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0781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世说新语》的内容:

(1)作者以欣赏赞扬的态度,描写了大量“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比较清楚地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如作品选《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表现了士族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的名士风度。

如《雅量篇》载谢安----------,表现喜、怒、忧、惧不形于色的名士风度。

(2)暴露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高门士族穷奢极欲、凶残贪婪的丑恶本性。

如《汰侈篇》,“石崇要客燕集”载石崇每燕客-------。

《侈汰篇》“石崇王恺斗富”。

石崇的残暴,王敦的冷酷简直是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3)歌颂了一些正直、爱国、有事业心、有斗争精神的优秀人物。

(P355)《言语篇》“过江诸人——”。

当时士族多崇尚脱离实际的清谈,但王丞相(王导)能够对北方沦陷发出感慨,表示要恢复失土,这在当时很可贵。

2、《世说新语》的艺术性:

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如《愤捐篇》描写王蓝田性急。

②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

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

③语言凝练,记言记事巧妙结合,能用人物的片言只语表现其性格。

《任诞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

“暂住何烦尔?

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把子猷自命风雅的情态和盘托出。

《世说新语》对后代的小说戏剧都有深远的影响。

2、唐代时期的“传奇小说”——这是一种有文人意识的文学创作,它“叙述婉转,文辞华艳”。

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神仙怪异等,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各类题材中,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

  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了。

这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韩柳倡导的朴实的新体散文,比较适合于小说的创作;

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面向现实。

唐代传奇就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当时社会现实基础上繁荣了起来。

它虽源于志怪小说却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志怪转向了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

中唐时期是传奇创作的黄金时代。

作品很多,主要反映现实。

即使是谈神说怪的作品,也往往具有现实社会意义。

《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

唐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小说。

如《任氏传》中的狐女任氏爱恋家境贫寒的郑六,严斥企图恃富施暴的韦崟道:

“郑生,穷贱耳。

所称惬者,唯某而已。

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

哀其穷馁,不能自立,衣公之衣,食公之食,故为公系耳。

若糠糗可给,不当至是”。

体现了妇女要求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和敢于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

《柳毅传》,具有神话色彩,叙述龙女被丈夫虐待,柳毅仗义传书,几经曲折,二人终结良缘的故事;

表现出柳毅性格善良、品德高尚,龙女反抗压迫、执着爱情,具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罪恶的社会意义。

《霍小玉传》,叙述名妓霍小玉倾心相爱李益,李益考中得官负心,小玉相思成疾,侠士挟持李益重入小玉家,小玉痛责李益,长号而绝的故事;

塑造出一个执着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悲剧妇女性格,鞭笞了负心的男子,揭露了门第婚姻的罪恶。

《李娃传》,叙述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某生相爱,某生沦为乞丐,荥阳公不以为子,鞭之几死,弃之郊野,李娃挽救某生,助他攻读,终于高中得官,荥阳公又认子认媳的故事;

对比地刻画出两人的性格特征,热情歌颂卑贱妓女李娃的善良品质,无情揭露高贵荥阳公的虚伪狠毒,具有深刻的反门阀制度的意义。

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小说趋于成熟,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

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

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一节。

柳毅回家后连娶两妻皆亡,似与龙女无缘,不料三娶的卢氏竟是龙女的化身。

作者围绕龙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线安排情节,展开矛盾,波澜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构思极巧妙,体现了“作意好奇”的特点。

唐传奇的语言生动流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

这与作者不少是诗文高手,讲究修辞造句,注意汲取骈文和口语之长有关。

如钱塘君救回龙女后,“洞庭君曰:

‘所杀几何?

’曰:

‘六十万。

’‘伤稼乎?

‘八百里’。

‘无情郎安在?

