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383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管中药师方剂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小青龙汤: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

麻黄汤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发散表邪,配桂枝温经散寒,透营达卫,发汗开表逐邪,

散风寒除身痛。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臣)(麻桂相须)

杏仁——降利肺气,

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佐)(麻杏相使)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佐使)

桂枝汤:

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桂芍合用意义:

(1)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2)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

则滋而能化

(3)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本证之汗是由于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

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出不能止。

桂枝轻微解肌发汗使邪从表出,白芍敛阴固营,使营阴不继续外泄

九味羌活汤

羌活:

治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防风/苍术:

协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合用散寒祛风宣痹,止头身疼痛

生地/黄芩:

清泄里热,合用防止诸药辛温燥烈之性,佐药。

甘草:

调和诸药而为使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

升散药与清热药结合使用;

简捷记忆:

羌风白草细,芩川有苍生。

君---麻黄、桂枝(相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干姜、细辛:

温肺化饮,协助解表;

佐制药---五味子:

敛肺止咳+芍药:

敛营养血,共同防止温燥伤津

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

干姜、细辛、五味子。

全方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散收并用,以辛温发表、温化水饮为主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

麻杏石甘汤:

辛凉解表,清热平喘-表邪未解,肺热咳喘

柴葛解肌汤:

解肌清热-感冒风寒,郁而化热

方名

比较

银翘散桑菊饮

组成

翘、芦、薄、桔、草

银花、竹叶、牛蒡子

荆芥、淡豆豉

桑叶、杏仁、菊花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利咽

解表、清热力强

(辛凉平剂)

宣肺止咳力大

(辛凉轻剂)

主治

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

温病初起,表热重证

症见发热咽痛,无汗恶寒,舌

红脉浮数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但咳,余症不显。

薄荷、牛蒡子,辛凉透散,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荆芥穗、豆豉,辛温透散,助君药开皮毛;

属“去性取用”

1、辛凉之中配辛温之品,有利透邪,不悖辛凉之旨;

2、疏散风邪配清热解毒,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以疏为主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三、扶正解表:

败毒散:

益气解表,散寒祛湿-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参苏饮: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麻黄细辛附子汤:

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败毒散:

“逆流挽舟”之法。

羌活/独活:

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君)

川芎/柴胡:

行气祛风,解肌退热,助君驱散外邪(臣)

桔梗/枳壳/前胡/茯苓:

宣肺,降气,祛痰,渗湿(佐)

益气和中

生姜、薄荷:

引经佐助,以助解表(佐使)

人参:

佐药,1、扶助正气以祛邪外出

2、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第三单元泻下剂

适用范围:

适用于热结,冷积,燥屎,积水等所致的里实证。

注意事项:

a,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者方可使用。

b,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孕妇,素有出血疾患者慎用。

c,中病即止,甚勿过剂。

d,禁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一、寒下: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

热结旁流证;

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大黄牡丹汤: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二、温下:

温脾汤: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冷积便秘)

大承气汤要点:

①本方立意: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②使用指征:

积、痛、热(痞、满、燥、实)

③煎法:

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方名组成功用主治证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

枳实、厚朴

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重)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

厚朴

轻下热结

(气滞明显)

阳明腑实证(中)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

甘草

缓下热结

(余热明显)

阳明腑实证(轻)

大黄牡丹汤

右足侧腹壁紧张,故善屈右足。

大黄、丹皮:

通腑泻热,凉血散瘀(君)

芒硝:

助大黄软坚散结(臣)

桃仁:

助丹皮破血行瘀(臣)

冬瓜子:

清肠除湿,消痈排脓(佐)

温脾汤

君药:

大黄+附子

冷积便秘: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泻下:

大黄,芒硝,甘草(调胃承气汤)

温通:

附子,干姜,甘草(四逆汤),温补脾阳,祛除寒邪

补益: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三、润下:

麻子仁丸: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脾约证

济川煎: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虚便秘(肾阳虚弱,精津不足)

四、逐水:

十枣汤:

攻逐水饮-悬饮;

水肿

五、攻补兼施:

黄龙汤:

攻下通便,益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增液承气汤: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热结阴亏证

脾约:

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

小便频数,大便干结。

组成:

麻子仁、芍药、杏仁+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

肉苁蓉。

枳壳+升麻:

“欲降先升”,升清阳,降浊阴。

十枣汤

先煮十枚肥大枣,用汤纳药末:

缓解药毒,益气护胃。

甘遂:

