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252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4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设施和设备管理包括:

电源设备管理,空调设备管理,通信应急设备管理,楼宇管理,防护设备管理

  结构化布线由6个子系统组成:

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

  简述数据安全管理:

数据安全管理是数据生命周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进行数据输入和存取控制的时候,企业必须首先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

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必须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主要表现5个方面:

1用户登录时的安全性2网络数据的保护3存储数据以及介质的保护4通信的安全性5企业和Internet网络的单点安全登录。

  数据标准化主要包括业务建模阶段(是数据标准化基础和前提),数据规范化阶段(是核心和重点),文档规范化阶段(是数据标准化成果的有效应用的关键)

  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层上的最重要角色是数据管理员(DA),数据管理员(职责)负责支持整个企业目标的信息资源规划、控制和管理;

协调数据库和其他数据结构的开发,使数据存储冗余最小而具有最大相容性;

负责建立有效使用数据资源的标准和规程,组织所需要的培训;

负责实现和维护支持这些目标的数据字典;

审批所有对数据字典做的修改;

负责监督管理数据部门中的所有职员的工作;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对日常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

故障及问题管理

  问题分析方法主要有4种:

Kepner&

Tregoe法,鱼骨图法,头脑风暴法和流程图法

  Kepner&

Tregoe问题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1定义问题2描述问题3找出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4测试最可能的原因5验证问题原因

  故障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快地恢复服务级别协议规定的水准,尽量减少故障对业务运营的不利影响,以确保最好的服务质量和可用性。

故障特征:

影响度,紧迫性,优先级;

  数据库故障的类别:

事务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计算机病毒

  网络故障时处理办法有1双主干,当网络发生故障时,辅助网络就会承担数据传输任务,两条主干线应相距较远,避免同时损坏2开关控制技术,可以精确地检测发生故障的位置,并用辅助路径分担数据流量3路由器,可以为数据指明多条路径4通信中件,可以使通信绕过故障电路,通过其他路径来传输数据

  故障管理流程包含:

故障监视,故障调研,故障分析和定位,故障支持和恢复处理,故障终止,故障处理跟踪问题管理流程主要涉及问题控制(l发现和记录问题2问题分类3调查分析),错误控制(l发现和记录错误2评价错误3记录错误解决过程4终止错误5跟踪监督错误解决过程),问题预防(趋势分析和制定预防措施)和管理报告4种活动

  系统故障类型:

1硬件及外设故障2应用系统故障3请求服务和操作故障

  人员为什么是故障监视的重点?

故障接触人员在故障监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了尽快发现和应对故障,同时防止非规范操作扩大故障对系统和业务的影响,需要对故障接触人员进行严格管理,故障监视应该针对不同故障接触人员指定监视职责,制定相关操作手册,而故障接触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操作和报告。

同时,故障接触人员本身及其活动也是监视项目。

故障接触人员如下:

1故障现场接触人员,故障发生现场的接触人员2初级支持人员,提供一线的初级支持3高级支持人员,故障处理专家

  问题管理报告内容:

1事件报告2产品质量3管理效果4常规问题管理与问题预防管理之间的关系5问题状态和行动计划6改进问题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系统维护的任务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系统进行必要地改动,以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

  信息系统维护内容:

1系统应用程序维护2数据维护3代码维护4硬件设备维护5文档维护系统维护的方法:

1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2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3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4选择可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5系统文档

  系统维护的需求主要源于决策层的需要、管理机制或策略的改变、用户意见及对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

  系统维护项目包括硬件维护,软件维护,设施维护,网络维护

  按照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划分4种类型:

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纠错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设计系统维护计划前,要考虑下列三方面的因素:

1维护背景2维护工作的影响3资源的要求

  做系统维护计划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1维护预算2维护需求3维护承诺4维护负责人5维护执行计划和更替系统维护的实施形式有4种:

每日检查、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事后维护

  维护计划内容包括:

工作的范围,所需资源、确认的需求、维护费用、维修进度安排以及验收标准等

  软件维护管理:

1任何人员不得擅自对系统文件进行删除或修改。

软件操作人员不得对系统文件进行任何内容的操作2系统管理员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维护,并进行记录3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查4建立故障报告制度5对软件进行修改、升级时,首先要全面备份系统的数据,做好新旧系统数据的衔接工作

  硬件维护管理要求如下:

1核算中心网络应配备不间断电源,工作场地配备防灾设备2操作人员应该每天保持设备及环境的清洁整齐,要爱护设备每周对设备进行保养3系统管理员每周全面检查一次硬件系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4每月对计算机场地的安全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

  简述执行系统维护的流程:

