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江苏省无锡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名副其实
3.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2个字。
(4分)
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一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前去求教。
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了他,他很不高兴。
老禅师出来后,他还是态度很傲慢。
老禅师非常恭敬地亲自为他沏茶,茶杯已经满了,还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
“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大师说:
“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
”
4.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赛”影响巨大,既展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也敲响了汉字危机的警钟。
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此的看法或感受。
(句式、字数大致相同即可)(5分)
例句:
汉字书写,书写的是美丽中文不老的历史,传承的是汉字背后的文化积淀。
提笔忘字,既是国人对民族语言的冷漠,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也。
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都尉。
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阳都尉。
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
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
柔大怒,琮顿首曰:
“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
”柔更以奇之。
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
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
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
“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
”於是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
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
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於石亭。
是时丹阳、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
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
琮曰:
“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
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
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
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为人恭顺,善於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
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
“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
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
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
”权不听。
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
后言次及之,琮对曰:
“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
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吴书》:
“初,琮为将甚勇决,当敌临难,奋不顾身。
及作督帅,养威持重,每御军,常任计策,不营小利。
(节选自《三国志》)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便振赡
振:
救济
B.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
阴:
暗中
C.故寝琮表不答
寝:
休息
D.言辞未尝切迕
迕:
抵触,违反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谦谨“持重”的一组是(3分)
①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
②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③明赏罚,招诱降附
④为人恭顺,善於承颜纳规
⑤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
⑥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策初到吴地,全琮的父亲率先归附,孙策表封其为丹阳都尉。
孙权做车骑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后调任桂阳太守。
B.刘备率领关羽的人马包围襄阳樊城,全琮首倡偷袭之策,当即为孙权所采纳赞赏,事成之后又在宴会上加以表彰。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不主张冒险侥幸,反对其他将领提出的分兵抓捕百姓的策略,认为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孙权将要攻打珠崖与夷洲,全琮认为该处地僻,士卒征讨,易染疾病,反对出征,孙权却未听从,但一年后后悔不已。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2)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
(3)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没蕃①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②,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
①蕃:
指少数民族政权。
②月支:
汉代以来西域古国,此处指吐蕃。
(1)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初白庵诗评》评价本诗的尾联“结意深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腾跃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俭,德之共也;
_______________。
(《左传·
庄公二十四年》)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________________。
(《朱子治家格言》)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行脚人·
黄昏
师陀
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
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浑灰,明暗相映。
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落实的人。
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
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有声。
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
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
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
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
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
知道是啄木鸟。
于是拔步又往前走。
脚下是半涸的溪涧,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
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激起明亮的水花。
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
玑珠夹流而下,一碰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
晚空弥漫着落日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空,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
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暮色。
那汉子脱下鞋,在石上摔了两下,回头望着山岭,也不见有人下来。
接着就去了毡笠,顺手扔到包袱上,取出火吸起烟来。
这人生得好一副紫檀色瘦生的脸相。
为风雨残蚀的顽强的颜面,好像是生着一层锈。
这样的脸,任谁都看得出是漂过大海,走过崇山,见过大的世面,因为经过风浪,被风霖摧老了的。
那锁在眉宇间的,也许不妨说是淡淡的哀愁,但也许竟是跋涉的疲倦。
瞧那双眼睛,那纯黑的眼睛,定住时能自己发光,若是一霎,唔,简直是在打闪。
他一面吸烟,一面浏览着景物。
啄木鸟仍在林子里敲击,只因天色向晚,异常急促。
山谷里也更觉荒寂。
树林上面是万丈峭壁。
峭壁的顶,像一座平台,上面树立石柱数株,无凭无藉。
他又回头望着过来的岭,日光已被峭壁遮掩,云叆叇起来,石色也难以辨识的了。
他咳嗽了一声,把痰啐到溪里,看着它在水面上打了一个盘旋,夹在水花中间流去。
那脸色的平静,赛过岩石,好像对于过夜的下处极有把握,全不放在心上。
林子里叹息似的响了一声。
一阵夜晚的风,正从峭壁下经过。
他望着脚边的溪流。
溪水静静的流着,发出低语,水面像油一样,起着旖旎的小绉。
那淡淡的最后的霞,仍旧在小绉间发光。
好像被水吸住了似的,他的两肘支着膝盖,凝视着奇幻的波溜。
四围暮色,青空玄渺。
那烟袋里冒出的青色的烟,在温暖的空中卷舒,悄然消散。
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
这客人惊讶的回过头去,抬起满溢倦意的眼。
一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了下来。
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的鸣着,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
“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地方吗?
