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032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95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

文章阅读(95)

现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

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整体上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

  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

小品是舶来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

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的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

  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

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

相反,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

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觉。

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

如果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

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它不许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吗?

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

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中,也是一种佐证。

它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

  所以,我愿意为说教争鸣,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

1.1.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正确的是(  )。

A.人们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

B.艺术不要脱离主题和应有的思想内涵

C.说教应既有艺术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

D.人们向往真理,热爱探究生活的哲理

1.2.人们的审美层次的质的变化表现在(  )。

A.人们已不会被有趣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B.同时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

C.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D.倾向于追求知识哲理及生活中的真理

1.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是(  )。

A.某些电影作品情节简单,画面制作精良,票房收入屡创新高

B.某些小品中无厘头的情节设置和夸张表演受人诟病

C.一些在思想性上有些落伍的相声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喜爱

D.某影片体现了对小城镇居民的人文关怀,成本低,叫好又叫座

1.4.第7段中,划线处“强心剂”一词指的是(  )。

A.知识

B.故事

C.趣味

D.哲理

1.5.作者认为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是因为(  )。

A.纯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并不存在

B.现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反感违背科学的说教

C.追求真善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D.人们并不反对传播科学、启迪人生智慧的说教

希望得到珍贵的宝石吗?

那就去黑洞附近碰碰运气吧。

天文学家日前在观测中发现,一些特大质量的黑洞就如同宇宙中的“宝石工厂”,喷射出大量的水晶、红宝石和蓝宝石。

这一发现将揭开构成宇宙的第一批恒星的尘埃的来源之谜,同时也为生命的物质之源找到了起点。

据美国《科学日报》10月10日报道,一个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对一个编号为PG2112+059的类星体进行了观测,它位于距离地球约80亿光年远的一个星系中央。

研究人员发现了沙子、玻璃、水晶、大理石和红宝石之类的矿物存在的迹象。

由于这些物质在太空的恶劣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保留,因此这表明它们是刚形成的。

天文学家认为,星际尘埃逐渐聚集形成了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随后才有了地球上的生命体。

如今分布在宇宙角落的星际尘埃被认为是与太阳类似的巨大古老恒星在演化到超新星阶段、衰亡爆炸时产生的,但是在137亿年“高龄”的宇宙的形成之初,形成那些原始恒星的尘埃又从何而来呢?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尘埃来自类星体。

这种有“宇宙怪物”之称的天体发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外形像星团又不是星团,发出的射电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它的内部呈螺旋状结构,中心是质量超大的黑洞,周围环绕着尘埃密布的环状星云。

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已知的最为活跃明亮的、正在形成中的星系,黑洞的强大吸引力将物质吸引进去,而由此产生巨大气压又形成“黑洞风”将物质吹离。

就是在这场从未停歇的宇宙“拔河比赛”中,催生了恒星和新元素的出现。

最新的观测结果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西斯卡-马克维克-肯普说:

“我们惊讶的发现那些刚形成的尘埃是从特大质量的黑洞中吹出的风中来的。

世界万物最终都来自宇宙尘埃,这揭开了我们来自哪里的所有疑问。

”另一名研究小组成员、洛杉矶加州大学的莎拉-盖拉格尔则表示:

“类星体就像《芝麻街》中的‘甜饼怪’,它们以风的形式喷射出的物质似乎比它们吸入的物质更多。

这项研究的报告将发表在本月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还计划在其他类星体周围寻找尘埃的踪迹以进一步证明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也有可能类星体并不是早期宇宙唯一的尘埃来源。

马克维克-肯普表示:

“在某些环境下,超新星可能对尘埃形成更重要,而类星体可能在另外一些环境中显得作用更大。

2.1.“由于这些物质在太空的恶劣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保留,因此这表明他们是刚形成的”这句话用意何在?

()

A.为了说明这些物质确实是由类星体产生的

B.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只是客观报道研究成果

C.说明这些宝石新鲜与珍贵

D.说明太空的环境非常恶劣

2.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在整个宇宙也有可能源于类星体喷射出来的尘埃

B.所有的天体都是由黑洞喷射出来尘埃汇聚而成的

C.类星体是黑洞

D.古老的恒星之后会变成类星体

2.3.关于黑洞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宇宙可能起源于黑洞

B.黑洞的“拔河效应”可能最终导致星系的形成

C.黑洞具有超吸力,但由于黑洞风的影响,却吸入不了多少物质

D.由于黑洞的吸引力,类星体发不出多少光

2.4.根据文意,以下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中的研究结果正确的话,那么在每个类星体周围都应该可以发现类似的宇宙尘埃

