现金池”,着重于从外部观察其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方式,从本质上说,属于“黑箱方法论”,也就是不必打开“黑箱”,只要观察输入和输出,就可以有效推断其结构与效能,特别适合于董事会和高层管理。
而对各种生产经营流程、各种投资项目、各种责任中心等,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从上到下,由外而内地一层层剖析之后,您的大局观念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该怎么做也胸有成竹了。
与传统财务分析只能“雾里看花”不同,这里提供的是“3D高清图像”!
厦门大学毛付根教授曾经指出:
“公司老总只有财权和人事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知情权,否则无从调控企业。
”现在,企业界都普遍认同“现金为王”了,但还是不够,公司现金有三大来源,即“业主投入的”、“向人借来的”,以及最重要的“自己赚来的”,这后者才是真本事,所以更精辟的提法应是“赚钱为王”。
通过如何计算赚钱,如何更赚钱,现金流诊断为您提供了“知情权”。
“艺多不压身”,能够熟练运用现金流诊断的思维来调控公司,也是当老总必备的技能!
按照传统的划分,会计有两个分支。
一个是向社会公众提供通用财务报表的财务会计,可俗称为“外账”,另一个是向管理当局提供内部报告的管理会计,可俗称为“内账”。
近百年前的“全盘西化”,我们取来了以“净利润”为核心的财务会计之“经”,谁能料到“净利润”是个百年骗局,没收到钱的应收账款等都可以算数,甚至连没卖去的也可以算数。
以致于“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外账”已经沦落为造假行当,并直接引爆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
本书是注重于“内账”的最新研究成果,受中国会计“现金导向”文化传统的启示,自行“造经”,在世界上首次提供精确核算“赚钱额”的会计规程,填补了一项空白,并以独创的管理会计核心报表体系为起点,展开“如何更赚钱”的分析,内容涵盖了公司业绩评价与考核、传统管理会计和公司理财等方面,所以定名为《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
一、大管理会计核心报表
管理会计发展至今,明显的不足之处有二。
一是缺乏体系感,只能看到零敲碎打式的应用。
二是“去会计化”趋势,往往过于强调非财务数据而形同于一般管理业务,甚至被认为不算会计了。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未能和财务会计一样,有一整套财务报表作为会计系统运行目标,即没有常态性的运作系统来持续地发挥作用。
厦门大学已故教授余绪缨曾指出:
“现金流动是现代管理会计这一特定领域有关内容的集中和概括,贯穿于这一专门领域的始终,构成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
……这是因为,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其流入与流出既有数量上的差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提供重要的、综合性的信息。
”(余绪缨《管理会计》P.2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4月)
公司高层管理的任务,不外是要“在短期内赚出钱来”,和“确保长期可持续赚钱”,这也是管理会计报表体系首先要提供的基本信息。
作为“顶层设计”,本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大管理会计报表体系中最核心的基本报表,并简要介绍其设计思路。
(一)有别于传统的基本理念
按照传统财务报表分析,往往在看了一大堆指标、比率后仍不得要领,只留下“雾里看花”般的印象,是因为传统报表设计理念的逻辑混乱,数据源头就已存在“朦胧”问题了。
有鉴于此,大管理会计核心报表在设计理念上的主要变革有如下几点:
1.关于什么才叫“赚钱”的基本想法
(1)存货以原始直接成本登记,变卖或处理时,将所得现金收入与原始直接成本对照,若有多余是“一般货币升溢”,若有短缺是“一般货币亏绌”。
例如,原始直接成本为100元的商品以净价120元卖出,就有“一般货币升溢”20元;
反过来,原始直接成本100元只卖出80元,就是“一般货币亏绌”20元。
(2)对“长效贵重资产”(简称“长贵资产”)也作类似的处理,处置时所得现金高于原始成本的部分就是“处置长贵资产货币升溢”,所得现金低于原始成本的部分是“处置长贵资产货币亏绌”。
下文将对“长效贵重资产”这一概念详加说明;
(3)其他不须“成本”,可以凭空赚到的货币资金也是“一般货币升溢”,如现金股利收入、现金利息收入,以及划归为“其他一般货币升溢”的汇兑收入、受补贴款、受奖励款等各种杂项现金收入;