‘食之矣’。

”寥寥数语,钱塘君的性格、说话时的神情口气跃然纸上。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故事底本。

话本即说书艺人——在宋代称为说话人,演出的底本。

说书人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口语来说,故话本即当时的白话小说。

这是一种不同于志怪、传奇的新兴小说。

小说话本在人物塑造及情节处理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

在塑造人物时,不但长于动作、语言描写,还长于心理描写。

在展开情节时,不但曲折生动,而且善于制造悬念和进行细节描写。

北宋统治者鉴于唐代藩镇的割据跋扈,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又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措施,国内局势比较安定,农业、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繁华的大都市,市民阶层扩大了。

这时期,传奇创作趋于衰微,话本却在唐代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话本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底本,亦即当时的白话小说。

话本这种民间艺术在唐代已经产生。

到了宋代,在汴京、杭州等大都市里,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娱乐要求,出现了不少说话场所“瓦子”,促进了说话艺术的发展。

元代也是这样。

宋元话本可以视为一个整体部分。

传留下来的长篇有《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等。

这些话本,分别和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的创作有很密切的关系。

短篇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志诚张主管》等。

这些短篇小说,多以城市中的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下层妇女为正面描写对象,更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刻画人物也有新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进一步成熟。

如《错斩崔宁》,写刘贵从丈人家借得十五贯钱,回到家后,他的妾陈二姐问他钱是从哪来的,刘贵和她开玩笑,说是将陈二姐典给了他人换来的。

“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

欲侍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

’只得再问道:

‘虽然如此,也须通知我爹娘一声。

’”等刘贵睡去之后,“那小娘子好生摆脱不下,‘不知他卖我与甚色人家?

我欲先去爹娘家里说知。

就是他明日有人来要我,寻到家里,也须有个下落。

’”通过这一系列细节的动作、对话、心理描写,把陈二姐不满刘贵,但又无可奈何的温顺性格和口中虽不明言,但又颇有心机的性格刻划得十分生动细致。

之后写刘贵被杀,而偏巧小娘子又在路上遇到一个身带很多铜钱,但又颇为斯文的年青人,又为后文的“错斩”设下了悬念。

4、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唯一形式,也是标明回目、分章回叙事的白话长篇小说。

源于宋代评话,至明、清两代最为发达。

明郎瑛《七修类稿》:

“小说起于宋仁宗时,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以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

”章回小说全书分若干回,少则数十回,多至百余回,每回标以对偶的回目,概括全回故事内容。

有的开头有“话说某年”、结尾有“且说下回分解”的套语。

著名的有明吴承恩的《西游记》、陆西星的(一说许仲琳编辑)《封神演义》,清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这些作品直到现在还为我国广大读者所欢迎。

拟话本小说:

指摹拟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创作的作品,主要供文人案头阅读,其形式特征有入话或得胜头回,并征引较多的诗词。

(指古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与“两拍”

“三言”包含《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由冯梦龙搜集、整理、创作、编辑成书的,各收四十篇小说,内容广泛,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描写爱情生活,反映被压迫妇女的追求美满生活,抨击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描写忠奸斗争,谴责权奸的罪恶,体现人民的同情和憎恶;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描写人与人间的关系,歌颂真挚友谊,鞭笞堕落世俗;

《灌园叟晚逢仙女》等,描写阶级压迫,同情善良人民,鞭笞邪恶势力。

“三言”在描写人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有些篇中的露骨色情描写,则不足取。

历史演义:

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

世情小说:

以描写世俗人情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作品,又叫人情小说。

如《金瓶梅》等。

我国古代小说,经过长期的发展,优秀作品各呈异彩,从中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认识古代社会面貌。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欣赏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思想欣赏

 

《三国志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80年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往和平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望。

作为一部经典性的巨著,书中蕴涵的思想意义是相当丰富的,从整体上看,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三国志演义》既表现了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往,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这显然是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而创作出来的,也成为寄托广大民众理想的载体,这也正是全书的创作主旨。

其创作主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其中刘备是仁君的典范,作者热情地肯定了他“上抱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仁爱民、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敬贤礼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

与之相对立的曹操则是奸雄的典型,作者着力批判他“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鞭挞他凶残暴虐、杀戮百姓的恶劣行径,揭露他阴险奸诈、戕害人才的专横作风。

在二人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的鲜明对照中,寄予了作者的理想。

另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足智多谋,关羽的义薄云天,勇武绝伦等等,也显现出作者对传统“忠义”观念的认同与对乱世中“智勇”才能的肯定。

二、《三国志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

这既是承受了民间长期积淀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的必然结果,也是作者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还与宋元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心理有关。

