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7927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20世纪89年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3.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现代文学呈现多元化,现代主义成主流。

【线索梳理】

1、关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要理顺一条主要线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从两极格局转变为多极化趋势的过程;

突出两个重点:

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重点掌握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阶段特征,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必然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消长、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

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了新的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1949年北约成立和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也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底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集团宣告解散,标志着二战以来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欧元正式启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冷战结束后,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行动。

2000年,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采取一系列务实措施,俄罗斯开始走出低谷。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国际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2、关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主要讲述了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

复习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注意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这条主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都是这条主线上的重点;

二是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美国自身目的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和影响。

三是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切入点,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影响。

第一节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1955年)

【具体史实】

一、政治方面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1)含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实质:

美苏两国在二战后对世界霸权的新一轮争夺和两种不同的社会性质的争夺。

(3)序幕:

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表现:

①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

②马歇尔计划(经济):

A、目的:

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根本目的:

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B、提出者: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③成立北约(军事):

A、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性质:

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C、影响:

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苏联的应对措施

(1)经济上——经互会的成立。

①时间、国家: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

②目的:

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军事上——成立华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4.1950——1953年,朝鲜战争。

二、经济方面

1.20世纪50——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1)背景:

①必要性: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各国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国际贸易不断萎缩,各国逐渐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②可能性:

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2)建立: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GATT)。

(3)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评价:

①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但美国则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3.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4.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5.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并推行改革。

三、思想文化方面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2.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影响。

第二节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55—1991年)

1.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

2.1961——1973年,越南战争。

3.不结盟运动兴起。

(1)原因:

①政治基础: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兴起标志: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①倡议国:

南斯拉夫。

②形成: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政策:

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④重要任务:

在政治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⑤行动纲领:

在经济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发展:

20世纪70年代起。

(4)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4.20世纪80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5.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

6.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7.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8.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1.赫鲁晓夫改革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

(2)主要内容:

①农业领域(重点):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

收效甚微。

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2.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5——1982年)

纠正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

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的经济体制,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1967年,欧洲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机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益完备;

70年代,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鼓励国家发展受挫;

80年代,“福利国家”的规模有所缩小。

6.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1)表现:

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2)调整:

减少国家干预;

“混合制经济”产生。

7.日本经济的崛起

①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③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④美国大力扶植。

⑤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结果(影响):

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④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7.1985年,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②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缓解经济困难,他选择了经济领域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②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计划指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8.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①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20世纪80年代经济区域化趋势的增强。

(2)经过:

①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堪培拉举行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②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③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④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形成“上海共识”。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4)性质:

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

(5)特点:

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差异。

(6)意义:

①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②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1.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代表作品有:

美国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1年)、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年)。

2.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摇滚乐《时代在改变》。

英国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1969年,互联网问世;

90年代,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4.20世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重难突破】

1、对国际格局变动的认识

(1)国际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势的基础上的,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

(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2、世界多极化

①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

②两极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③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

(2)出现: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更趋明朗化。

(3)特点:

①和平过渡。

它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经过长期“冷战”较量引起的。

②竞争过渡。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

③长期过渡。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舞台。

(4)影响: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格局多极化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的支持,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

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目前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出现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经济区域集团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它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并行发展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是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的。

4、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利:

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弊: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全球化中的最大受益者。

②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

③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④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从生产到销售都连成一个整体,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⑤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从而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的生存。

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并日益突出,影响着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5、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A.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B.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体系;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D.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E.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6、著名学者房宁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中指出:

“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关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思想理论界都在思索和探讨这个问题。

对战后西方发展的普遍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事实对于世界所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人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今天人类的生活。

请回答:

(1)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变化:

①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

②出现了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③“经营者革命”的新趋势出现。

(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⑤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因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

⑥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2)战后西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3)简要分析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不断出现的社会危机是促使资本主义变化的直接原因;

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

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4)如何认识这些新变化?

①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②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③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

④这些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7、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1)建立过程:

①1947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

②1994年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③从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重要作用:

①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②它为经济全球化制订规则,为国际经济提供交流合作的舞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有什么意义?

(1)过程:

①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党窃据等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②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③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④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2.意义:

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9、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

(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

(1)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

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

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3)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

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4)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

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典题示范】

1、(2008年山东卷1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2、(2009年山东卷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B.不结盟运动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

3.(2011年山东卷16)1968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