1用户向维护管理员提交维护申请报告2维护管理员根据用户提交的申请,召集相关的系统管理员对维护申请报告的内容进行评价,判定维护申请是否合理,情况是否属实3编制维护报告并提交维护管理部门审批4维护管理部门从整个系统出发,从合理性与技术可行性两个方面对维护要求进行分析和审查,对不妥的维护要求与用户进行协商,予以修改或撤销5通过审批的维护报告,由维护管理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维护计划6维护管理员将维护计划下达给系统管理员,维护工作须在监督人监视下进行7修改后应经过严格测试,以验证维护工作的质量;

测试通过后,再由用户和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审核确认,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应返工再进行修改8只有经确认的维护成果才能对系统的相应文档进行更新,最后交付用户使用。

  新系统的运行与系统转换工作实施大致步骤如下:

1制定计划(包括系统运行计划和系统转换计划)2制定系统运行体制,系统运行体制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方法、流程和规定3系统转换测试和运行测试4系统转换包括(制定系统转换计划、执行系统转换、系统转换的评估)

  新系统运行与转换)新系统运行计划内容:

运行的开始时间、运行周期、运行环境、运行管理的组织机构、系统数据的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系统运行结果分析等

  系统转换计划内容:

系统转换项目、系统转换负责人、系统转换工具、系统转换方法、系统转换时间表(包括预计系统转换测试开始时间和预计系统转换开始时间)、系统转换费用预算、系统转换方案、用户培训、突发事件/后备处理计划等。

  系统转换测试的目的和步骤:

系统转换测试是转换工作的排练,是为系统转换而进行的程序功能检查。

新系统再没有试用过的时候,是没有真正负担过实际工作的,因此在转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事先预想不到的问题,所以,要在新系统投入运行使用前进行转换测试。

  转换测试工作步骤:

1调研转换到本环境下的大致影响2选择可用的系统,新系统的选择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业务需求、资金计划、时间要求、人员情况等因素来考虑,并充分了解所有可供选择的系统的功能与性能,由1T部门和业务人员经过详细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决策者,做出最终决定3选择验证项目,准备判定标准(判定系统转换是否成功主要以下方面考虑:

系统转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系统转换是否产生了副作用、是否实现了成本效益原则4准备转换系统,转换的前提条件是从技术上和组织上做好准备5执行转换测试其中包括(功能、运作、品质测试和综合测试)6评价转换测试结果

  运行测试的目的:

是转换到新系统后的试运行环节,其目的是测试新系统转换后的运行情况,也是对采用新系统后产生的效果进行检测。

  运行测试包括对系统临时运行方式的测试、评价和对正常运转期间的系统运行测试、评价

  系统转换计划包括以下方面:

1确定转换项目,要转换的项目可以是软件、数据库、文件、网络、服务器、磁盘设备等2起草作业运行规则,作业运行规则根据单位的业务要求和系统的功能与特性来制定3确定转换方法(直接转换、逐步转换、并行转换、试点后直接转换)4确定转换工具和转换过程5转换工作执行计划6风险管理计划(包括内容:

系统环境转换、数据迁移、业务操作的转换、防范意外风险)7系统转换人员计划(转换涉及的人员有:

转换负责人、系统运行管理负责人、从事转换工作的人员、开发负责人、从事开发的人员、网络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

  执行系统转换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

1系统转换的执行需要由涉及转换的人员共同合作完成2按照系统转换计划来进行实施3在进行系统转换的同时还要建立系统使用说明文档,主要使用的说明文档有:

用户操作手册、计算机操作规程、程序说明书。

  为了顺利执行系统转换,需要以下要素1一套包括转换结束后的审查阶段在内的转换管理方法2一个包括任务、资源及时间安排等方面在内的系统转换计划3由负责质量监督或内部审计的人员完成实施后的审查4使用模板并进行调查,以收集转换结束后的资料,并征求转换工作参与者的反馈5在阶段/或转换工作完成后,召开项目结束后的审查会议6召开汇报会以交流实施后的审查的结果,确保将改进措施编入现有方针、规程及未来项目

  谈谈你对开发环境的管理认识?

开发环境的管理和维护容易被忽视,然而对一个大型开发项目来说,需要用很长时间进行环境的搭建及维护等工作,还需注意不同软件之间的连接和版本差异;

易于安装、管理和维护对于一个应用开发环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理想的应用开发环境应该是:

基于优秀的平台之上,与生产系统分隔,易于管理和维护,并且还应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为达到这个目标,应做好开发环境的配置工作,并加强开发环境的管理。

不但要正确配置开发环境,还要对其进行完善管理。

要实时监控或定期检查开发环境的各方面情况,并对其进行定期备份以免发生故障后难以恢复。

在对开发环境进行管理时,应明文规定开发环境管理工作各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系统配置多层系统的特点:

安全性,稳定性,易维护,快速响应,系统扩展灵活

  研究系统配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系统的可用性,鲁棒性;

  几种常用系统配置方法:

1双机互备2双机热备3群集系统4容错服务器

  群集服务的优点:

高可用性,修复返回,易管理性,可扩展性

  WEB计算的优点(魅力):

1统一的用户界面2经济性可维护性3鲁棒性4可伸缩性5兼容性6安全性7适应网络的异构,动态环境

  事物是恢复和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系统性能评价技术:

分析技术,模拟技术,测量技术

232.要实现对数据库的安全保护,一是选择安全的数据库系统,二是以现有数据库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为基础构作安全模块。

  终端识别又称为回叫保护。

  233.访问控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限制访问系统的人员,二是限制进入系统的用户所能做的操作。

  运行管理:

出入管理、终端管理(事件管理、配置管理、软件分发)、信息管理。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公安部2000.4.2622条

  236.反映计算机系统负载和工作能力的常用指标有三类:

  系统响应时间、系统吞吐率、资源利用率。

  ⑴ MIPS(每秒百万次指令)、MFLOPS(每秒百万次浮点运算)、BPS(位每秒)、PPS(数据报文每秒)、TPS(事务每秒)

  ⑵ 其他综合性指标:

环境适应性

  ⑶ 定量:

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用性、功耗

  ⑷ 定性:

兼容性、安全性、保密性、可扩展性

  237.性能评价的方法分为两类:

模型法(分析、模拟)、测量法。

  ⑴ 分析模型法中用得最多是排队模型,排队模型包括3部分:

输入流、排除规则、服务机构。

  ⑵ 模型法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设计模型、解模型、校准和证实模型。

  ⑶ 测量法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系统评价目的和需求,确定测量的系统参数;

选择测量的方法和工具;

在测量时工作负载的选择。

  ⑷ 常用的测量工具可分为硬件测量工具、软件测量工具、固件测量工具、混和型测量工具。

  ⑸ 测量法、分析模型法和模拟模型法三者得出的结果可以相互起到证实的作用。

  238.用基准程序测试系统性能:

实际应用程序方法、核心基准程序方法(KernelBenchmark)、简单基准测试程序(ToyBenchmark)、综合基准测试程序(SyntheticBenchmark)、整数测试程序(Dhrystone)、浮点测试程序Linpack、Whetstone基准测试程序、SPEC基准测试程序、TPC基准程序。

  239.性能评价指标有两个:

峰值性能、持续性能。

  ⑴ 实际性能往往只有峰值性能的5%-35%。

  ⑵ 持续性能常用的三种平均值是算术性能平均值、几何性能平均值、调和性能平均值。

  240.规划构建能力管理数据库时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⑴ 用于集中式数据存储的硬件和软件的可用性

  ⑵ 指定专人负责能力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其他人只有查阅权限。

  ⑶ 定期对能力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审查和核对。

[!

--empirenews.page--]

  241.能力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有两个用途:

为制作提交给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的绩效报告和能力管理报告提供基础;

用于预测未来的能力需求。

  242.能力数据库中输入的数据类型:

业务数据、服务数据、技术数据、财务数据、资源应用数据。

  243.能力数据库中输出的数据类型:

服务和组件报告、例外报告、能力预测。

  245.能力数据中最常见的性能数据如下:

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每一类作业的CPU占用率、磁盘I/O(物理和虚拟)和存储设备利用率、队列长度(最大、平均)、每秒处理作业数(最大、平均)、请求作业响应时间、登录和在线用户数、网络节点数量(包括网络设备、PC和服务器等)。

  阀值:

部分组件的监控活动应当设有与正常运转时所要求基准水平。

  246.能力管理的高级活动项目:

需求管理、能力测试、应用选型。

  247.编制能力计划的主要目:

记录当前资源利用程度及服务绩效;

在充分考虑业务战略和计划后预测组织未来IT服务所需要的IT资源。

  典型的能力计划应包括:

计划范围、假设条件、管理概要、业务说明、服务概要、资源概要、服务改进方案、成本核算模型及建议等内容。

服务概要和资源概要均包括当前介绍及未来预测。

  248.信息系统维护的内容分5类:

系统应用程序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文档维护。

  249.信息系统维护的方法分5方面:

  ⑴ 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

  ⑵ 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

  ⑶ 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

  ⑷ 选择可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

  ⑸ 系统的文档。

  250.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包括3个方面:

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

  251.系统可维护性的度量:

识别问题的时间,管理延迟时间,维护工具的收集时间,分析、诊断问题的时间,修改设计说明书的时间,修改程序源代码的时间,局部测试的时间,系统测试和回归测试的时间,复查时间,恢复时间。