(4)各种不形成存货和长效贵重资产的现金支出直接作为“一般货币亏绌”登记,本期就注销了,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间接费用,以及划归为“其他一般货币亏绌”的汇兑损失、社会赞助支出、受罚款项等各种杂项现金支出;
2.引入“长效贵重资产”的概念
传统的“长期资产”概念界定不够严格,假设学徒工进厂时领用一支铁锤,到退休时仍可完好无损地交还;
写字桌、文件柜等办公用品可长期使用;
现代节能灯也能达很长的寿命,却都不算长期资产。
反之,电脑等数码产品,一购进便不值钱了,过了一年就嫌过时,却也算长期资产。
“长效贵重资产”是有助于自营活动的配套设施,也包括土地使用权、购进的专利等无形资产在内。
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预计可发挥长期效用(如2年以上);
二是单件达到规定的下限金额(如2万元以上)。
根据具体确定的标准,公司可以编制出“长效贵重资产目录”,分类排列,便于实际操作。
不能同时满足“长效且贵重”条件的资产,即只要满足“低值”(如单件2万元以下)或“易耗”(如预计效用在2年以下)两条件之一的,可沿用过去的说法,称为“低值易耗品”。
这样划分为两类,极具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上分清要“保留在账面的”(长效贵重资产)和“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的”(低值易耗品),也有助于公司的实物资产保护。
实践中,公司对于实物资产的保护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1)员工个人领用并负责保管的,如工具、笔记本电脑等,可设立个人领用登记册。
领用时要有主管的审批,发放人在领用人保管的手册上记录品名数量,领用人也在发放人保管的副本上签收。
如果是更换新的,还要求以旧换新。
员工离职时要依据手册的记录如数交还。
(2)由部门使用的,如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由各使用部门负责保管,行政部登记在册,定期盘查。
(3)设立库房,由仓管员保管的方式。
(4)某些资产会自然处于公众关注之下,如房屋建筑物、各种管道,水电灯具设备等,一旦损坏或失窃,就会有人发现。
以上这些,都只和实物的品名数量有关,可以称为“行政手段管理”。
对于“低值易耗品”,或者虽有效期长,价值却低到可以忽略,如上述工具用具等;
或者虽价值不菲,有效期却短到不值得关注,如矿山溜槽、钢厂轧辊、化工管道等易磨损腐蚀设施。
只需要用行政手段管理即可,在会计上作当期费用一次性注销。
对于“长效贵重资产”,则除了行政手段之外,还需要同时登记其价值,进入会计报表管理。
即除了品名数量之外,还要在会计账上保留原始购进金额,作为日后处置时判断现金升溢(亏绌)的参照。
并且定期盘点实物,当失去效用时,或提前处置时,要在账面上及时注销。
3.长效贵重资产不计提折旧
传统上对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并从收入中扣减的理由,据说是在报废时才有钱可以更新重置。
可是,从实际效果看,我们通过每期计提折旧,真的能保证足够重置同样的固定资产吗?
40年前能买一栋楼的钱,现在买下一个房间都不够。
反过来,5年前买1台低端电脑的钱,5年后却能买到3台最新配置的顶级电脑。
另外,这些固定资产的“重置资金”真的还在吗,真有现金摆在那儿,能说买就买吗?
所以这理由不成立,算出赚了多少钱,是会计的事;
要不要把钱花光了,以免资产报废时没钱重置,是理财的事,完全不必扯在一起的。
更惨的是,计提折旧不但是无用功,还会添乱!
先考察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假设某人昨天用400元买了一口铁锅和一个炉子,准备卖茶叶蛋为生。
今天做了100个茶叶蛋的生意,购进价1.00元,卖出价2.00元,请问今天赚了多少钱?
按照人类的正常思维,是很简单的:
收入现金200元,支出现金100元,收支相抵后,今天赚了100元。
按照净利润的算法,铁锅和炉子是会“折旧”的,估计可以用100天,所以今天磨损掉价值的1%,要扣除4元,那么今天的“净利润”只有96元。
这不但扭曲了现金流事实,让人一头雾水,也于事无补,纯属“吃力不讨好”的做法。
我们分两种情况来分别考察:
(1)如果每天都是收大于支,在本例中是100元,过了4天就把原来的“固定资产”投资400元都收回了,在已经回本的情况下,为算出“净利润”却还继续每天扣除4元,岂不无聊透顶?
(2)如果每天都是现金收入小于现金支出,每况愈下,或者每天都是现金收支平衡,那么在账上再算多少“折旧”都是无用功,因为永远等不到“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的那一天!
