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861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份教案10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笞(chī) 

毋 

(wù

宁(nì

ng)有种乎蕲(qí

谯(qiá

o)会(huì

)计事 

长吏(lì

以应(yì

ng)陈涉

2.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了解一些词古今的不同意义。

一、检查作业,温习课文。

教师出示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1题所列的语句,请学生读出句中停顿,并说说句意。

(l)发闾左?

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词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绚蕲以东。

第2题。

读下边三组句中A、B两句,注意读出语气(略去句后的标点)。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等死,死国可乎

  A 

嗟乎,燕雀安知鸿韵之志哉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此教我先威众耳

  B.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说明]从检查作业入手,目的是通过朗读,温习课文内容,也为下边将要进行疏通文意(集体)做准备。

听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要求:

听读时,想每句话的大意,想上节课有问题的语句现在明白了没有;

准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

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

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

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说明]让同学之间互解疑难,既使之产生兴趣,又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二人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二,填空。

(l)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③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

“大楚兴,陈胜王。

”)

(4)是起义的第一步;

接着用。

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集体讨论填室内容。

  [说明]能将上面每个空填准,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基本理解,教师不需要在这方面作过多讲解。

集体讨论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阅读指导”,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题为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小黑板,写上如下样子:

涉少时(年轻)

亦死(逃亡)

令吴广(暗地)

卒中往往语(处处)

(将军身披坚执锐(自己、亲自)

为每组配上一句现代汉语,每句中要用上加点词,然后在句后括号内,注明现代汉语的意思。

  [说明]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古今的词义有何不同。

教师不必细讲,学生能按要求做了,就达到了目的。

  四、复述课文的内容。

(1)用现代白话复述;

(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

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布置作业

  在本上翻译第三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

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

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

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共同问题。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重点字的读音辨析,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掌握判断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些易错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互读课文,达到流畅的程度。

【设计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读一读,演一演。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任选一种方式,选一段,说一说,你们要读出或者演出一个怎样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总结。

唐雎:

沉着冷静、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

安陵君:

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

秦王:

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重点语句精读。

同学们的朗读体现了“有理在于声高”,秦王和唐雎一个声音比一个声音高。

那么我们应抓住哪些词语读出人物的特点呢?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

教师总结:

关注秦王的自称“寡人”,注意虚词在文中的语气作用。

(2)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读出言外之意。

(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唐雎的语言形式上简短,语意连贯、语气强烈,有气势,能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表现出唐雎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特点。

阅读时要读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重点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写一写。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与秦王斗争的高潮,扣人心弦。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扩写这一段,再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学生扩写。

(2)唐雎“挺剑而起”,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究竟亮了一把怎样的剑从而战胜秦王?

学生:

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就会直接面临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动有一定的震慑力量,表现了唐雎视死如归、斗争到底的精神和维护安陵国土完整的决心。

光有语言,没有行动,也不能起到震慑秦王的作用。

教师:

这是一把有形的剑,但是文中字里行间还有一把无形的剑震慑着秦王。

(3)教师展示学生改写片段并提问:

你能否从这位同学的描写中或是你自己的描写中找到这把无形之剑?

教师示范:

唐雎的胆识如同一把利剑,我觉得这个胆识是一种见识,能认识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学生阅读思考:

唐雎的忠君爱国如同一把利剑:

不辱使命,不能辜负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负安陵百姓的重托,这个信念激励他无往不前,无坚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剑:

一下就能识破秦王的恐吓,威胁。

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剑……

唐雎的沉着冷静如同一把利剑……

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剑。

虽然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带剑觐见秦王的,但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两个人物,是对当时“士”这个阶层维护国家的利益的赞颂,是对“暴秦”的一种反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5.拓展。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为了国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杰出的外交家。

师生交流,学习外交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忠诚、大义凛然等精神。

6.再次进入情境充满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忠贞爱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四)体会语言技巧

1.教师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人们常常说“听话听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都是在说语言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你从唐雎和秦王的言语斗争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会,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鼓励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说话的技巧。

语言:

言辞委婉,言之有理:

表明安陵君宁“守”不“易”的态度。

针锋相对,言之有据:

列举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挺剑而起,付诸行动,彻底打败秦王。

2.语言实际运用练习。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增强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的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唐雎,一个弱国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斗君王,胆为剑心退秦师,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语言,一个锐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运用它,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主旨

(六)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完整排演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

2.阅读:

《战国策》《使臣不辱使命》,谈谈你对“士”的认识。

【设计意图】1.以排演课本剧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拓展阅读,加深对“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认识,对这一阶层形成较为成熟的看法。

《隆中对》(18、19、2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 

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18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四)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

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

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

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

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

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

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

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

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

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

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

荆州牧。

刘漳:

益州牧,昏庸懦弱。

(“刘璋暗弱”) 

张鲁:

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

师补充:

是刘备的手下。

(“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五)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曹操和孙权、刘表、刘漳、张鲁) 

第二课时19

(一)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

(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博陵、颖 

、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1.亚.博陵、颖川:

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

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级在人名前面。

2.新野:

刘备屯兵之所。

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

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

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

(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3.江东:

孙权占据的地方。

4.荆州:

北面靠着汉水、沔水;

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北据汉、沔…?

?

此用武之国)

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二)出示三国形势图,(虽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帮助学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

曹操 

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 

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 

可以为援 

刘表 

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刘璋 

据益州险塞,暗弱 

可攻荆益。

张鲁 

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有利条件:

刘备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

(四)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五)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 

任用贤能 

可援不可图 

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据益州险塞,暗弱。

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第三课时(20)

(一)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 

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

与同学交流 

一下。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四)发《三国演义》第37、38回的资料, 

做比较阅读。

课下写小短文,探讨一下史学家 

和文学家笔下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五)建议:

学完《出师表》一文,可与本 

文结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再次解读历史人 

物诸葛亮。

与本文相关资料:

1. 

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 

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 

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 

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土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

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21)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

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

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

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1.预习作业:

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

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

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

裨(bì

)补阙(quē)漏  

性行(xí

ng)淑均  

行(há

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

jié

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

)罚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 侍(shì

)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

)夜

(一)情境导入

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

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感知学习

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

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

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

宜开张圣听;

昭平明之理;

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

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

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

明确:

三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

2.赏罚公平;

3.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

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

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

公元221年,刘备建汉;

公元222年,孙权建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

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

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

白帝托孤。

刘备:

“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

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

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

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