B.如果研究人员在其他类星体周围没有发现类似的宇宙尘埃,也不会影响他们已经得出的结论

C.类星体是唯一能够形成宇宙尘埃的天体

D.形成原始恒星的尘埃很可能是超新星喷射出来的

2.5.以下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人类来源于尘埃

B.天文学家发现特大黑洞喷射出大量宝石

C.宇宙形成之初

D.宇宙“拔河比赛”

睡眠是大脑为维持正常机能而产生的()抑制状态。

通过对整个睡眠过程的仔细观察,发现它具有两种不同的状态:

其一为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其二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快波睡眠。

人们在刚刚入睡后的睡眠大都属于慢波睡眠。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特征,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1、2、3、4期。

这四个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

1期:

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频率快慢混合,以4—7次/秒的θ波为主。

这一时期一般是在睡眠开始或夜间短暂苏醒又入睡之时。

2期:

也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中间常出现短串的12—14次/秒的梭形睡眠波和一些复合波。

这一时期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着浅睡过程。

3期:

常呈现短暂的高振幅、频率为1—2次/秒的δ波。

4期:

脑电波也是呈现出高振幅波形且以δ波为主,代表着深睡状态。

3期和4期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

通常认为,4期慢波睡眠具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

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其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现低振幅的去同步化快波,也称为异相睡眠。

并且,由于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随着眼球的快速运动,所以也被称为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快波睡眠可能与脑的发育和记忆的巩固有关。

3.1.第一段括号处恰当的措辞是()。

A.自我

B.自动

C.自律

D.自然

3.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慢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时相

B.慢波睡眠从第1期到第4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

C.慢波睡眠都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

D.慢波睡眠一般不伴有眼球的快速运动

3.3.以下哪项不能作为慢波睡眠分期的依据?

A.脑电波振幅

B.脑电波频率

C.脑电波形

D.入睡时间

3.4.关于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的区别,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

A.慢波睡眠时睡眠较深,快波睡眠时类似觉醒状态

B.慢波睡眠呈同步化慢波,快波睡眠呈去同步化快波

C.慢波睡眠分期,快波睡眠不分期

D.慢波睡眠一般无快速眼动,快波睡眠常伴有快速眼球运动

3.5.根据原文,得出的以下哪项推论是错误的?

A.快波睡眠一般在慢波睡眠之后出现

B.慢波睡眠1期脑电频率不超过7次/秒

C.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D.快波睡眠相比慢波睡眠而言,会出现呼吸、心率增快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

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

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

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

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

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

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

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

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

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

例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

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摄氏度。

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

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

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4.1.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4.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

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4.3.要获得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的关键是()。

A.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B.依靠计算机模型得出的预测

C.研究过去大气中气温的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D.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及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

4.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4.5.填在短文【】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猜测升高

B.预见攀升

C.预测提高

D.估计提升

5.1.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很少将学术与政治环境联系起来

B.没有比纸和印刷更重要的发明了

C.科技进步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D.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却鲜少提及

5.2.下列哪项属于科技对学术的消极影响?

()

A.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成文化普及

B.两宋刻书作为一种产业加速商业经济的发展

C.印刷术的推广促进教育文化传播

D.刻本流行使得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

5.3.下列哪项最有可能是苏轼的观点?

()

A.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B.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C.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

D.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双斜。

不用文人愁纸贵,淡黄遍种瑞香花

5.4.下列哪项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不符?

()

A.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书籍

B.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C.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D.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

5.5.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探讨的是()。

A.古籍数字化有无必要

B.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

C.科技对当代文化传播的新影响

D.纸本与电子文本共存时代的特点

1.1.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的第1、2段对相声、小品两种艺术形式的比较,得出最后的结论:

艺术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文章最后一段)。

故选B。

1.2.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第4段的第2、3行“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可知,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是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B项内容与文中“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是相吻合的。

c项内容与文中“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相吻合。

D项表现了“人文关怀”,即思想性的重要,与文意吻合。

只有A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应的内容。

故选A。

1.4.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第7段“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可得出“强心剂”意为“哲理”。

故选D。

1.5.答案:

D

解析:

材料第6段一开始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艺术应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

接下来具体论述,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排斥真、善、美的教诲”,需要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

故选D。

2.1.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

该句是第二段中的最后一句。

第二段首先报道人们对类星体的观测,并且观测到了沙子、玻璃、水晶等这些物质的存在迹象。

如果就写到这里,并不能说明这些物质就是类星体产生的,因为这些物质也有可能是从别处来的。

加上最后一句,说这些物质是刚形成的,由此便能推出这些物质就是类星体自身产生的,符合A项表述。

B项不符合文意,C、D项理解肤浅且不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第四段第二句”这种有'宇宙怪物'之称的天体发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内部呈螺旋状结构,中心是质量超大的黑洞,周围环绕着尘埃密布的环状星云“中”这种宇宙怪物”指的是其前一句提到的“类星体”,由此可知,类星体的中心是黑洞,故黑洞只是类星体的一部分,二者并不等同,因此C项错误。

A、B项根据第三段最后一句“如今分布在宇宙角落的星际尘埃......,形成那些原始恒星的尘埃又从何而来呢?

