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071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质: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1858)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数量多,范围广,地域深);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推出天津。

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1860)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对中国的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第4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内外交困,在与西方列强交涉以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

兴办军工企业。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至9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标榜,开始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1)朝廷:

奕忻、文祥;

2)地方: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总理衙门:

1)时间:

1861年;

2)总理大臣:

奕忻;

3)主管内容:

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物;

4)地位:

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北洋舰队的建立。

1873年,李鸿章办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和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这些民用企业,除了少数为官商合办外,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与军事企业相比,洋务派所创办的民营企业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色彩。

新式学堂:

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和早期维新思想

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背景: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企业的诱导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称:

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办发昌机器厂(80年代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

第6课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1895年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7课戊戌变法

过程----1)公车上书: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

《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

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发表译著《天演论》,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3)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4)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戊戌六君子”。

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短短几年时间里,列强你争我夺,肆意宰割,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英、俄、德、法、日、意等过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旗帜。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侵华。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与11国签订。

主要内容: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

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

范围:

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预备仿行宪政”:

1906年9月宣布。

“责任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所以又称“皇族内阁”。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时间---广义:

1894~1898狭义:

1911年10月10日

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进程-----兴中会的成立:

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孙中山到日本倡议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8月,同盟会在东京召开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缺乏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旗帜,平均地权对农民无感召力,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所以辛亥革命注定失败)

意义: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高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临时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前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条件:

1)清帝退位2)停战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2)创建了中华民国;

3)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4)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局限性:

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20世纪初欧美列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表现:

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量以居世界首位,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

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已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主要国家及最终形成时间:

1)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

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又称“同盟国”。

2)法、俄两国于1892年签订了主要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

为应付德国的扩张,英国也先后同法国(1904)、俄国(1907)签订军事协定。

三国协约形成,又称“协约国”。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爆发)。

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战争后期,厌战情绪弥漫于交战各国。

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同盟国内外交困。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一战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有31个,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

2.导致战后构陷新的国际体系。

3.导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4.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到6月在巴黎召开,由美、英、法国主导。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

历史上同一天、同一地点: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成立。

美、英、法三国主张:

1)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

3)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4)日本谋求亚太霸权。

其中矛盾:

对德意见不一致。

一致处:

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结果:

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和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

其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了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

对德和约的4个方面内容:

1)和约让德国失去了1/8领土和1/10人口2)所有殖民地被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3)军事:

德国废除征兵制,陆军人数保持在10万以下4)巴黎和会没有确定德国的赔款总额

★巴黎和会中的5对矛盾:

1)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2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3)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利益的矛盾---委任统治

4)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保留陆军

5)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反苏

凡尔赛体系:

战胜国与德国原来的同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成立时间:

1920年1月,由威尔逊提出,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局限:

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美国始终未参加国联),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华盛顿会议:

目的:

英国、美国和日本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

1921.11-1922.02,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商讨亚太地区的政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内容: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美、英、日、法签订,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和平关系);

《五国海军协定》(美、英、日、法、意签订,提出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

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

《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

会议讨论中国问题(2点):

1)会外由日本与中国单独谈判

2)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例及附约》,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山东又回到了中国),美国以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为名(不让日本独霸中国,列强要重新参与瓜分中国),坚决要求各国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第一次:

1899年)

★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4个相似点:

1)由少数国家操控,充满斗争和矛盾

2)都使帝国主义的关系得到暂时协调

3)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4)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战后世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新的国际格局。

在这一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经过一战,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英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兴起民族解放运动。

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为挽救颓势,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

自治领与宗主国以“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历程:

1917年11月6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启动革命计划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停泊在彼得格勒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东宫,宣告十月革命胜利;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

2)1917年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3)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决定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4)大会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纷纷建立。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进历史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2)它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3)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69年)。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社会习俗变革的原因:

1.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2.政府政策的推动

3.民主革命的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

4.传统习俗不符合时代潮流

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

社会习俗变革的特点:

移风易俗,破旧立新趋势:

追求自由、平等、文明、进步

二次革命(1913年)与护国运动(1915年12月——1916年6月):

二次革命原因,领导人,结果:

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为了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根本原因)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直接原因),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孙中山等被迫流亡海外

护国运动: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

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军阀割据(1912—1918)

时间轴1912---1916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1918军阀混战时期

1914—1919民族资本进入黄金时代(欧战爆发,列强重返欧洲)

“洪宪帝制”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军阀-----皖系:

以段祺瑞为首直系:

以冯国璋为首奉系:

以张作霖为首

西南军阀-----滇系:

以唐继尧为首桂系:

以陆荣廷为首

各系军阀利用各地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混战。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北洋军阀袁世凯统治时期)

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要阵地: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文学革命: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宣传马克思主义:

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人就零星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

为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后的系统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1919年1月,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参加“巴黎和会”。

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五四运动的时间:

1919年5月4日;

简单经过:

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帝反封建)。

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军警的镇压;

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1.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

2.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释放被捕学生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4)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5)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标志中国共产的的成立),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大会内容:

1.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2.党的纲领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这是错误的!

当时的资产阶级根本不是反动阶级,而是革命阶级,当时最大的敌人应是帝国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

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的四个方面: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际背景:

1922年华盛顿会议结束,《九国公约》,“门户开放”,列强要重新瓜分中国。

国内处于北洋军阀统治。

“二大”的任务:

制订党的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的意义:

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

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