计提折旧还需要有个前提条件,即能够准确预估固定资产的有效寿命期(在本例中是神机妙算地知道“铁锅和炉子”/iE好在用了100天后就坏了),以便在各期分摊其历史成本,从技术上说,这又是永远也做不到的。
以房屋为例,福建土楼寿命可达数百年;
豆腐渣工程则未及使用便轰然倒塌。
以机械设备为例,某些设备是可达“永久寿命”的,即只要更换轴承、刀具等易磨损部件,便可一直使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厦门某船厂还有清代购置的德国造机床仍在削铁如泥;
某些设备又因保养不当,极易腐蚀或磨损。
以电子产品为例,由于技术进步,继续使用原有设施可能相对效率低下,尽管仍可使用,也必须强制退役。
所以,预估有效寿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延续站不住脚的理由,让游戏能玩下去而已。
计提折旧的思路延续下去,其结果“折余净值”更是什么也不代表,既不是可变现价值,也不是历史成本,常常令人哭笑不得。
有位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告诉我,某企业有个数百万元买的铂金坩锅,因为是用不坏的,在市场上已增值到数千万元,是老板心目中的“镇馆之宝”。
不料因为净值为零,在会计账上已经查不到。
“管家”管出这样的结果,老板从此一见会计便心里上火,嗤之以鼻。
反之,如果只在账上登记当时的原始价值(历史成本),不到报废就不注销,老板自然会打听到当前的市价,对着账簿越看越高兴的。
所以,大管理会计报表对“长效贵重资产”不计提折旧,只记录原始购置成本,用作判断处置时是“货币升溢”还是“货币亏绌”的依据,并持续关注其目前“有效”还“无效”,“在”还是“不在”的事实,及时处置。
除此之外,不作职业判断,不作任何预计。
出现重大异常时再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某项长效贵重资产本期投资即报废的原因。
(二)《本期赚钱与分配总表》
说“现金为王”,只是从公司能不能生存的角度而言。
只有赚出钱来,才是公司能不能发展的“王道”,所以说“赚钱为王”更为精辟。
《本期赚钱与分配总表》要清晰地给出赚钱的“算法”,通过这一算法得出“本期赚了多少钱”的结论,并说明已赚到的钱是如何分配的。
本表相当于财务会计的利润表,是反映一个时期内经营成果的报表(见表1)。
说明:
1.大多主营业务会导致“一般货币升溢”,也可能有些主营业务会导致“一般货币亏绌”。
其他业务亦同。
处置长效贵重资产也如此,可能有“处置长贵资产货币升溢”和“处置长贵资产货币亏绌”两种不同的结果,所以在表上分别“升溢”和“亏绌”来表现,有助引起重视并作专题分析。
例如,导致“一般货币亏绌”的主营业务是最应关注的,除非预见到短期内就可能提高单位售价,或可能大幅降低单位直接成本,或可能得到政策性补贴等“美好前景”,公司维持这样的“现金黑洞”是个现成的祸害;
2.本表是动态报表,可以随时指定任意的起始时点和终止时点,查看当期状况。
基本计算式是:
一般货币升溢-一般货币亏绌=一般赚钱额
一般赚钱额+处置长贵资产货币升溢-处置长贵资产货币亏绌=财务与社会税费前赚钱额
财务与社会税费前赚钱额-财务费用=社会税费用前赚钱额
社会税费前赚钱额-社会税费=股东专属赚钱总额
股东专属赚钱总额+期初未分配赚钱额=可供股东分配赚钱总额
可供股东分配赚钱总额现金股利-期末未分配赚钱额
3.在计算并扣除了刚性应付的“财务费用”和“社会税费”之后,“可供股东分配赚钱总额”是有货币资金增量或有实物资产增量支持的,理论上就是公司已经赚到手,可以分给股东的钱了。
不过,在计算发放多少现金股利时,要考虑两个限制条件:
(1)从《现金流诊断平衡表》上查得,目前有足额的货币资金可供发放;
(2)这个指标是假设“币值不变”而算出来的,在物价上升的环境中,为了确保还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足额补进存货等资产,可能有一部分要“冻结”下来参与周转,不宜全部分配。
至于需要冻结多少不作分配,请参见《现金流的环境因素变动测试》(汪一凡《公司赚钱之道――现金流诊断的原理与应用》第22讲,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年3月)
(三)《现金流诊断平衡表》
从现金流诊断视角表现的平衡表,本表相当于财务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的报表(见表2)。
1.“存货直接成本”的意思是:
在存货中,生产成本只包含直接发生的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如可计量认定的电耗)。
并以生产直接成本作为库存商品直接成本。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因为过季、积压等原因需要清仓处理时,直接成本就是最低定价的底线,高于这个底价还能小赚一笔,低于这个底价就导致货币亏绌了。
此外,所有存货在出库时,一律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价,这种方法最具包容性,可以确保做账结果的一致性。
2.“其他投资项目”也包括国债、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在内,均以原始成本登记。
3.关于结算性债权。
在赊销商品时,正确的做法是把对应的商品直接成本从“库存商品”转出,先记在“发出商品”项下。
