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2161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

《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诸葛亮的内心文档格式.docx

广泛收集资料,并写作论文提纲和初稿

10.4.1至10.4.15

初稿被初审后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以充实内容

10.4.15至10.5.15

二稿被指导教师再次审查进一步根据其意见进行内容或结构的修改

10.5.15至10.5.31

论文最后修改完成后审查文本是否规范并作最后修订与装订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指导记录表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试点单位垫江指导教师王礼明

学生姓名

余含梅

学号

1151201257508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第一次指导

指导时间:

2013年9月6日

指导内容:

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和初稿;

同时要求对诸葛亮《出师表》的写作心理状态进行深入的分校剖析。

第二次指导

2013年10月16日

指导内容:

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举例说明文章观点;

同时对文章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

第三次指导

2013年11月3日

要求学生进一步充实完善文章内容,并按照规定编辑打印。

写 作 提 纲

一、诸葛亮生平简介及其历史影响

二、《出师表》的基本内容

三、《出师表》的文学艺术魅力

四、《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五、《出师表》的内容折射出的诸葛亮的心理状态

内容提要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流传后世的千古名篇,诸葛亮以其高尚的品格、卓越的智慧被后世推崇、景仰。

诸葛亮传世作品有限,但都名扬后世,被人们广泛传诵,除了人们被他人格魅力所折服外,作品的文学艺术性也堪称一流,前后《出师表》被收入《古文观止》等影响后世深远的著名文学作品集。

那么,作为光耀千秋的人物,诸葛亮创作《出师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

他在创作《出师表》时的心态是怎样的,耀眼光环下的诸葛亮,他所经历的事业,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艰难和曲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后人留下了那些历史悬念。

《出师表》有两篇,本文所论为《前出师表》。

关键词:

诸葛亮,出师表,背景,写作心态

浅析《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心理状态

诸葛亮忠于君主,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刘禅尽心尽力,做事都亲力亲为,忧公如家,《出师表》中表明心迹,直至最后令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在割据一方的政权中大权独揽十余年,但是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

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

诸葛亮曾上表说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田地,而自己吃穿用度都是朝廷给的,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吩咐下葬时“冢足容棺、棺足容身”,自己则只须穿平常的服装,不须其他配葬物。

诸葛亮死后三十年,他的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一起在保卫蜀汉的战争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名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在南阳宛城西卧龙岗(亦称隆中)隐居和躬耕,也称“南阳卧龙”或“南阳伏龙”。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早逝,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后来朝廷选朱皓代替诸葛玄之职,而诸葛玄又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便带同诸葛亮前往依附。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城西卧龙岗躬耕(今河南南阳卧龙区城西卧龙岗)。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

“闻君择妇;

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门亲事,立即迎娶她。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南阳卧龙岗内诸葛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

“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

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

”诸葛亮忙哭道:

“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

”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

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权、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他曾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更取得荆州为基本。

后奉命率军入川,于定军山智激老黄忠,斩杀夏侯渊,败走曹操,夺取汉中。

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

在第一次出祁山前,诸葛亮向刘禅上书奏请北伐,即《前出师表》、第二次北伐前向刘禅上书即《后出师表》,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也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二、《出师表》全文内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表”是我国封建帝制时代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上奏公文,始用于汉初,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唐宋以下亦多用此名。

唐代学者李善在《文选注》中说:

“言标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曰表。

《出师表》正文六个自然段(古代文章不分段,也无标点。

现在古文读本中的段落和标点符号都是令人划分添加的。

不同读本上段落划分和断句标点不尽相同。

——作者注)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进谏之词,在简要分析形势后,向后主提出了三点建议:

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统一法度,赏罚严明;

任用贤人,远离小人。

表的第二部分是陈情言志,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请求皇帝委以“讨贼兴复”的重任。

表文最后一自然段是公文的例行收尾。

由于刘各临危托孤曾嘱咐后主“父事丞相”,诸葛亮与后主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君臣关系,故本文收尾不似其他表文“伏惟陛下……臣则幸矣”(曹植《求自试表》)、“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韩愈《谏迎佛骨表》)一类公式化礼仪语言,而是以对先帝的追念和呈献表文时的激动情感收笔,这样更能打动后主,使他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议。

诸葛亮虽然不是文学家,但这篇公文却写得相当成功。

刘勰在《文心雕龙·

章表》中称赞《出师表》是“表之英”,“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

此文最主要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文得体”。

一般情况下,臣下进谏都希望君主采纳,受制于这一行文目的,行文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身份。

诸葛亮是丞相,但刘备托孤时要求后主“以父事之”,兼有“臣”、“父”双重身份,在行文上把握好分寸是十分重要的。

既要启发开导,又不失君臣礼义;