”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
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
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活的洗了一个澡。
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的打着喷嚏。
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
“那边。
这样说着,就伴了羊和狗扬长去了。
一面唱着山家的歌。
歌声越唱越远,好像是引诱着人到过夜的下处。
这人堆起寂寞的笑脸,望着那牧羊女的影子,渐渐的消失在和溪流并行的小径上。
他喃喃地自语道:
“这丫头!
天色渐渐昏暗,峡谷更加静寂。
他收起烟袋,掮起包袱,拿了行杖,起身去了。
那丢下的烟灰,被风吹到溪里,同泡沫一齐流去……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
11.请简要概括文中行脚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1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修辞特色。
13.“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4.有人认为本文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种“和谐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①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智,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
正是过早遭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很难避免平庸化。
②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种基础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情感;
(2)发达的想象;
(3)对知识的兴趣。
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
③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
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
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就是大爱。
④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
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
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
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
提出一个新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
想象力乃是创造性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
⑤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
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
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
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
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
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体制化,大大地削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
⑦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
当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⑧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因为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打下了平庸的烙印,早期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
带有浓郁功利性的奥林匹克竞赛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成功地把一批优秀学生送入优秀的大学,而他们对其所选择的学科从此不再有任何兴趣。
奥林匹克竞赛体制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这种功利化的、平庸的教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由此可知,判断一种教育是否平庸,实际上就是看教育中人的存在或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和广延性、一种生命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当下的、世俗化的、基于功利的评价。
15.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6.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17.简要说明第②段和③④⑤段论述上的关系,⑥⑦两段的论证有何作用?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价值却不大;
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
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王士禛《池北偶谈》)
20.写出教材中学过的韩退之和王介甫的代表散文各一篇。
(2分)
2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中翠翠边看龙舟赛边等爷爷,大老捉鸭子上岸时,知道她是翠翠,就邀请她去他们家等,翠翠误会了他,轻轻地骂了他。
B.《家》中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选中鸣凤作为人情送给他。
鸣凤心中只有觉慧,最后以死抗争,投湖自尽。
C.阿Q“神往”革命,静修庵是第一个“革命”对象,庵里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已经被赵秀才和假洋鬼子砸碎,他只能带走一个宣德炉以示“革命”了。
D.“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最说不尽的作品当推《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包含着一种个性化的阅读理念,反映出读者不同的认知和审美差异。
E.《欧也妮·
葛朗台》中欧也妮把自己的六千法郎全部送给了去印度经商的查理,她的父亲知道后将她幽禁在房间里。
拿侬给她做点好吃的,只能夜里给她送去。
23.简答题(10分)
(1)“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这副对联所写主人公是谁?
请简述对联所写的相关事件。
(5分)
(2)《红楼梦》中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都与他随身的一块玉密切相联,请简述第三回中贾宝玉与玉有关的一件事。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慢词长调是中晚唐以来就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俗曲,是配合当时新兴音乐歌唱的里巷俗歌。
《花间集》所收的是诗客曲子词,这些诗人文士所写的词,大半都是小令。
小令的格式与诗比较接近,因此诗人文士插手写词后,习惯于写小令。
而且,诗人文士常常自己觉得比较高雅,而慢词长调当时是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所以,他们不肯去写慢词长调。
慢词长调的填写,要配合音乐的曲谱,它的格律要求更加严格,不像五七言的字句那么简单。
因此,一般的诗人文士也不能为。
柳永的出现就像一座里程碑。
他的创作突破了小令的范畴,而以慢词长调为主。
写慢词长调就要铺排,铺展开来叙述,就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
它不像欧阳修的词,也不像李后主的词,也不像冯延巳的词。
他们是在语言文字之外,有很高深的意境、境界,教你去联想想象。
柳永的长调呢?