最主要的是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社会理想、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截然不同,从而表现了作者和人民大众对明君仁政的向往与肯定,对乱臣暴政的反感与否定,这正是拥刘贬曹思想的实质所在,也与全书的创作主旨是完全一致的。

三、《三国志演义》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道德悲剧。

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代表公道正义一方的蜀汉集团,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主要人物也都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但他们在与邪恶势力及残酷命运相抗争时,却毫无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就造成了一种“扶汉有志,回天无力”的悲剧态势,并给其间注入一股悲剧性的伦理力量和情感力量,使全书笼罩着一层悲观、迷惘的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幻灭与价值错位的困惑与思索。

但作者把这一场道德悲剧归于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淡化了全书的悲剧精神。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欣赏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

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三国志演义》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首先,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并没有依据自己的道德立场去改变历史的进程,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重大事件的描写大体上是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的,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

其次,《三国志演义》中的历史实际上是作者重塑的历史,他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移花接木、踵事增华、无中生有等,对史料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与调整,全书不乏铺张渲染与大胆虚构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更有利于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现生动的情节,更有利于体现作品的创作主旨,也往往成为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二、绘声绘色的战争描写。

《三国志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许多战争场景的描写,都堪称是古典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其战争描写的突出特点是:

1.善于写不同战役的不同特点,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展示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写同类战争,也能灵活用笔,在相似中见出变化,写出新意,毫不雷同。

2.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前的力量对比、形式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以揭示决定胜负的因素。

3.善于在战争描写中突出人的智慧韬略和内在威力,通过战争展示各种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4.善于在写战争时兼写其他活动,或作为战争的前奏和余波,或作为战争的调剂和穿插,使战争既紧张激烈、剑拔弩张,又张驰有度、疾徐相间,节奏分明,摇曳生姿。

三、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演义》写人物,受到题材本身以及儒家道德立场和传统美学理想的制约,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即从历史人物各种性格中,舍弃其他次要方面的性格,专门突出强调其性格的最主要、最典型的特征,不惜用浓笔重彩加以渲染,并把这一特征发展到极致。

其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就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三奇”:

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它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有:

1.人物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以后通过不同环境中不同言行的描写,来反复强化人物的这一主要性格特征,这样人物形象的性格基本上是处于稳定不变的静穆状态,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2.采用传奇性的情节和典型化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4.善于通过特定的情势和氛围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达到以意传神的地步。

如诸葛亮形象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

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

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

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

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

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白帝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

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贞。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四、宏伟壮阔的叙事结构。

《三国志演义》人多事众,头绪纷繁,作者却能全局在胸,组织得当。

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矛盾为主要内容,又着重抓住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其中重点突出蜀汉集团,特别是把诸葛亮的活动作为描写的中心,精心撰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而又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

五、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三国志演义》采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大大提高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规范了长篇小说语言通俗化的方向。

它的叙述描写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活泼。

作者还开始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作品欣赏

《温酒斩华雄》

1.此段文字选自《三国志演义》卷之一《曹操起兵伐董卓》(毛本在第五回),主要描写蜀汉集团的重要人物关羽建立“威镇乾坤第一功”的经过,这是他在全书中的乍露锋芒、一鸣惊人之战,也是他非凡战斗经历的一个声色雄壮的开端,表现了关羽的勇武无比和超凡绝伦。

2.此段文字的艺术特点:

(1)以虚写实,虚实相生。

它不直接描写战场上惊心动魄的交锋,而是别开生面地把镜头对准诸侯们的中军帐,从众诸侯耳闻的视角和大惊失色的反应去渲染声势,充分显示了这位顷刻间扭转乾坤的英雄的内在威力,这种叙事策略使之获得了更高程度的艺术真实。

(2)细节点染,精光四溢。

这段文字还在那杯热酒上大做文章。

曹操以酒为关羽助威壮行,他却偏偏不饮: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可谓掷地有声,非同凡响。

等他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时,“其酒尚温”,这一神来之笔,使流逝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显示出战斗的神速,也简练传神地表现出关羽的神勇,起到了一以当十,以少总多的作用。

(3)衬托对比,先抑后扬。

此段文字先极力渲染华雄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写他连斩盟军四员骁将,而且将孙坚打得狼狈而逃,十七镇诸侯被挫尽锐气,以其不可一世反衬出身微贱的关羽的勇武豪迈。