既要把问题分析得深刻透彻,又要保持在对方可接受的范围;

既不能居高临下高谈阔论,又不能低声下气含混不清。

表章能围绕蜀汉后主的个性特征,该启发诱导的地方启发诱导,该明确的地方十分具体明确,该肯定激励的地方热情鼓励,表意精当,情感真切。

其次是“文畅”。

表是一种以说理为主的公文,此文又充满感情色彩。

为了将理和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适应文意的延伸和发展,文章通过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论说道理,全篇行文流畅,一气呵成,内在逻辑过渡自然。

在语言运用上则表现为句式灵活,长短结合,以造成节奏上的促缓变化,情感上的起伏跌宕;

骈散错综,以散句为主,骈句相互对应,读来朗朗上口,散句表意自如,衔接自然。

诵读此文,往往有淋漓畅快之感,那是因为联系到诸葛亮的身世业绩,能够体验到一种悲剧人生的崇高之美。

总之,这篇表文内容具体,情理兼备,语言质朴。

从公文角度看,是一篇好公文;

从文学角度看,也是一篇好作品。

《出师表》中所展现出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进取精神也成为推动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精神力量。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公元223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

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做准备的。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

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

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

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

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夺取凉州。

北伐临行之前诸葛亮上书后主,希望后主能修明内政,为北伐胜利提供可靠的后方保证,以此兴复汉室;

《前出师表》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达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以及他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清朝文人浦起龙在《古文眉诠》中所说:

“其圣贤气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叮咛幼主人,言言声泪兼并”,准确诠释了表章内含的神韵。

结合《出师表》的内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内心并不平静,对先主刘备的感恩心、对后主的殷切期望和担心、北伐必胜的信心交织在一起。

(一)对先主刘备的感恩心

自三顾茅庐以来亮辅佐刘备从没有立锥之地的没落将军到建立一方霸业登上九五之尊的帝王,自己也从一介布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重臣,两人可谓如鱼得水、相濡以沫,肝胆相照,休戚与共,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如此君臣,千古明良呀。

君主与臣子的关系自古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对君臣关系最明感应该是亮本人。

真如易教授所言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后到白帝托孤之时一直对他排斥冷落,暗中提防,百般试探,诸葛亮在掌权后势必会心存芥蒂,伺机报复。

但我看到亮的出师表,文中提到刘备达12次之多,其怀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肺腑,提到当朝皇帝只有6次,此时刘备已过世5年了,亮仍情深意重。

现在有人说亮在出师表中屡次提到先帝是打压刘禅,抬高自己。

可是亮在辅佐刘禅的12年里虽大权独揽却不失君臣之礼,离皇权宝座仅一步之遥却无非份之想,最后累死军中,马革裹尸,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一切的原因皆因他感刘备的知遇之恩,终生相报。

以亮的聪明不至于连别人对他是好是歹都分不清吧?

要亮感恩刘备必先要做到以情感人、以诚相待,有句老话,要想得到别人的心,先把自己的心给他,可绝不是冷落在先虚情假意在后呀。

“嗣子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刘备的真实含义我不分析,但试问如果亮不是真正被感动又怎会痛哭着说: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并真正做到了呢?

刘、诸的关系如真很微妙,诸葛亮可以干脆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二)对后主的殷切期望和担心

当时三国的蜀国,综合实力弱于魏、吴两国,地盘小、人口少,虽然天府之土沃野千里,但丢了荆州之后,实力大减,偏安西南。

魏国的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继位,富国强兵,很好的保持了继续开创的雄心,充实着魏国的强大。

吴国的孙权健在,他是公认的守成令主,国险民附,连曹操当年都夸他“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刘备死后,继位的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守成都难,更别说指望他有开创的能力,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远离成都北伐,诸葛亮如何放心得下。

虽然,当年刘备托孤时也似乎让诸葛亮可以在他的儿子中从新选择,但要效法霍光是要冒非常大的政治风险的,何况霍光当年是在和平年代,现在诸葛亮确是在王业偏安、战乱频仍、胜利无期的情况下,诸葛亮不会做出换皇帝的举动,诸葛亮是传统中国标榜的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他像后世的曾国藩一样,更不会自立为成都之主。

既然对于效忠的对象没有选择,而先帝刘备知遇之恩、托孤之重像一幅重担的两头,沉沉的压在诸葛亮的肩上,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但后主刘禅的根性、思想、作风离历史赋予他的责任、刘备的期许和诸葛亮的盼望太远,起码差两个档次,守成都不成的君主如何寄希望他能开创?