因为铺陈,就好像都明白地说出来了,没有可发挥的余地。
所以有些文人诗客评价柳永词浅俗,比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就批评柳词:
“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值得注意的是,柳永所写的相思离别之情,不再是女子的口吻,而是从一个客子身份来写,他开创性地选取高远的景物,并在词作中融入了自己的追寻和感受,这是柳永词最大的特色。
(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删改)
24.文中说柳永之前诗人文士不写慢词长调的原因有哪些?
请加以概括。
(3分)
25.请具体解释“里程碑”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6.你是否同意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对柳词“浅近卑俗”的评价,试以《雨霖铃》为例分析说明。
无锡市2013年秋学期高中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
1.D(饥肠辘辘、蹿红、山清水秀)
2.C(实至名归:
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名副其实:
名声和实际相符合。
白璧无瑕:
洁白的玉面上无一点儿斑点,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瑕不掩瑜:
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望其项背:
意谓赶得上对方达到的成就或境界,多用于否定句中。
望尘莫及:
望见前面人马的行尘而不能追及。
)
3.自满的人,学不到东西。
(或者:
只有谦虚,才能学到知识)
4.汉字书写,是亲近民族语言的一种情感,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举动。
提笔忘字,不仅仅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更是教育工作者追求功利的结果。
(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一正一反,言之成理即可,句式大致相当。
5.C(“寝”扣押、搁下)6.D(①说全琮仁德,②、③表现其治军才干)
7.B(“当即采纳赞赏”错误)
8.
(1)全柔曾使全琮携带数千斛米到吴地,进行交易。
(得分点:
“赍”、“有所市易”、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
共3分)
(2)敌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全琮则常常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侦察警戒不休。
(得分点:
“数”、“钞击”、“仗兵”、“伺候”各1分。
共4分)
(3)纵然能够获利,也不足以削弱敌人而与国家的威望相称。
“获”、“弱”、“副”各1分,共3分)
9.
(1)颈联描绘了战后的残酷场景(1分),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1分)。
营造了孤独、悲凉的氛围(1分),为下文抒情铺垫(1分)。
(2)尾联与题目照应,是全诗主题所在(2分)。
“我”有心祭奠你,又疑心你尚活在人间,此时只有遥望天涯而哭(2分)。
尾联隐寓了作者对故人逃过劫难的希望和对残酷战争的痛恨与控诉(2分)。
10.
(1)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2)以手抚膺坐长叹。
(3)此情可待成追忆。
(4)举匏樽以相属。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侈,恶之大也。
(7)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1.阅历丰富;
顽强坚定;
寂寞孤独;
热爱自然。
(每点1分)
12.比喻,把晚霞比喻成“火”、“烟”(2分)。
拟人,“织”把晚霞人格化(2分)。
写出了黄昏时分晚霞的绚烂热烈,反衬出山谷的悄寂无声以及行脚人的孤独寂寞(2分)。
13.承上启下(1分)。
打破前文荒寂的气氛,引出下文牧羊女出现的情节(3分)。
14.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痴迷于山间美景的行脚人、唱着山家歌曲的牧羊女使这一片山水多了一份灵动悠远的韵味(2分);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牧羊女的俏皮、行脚人的包容,使文章具有一种灵动和谐之美(2分);
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挥鞭的牧羊女、惬意的打着喷涕的狗和肚儿便便的山羊构成了一幅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2分)。
15.首先提出论题:
技术化的教育形式和高度体制化的应试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平庸化,接着论述杰出人物的人生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而后批评削减儿童自由、扼杀学生想象、兴趣和爱心的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最后得出结论:
功利化、世俗化的教育及其评价体制使我们变得平庸。
(每点2分,2、3两点也可合并为一点说:
接着正反论述年少时期打下的良好基础以及培养想象、兴趣、爱好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16.对自然、他人、人世间的爱是一种深厚、广博的大爱;
深厚、广博的爱促使伟大心灵的成长;
对知识的兴趣和对自然、世界的爱好成就了杰出的大学问家。
(每点2分)
17.第②段提出正面观点,③④⑤三段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说理论证,因此,它们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观点和论证的关系(3分)。
⑥⑦两段分析、批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是从反面进行论证,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3分)。
18.略评分参照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均分47分。
附加题参考答案
19.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20.韩愈的有《师说》或《进学解》或《原毁》……王安石的有《游褒禅山记》或《答司马谏议书》或《祭欧阳文忠公文》……
21.王维诗自由自在,代表盛唐诗的艺术,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