--empirenews.page--] 252.系统维护的项目如下:

硬件维护、软件维护、设施维护。

  ⑴ 按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划分为:

纠错性维护(21%)、适应性维护(25%)、完善性维护(50%)、预防性维护(4%)。

  ⑵ 维护项目的级别:

一级(完美),二级(24小时内),三级(72小时内),四级(10日内)。

  ⑶ 系统维护计划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

维护的背景、维护工作的影响、资源的要求。

  ⑷ 维护预算:

有形的代价直接来自维护工作本身;

许多无形的代价来自维护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上。

  253.系统维护的实施形式有4种:

每日检查、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事后维护。

  254.维护计划的内容包括:

工作的范围、所需的资源、确认的需求、维护费用、维护进度安排及验收标准。

  255.系统维护工作严禁单人操作。

  256.维护产生的修改有三方面副作用:

  ⑴ 对源代码的修改可能会引入新的错误。

  ⑵ 对数据进行修改可能会带来数据不匹配等错误。

  ⑶ 可能会造成源代码和文档不一致。

  257.按维护的具体目标分类:

完善性、适应性(25%)、纠错性(20%)、预防性。

  258.按开发方分类:

自己公司开发、合同开发、市场购买

  259.硬件维护管理要求:

核算中心网络应配备不间断电源、操作人员应每天保持社稷及环境清洁、系统管理员每周全面检查一次硬件系统、每月对计算机场地的安全进行检查。

  260.系统黯然失色计划详细地描述了用户及信息服务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同时规定了时间限制。

  261.系统转换测试工作步骤:

调研转换到本环境下的大致影响;

选择可用的系统;

选择验证项目,准备判定标准;

准备转换系统;

执行转换测试;

评价转换测试结果。

  262.系统转换计划包括以下几方面:

确定转换项目;

起草作业运行规则;

确定转换方法;

确定转换工具和过程;

转换工作执行计划;

风险管理计划;

系统转换人员计划[!

  263.系统转换的方法有4种:

直接转换(最简单最节省,风险大,有意外)、试点后直接转换(风险小,试点可做示范和培训)、逐步转换(分期分批进行,减小了风险,节约了费用,但接口问题较复杂)、并行转换(风险小、安全可靠、耗费人力设备)。

  ⑴ 转换工具包括:

基本软件、通用软件、专用软件、其他软件

  ⑵ 转换工作的关键点是:

转换时点的选择与实际操作很重要;

转换期间的配套制度

  ⑶ 为了顺利地执行系统转换,要求:

  ① 一套包括转换结束后的审查阶段在内的转换管理方法。

  ② 一个包括任务、资源及时间安排等方面在内的系统转换计划。

  ③ 由负责质量监督或内部审计的人员完成的实施后审查。

  ④ 使用模板并进行了调查,以收集转换结束后的资料,并征求转换工作参与者的反馈。

  ⑤ 在阶段和/或转换工作完成后,召开项目结束后的审查会议。

  ⑥ 召开汇报会以交流实施后审查的成果,确保将改进措施编入现有方针、规程及未来的项目。

  264.一个理想的应用开发环境应是:

基于优秀的平台之上,与生产系统充分隔离,易于管理和维护。

  265.应用管理软件可分为适用于开发环境和适用于生产环境的管理软件。

  267.评价任何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要素:

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原则和策略。

  268.系统评价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延伸。

信息系统的评价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269.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评价的内容:

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

系统的功能覆盖范围;

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和深度;

系统质量;

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

  270.信息系统的管理效益的评价:

系统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做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变革所起的作用;

系统帮助改善企业形象、对外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对内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程度;

系统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和提高技能素质的作用;

系统对实现系统信息共享的贡献,对提高员工协作精神及企业的凝聚力的作用;

系统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效率,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的作用。

  管理效益即社会效益,是间接的经济效益。

  271.信息系统成本的构成:

系统运行环境及设施费用、系统开发成本、系统运行与维护成本、基础成本、附加成本上升、额外成本、储备成本。

  272.信息系统经济效益来源:

科研费即科学事业费;

系统人员进行技术开发的收入;

服务收入;

生产经营收入;

其他收入。

  273.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价值工程方法。

  274.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前提);

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包含审计)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

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275.信息化经营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标准体系》包括一套基本指标、一套补充指标(效能评价,是核心)和一套评议指标(定性评价)。

  276.性能评价标准:

系统的可靠性、系统效率、系统可维护性、系统可扩充性、系统可移植性、系统实用性、系统适应性、系统安全保密性常用指标:

事务处理响应时间、作业周转时间、吞吐量、故障恢复时间、控制台响应时间。

一、书上的复习要点

1、系统的生命周期有哪几个阶段?

P33

系统的生命周期有:

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