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672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质量检测三 (第六至七单元)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基础巩固(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

居处,接受

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

冒犯,触犯

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

机会

D.则文辞不能达辞:

言辞

析:

机:

关键。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便即护短不纳

B.亦犹夫人之情也

C.须大段著力

D.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解析:

A项,护短:

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

古今含义相同。

B项,夫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C项,大段,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D项,体格:

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B.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C.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

解析:

履:

名词作动词,踩。

答案:

C

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古之学者为己      向内便是人圣

贤之域

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

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

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解析:

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

D项,判断动词,是。

答案:

C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3分)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谏》)

(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语类》)

(3)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为根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心说》)

答案:

(1)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2)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3)著而为文辞 则文辞不能达

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2)人心的性灵,是由天理所决定的,勤于用心则更加明白事理。

二、阅读鉴赏(55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5分)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

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

童心自出之言也。

言虽工,于我何与?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

盖其人既假,则无

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何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不复有初矣     初:

人的最初的淳朴的状态

B.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遽:

C.则文辞不能达达:

畅达

D.非笃实生辉光也笃实:

诚实

解析:

遽:

突然。

答案:

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

解析:

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前者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C项,均为连词,因为。

D项,均为被动句的标志。

答案:

B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保持童心重要性的一组是(4分)(  )

①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③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④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⑤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⑥然纵不读书

,童心固自在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D.①③⑤

解析:

②说的是童心因这样做而消失了。

④是说道理是通过多读书得到的。

⑥陈述的是“文人童心不失”的事实。

答案: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童心,然后作者分别用一个判断句和两个假设句来阐明童心的含义。

B.作者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理学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

C.作者认为“护此童心”就是要解放个性,保留个性;“障其童心”则是摧残个性,扼杀个性。

D.作者连用十七个“假”字,突出了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解析:

A项,作者用的是两个判断句,“真心也”和“绝假纯真”二句,不是一个。

答案:

A

(二)课外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20分)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

(隋)文帝命覆陀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

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千五百人,将悉殊死。

通曰:

“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

”帝叱之,通进顿首曰:

“臣愿身就戮,以抵众死。

”帝寤,曰:

“朕不明,乃至是。

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

擢左武卫将军。

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

时为语曰: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

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

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于桑显和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曰:

“吾蒙国厚思,事二主,安可逃难?

独有死报尔!

”每自摩其颈曰: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

既行,而显和来降。

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

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

“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命左右射之。

显和呼其众曰:

“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

”众皆舍兵。

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

“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遂被禽,送长安。

帝劳曰:

“何相见晚邪?

”泣曰: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帝曰:

“忠臣也!

”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果,时贱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帝闻,曰:

“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从讨王世充。

时通二子在洛,帝曰:

“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

”通曰:

“臣老矣,不足当重任。

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

”帝太息曰:

“烈士徇节,吾今见之。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旌尔善言        旌:

表彰

B.通阳言旋师旋:

凯旋,胜利

C.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次:

驻扎

D.夜简精甲袭破之简:

选拔

解析:

“旋”,应为回转,撤退。

答案:

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

“所”相同,都用于所字结构;A前一个“以”是介词“凭,用”,后一个是连词“来”;B前一个“虽”是“虽然”,后一个是“即使”;C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同”,后一个是连词“和”。

答案:

D

1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起代王/遗通守河东

/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B.高祖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不降

C.高祖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不降

D.高祖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不降

解析:

整段文字主要陈述高祖的情况,理出头绪,断句将比较容易。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他的弟弟屈突盖也以刚正严厉而知名,从民间歌谣中就能看出他们为官的威严。

B.隋末政治日益腐败,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朝廷,隋军全无斗志,将领皆

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

C.战事失利,屈突通的处境十分窘迫,但他决心以死殉国,面对别人甚至自己儿子的劝降,他意志坚定,不为所动。

D.大势已去,回天无力而降唐,并没有损伤屈突通一代名将的形象;为官清廉,报国无私更增添了这位忠臣的光彩。

解析:

“将领皆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与原文意“诸将多覆”不符。

答案:

B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莅官劲正,有犯

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莅官”“虽”“回纵”,第

(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引”“舍”“徇”,第(3)句中的关键词语有“俘累”“加”“蒙”。

答案:

(1)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包庇纵容。

(2)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七十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

(3)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使我获得了新生。

参考译文: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

隋文帝杨坚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

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达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将要全部处斩。

屈突通对文帝说:

“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

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又怎会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

”文帝呵斥他,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

“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抵众人的死罪。

”文帝醒悟,说:

“朕不明事理,竟到了这一地步。

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

”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

后屈突通被提拔为左武卫将军。

他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包庇纵容。

他的兄弟屈突盖担长安令,也因方正严厉而显名。

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两地叛乱纷起,屈突通被封为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

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

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

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七十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

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连夜挑选精兵突袭打败了他们。

后来隋的政治更加混乱,各地叛乱纷纷,朝廷的军队丧失斗志,将领多被杀死。

屈突通每战都非常慎重,虽然没有大捷,但是从没战败过。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唐兵久战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围攻,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

这时,屈突通的情势十分窘迫,有人劝他投降,他说:

“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

只有以死相报罢了!

”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

“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

”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要去洛阳。

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

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屈突通就按阵抵御。

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道:

“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

”(屈突通)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屈突寿)。

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

“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

”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

屈突通知失败已不能避免了,就下马向东南方向(指扬州)跪拜了两次,号哭道:

“臣力尽兵败,没有对不起陛下。

”于是被擒,押送长安。

(与高祖李渊见面后)皇帝安慰道:

“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

”屈突通哭道:

“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因此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

”皇帝说:

“你是个忠臣啊。

”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

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

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

“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啊。

”后来屈突通兼任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判:

以高官兼任较低职位的官),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

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皇帝说:

“现在把向东征讨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该如何安排呢?

”屈突通说:

“臣老了,不足以担当如此之重任了。

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来使我获得了新生,这个时候,我就应当发誓以死报效国家。

现在出征,我正应该担当先导,而我两个儿子的生死自有他们自己的命运,我终不会因一己之私来损害公义的。

”皇帝叹息道:

“忠烈主人以死殉节(的情况),我今天见到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20分)

朱熹传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

“天也。

”熹问曰:

“天之上何物?

”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

“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

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

“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悉厘而革之     厘:

改正

B.为《学规》俾守之俾:

并且

C.单车屏徒从屏:

使……退避

D.有短熹者短:

诋毁,指摘

解析:

B项,俾:

使。

答案:

B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3分)(  )

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解析:

②表明朱熹重视教育,③为王淮奏请让朱熹改任他职,④表现了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

答案:

C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

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

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

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

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解析:

D项,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答案:

D

19.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2)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

(3)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

“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

“天的上面是什么?

”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

“不能这样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

”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

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

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

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

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定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

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

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

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

朱熹每天出外调查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

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

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

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

“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

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三、语言运用(15分)

2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

(不得摘录原文短语)(5分)

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他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

楚人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要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扬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的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语言概括类试题。

从这个语段的三句话中可各概括出一种精神。

但要注意答案须为四字短语,且不得摘录原文短语。

我们可以先摘录,然后进行同义词替换。

答案: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开放融合(交流融合、兼容并包)、革故鼎新(技术创新)。

21.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要求:

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5分)

汉字字形演变表

答:

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