善行经隧水湿;

大戟:

善泄脏腑水湿;

芫花:

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悬饮:

水停胸胁,心胸气机受阻,上则咳唾,咳唾胸胁引痛;

停于心下,则痞硬;

受阻呼吸不利,短气;

胃失和降,干呕。

十枣汤用法要点:

1、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2、从小量开始,且于清晨空腹服用;

3、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4、泻后精神好可再投,反之不可。

或可与健脾补益剂交替用

5、年老体弱慎用,孕妇忌服。

6、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黄龙汤组成: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人参,当归

生姜,甘草,大枣

桔梗

增液承气汤组成:

玄参、麦冬、细生地

大黄、芒硝

第四单元:

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

热入血室;

疟疾、黄疸

大柴胡汤: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

蒿芩清胆汤: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二、调和肝脾:

逍遥散: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

四逆散: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阳郁厥逆证;

肝脾气郁证

痛泻要方: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

三、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

小柴胡汤

病机:

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导致经气不舒(胸胁苦满)+胆热犯胃(呕恶)

治法:

和解少阳(散+清)

柴胡:

疏散半表半里之邪(君)

黄芩:

清泻半表半里之热,清少阳相火(臣)

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佐助)

人参、大枣:

①扶正祛邪②实里以防邪入

兼调药性(使)

一散一清,清透并用,和解少阳基本结构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

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加减,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

特点:

少阳阳明合病,病位仍在少阳,“呕不止、郁郁微烦”比“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加重,

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

肝郁+血虚+脾虚

君:

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揉肝。

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祛湿,实土以御木侮,并使营血生化有源。

薄荷:

助柴胡疏肝郁,透达肝经郁热

肝脾同调,以疏肝为主;

气血兼顾,以理气为先,使木郁达之,脾弱得复,血虚得养。

四逆散

柴胡+白芍:

此为治疗肝气郁滞的姊妹药。

“肝体阴而用阳”,阴为血,阳为气。

气分药,助肝疏其气机;

白芍:

敛阴养血柔肝,使肝体阴之性正常,并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入肝胆经,生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君)

敛阴养血柔肝(臣)

枳实:

理气解郁,邪热破结,与柴胡为伍,升清降浊。

补中,调和诸药。

半夏泻心汤

病因:

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趁机而入,寒热互结心下痞。

胃气不和-寒热互结,气不升降。

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

(黄芩、黄连苦寒降泄除热)

补泄兼施,虚实兼顾。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

第五单元:

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白虎汤:

清热生津--阳明气分热盛证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证

二、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

热伤血络证

蓄血郁热证

四、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

--肝胆实火上炎证;

肝胆湿热下注证

导赤散:

清心,利水,养阴--心经火热证

左金丸: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

苇茎汤: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

泻白散: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

清胃散:

清胃凉血--胃火牙痛

玉女煎:

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

芍药汤: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

葛根黄芩黄连汤:

解表清里--协热下利

三、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消肿潰堅,活血止痛

--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黄连解毒汤:

泻火解毒--三焦火毒热盛证

普济消毒饮: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凉膈散: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五、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当归六黄汤: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盗汗

证型病理证候辨证要点

卫温邪袭表

肺卫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头

痛,无汗或少汗,咳

嗽,口微渴,苔薄白,

舌边尖红,脉浮数。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

渴。

气邪入气分

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反恶

热,汗多,渴喜饮冷,

尿赤,舌质红,苔黄,

脉数有力

热,口渴,苔黄

营热灼营阴

心神被扰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

渴饮,心烦不寐,时

有谵语,斑疹隐隐,

舌红绛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

舌质红绛

血热盛迫血

热瘀交结

身热灼手,昏狂谵语,

吐血,衄血便血,尿

血,斑疹密布,躁扰,

舌深绛

身灼热,斑疹及出血

见证舌深绛

1、白虎汤:

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均可见。

2、清营汤:

邪热蒸腾营阴向上,伤阴,但津液暂时不缺假象。

“身热夜甚”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素问.至真要大论》

银花、连翘、竹叶: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与“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清营汤

犀角:

咸寒,清营凉血解毒(君)

生地,玄参,麦冬:

养阴,清热,凉血,都是苦甘之品(臣)

银花、连翘:

透邪外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佐)

黄连、竹叶:

清心除烦

丹参:

凉血活血

3、犀角地黄汤: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热扰心神:

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

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

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4、黄连解毒汤:

集苦寒之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于一方,“有余折之”,为苦寒直折代表方。

5、凉膈散:

方中重用连翘以清热解毒,透散上焦无形之热为君。

本方用大黄、芒硝通便泻下之意不在治疗便秘,而在清泄胸膈之热,是“以泻代清”之义。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

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6、普济消毒饮:

流行性腮腺炎,颜面丹毒多用。

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解毒,酒炒而用;

升麻、柴胡:

疏散风热,“火郁发之”;

引药上行,清头面热毒。

7、仙方活命饮:

“疮痈之圣药,外科之首方”,一切阳证肿毒而体质壮实。

局部红肿热痛为适用依据。

金银花:

“疮疡圣药”,最善于清热解毒疗疮,君药。

五味消毒饮:

最善于清解“疔毒”。

8、龙胆泻肝汤: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

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

生地,当归:

滋阴养血,防止苦燥渗湿利小便的药物伤及阴津阴血。

引经药。

既合生地、当归养肝体而和肝用,又防苦寒降泻抑遏肝胆升发之气。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9、左金丸:

肝火犯胃证(黄连6、吴茱萸1)

重用黄连清热泻火:

(1)直泻肝火,使肝火清则不横逆犯胃;

(2)清泄胃热,使胃热清则其气自和。

少佐吴茱萸:

(1)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

(2)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3)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

(4)引领黄连入肝经。

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

症自愈。

10、苇茎汤:

肺痈将成或已成,皆可使用。

现临床多用芦根代替“苇茎”,冬瓜子代替“瓜瓣”。

11、泻白散: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肺有伏火郁热,气逆不降咳喘。

肺合皮毛,外主肌表,肺热则皮肤蒸热。

不属外感,是伏热逐渐伤及阴份所致,故日晡尤甚。

桑白皮: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地骨皮:

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

12、芍药汤:

黄芩,黄连

芍药,当归:

养血活血,缓急止痛,行血则便脓自愈

木香,槟榔:

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

大黄,加强清热燥湿、活血行气,同时导湿热从大便而去(通因通用)

官桂:

“反佐”;

行血和营;

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

气血并治,兼“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

清热燥湿-攻下积滞合用,柔肝理脾-调气和血并施

13、清胃散:

黄连+升麻:

君臣相配,清胃解毒,治胃火牙痛;

“火郁发之”,轻清升散透发,宣达郁遏伏火

14、青蒿鳖甲汤: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养阴,透热。

青蒿+鳖甲:

“先入后出”。

青蒿不能直入阴份,有鳖甲领入;

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出。

第六单元:

祛暑剂

一、祛暑解表:

香薷散: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

二、祛暑利湿:

六一散:

清暑利湿--暑湿证

三、祛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证

1、由滑石配伍甘草而成(剂量之比为6:

1)。

2、体现“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3、非治暑专剂,凡湿热内蕴或下注之证均可使用。

4、药简力薄,常作为药对配入清利湿热方剂之中。

夏天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

偏温,恶寒无汗

西洋参:

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西瓜翠衣:

清热解暑。

共为君药

第七单元温里剂

适用于阴寒在里的病证。

寒者热之。

a,辨清寒热真假。

b,掌握剂量,中病即止勿用过量,以免使寒去热生。

c,若阴寒太盛,药入即吐者,宜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热药冷服,以免病势据药。

一、温中祛寒:

理中丸: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

阳虚失血;

脾胃虚寒所致胸痹;

病后多涎唾;

或小儿慢惊

小建中汤: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不和

吴茱萸汤: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二、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回阳救逆--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

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气虚血滞)

阳和汤: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阳虚寒凝证

1、理中丸:

病机关键:

中焦虚寒。

(1)脾胃虚寒证。

腹痛,喜温喜按,大便稀,畏寒肢冷。

(2)阳虚失血证。

便、吐、衄或崩漏,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或病后多涎唾;

或小儿慢惊等。

炙甘草与诸药等量,用意有三个:

(1)合人参、白术以益气健脾

(2)缓急止痛

(3)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理中丸

干姜:

温中祛寒(君)

益气补脾(臣)

白术:

益气健脾燥湿(佐)

炙甘草:

补中和药(使)

2、小建中汤:

本方主证为阴阳气血俱虚,而重点在于中焦脾胃虚寒,

肝脾不和,化源不足。

桂枝汤(重用芍药6两)+重用饴糖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助中阳,补化源,调和气血营卫

辛甘化阳:

饴糖+桂枝,温中焦补脾虚

酸甘化阴:

饴糖+芍药,缓肝急止腹痛

3、吴茱萸汤: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胃寒气逆)。

三证皆有呕吐。

胃寒气逆---阳明寒呕(温胃止呕)

肝寒犯胃---厥阴头痛(温肝开郁)

肾阳虚及脾胃---少阴吐利(温肾止利)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寒凝疼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

-辛苦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4、四逆汤:

(1)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破阴复阳,回阳救逆;

(2)脾肾兼顾,既壮先天之阳,又温后天脾阳;

(3)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虑。

化裁应用:

通脉四逆汤:

回阳通脉,亡阳重证,加重附子、干姜用量–药量加减

四逆加人参汤:

回阳益气,气阴大伤。

白通汤:

阴盛格阳,附子、干姜+葱白

参附汤:

阳气暴脱,参附注射液。

5、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25枚,加当归、细辛,通草。

血虚寒厥:

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寒入经络,腰、腿、股、足疼痛。

6、黄芪桂枝五物汤:

益气养血:

黄芪、芍药、大枣

温经散邪:

生姜、桂枝

血痹:

气血不足,外受风邪,客于血脉,气血痹阻,肌肤失濡,以致麻木不仁肢体疼痛舌淡恶寒踡卧,神衰欲寐

身热、脉弦伴随症状

手足冷冷过肘膝指、趾不温四逆程度

寒凝经脉阳衰阴盛邪遏阳气四逆病机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方名

第八单元补益剂

一、补气: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虚气陷证;

气虚发热证

四君子汤:

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

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湿盛证

生脉散: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

完带汤: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二、补血:

四物汤:

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

归脾汤: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气血两虚;

脾不统血

当归补血汤:

补气生血--血虚阳浮发热证

三、气血双补:

炙甘草汤: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虚劳肺痿

八珍汤:

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

四、补阴:

六味地黄丸:

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

大补阴丸:

滋阴降火--阴虚火旺证

一贯煎:

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五、补阳:

肾气丸:

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

六、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七宝美髯丹:

补益肝肾,乌发壮骨--肝肾不足证

1、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热”代表方剂。

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脉虚无力。

黄芪:

甘温除大热要药。

协黄芪升提下陷中气,助升阳举陷,佐使药。

1)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为主,配合升麻、柴胡升阳举陷,补中寓升,以补气为主,

升提为辅。

2)大队甘温益气药中配伍少量陈皮,补行结合,即调理气机之升降,又使其补而不滞。

2、参苓白术散:

1)长于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可保肺。

脾气虚不能运湿;

2)药性平和,补而不滞,培土生金,脾肺并治。

3)参、苓、术共为君药,桔梗的多重意义。

4)桔梗:

宣肺利气,入肺经以通调水道以利湿;

又可借肺之布津而养全身,并引药补肺而防肺虚,

以收“培土生金”之效。

3、玉屏风散:

“以补为固”,补而兼疏,补中有散,可以实卫,可以御风

4、四君子汤化裁:

异功散:

四君子+陈皮--加强理气,胸脘痞闷不舒

六君子汤:

四君子+陈皮、半夏--脾胃气虚兼有痰湿

香砂六君子:

六君子+香附,砂仁--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出现脘腹胀满疼痛

5、四物汤化裁:

圣愈汤:

四物+人参,黄芪

功用:

益气,补血,摄血

主治: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等气虚不能摄血证

桃红四物汤:

四物+桃仁,红花

养血,活血,逐瘀

月经先期,量多,色紫质地粘稠,或有块状,腹痛,腹胀

芎归胶艾汤:

四物+阿胶,酒炒艾叶,炙甘草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妊娠胎漏

四物+四君子+姜枣--气血双补

6、当归补血汤:

“血虚发热”代表方;

“补气生血”代表方

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

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黄芪用量5倍于当归,”甘温除热“

(1)重在补气,固摄欲亡散之阳气: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2)气能生血:

黄芪补肺脾之气,以资化源,气旺血生。

7、归脾汤:

(1)心脾同治,但重在补脾,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2)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气为血帅,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3)补行结合,大量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8、炙甘草汤:

重用炙甘草,重用生地黄:

益气养血,为复脉之本-君药

益心气,补脾气,滋气血

生化之源

麦冬、阿胶、麻仁:

养血滋阴充脉

桂枝、生姜、清酒:

温心阳,通血脉,以助复脉

9、六味地黄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