而关羽自荐出战所引起的不同反应,又使其他人物的性格在对比中显示出来。

第三章 《水浒传》欣赏

  

第一节 《水浒传》的思想欣赏

《水浒传》在成书过程中所摄取的材料相当复杂,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也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后来作者在编定成书时,又用传统的忠义思想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成书后还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的润色和删改,因此全书的思想内涵就显得非常的丰富复杂,其主题思想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形成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艺术整体。

具体论来,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这是全书所具有的客观意义。

首先,《水浒传》形象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佞当道、鬼蜮横行、民怨沸腾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就在于“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肯定了好汉们“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正义性。

其次,旗帜鲜明地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反抗精神和光辉业绩,生动地描写了农民义军从小到大、由分散而聚合的发展规律,展现出一副声势壮阔的农民战争画卷,描绘出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死生相托,患难相扶”的理想世界。

再次,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命运,梁山义军最终接受了招安,但招安带来的不是皆大欢喜的吉庆终场,而是东征西杀、死伤殆尽的悲剧结局,如实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思想局限性,从客观上说明了农民义军投降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

首先,《水浒传》早期的本子都题为《忠义水浒传》,宋江做了梁山寨主以后,“聚义厅”更名为“忠义堂”,梁山义军的起义纲领也被确定为“替天行道”,而同样是造反起家的方腊志在推翻朝廷,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叛逆,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对忠义思想的推崇。

其次,最能体现忠义思想创作宗旨的是宋江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出发,深刻地刻划出宋江身上忠和义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性格,他既是不违父教的孝子,又是仗义疏财的义士,更是心忧社稷、专图报国的忠臣,他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只是“权居水泊,暂时避难”,最终目的是谋求招安,改邪归正,为国尽忠竭力,果然招安后,宋江打着“顺天护国”的旗号,率领义军攘外安内,临死还念念不忘“忠心不负朝廷”,可谓是大忠大义之士。

再次,“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全仗忠义的英雄却被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贯穿全书的忠奸斗争却以忠义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传统的忠义道德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竟然无能为力,不能不发人深思,这也正是作者思想的矛盾和困惑之处。

第三,《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因此它又是一部英雄的颂歌、是一部勇力和智慧的颂歌。

《水浒传》相传又名《江湖豪客传》,后人把它和《三国志演义》合刻时,又统称《英雄谱》。

在这些绿林英雄身上,集中体现了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

他们各有一身本领和满腔义气,热衷于闯荡江湖,广结朋友,或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或扶困济危,除暴安良。

面对强大的罪恶势力,他们勇于起来反抗,除恶务尽;

面对弱势阶层,他们敢于抱打不平,申张正义。

他们皆具有光明磊落、敢作敢为的人格精神,见义勇为、恩怨分明的道德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侠肝义肠,充分表现出市民阶层对社会公道、对社会正义的朴素向往。

另外,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等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也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

可见,《水浒传》不但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形象载体,而且还是民间侠义文化的重要显现。

第二节 《水浒传》的艺术欣赏

《水浒传》既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也堪称是我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已经完全成熟。

一、《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

《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开始从《三国志演义》的类型化典型走向初步的个性化典型。

1.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和遭遇,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善于处理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的异中之同,更注意以同中之异来表现性格相近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作者往往设置类似的故事情节,以犯中求避、对比映衬等手法,突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做到了“同而不同处有辨”。

3.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其性格最本质的特征。

作者很注重人物的出场亮相,常常让人物一出场便马上进入行动。

作者又善于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来充分刻划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还善于在故事的进程和环境的转换中,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4.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二、《水浒传》的故事结构颇有特点。

全书可以七十一回为界,分为两部分。

七十一回之前,基本上是由互相衔接又相互独立的一系列英雄传奇故事组成,仿佛是一个个梁山好汉的列传或合传,主要人物依次出场,一环紧扣一环,宛如百川汇海,先分后合,可称为是连环式结构;

在各路英雄聚义梁山之后,主要是以群体性的战争板块为主,小说依照时间顺序,先后写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破大辽、捉田虎、平王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