”以及第四段第一句“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尘埃来自类星体”可得出;同理,D项可由这两句得出,形成原始恒星的尘埃来自类星体,而古老恒星在演化到超新星阶段、衰亡爆炸时产生了星际尘埃,因此古老恒星演化到的这个阶段即类星体阶段,即古老的恒星之后会变成类星体。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D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第四段“来自类星体......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已知的最为活跃明亮的、正在形成中的星系”可知,类星体是已知的最为活跃明亮的,因此D项“类星体发不出多少光”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2.4.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A项正确,可以由文中“这些尘埃来自类星体”推出。

根据第五段西斯卡-马克维克-肯普的话可知尘埃来自类星体的黑洞,而类星体都有黑洞,那么类星体周围都应该有尘埃,即类星体是有尘埃的充要条件。

B项不能推出,如果其他类星体周围没有尘埃,那么表明类星体并不都会喷射出物质,这与第五段中盖拉格尔的表述矛盾。

C项错误,由最后一句话可知。

D项不能推出,因为文中最后只说“超新星更重要”,并没有指出超新星“喷射”尘埃,也可能是“爆炸”等。

故正确答案为A。

2.5.答案:

B

解析:

此题为标题选择题。

标题应当能统领全文,说明主要内容,并且有一定的吸引力,由此B项最适合作本文标题,为正确答案。

A、C、D项没有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B。

3.1.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文章中说的是大脑为了维持正常机能,而进行的自我管理行为。

选项中,C项“自律”指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自我”指自己对自己,“自动”是说自己主动做某事,“自然”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

这三个词语都没有“管理”之意,不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说法错误,第二段末句指出只有第4期的慢波睡眠具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

由第一段中“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可知A项说法正确;根据“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特征,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1、2、3、4期,这四个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可知B项表述符合文意;D项说法正确,由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伴随着眼球快速运动的是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慢波睡眠一般是没有此种眼球运动的。

故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二段指出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特征,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四期,接下来文章又阐述了不同阶段的脑电波变化特征,即振幅、频率和波形的变化。

由此可知,D项入睡时间并非分期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D。

3.4.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第三段首句提到快波睡眠时其脑电图是与觉醒时相似,而非快波睡眠时人的睡眠就很浅,和觉醒状态一样,由此可知A项说法错误。

B项正确,由文章首段第二句话可以推断得出;C项正确,第二段指出慢波睡眠分为4期,第三段点明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激动状态,没有分期;D项正确,由第三段可知快速眼动是快波睡眠时的特点,而慢波睡眠一般是没有快速眼球运动的。

故正确答案为A。

3.5.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B项说法错误,第二段提到慢波睡眠1期时脑电波频率以4-7次/秒的θ波为主,由此可知此时脑电频率也可能会超过7次/秒。

A项正确,第二段指出人们在刚入睡后的睡眠都是慢波睡眠,由此可知快波睡眠一般是在慢波睡眠之后出现的;C项表述正确,第二段指出4期慢波睡眠具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第三段末尾指出快波睡眠可能与脑的发育和记忆的巩固有关,由此可知这两种睡眠状态有不同的生理功能;D项说法正确,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由于是激动状态,其呼吸和心率要比慢波睡眠时快。

故正确答案为B。

4.1.答案:

C

解析:

由第4段“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则被忽略了”,可知“联合国有关机构”使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并未充分考虑各种因素,C项错误,当选。

4.2.答案:

C

解析:

A项以偏概全,由第1段“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可知,是“一般”而非“必然”,排除A。

B项指代对象理解错误,由第3段“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可知,是“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而非“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排除B。

D项,由第5段“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可知,“永久冰盖面积比现在小”与“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排除D。

由第2段“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知,C项正确,当选。

4.3.答案:

A

解析:

由原文第4段的最后两句话可知,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因此B项错误。

由第2段可知,D项的测量手段只是为了“研究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而非“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因此,D项错误。

由第5段的“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可知,C项偷换概念,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换作“气温的变化”。

故本题答案为A。

4.4.答案:

B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