诸葛亮注定是要失望了,但他绝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攘除奸凶、还于旧都的理想信念在他的内心一刻也不曾遗忘。

我们在文中不难看出,他一面在对后主进行劝勉,一面又在对朝臣进行警告,对朝务做出安排,对后主的劝勉效果既取决于后主的自省自励、也取决于朝臣的尽心辅佐、恪尽职守。

对后主身边的人,诸葛亮更是严格要求、管束,怂恿后主斗鸡走马的黄门,曾经被诸葛亮治罪、处死。

(三)北伐必胜的信心

尽管后主声色犬马,如此不堪,但无论是朝臣还是诸葛亮对北伐胜利、克复中原的信心依然坚定,因为诸葛亮的品格和智慧的确是超一流的。

想当年,刘备虽也曾“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但因缺乏智谋之人辅助,到后来只有屈居刘表帐下,蜗居新野,几无容身之地。

得到诸葛亮后,短短几年就取得荆州、占领西川,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这一切都是当年还在隆中高卧的诸葛亮预言了的。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成功的出使东吴联合抗曹,获得巨大成功,夺取西川后,诸葛亮还主谋夺取了曹操手里的汉中,蜀汉政权得以建立。

刘备慧眼识珠、知人善任,将诸葛亮从一介平民经三次提拔而为丞相,旷古绝今。

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铭记于心。

后来,刘备为报关羽、张飞的仇恨,未听从诸葛亮的劝告,与东吴翻脸,落得损兵则将、白帝城托孤的结果。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以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胸怀,主张以大局为重,主动修复了同东吴的关系,蜀汉政权得以迅速巩固,诸葛亮才有可能在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南征收复南蛮诸部落,安定了南方后,北伐才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以北伐的十万大军能数次进攻拥有几十万军队的魏国,六出祁山中,每次退兵时,以骑兵为主的魏军只能远远尾随以步兵为主的蜀军,足以证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相当高。

诸葛亮还开创了蜀汉良好的政治生态,虽然蜀汉政权最先灭亡,但政局依然保持稳定,不像魏、吴两国祸起萧墙、政变频繁,魏国后来竟被司马氏所夺,改朝换姓。

诸葛亮没有最终成功统一国家的原因,除了蜀汉实力弱小、后主无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那就是魏、吴两国是真强大不是纸老虎。

诸葛亮当时北伐除了寄希望成功外,还有一个深谋远虑,他希望以攻为守,不能坐以待毙。

正如后世评价的,诸葛亮肯定已经知道,以当时的天下大事的客观情况,在他有生之年已经不可能收复中原、还于旧都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士气可鼓不可泄,知其不可而为之尤为可贵。

诸葛亮名垂宇宙,千百年来,人们争相传诵着他的光辉事迹,他忠诚清廉、智慧超群、约己爱民,被誉为道德的楷模、贤相的代表、智慧的化身。

这样伟大、杰出的人物,在他当年为不能兴复汉室、统一国家而抱憾终身,人们对他充满了景仰和同情。

“不露文章世已惊”,一篇《出师表》名扬千古,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诸葛亮内心世界的载体,北伐前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内心,应该与以上所述相去不远。

参考资料目录

[1吴楚材、吴调侯主编:

《古文观止》

[2]罗贯中《三国演义》

[3]陈寿《三国志》

[4]CCTV-10《武侯春秋》

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

指导教师情况

姓名

王礼明

性别

年龄

46

职称

高讲

毕业学校

西师

专业

工作单位

重庆电大垫江分校

参加工作时间

1988年7月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教师签名:

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

答辩学生:

余含梅学号:

1151201257508专业:

汉语言文学

序号

主答辩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情况

1

2

3

4

参答辩教师提问

5

6

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心理状态

记录人(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论文审查意见

答辩小组组成情况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备注

主持人

重庆电大

成员

答辩小组评审结果

答辩小组评语

答辩成绩

综合成绩

答辩小组签名

答辩日期

年月日

试点单位

意见

签章:

终审部门

签章: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社会实践

教学实习

 

标题:

在_垫江县第五中学校(学校)的教学实习

试点单位: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垫江分校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实习总结正文

一、实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为了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重庆市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实践性环节的要求,我特到重庆市垫江县第五中学校参加了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习工作。

通过实习,我收获了在书本上没有掌握的知识,既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又从中汲取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我今后的执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班级的基本情况及实习要求:

此次语文教学实习,我担任了垫江县第五中学校七年级

(2)班教学工作,全班70个同学,38个男生,32个女生。

全班同学刚踏入中学校门,还没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深入了解,该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所以在生活方面还不能很快适应住校生活。

经过努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增强其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与信心。

二、实习内容:

(一)语文课堂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的“舞台”。

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

总体上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先前的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上,这正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意义的所在。

通过教学实践,我更深刻地切身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

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

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

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我的课堂大都采用一种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

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

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

这里,我只抓住设问析疑这个点谈谈我的见解和感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

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