真正收到货币资金后,从所收到的现金中扣除“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扣除该“发出商品”,还多出来的就是“一般货币升溢”。
这样可以避免还没收到钱却要为此先拿钱去交税,白白增大结算风险。
从这个角度看,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是因赊销时会计处理不当而产生的,不算是资产,本不应出现在现金流诊断平衡表上。
不过,由于此种不当处理已成会计惯例,当税务部门出于传统习惯强行要求这么处理时,或公司需要应收票据用于贴现时,只好用“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或“待实现其他业务收入”先行记录。
真正收到钱后,增记收到的现金,减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同时增记“主营业务现金收入”,减记“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所以,报表左方的“待实现业务收入”包括“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待实现其他业务收入”在内,是与右方的结算性债权“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相关的项目,姑且寄存在平衡表的“结算性负债”中。
4.“其他筹资性负债”是指公司因接受货币资金而形成的其他负债,如股东为帮助公司渡过临时周转需求而短期提供的款项等。
(四)《投资项目货币升溢(亏绌)报告》
本表反映各投资项目货币升溢(亏绌)贡献的报表,是对长期投资决策实际效果的持续追踪,相当于财务会计的一种“分部财务报告”(见表3)。
1.为了“长期可持续赚钱”,公司需要不断作出长期投资决策,每个长期投资决策的执行进度和结果如何,特别是其现金流状况,是管理当局最关心的。
其中,有些不能认定到具体项目上的现金流,如果作为“综合项目”的现金流,那么所有项目的现金流总和,就是公司整体的现金流。
2.在认定了各项目直接的现金收支之后,对它们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还可以视同现金交易,按历史成本在相关的两个投资项目之间作金额划拨。
在这样明晰的信息基础上,管理当局自然能方便地对投资项目采取“关停并转扩”等措施,尽可能使公司净现金流入最大化,也就提高了长期投资决策的水平。
(五)《现金收支责任中心报告》
本表是反映各现金收支责任中心货币升溢(亏绌)贡献的报表,也相当于财务会计的一种“分部财务报告”(见表4)。
1.为了“短期内赚出钱来”,长期投资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情况不断作出各种短期经营决策,短期经营是由责任中心来完成的,责任中心可分为“有收有支”和“无收有支”两类,统称为“现金收支责任中心”。
每个责任中心的现金收支情况如何,当然也是管理当局最关心的。
理论上,责任中心甚至可以细分到人,现金流则可以认定到各个责任中心。
其中,有些不能认定到责任中心上的现金流,如果作为“综合中心”的现金流,那么所有责任中心的现金流总和,就是公司整体的现金流。
2.在认定了各中心直接的现金收支之后,对它们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还可以视同现金交易,根据内部转移价格(或双方认同的金额)在相关的两个责任中心之间作金额划拨。
在这样明晰的信息基础上,管理当局自然能方便地对责任中心采取激励措施,促使其增收节支,尽可能使公司净现金流入最大化,也就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水平。
(六)《未变现权益表》
本表反映公司为“长期可持续赚钱”所作努力的结果,未直接体现为货币升溢。
与前述的其他四份核心报表不同,本表是基于主观估计的预测性报表(见表5)。
会计是分期反映的。
从理论上说,除了到目前为止已经赚出来的钱以外,公司还有尚未变现的内在价值。
例如,200万元购进的房地产据估计已可卖到300万元,这多出来的100万元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这种变化因为尚未变现,也就不可能定型,在每个期间内会不断地有所变化。
再如,公司聘请到某个著名职业经理人,名气大振,应当是“管理层组合增值”添了“正能量”了,过了不久此君又出了“XX门”事件,“管理层组合增值”又该反正为负了。
所以,每个期间都需要调整。
与《本期赚钱与分配总表》相比,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矿藏来比喻:
本期开采量当然重要,但并不能代表其总蕴藏量。
从金额上说,巧用投资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开采权的“取得成本”也未必就代表“矿藏总价值”。
在管理层的努力下,各种要素“聚合反应”的结果,使得内在价值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还需要有新的报表来担当这一任务,这就是拟议中的“未变现权益表”。
这正反映了公司为“长期可持续赚钱”所作的战略性努力,代表公司的“后劲”。
两张报表配合,一实一虚,可说是相得益彰,真实与幻想齐飞,“婉约派”与“豪放派”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